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

我的家乡

甘肃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陇西县辖9个镇、8个乡: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通安驿镇、云田镇、碧岩镇、马河镇、渭阳乡、宏伟乡、和平乡、柯寨乡、双泉乡、德兴乡、永吉乡、权家湾乡。

   
悠久的建置
         陇西建置历史悠久。春秋时,渭首之豸原戎牧居在今陇西地带。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公元前272年秦始设陇西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今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陇西为其中一郡。汉初在今陇西县境置襄武、首阳二县、始有建制。后又置豸原道、兰干,四县并存,分属陇西、天水 二郡。东汉后期,羌戎起义,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一度为二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公元188年,南安郡治豸原道,陇西境襄武、首阳、豸原道、中陶四县并存,由陇西、南安二郡分辖。三国初,又移陇西郡治襄武。从此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要镇。公元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县名沿用于今。唐置渭州,宋设通远军,金立巩昌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元 改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先后属四川行省和陕西行省,巩昌路辖5府27州(含今兰州市和四川、陕西省部分地区)。明清二代,多派要员坐镇陇西,明洮岷兵 备道道尹、茶院行台、都察院行台、分守陇右道道尹、巩昌府府尹、巩昌卫指挥使;清陕西西路布政使、巩昌布政使、巩昌府知府等均驻陇西。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灿烂的文化

        陇西区域开发很早,建置历史悠久,经济社会发展,孕育了光辉灿烂的 历史文化,遗留下多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许多珍贵文物。有5处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4处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西河滩遗址位于县城西郊西河西北面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陶鬲、盆、罐、骨石器和水井,为 西周文化遗存,成为甘肃东部典型的农业经济文化遗址的代表。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威远楼,砖基木架3层,砖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长26米,负撑栋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钉头磷磷,瓦缝参差;檐下斗拱102朵,楼脊龙飞兽走,蟠螭并列;竖楼内梁斗横,结构严谨;楼顶为歇山式,脊端鸱吻高竖,垂脊兽头昂蹲,饯脊套兽如生,并将宋徽宗崇宁铜钟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登楼远眺,县城尽收眼底,堪称陇西一景。故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考察陇西时盛赞此间城墙和鼓楼等建筑高伟,颇有省会气魄。威远楼也被收入《中国名胜》一书中。文物中,新石器时期的双耳彩陶罐,体现了马家窑文化的高度艺术水平;战国铜剑,再现了当时冶金和武器制造的高度发展;汉代陶房为汉代新兴地主庄园的缩影。


胜地仁寿山

 相传,很久以前,在南方“普陀”,有位达摩宗得道高僧,此人深悟佛家大乘心得,云游四方,现身说法,普度众生。在路经陇西地域时,饥乏交困,心力不支,此时得到了当地乐善好施的民众救助,在体力回复后,高僧细细观察此地,祥云围绕,瑞气升腾,上可感极乐天音,下可度芸芸众生,当即便决定留于此地,开坛说法,并在南山选出了一块福地,主持修建寺庙,这就是后来相传的“十方古刹”,何谓十方,佛家所云:地上有八方,在加上下的延伸,即东、南、西、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上天、下地,就是十方。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泛指无尽虚空中的所有世界。达摩宗一直以来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宗旨,所以高僧用“十方”命名了该寺,久而久之,十方古刹天音传几周遭各地,前来听法受化的信者越来越多,香火也长期兴旺,人们慢慢的习惯去叫南山“十方山”,后来高僧坐化此地,再后来经战乱动荡,十方古刹也渐渐消失,但是十方山的地名却被永远的保留了下来,直至今天陇西居民还是习惯性的称仁寿山为“十方山”。
仁寿山是陇西的一座风景山,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1997年4月,仁寿山公园被甘肃省林业厅公布为省级森林公园;1999年8月,仁寿山被省政府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史载,古时的陇西 "山多林木"。仁寿山原为一片原始森林,后来虽然多次损毁,但直至明代还是林草覆盖,郁郁葱葱。嘉靖时著名诗人胡缵宗赞美道:"陇西林密,流水其内,赤根丝丝,白根氵岁 氵岁,,陇泉漱玉,陇木到天。"

