中秋月圆
个人日记
时值仲秋,又近中秋,天上的月亮一天比一天圆了。故乡有首童谣,自幼耳熟能详。“月姥姥,明光光,开开门,洗衣裳……。”多半是中秋月圆夜唱的。太阳公公难免有些躁脾气,月亮婆婆则独具母性温存,叫孩子们怎能不喜欢?!
乡村的中秋,恰是大忙时节。金黄的玉米顶着胡须,该掰了;火红的高粱粒粒饱满,该收了;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该割了。还有大豆、花生、红薯等,不用她们亲自招手,村民便知道做好计划,欣然迎接丰收的果实。每逢此时,母亲无论多忙,总要买上几斤月饼,煎条鲤鱼或炖只土鸡。中秋圆月向来是和一张张笑脸相依偎的,平原上浮起的袅袅炊烟,便多了如许温馨场面。
农家子弟成熟早,明知有美食,帮大人干活忒欢实。犹记八岁那年的中秋,东天缓缓升起又大又圆的月亮,地里忙农活的乡亲渐渐少了。趁着皎洁月光,我和母亲紧着掰最后一垄玉米。地中央,父亲和两个姐姐正忙着装车。看他们将满车玉米拉到地头,父亲在中间,姐姐在两边,躬身、前倾、用力的样子,宛若踏在满地碎银上。不知何时,圆月已高悬,夜风带来阵阵寒意。原以为整块地只有我们一家在忙碌,远远又走来另一家。从而,记忆深处永久定格了一幅劳苦而精美的水墨画。
辛勤付出后,再享受生活便格外香甜。那天,不等走近家门,已听见祖母高声呼唤。“大十五的,怎么家来这么晚?!锅里的老母鸡,我添了好几回柴火了!”金秋大忙,年迈的祖母也没闲着。她惦记田野上劳作的亲人,不知出来进去多少次?!见合家安全归来,祖母脸上绽开了花。她拿出外地亲戚捎来的月饼,先分给我和姐姐。凭心而论,月饼这东西说不上多好吃,但平时却难得一见。这个日子,作为团圆的象征,有了特别的意义。至今记得,那些装帧精良的枣泥月饼,爱新觉罗•傅杰题词,出自宫廷御制,在乡下算是极品了。
然而,我所吃过最好的月饼,却是读高中时期。学生生活是清苦的。学校每月放一次假,翻来覆去的黄瓜、土豆、芹菜,难得改善下。唯独中秋晚餐,食堂会给学生各配一条鱼、两个月饼。鱼是多半尺长的白鲢,裹着油炸面糊;月饼更普通,圆圆的,乃至有些焦糊状。就着松软鲢鱼,轻轻咬一小口月饼,细细品咂,半天舍不得下咽。那滋味,岂是宫廷月饼能媲美的?!毋庸讳言,中秋那天,校园里气氛意外欢腾。少年不识愁滋味,顶着满头月光,走在林荫道上,想家的念头便淡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有中秋月圆,月饼自然年年吃的。95年走出校门,经历连续辗转奔波,工作始终没有着落。只好沿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安排属于个人的生活。于是,不顾亲朋劝阻,回归留下青春足迹的那所城市。其实,断非追逐没影的都市浮华,而是尽力还原生命本色。那个中秋,骑单车由公司赶奔住处。路上行人寥落,抬头望望天边圆月,似乎她也在微笑着呵护。倏尔想犒赏下自己,街角买上二三月饼、零星猪头肉,还有小瓶装北京二锅头。回到居所,夜凉如水,月色是美的。酒肉、月饼,独酌间不觉一扫而光,微醺着继续编织七彩梦想。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却没察觉彼此的不同。次日晚,临近住处,便目睹一个熟悉的背影。我的父亲,他从老家风尘仆仆赶来,万般打听,终于站到我面前。秋风萧瑟,爷俩久久相对无言。最后,还是父亲先开的口。他说:“昨晚你娘一宿没合眼,催着来看你!听话,还是回家吧?!”一时间,不知怎么答复。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摆在面前的生活就这个样子,你叫我怎么办?!将父亲让进屋内,耐心劝道:“等等吧!在这里挺好的,别让我娘挂着!”月光之下,不记得说过什么了,却难以忘却父亲转身的瞬间,仿佛骤然苍老了许些。
走过艰辛岁月,当我有了家庭,便将父母接到身边,再也舍不得分开。中秋月夜最易怀远思人,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有时想,世上最公平的,莫过这轮月亮。她穿越历史芳华,辉耀古今,平等洒落每个人身上。栖息故土,家人欢聚一堂,便有类似永恒的况味了。
文章评论
梅点轻馠
又是一年中秋近,月圆人圆万事圆!
启明星
好文!被文章感动着,回顾过往,珍惜当下!
乐乐
那一年,躺在金黄的稻草堆,看着满眼金黄的稻子,吃些纸包的苏月,是这辈子最耐人寻味的回忆。
如兰若水
读了,不由想起我曾经的中秋和月饼... ...
韵
读你的文字 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一段段淳朴的语言,如一帧帧影像胶片,带入、重温、匆匆岁月间最温暖最纯真的记忆。感动,感恩生活!提前祝福童子全家,中秋快乐,健康平安![em]e100[/em][em]e183[/em]
青鸟
中秋碎碎念,有苦,有甜,有感慨,有欣慰。月圆人团圆,祝福无限!
月照禅心
生活的味道!喜欢你这篇日志[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