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雨声
个人日记
唐诗人李商隐写雨最有创意。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林黛玉说自己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林黛玉(或许是曹雪芹)记忆有误,李商隐的原作题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全诗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笔下是萧瑟秋景和凄清秋情,“残荷”一作“枯荷”。一“枯”一“残”,一字之差。将爱情视为生命的林黛玉,竟然不喜欢中国文学史上表达爱情的第一高手李商隐的诗,不免令人意外。或许,这是林黛玉先抑后扬的说话艺术,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敬赏。
李商隐笔下的雨写的最为著名的一首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科书上大都说是写给他的妻子的,据考证,其实那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这是写给朋友的。(古人的离情和思念,经常都是对朋友的,这在当时再正常不过,到了今天似乎有点难理解了,不免有些悲哀。)
读李商隐诗便发现,他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雨的世界,以“雨”的诗题就有《微雨》《细雨》《春雨》《风雨》《夜雨寄北》......雨伴随着他的失意、离别、阅读、悼念、疾病、思念,这样的雨,只能是冷冷的秋雨,“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高楼风雨感斯文”“楚天长短黄昏雨”“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雨声带来的惆怅和凄苦是那样刻骨铭心,以至于他将流水的声音都听作了凄凉悲切、添人羁愁的雨声“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李商隐的雨是飘忽迷离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寺》)”,那迷蒙的气氛,幽怨的情调,似乎在暗示圣女对爱情难以言说的期望,叹息这种期望像梦一样终归破灭。“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四首·其二》)”,朦胧之中,透露一股压抑不住的生机,但更笼罩着某种迷乱与愁苦。这样的雨,应该和情爱有关吧!
在李商隐写雨的诗中,最爱品读他的《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潇潇之中,一个穿着白布夹衫的人怅然而卧。过去和心上人相见的地方,如今伊人已去只剩一片冷落沉寂,怎不让人悲愁失落。伊人住过的红楼人去楼空,隔雨望去竟然让人感到心生寒意,只能在雨中独自往回走,灯光将飘忽的雨照得好像珠帘,却更添与世隔绝般的孤苦和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在远方的伊人应该也为春天的远去而悲伤,如今两人只有在残霄依稀的梦中片刻相见了。写下诉说相思的书信,附上作为信物的玉珰,可又怎么能送到伊人手中呢?即使有鸿雁传书,连满天的云都像横铺万里的罗网一般,这思念和问候能冲破这重重阻碍吗?“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以暖色调写冷寂空落,以透明感写恍惚迷失,李商隐笔下的雨真非常人可比。雨有时尽,而相思无尽,读罢突觉满心雨意,一同黯然消魂。
在唐诗坛上温庭筠的诗也别有意韵,只需看他的一首诗半阕词。诗看《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词看《更漏子》的下半阕:“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前者是一首即景之作,第一句有气势,第二句转为空濛,后两句突然跳跃开去,用洞庭水云来衬托咸阳的雨景。从工笔细描到淡墨晕染再到泼墨,举重若轻,一派清旷。后者是写相思之情的。那种好,使得任何赞美都显得多余。地老天荒,只要人间还有爱和分离,那雨就在痴情和冷漠、思念和遗忘两极之间的无垠空间,绵绵不绝。
而最能把雨写成一件风雅之事者,应推唐诗人白居易。很多人都知道,白居易有一首邀请朋友刘十九饮酒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实,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诗体书信(《雨中招张司业宿》),邀请朋友到他家同宿听雨。诗是这样写的:“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夏末秋初,穿着清爽的衣服,躺在新换的枕席上,白居易心情不错,诗兴大发。但是,道路泥泞,天气阴沉,没法出门游山玩水。于是,他别出心裁,写信邀请做着国子监副校长的这位张姓朋友,到他家住宿,以便同居一室,卧床听雨。很显然,在白居易看来,听雨是一件可以与朋友共享的风雅之事。
写雨写的最为浪漫的,当属唐末五代诗人韦庄。韦庄有一首(菩萨蛮)词,是这样写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般人听雨都在夜间,韦庄却在白天;一般人听雨都在屋内,韦庄却在船中;一般人听雨不太讲究地方,韦庄听雨却是在江南。读这样的诗犹如身临其境。
最闲适悠然听雨者,当属盛唐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春晓》诗妇孺皆知,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头天晚上,诗人于有意无意间听到了风雨之声。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之后,他悠然忆起昨夜的风声雨声,关心落花的多少?一瓣一瓣我曾数过......