    仁寿山名得于何时,史无记载。清康熙岁贡杨其忠《重修仁寿山古寺碑记》称:孔子有"仁者寿"一语,故此山取此嘉名。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山麓构筑牌楼,山巅构筑佛殿、道观和僧寮梵舍。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总帅汪世显大兴土木,重建十方古刹,重塑十方佛金身(因有十方古刹,仁寿山又名"十方山")。山之西原有佛殿、道观建筑,因年久失修,只留残垣断壁,湮没于荒草荆棘之中。于是披荆斩棘,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一时盛况空前。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陇西大地震,山崩地裂,仁寿山建筑物多数倾毁,其后虽有修葺,但仍未恢复原状。明初,天下太平,地方官员、绅士又倡修,除庙宇殿堂外,继承前志,建一花宫。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张相国移建先师庙(孔庙),恭请先师塑像于山之岭,一时"人文蔚起,日月重光",拜祭者络绎不绝。嘉靖十四年(1535年),陇右分巡佥宪、巩昌府知府纪元重修文昌阁,复建奎星阁。后因长期战乱,失修近百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财力充沛,首修先师遗冢、新亭和先师丰碑。其后增建式廊,改修无上殿,新建罗斗室(又名罗汉殿),重修式廊凉亭,游人赏心悦目。雍正四年(1726年),新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等。此一时期的仁寿山是最为繁盛的时期。山之西有通明殿、先师庙、十方古刹,古刹旁有"张侯坠泪碑",右有悬泉如疋练;山之东有武安王庙、妙光寺、月香台。所有堂、洞、桥、坊、廊庑、台榭,均丹涂彩绘,美轮美奂。有诗吟唱登其山"收天下春于肺腑,收大地风光注入抔土"。同治年间兵火焚烧,仅存数座残破庙堂。光绪元年(1875年)军门周瑞卿重修仁寿古刹、紫霄观、十区僧寮梵室,恢复原来盛况。每年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善男信女朝山进香,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陇西解放后,山的西边佛殿、楼阁多有保存。1957年至1960年拆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共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仁寿山,规划建设仁寿山公园。自1984年开始,按照"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化为主,点缀景观"的设想,分步实施。公园规划分园前区、科普区、游乐区、古迹区、森林浏览区。园前区已建起巍峨的仁寿山门牌坊和玲珑剔透的汉白玉拱桥,312台拾级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山麓右侧儿童乐园中屹立着少年英雄张新龙塑像,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山上游乐区东有南山寺,中有三清殿,西有十方寺。十方寺新建占地882平方米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4尊汉白玉佛像莅位其间。陇西李氏文化的象征"陇西堂"座落东院,是海内外李姓族人寻根祭祖的一处场所。中院为曲径游廊,有当代名人、李姓后裔的书画供游人观赏。雄踞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陇西川塬尽收眼底,古城新貌一览无余。三寿园、碑林、如一阁、乐寿堂、迎宾楼、大佛殿、西进亭、瑞亭、烈士陵园、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和飞龙赛鸽公棚、动物园等景点各具特色。目前5万多株侧柏、云杉、国槐铺天盖地,满园葱茏;千百株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唐昌蒲、荷花四季竞相怒放,味芬气馥。还有那高雅的百余盆景,点缀得景色更加宜人。

