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最为难
个人日记
清茶一杯/文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这是王羲之《草诀歌》的首句。有学者认为,《草诀歌》不是王羲之所作,是后人借王之名而作。其理由有二:一是王不可能自称为“草圣”;二是《草诀歌》中个别字尚无入“圣”的效果。我最近读帖也发现贴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比如如楷书一行“道吴吴难测”应为“道昃吴难测”;“尝思学似存”应为“尝思孝似存”等等,此外我也感觉“草诀歌”里有的字的写法与王羲之其他贴本的习惯写法存在差异。当然,我作为草书初学者,尚无资格对书法家的作品妄加评论,但近读王羲之十七帖,感觉,十七帖确实更自然洒脱。临《草歌诀》时,又遇到边旁部首问题,时常有书写不流畅不自然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单独拆开部首书写和练习创作有所不同。
張颠醉素,代表草书的最高艺术境界,读其作品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之势;既有大江波涛汹涌的气势,又有润物无声自然纯净沁人心脾温馨,让人大开眼界。书法到此境界,岂止“颠”、“醉”能成?被称为现代草圣的于右任《标准草书》把汉字边旁部首的草书代号进行归类,给了学书者许多学习上的便捷,指明了方向,也是对书法的一大贡献。
既然书圣都认为“草圣最为难”,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草书的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基本功力难。学草书须有楷书和行书的功底,万丈高楼平地起,楷书一笔一画,需要许多耐心,长期坚持十分不易。对于学写章草,还得先把隶书学好。书法理论指出:苏轼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主张行草要有法度,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亦谓"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论书》),这当是一时的书法观念,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当就整体而言,以楷书、行书分别为唐、宋两朝书艺代表为前提。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对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书的进一步发展。
二难,《草歌诀》里说,“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我觉得“毫厘也易混,体势更难完”。草书的一个钩,一个点的差异,字就完全不同了,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对于体势,练了形,却难练到神。
三难,我们建国以后出生的人上学是学简化字的,草体字是从繁体字而来的,学简化字的人大多是看到繁体字能认得,但能知道具体怎么写就很难说了,现代草圣于右任编写标准草书时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学简写字的人好比对不认识的字要写它的草书,可见其难度。所以初读草书贴往往“一个字都不认得”。另外,有的简化字是从繁体字草书简化而来的;由于草书大多以代号代之,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同样的写法可表示不同的字如“足”和“之”;不同的字可能写成相同的草书如“叔”和“甚”,“孝”字和“存”字;有的字写成草书变成另一个简体字,如“参”字的草书和简体字“余”,而“余”字的草书要用繁体字“馀”来写。
四难,古人的书写工具是毛笔,对于读书识字,日常运用都用毛笔,一般的读书人书写毛笔字,只是水平上的差异,书写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而现代的读书人日常都使用硬笔甚至电脑,一旦不注意连硬笔书写也有困难,更何况写毛笔字。另外,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虽然技法上类似,但如果没有训练即使硬笔书法写得好也未必软笔书法就好,即使这个人两种书法都好,但硬笔书法还是达不到软笔书法的效果的,尤其是草书。
五难,草书一个字往往有许多种写法,古今书法家众多,我们只能选择一两个书法家的书体学习之,但学习当中还要了解其他书法家的写法,达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风格的目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草书的难恐怕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真是草书难难于上青天啊。虽然说难,但只要喜欢我们可以“以难为乐”,学学看看写写,并不要想将自己学成书法家,以锻炼身心、怡悦身心为目的,陶冶情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爱学终能进步。
文章评论
**佛善福**
来过、拜读[em]e160[/em]
春风
草书几个字传来欣赏欣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