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修复拾家大院古建筑群的建议
个人日记
该建筑群坐北朝南,青石青砖青瓦,合脊上雕刻有含有吉祥象征的走兽飞禽。分为东、中、西三院,每列四进院,每院都有门楼、门厅、干道、厢房、客厅、堂楼等建筑,都是正偏布局。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四合套成,大门上方高悬“嘉庆皇帝颁赠青云进步匾额”,大门两房各摆放一只雕有二九狮图大石鼓,鼓上各座威风凛凛大石狮,门上首悬掛双千顷牌,门外广场东侧,二吨多重的青石座上有20多米高,合抱粗的旗杆上功名旗随风飘扬,大院南设有比武场、草料场、车库、马厩等诸多建筑,登上九里山向北眺望,拾屯大院的两座大楼首先映入眼帘十分壮观。
拾屯中间大院北200米处的拾氏宗祠建于民国四年,座北朝南二进院占地2亩,前院有门楼,穿过门楼西侧为拾氏祖坟,坟前有花坪隔栏和后院以圈门相通,后院是雄伟、高大的三间大殿石基础青砖墙,单檐出厦,檐下朱红抱柱支撑,木棂子门,内设拾氏祖宗牌位,门前条石台阶五步。大殿外东西配房三间,屋内立碑多块,记录建祠经过和拾姓亡者生平,解放后作兵工厂和学校使用,现有大殿尚存。
拾家大院再往北约500米处立有拾张氏节孝坊,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亲笔所提“节孝”二字。一是拾张氏故事凄凉,二是大总统赐书,三是建坊故事多,建筑考究,风格独特,所以方园几百里无人不知。该坊选用云青石建造,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内容丰富,三门四柱、巍然耸立,柱间三道额枋相连,正中门有三块巨石锒扣,呈横匾状排列,中间横额上正楷题列“旌表、雪朗、贞蕤”六个大字,背面有黎元洪亲笔所提“节孝”二字,左右额分别题刻“冰清、 玉洁”,四周刻有鸟兽、人物、车马浮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该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据乾隆29年史料记载,拾家大院始祖“石旺” 原是山西洪洞县人,因随朱元璋打天下,战功卓著,韬略过人,武功出奇,双臂有千钧之力,筐外之功,双手提跨下驹,能停留空中,深得朱元璋重用,并题为“昭武督卫”,御林军总领、粮草押运官二职。有一次朱洪武的一套稀世珍宝“富贵冈”决定派最得力的石旺负责押运,为保证这套稀世珍宝途中不颠簸受损,石旺便命令随从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必须用船以图稳行,如遇河道堵於便用忝子堆铺成河道前行,富贵冈安全运抵但逾期,面见朱洪武交旨时朱责问为何逾期,石旺如实禀告,朱元璋龙颜大悦,想出奇策保富贵冈无恙有功,并说石在船上,吃水深,行动慢,甚至有沉没之忧‘石姓改为拾,船疾无虑也”,石旺跪拜谢主隆恩。自此“石”改为“拾”,因此“石姓”得“拾”。数年后,拾旺告老经过此地看到此处南有九里青山后有小龟山神相西北在往北一马平川,实乃风水宝地,便携家带眷屯居于此,朱念其功高德厚赐巨款建宅,并将九里山北直到微山湖地约2000顷封赐于拾旺,故此拾屯得名。因拾功高族旺,大家跟着效仿,因此便产生了李屯、扬屯、周屯、蔡屯、吴屯、黄屯、八里屯加上拾屯因而拾八屯形成。据史料和拾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拾家大院先后出了武举拾登宜和秀才拾世盘,朝廷还为拾登宜颁授“青云进步”匾额一块,武举拾登宜神力过人,两块三百六十斤的练功石,双手均能同时抛向天空然后再用双臂接住,如童耍泥丸一般,百步穿杨,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两块练功石至今还在
清道光年间拾世盘官至河工巡检按察史,乐善好施,公正不阿,为防土匪侵扰,保证拾屯安全,又在拾屯外围修了数公里长的土圩子,设有东、西、南、北四门,筑有炮台架设火炮等。拾世盘很有学问,以山水诗情著称,现存有“柳村诗草”二卷,任河工巡检按察史,因其办事公道,体恤乡民,很受拥戴。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以故的革命烈士王家香时任铜北地委书记,拾家大院和关帝庙做为地下联络点,联络指挥了铜北地区、丰、沛、肖、砀的统一战线,拾家大院多次出资出车为解放区运送大批药品、武器、给养等,最多时出车12辆,这些出车人还有人键在,这些资料在铜山县马坡烈士陵园内均有记载,上述历史当地口口相传。1983年地方拾屯誌也做了记载。
拾家大院已成为历史文物,“拾”姓拾屯来历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该建筑群地处位置优越,北邻风光秀丽的九里湖,西靠交通要道徐丰公路,拾东有火神庙、拾西关地庙(已毁损)存石碑。再往东有乾隆赐修建的海会庵(已毁损),南望两汉文化发源地,闻名遐迩的九里山,与世界一绝的龟山汉墓、圣旨馆、白云寺、平山寺等遥相呼应。