陇西文峰塔

文峰塔分布很广,但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建有文峰塔。 比如说南方有安阳文峰塔、重庆文峰塔。北方相对要少,东北及西北地区更少。文峰塔的样式来自于佛塔,二者的思想根源都是神权,所以许多文峰塔与佛塔无二,塔上也刻有佛像。
全国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有许多,大多是古代人们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
        说起文峰塔时,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雷锋塔”。西湖湖畔的雷锋塔不仅仅因为它的外形美丽而著称,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而陇西县文峰塔也同样有着它的美丽和古老的故事。
        陇西文峰塔位于陇西县城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9公里处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是一座直径4米,高36米,塔基呈正方形的七级八角式实心砖塔。八脊攒顶,角悬风铃,塔顶端立一钵体瓦瓶。其名一曰当地地名,二曰昌盛文风之意。陇西县文峰塔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保存不多的风水类古建筑遗迹,也是陇中唯一的一座清塔原体,是研究陇西明清建筑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4年,当地政府修建了塔坪公园,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最佳的场所。伴着曙光,老人们一路哼着小曲到山顶去练嗓音,在那里吆喝上几声,就觉得精神抖擞,感觉自己又回到年轻的时候。还有热爱运动的年轻人,在塔前的一片空地上打羽毛球,欢快的笑声将本来沉睡的小山吵醒了,美丽的家乡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塔周边环境的建设,一座座寺庙修起来了,四季常青的柏树驻扎在这里,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形态美丽的文峰塔。如今,昔日的荒山披上了一片欣欣向荣,古老的文峰塔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屹立在文峰之巅塔坪山,昂首翘望,见证着陇西这片热土的历史与成长,关注着家乡的繁荣昌盛。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来陇西,一定要去瞻仰一下陇西名塔文峰塔,因为她是陇西文化的象征,因为她见证了陇西的发展,因为她欢迎着你的到来。

传统美食

陇西荞粉细嫩柔韧,色泽红润,清爽可口,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陇西荞粉选用优质的荞麦为原料,通过洗涤、磨碎、筛分、浸泡、洗粉滤汁、煮粉和成型冷却等工序精制而成。食用时,将制成的"粉坨儿"用粉刀切成约2厘米宽、8厘米长、0.3厘米厚的长片,或用粉铑儿旋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盛入碗中,依次调入盐、芝麻酱、芥末、蒜汁、醋、油泼辣子等即可食用。

    荞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等,具有活血开胃、清热解毒、减肥等作用;尤其是所含铁盐量为小麦粉的3~20倍,还含有叶绿素和芦丁,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首选的医疗保健食品,具有防止血压升高,降低胆固醇,改善中老年人失眠、健忘的食疗作用,是21世纪人们食用的理想绿色保健食品之一。


陇西烧鸡粉是更富有传统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其主要原料有鸡肉(母鸡肉最佳)、鸡蛋、菠菜、扁豆淀粉(绿豆粉、豌豆粉亦可),佐以胡麻油、鸡油、姜片、花椒、大香、草果、胡椒、丁香、桂子、味精、精盐、酱油、大葱、大蒜等配料加工而成。制作时淀粉要加水融化;菠菜要洗净用手反复揉搓,再加水搅匀,用纱布滤出汁待用。

    陇西烧鸡粉因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菠菜汁,因而粉呈绿色,俗称"绿粉"。食用时,将绿粉切成四方块或长条,装入碗中,加入切成八牙的鸡蛋和小块的鸡肉,浇入精心调配的鸡汤即可。

    陇西烧鸡粉褐汤绿粉、肉蛋兼备,营养丰富、清香溢口,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有速效作用。如今,烧鸡粉不仅在陇西人人称誉,而且也是全省闻名的地方优质小吃。1989年9月,在甘肃省商业厅举办的全省首届名特优质小吃评比中,烧鸡粉被评为全省7种"名特小吃"之一,并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


 陇西醪糟起源于何时,方志无记载,根据调查走访,至少也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人们喜爱的酒味甘醇、味美香甜、清淡爽口的甜食品,在人们以进酸辣为主的情况下,它以香甜独领风骚。