最有慈悲情怀的听雨者,非诗圣杜甫莫属。杜甫《春夜喜雨》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虽然没有一个听字,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杜甫是用心在听。他不但听到随风潜入夜的雨声,还听到了雨水滋润草木的声音。用心听,听得仔细,那是因为杜甫知道土地、草木、百姓的需求,他对春雨怀有感激之情。
写雨的名句还有不少,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的崔道融的《溪上遇雨二首·其二》也活灵活现,别有趣味:“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五代的李璟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写女子怀念远方戍边的亲人,将哀伤写得如此清丽,似乎与李商隐心意相通。
到了宋代,最爱的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为我们留存的一脉清新和明丽。陆游写雨的还有“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篷。(《东关》)”虽然雨一直在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推移,听雨的感受会不断变化,说得最透彻最专心痴情的听雨者,非宋末人词人蒋捷莫属,他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不是一回两回,是一生一世。少年、壮年、老年三种听雨场景的变换,折射出词人经历的人生坎坷、家国兴衰、悲欢离合,使得读过这一首词的人,心灵深处,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点点滴滴都在心里,却早已欲语还休。
然而,苏东坡笔下的雨总是让人无法企及。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明楼》)”将夏天的雨写得穷形尽相,气势恢弘,纯写雨景,也是一派大家风度。用词写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风雨自然不是自然界的风雨,所表明的也是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什么叫处变不惊,什么叫通达洒脱,什么叫随遇而安,什么叫超然物外,读这首词三遍,就会懂得。到了这个境界,就像云层和雷雨区之上的高空永远是晴天一样,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烟雨绵绵,长夜慢慢,雨一直下,每一滴雨声都穿透我的魂灵,连同这一丝丝阴霾也被冲刷干干净净。我微闭着双眸,用心间透射出的灵光来观照自己,来品读这夜和雨。慢慢的...慢慢的...所谓的“天地、宇宙、时间、空间”等等一切都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境界,就这样痴痴地静安于这“无境”的境界里,将生命坦然而洒脱的融入这无边空旷的烟雨之中...“生故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今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赵老的话穿越雨声久久地游荡萦绕在耳际,它唤醒我:在苍茫与零落的人生中,在暗斗与残食的仕途里,在名利与虚洞的人世间,无论你能不能读懂雨声,风雨终将与你结伴而行......
文章评论
幽兰白雪
没想到你读了这么多雨声。感想如何?
秋日私语
[ft=,2,]难怪你的词写得这样好,原来古词研究得如此透彻,钦佩[em]e183[/em][em]e163[/em][/ft]
飘逸
[ft=#cc0000,4,楷体_gb2312][B]细品‘读雨声’,胜读十年圣贤书啊![/B][/ft]
秋亦
[em]e160[/em][em]e163[/em]
慧心无相
[ft=,2,]读雨声,似乎都有些凄惨。[/ft]
陌上风
好文章!足见素雪文学功底,拜读了。
恋上小虎牙
静!心声,求平!
清
如果是心干如火,就前来沐雨听诗![em]e100[/em]
幽兰白雪
绵绵的雨,总掩不住淡淡的忧伤。
石上清泉
[ft=#66ff00,5,楷体_gb2312]欣赏佳作![/ft]
今秋无雨
[ft=,2,]分析透彻,有观点,有深度!你的诗词歌赋写得如此出彩,正所谓所谓厚积薄发啊![em]e179[/em][/ft]
棋点三十二
[ft=,2,]无语,[em]e179[/em][/ft]
逐浪鸥
[ft=#006666,4,楷体_gb2312]广博古今,融会贯通,好个古今读雨!棒![em]e179[/em][/ft]
卷云石
[ft=,2,]喜欢转了回去慢慢欣赏。[/ft]
卷云石
不能转啊,那就慢慢欣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