因此,保护修复拾家大院古建筑群,对保护和建设徐州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文化景观、发展旅游事业,提升百姓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品味,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人文意义。同时,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文物非遗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福祉千秋。为此,目前,鼓楼区拾屯镇、拾东村拾氏族人联系了祖籍拾屯的台胞人士:拾方杰、拾方银、拾礼州等,他们分别在青岛、大连等地投资兴业,都愿意慷慨解囊,资助善事,同根、同族、同心协力,保护、修复拾家大院这座古建筑群。
附:拾姓一族及其班辈
拾姓,最早可见于《姓苑》,江苏、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拾”姓可能被简写为“十”姓。不过,十姓源出不详,据统计资料称安徽青阳有。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拾姓,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堂号:昭信堂。
拾姓先祖:元末明初石旺,昭信侯
石旺:原籍山西洪洞县喜鹊窝。兄弟三人:石旺、石成、石先。朱元璋起兵讨元,石旺随之。“嗣后,龙飞南天,四海一统,石旺以军功授昭信大将军,屯徐州,行江南漕运事”。朱元璋因“石沉大海”讳言“漕运”,遂赐姓“拾”,堂号即称“昭信”,拾氏家族就此拉开序幕,拾氏家族的任务有两个,其一是行江南漕运事(主要是为掩人耳目),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替皇帝管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因皇都偏北,信息传递不便,朱元璋遂决定让拾氏一族迁往徐州,并掌管40万大军一同迁军至徐州,照看南方以防南方大臣反叛与北方朝廷分庭抗礼,由此一个富有而低调家族慢慢产生。因为拾氏一族任务的重要性,明太祖在拾旺另行前专门赐予拾氏一族,低调二字,以防被外人识破拾氏一族迁往徐州真正的目的。明末清初,拾氏一族奋力反抗清军,但终于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但清军并未对拾氏一族进行屠戮,清廷因感拾氏一族的英勇,特赦拾氏一族并将拾氏一族在明朝时的封地归还拾氏一族,并封昭信侯,赏金80万两,并将拾氏家族中有才之辈拜官,拾氏一族内部因部分族人深怀旧主,遂迁往海外,包括,新加坡(时任新加坡商务部部长就是拾氏一族的后人)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日本佳能的幕后老板是拾氏一族 “方” 字辈)
抗日战争时期,拾氏一族大部分年轻人都有参军,红军第七路军政委为拾氏一族“履”字辈。黄埔三期有6名,黄埔四期有9名拾氏一族“履”字辈后人,这15人抗日战争期间牺牲了12人,其中2名军长,3名师长,6名团长,1名军统中校。其余3人在解放战争时期转移至台湾,1名任台北市副市长,1名为台湾防务军军长,还有1名投身商业,到2009年,其家族拥有宏基集团百分之35的股份,台湾大安银行百分之20的股份,但其家族在台湾很低调,而且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可能是其家族的历史任务 低调已经深深烙入他们的骨髓。台湾所有的拾姓族人都出于这三人。
目前拾氏一族已经传到“景” “以"字辈人。其中不乏俊杰之才,因家族原因,拾氏一族多以低调经商为主,但也不乏有军政界新秀。
拾氏后人居住地有,江苏徐州,浙江杭州,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居多。
拾姓后人世居江苏徐州拾屯至今。内地、台湾、香港海外等处,凡“拾”姓,均出于此。
拾姓班辈
宗绍世登功士履,方景以克文兆兴。
培庆光传延大德,玉开成立继源长。
文章评论
负重铁牛
散落在祖国大地各处的古村落、古村镇,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群星熠熠放光。挽救古村落、古村镇,让先辈留给我们的民族记忆留下来、流下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热烈的期盼有识之士都给与关注与呼吁!
潇洒
好:说的很好[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