    陇西醪糟以燕麦、青稞为主要原料,所以分燕麦、青稞醪糟两种。农村一般多为燕麦的,个别地方也有在燕麦里加少许小麦的。燕麦,俗称莜麦,在我县北部山区多有种植。为优质小杂粮,主要含可溶性纤维(果胶)、固醇、胆碱、磷脂、β-脂蛋白、亚油酸、皂甙,可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避免血液粘稠,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对食疗高血压、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作用。而用燕麦做成的醪糟就是新世纪人们健康长寿的首选食品。制做大体要20多道工序:首先要选优质的燕麦和青稞为原料,过去由于市场销量不大,多以本地产燕麦为主。农家户则是以自产粮食煮制,如今则从会宁、通渭等地购进,从岷县购进含糖高的青稞。簸净,用少量水拌湿,去壳皮。燕麦皮易去掉,方法是有在石臼里舂的,有在簸箕里手搓的,也有装在布袋里两人抓两头上下在地上摔撞的。青稞皮壳比较坚硬,是用石碾子碾去皮。现在农家还基本上用这些传统的老办法,而经营醪糟生意的是用和面机(对燕麦)、碾米机(对青稞)去皮,工效提高了许多。煮熟。后摊放在面案上散热。按季节掌握好一定的温度拌曲装盆发酵。曲子用陕西周至的名酒曲和其他曲子配合制成,一天两夜即可做成。发酵时核心是曲子,关健是掌握好温度,发酵料四季放在麦草偎成的"仓子"里,冬天温度低的时候放在火炕上,上覆保温的草瓣(约2厘米厚的麦草瓣)。室内温度一般在20℃左右,冬天则用生煤火以保证一定的温度。要说最大的变化和进步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搪瓷盆代替了陶盆(俗叫瓦盆),减少了有害细菌的感染;电热褥和空调先后代替了麦草、草瓣,使发酵温度基本处于恒温状态而易于控制,极大地提高了醪糟的制作质量。

    青稞醪糟,为陇西地方的特产风味小吃,晶莹透亮,纯甜可口,清味扑鼻,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清暑驱寒的功能。是自食品尝、馈赠亲友和外出旅游的佳品。特别是老字号董家胖老头(董健)醪糟,已有百年经营的历史了,有祖上三代流传的成曲,有传统更新的酿造工艺,一直被誉为上品,不仅占有一定的本地市场,产品还批发销售到漳县,岷县、渭源、定西等周边县。

陇西腊肉是著名的地方特产。陇西腊肉风味独特,肥肉晶莹如白玉,肥而不腻,瘦肉红润似桃花,瘦而不柴,咸淡适中,是西北人喜欢的腊制食品。陇西腊肉因质优味美闻名遐迩,故而陇西被誉为"中国腊肉之乡"。历史上由于陇西特殊的建置和商贸环境,历代驻节陇西的朝廷命官、自然带来一些各地的上乘厨师,将天南海北、风格各异的官邸菜、宫廷菜传入陇西,与陇西传统菜式相结合、兼收并蓄,积千百年来的经验,不断创新发展,使巩昌菜式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腊肉系列菜,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宾朋的常规菜肴。陇西腊肉菜系常见的主要有:

    八卦拼盘 八卦拼盘造形美观、逼真,口味醇爽。主料为熟火腿、酱牛肉、盐水猪肝、黄白蛋糕、黄瓜、肉灌肠、青笋各一两,熟制鸡丝四两。辅料为水发菜、蛋松、樱桃各少许。调料香油、酱油、香醋适量。操作时将熟鸡丝在大平盘内堆码垫底修圆,中间略高,再将八种主料改刀切成寸半长、半寸宽的薄片,按色泽搭配并摆放成八格形状,封顶用发菜,蛋松拼成八卦太极阴阳鱼的图样,用樱桃点缀鱼眼;用白蛋糕切成小花条,长条12条,短条(长条的1/2)24条,摆成八卦正象,用黄蛋糕雕刻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字样摆盘边与八卦正象相应的位置,淋香油、酱油、醋所兑的汁即成。食用时再配以六个围碟,即金钱肉、腊肉、腊羊肉、腌驴肉、腊口条、山鸡丝即成。

    六围碟 六围碟是腊肉系列菜中的精品。将金钱肉切成薄椭圆片,加香油、葱花、味精、水拌匀,在平盘内排成蝴蝶状;将煮熟后的腊肉改刀切成象眼薄片,卷成荔花瓣形,在平盘内对摆成大荔花状;再将五花腊羊肉切成长一寸、宽四分的薄片,在平盘内排 码成桥形状;其后将熟腌驴肉切成长一寸、宽四分的薄片,在平盘排码成稍平的馒头形状;再后将煮熟的腌口条按自然切成薄圆片,加胡麻油、葱花、味精、醋拌匀,在平盘摆成牡丹花形,最后将处理的熟山鸡丝,加葱丝、香油、盐、胡椒粉、味精拌匀,堆放平盘成平馒头状即可。

    青龙散金钱 此菜有滋阴壮阳之功效。特点是海参味鲜肉软,似青龙出海,驴鞭切片形如金钱。主料腌驴鞭,水发刺参。配料生鸡脯、脂肪、蛋清、枸杞、湿淀粉、鸡汤。调料鲜姜、葱段、精盐、香油、胡椒粉、料酒。操作过程:一是鸡脯去筋加脂肪砸成泥,加葱姜汁、蛋清及适量盐、味精搅匀成泥茸待用,水发刺参开水锅内汆透,入鸡汤加姜葱、胡椒、精盐、料酒烧透;腌驴鞭涮洗干净煮熟晾凉切薄片抹上一层鸡茸,再压上一层鞭片再抹上一层鸡茸,上放5粒枸杞形如古金钱,做20个上笼蒸熟待用;二是将烧透入味的小刺参沥出堆盘中间,切好蒸熟的金钱肉片围四周,鸡汤放适量,精盐、胡椒粉、味精、料酒勾白汁淋浇菜上,滴香油即成。

    火腿玉树鸡 特点是鸡脯色白肉鲜,火腿红润,油菜碧绿软烂,红绿白映衬,营养丰富。主料熟火腿、鸡脯、油菜心,辅料湿淀粉、清汤。调料鲜姜、葱段、胡椒粉、精盐、味精、料酒、香油少许。操作方法:一是将生鸡脯在汤锅中加姜片、精盐煮至七成捞出晾凉,去骨架,改刀切宽1.2厘米、长6厘米的条;火腿切成同样长宽的薄片,油菜心根部改十字刀,焯水备用;二是将改刀成片的鸡脯、火腿间隔排码碗内成形,加盐、拍姜、葱段、胡椒粉、料酒及清汤等适量上笼蒸透;三是将蒸好的菜扣入盘中,沥净汤汁,再将透入味的油菜心围盘一周,清汤加少许味精勾白汁淋浇于菜上,滴香油上桌。

    蝴蝶狼肚菌 特点是形逼真、味鲜美,清香爽口,营养丰富。主料水发狼肚菌,辅料鸡茸,蛋皮两张,细小翅针30根、瘦火腿、油菜心少许。调料精盐、胡椒粉、味精、湿淀粉各适量。操作方法:水发狼肚切开一面洗净沥干,同蛋皮切修成蝴蝶形状,在蝴蝶蛋坯上抹鸡茸,上复蝴蝶形狼肚(里边沿茸)两膀中间用鸡茸作蝶身,再用蛋白丝,火腿沫点缀蝶身,火腿粒作眼睛,翅针作须,上笼蒸透摆盘四周,盘中间配制蒸熟的狼肚菌,熟油菜心对摆成花形、淋白汁上桌。

    三夹黄河鲤鱼 三夹黄河鲤鱼特点是菜形美观,肉质细嫩,味美清香,营养丰富。主料鲜黄河鲤鱼一尾(均斤半重)。辅料为火腿、水香磨、小兰片、猪网油一张、油菜八棵。调料葱段、鲜姜、精盐、胡椒、味精、料酒适量。操作过程:将鱼宰杀初加工,头尾分离,鱼身劈成两片去脊骨,开水中稍烫去腥味,鱼身两侧斜剞六刀(深三分)用盐、料酒腌渍入味,香蘑、兰片、火腿修成半月形薄片,三片为一组夹至整个鱼身两侧,加葱段、姜片、盖网油上笼蒸十分钟,下笼拣去葱段网油,在大鱼盘摆头,熟油菜心作鱼背,鱼身兑摆,鱼尾直立放稳,淋白汁即成。

    以上食谱仅是陇西腊肉菜系中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陇西餐饮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恢复老字号的基础上,酒楼饭庄涌现出了许多新人、新菜。难怪有人说:"来到陇西,不去小吃城,等于没来陇西;逛遍陇西城,不去仁寿山,也等于没来陇西。"陇西以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饮食文化内涵招徕更多的外地客商,陇西腊肉也一步一步走向更多人家的餐桌。


 踏进陇西城,不论是城关综合市场、园艺蔬菜批发市场,还是风味小吃城,亦或是北关、大城的门点和文峰经济开发区,随处可见摆摊、挑担、推车的饸饹面冒着热气,飘着清香,沁人心脾,勾人食欲,它是陇西独具地方特色经济实惠的面点食品。

    饸饹面用荞面轧制而成。荞麦,一年生蓼科植物,《植物名实考》名净肠草,《中药大辞典》称流注草,《中草药学》记载:味甘、平、寒、无毒,健脾消积、开胃宽肠、解毒敛疮、消热肿风痛、益气力、御风寒、续精神、解酒积、降气宽胸、治盗汗自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荞麦主要含有类黄酮(维生素P)、芦丁(芒香甙),还含有水杨酸、油酸、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蛋白酶抑制剂等,对人体健康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主要成份类黄酮和芦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可降低微血管的脆性,增强冠状动脉的弹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心脏功能,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是时尚的绿色保健食疗佳品。它的制作程序是:磨面、和面、轧面、下面、刷油、调汤、加佐料、烫面、加调料……制作技艺、用料均十分考究,主料为优质甜荞面(花荞面)、植物油,以地方特产优质胡麻油为佳。配料有碱面、苦荞面(绿荞面)、佐料是葱花、蒜苗、菠菜、豆腐、胡萝卜、芹菜、豆角、笋片等,随蔬菜生产季节而变化。调料用油泼辣子、水蒜泥、香醋(红辣椒角、草果、毕拨良姜等浸泡)、食盐、味精等。和面时根据荞面的多少放一定数量的碱面,并加少量的苦荞面形成一定的比例,温水调和成硬面团,放在饸饹面"床子"(历史上一直用杏木做成。利用杠杆原理人力轧做。如今用不锈钢管焊结而成,其形状和以前基本上一样,不同的是用力点处改用了滑轮,较原来的精巧、耐用、卫生、省力)上轧制,下锅,出锅后码在面案上刷上油,轻轻抖散,即成饸饹面面条。调汤为饸饹面制作的关键。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多为羊肉(肉末状,少量)臊子汤,现时多为花椒、姜皮、草果、大香、葱花配制的清汤,当然也有调制素卤汁汤的。既可热食,又可凉食,盛上一碗,面柔汤鲜,色味俱佳,使人驻足,一尝为快。

    北关梁兆刚饸饹面经营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原料纯正,工艺精良,味道鲜美,品者不绝,为地方的传统名优小吃。

担担面因其制作和销售于一身,食品、餐具一担挑,街头巷尾、贸易集市随处可卖而得名。陇西担担面是一种抻面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因而柔韧劲道,油润黄亮,热凉皆宜,四季皆可上市。

    陇西担担面的制作十分考究,面粉要选用筋性好的优等粉,面团的软硬和用碱量,要根据季节的不同灵活掌握。面团要揉透,面剂大小要一致,要充分饧好。面条按其宽窄粗细,分为"一窝丝"、"二细"、"韭叶"、"荞麦棱"、"二宽"、"大宽"等,以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陇西担担面对卤汁的调制也十分讲究,力求色、香并重。其调配须按时令季节:春季,用炝兑调制的醋汤,突出酸辣鲜的特点,称"辣椒醋面";夏、秋两季用鸡蛋、豆腐、菠菜、胡萝卜等加水淀粉制成卤汁;冬季用肉末调成臊子汤,既热且香。食用时,将面条盛入碗中,浇上卤汁(多用卤汁把面条淘热),依次调入盐、醋、芥末、芝麻酱、蒜汁和油泼辣子等即可。


药都之乡

陇西是我国黄芪的地道产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大药学家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可见在南北朝以前,陇西就盛产黄芪了。发展至今,黄芪已是陇西行销全国的大宗地产药材,中药材产业中的"拳头"产品,2001年陇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

    黄芪,亦作"黄耆"、"黄蓍"(古时耆、蓍混用不分),亦称"戴糁"、"王孙"、"绵黄芪"、"独椹"、"蜀脂"、"百本"。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陇西黄芪呈圆柱形,根条粗大,头部稍粗,尾部少有分枝,一般长40厘米~80厘米,直径1厘米~3厘米。表面淡黄色至深灰色,鲜品表面光滑,无毛须,干品有较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而略韧,折断面纤维状,带粉性。横切面皮部约占半径的1/5,乳白色或淡黄色。气清香,味甜美,嚼之有豆腥味。

    陇西县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黄芪的生长。又因陇西土壤以黄绵土和黑麻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低于国家标准,又没有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空气、水质无污染,特别有利于种植黄芪等深根中药材和发展无公害药材。200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对陇西县不同类型产地的黄芪原植物和药材考察取样,并经有关部门分析、鉴定,陇西县所产的黄芪质量名列前茅,比国家药典规定的药效成分高出4-8倍。偶然佐证必然,当年8月,首阳镇社员挖出八株硕大黄芪,被称为"黄芪王",最长的一株长2.45米,粗8.5厘米,创历史之最。2003年,陇西黄芪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再次证明陇西为"中国黄芪之乡"当之无愧。

    正是依赖如此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优势,陇西黄芪生产才得以迅速发展。1984年,陇西开始较大面积的黄芪人工种植,并逐年扩大。目前,黄芪种植面积每年都稳定在6万亩左右,已形成以首阳为中心的渭河沿川黄芪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400万公斤,所产黄芪因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被誉为芪中精品,成为扬子、汇仁、广中一、地奥等国内大型中药企业的首选。三九集团还将陇西作为其药源基地,由此看来,大力发展黄芪生产,积极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陇西而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陇西白条党参为菊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因其主产甘肃陇西,色白条直,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和保健元素,被誉为"陇西白条党参"。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据统计,北京同仁堂、三九医药、千金药业、汇仁集团、湖北双鹤、山西华康、武汉健民等数百家大型中药企业都选择陇西白条党参作为制药原料。三九集团、千金药业等企业还把陇西作为其白条党参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白条党参饮片还作为君药用于多种中药配方,陇西年加工销往全国各地的党参饮片就达1000吨左右。

    白条党参是全国广泛使用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不仅能配方生产十全大补丸、妇科千金片、参芪冲剂等多种名贵成药和制剂,还因其富含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诸多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如东阿阿胶集团生产的阿胶口服液、武汉健民集团所产的龙牡壮骨冲剂、参芪保健茶、党参保健醋等,都以白条党参为原料或配方,是中老年人的理想保健品。白条党参亦被海内外居民作为食补佳品广为食用。陇西生产的真空包装党参条片出口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各类箱装党参条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千家万户广泛推崇的保健食品。白条党参还因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提味作用,被用于许多特色菜肴。闻名全国的小肥羊、兰州牛肉面、云南沏锅鸡、四川火锅等都将白条党参作为调味佐料。

    近年来,陇西县把中药材作为富民兴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和开发,白条党参种植因此迅速发展。面积由原来的万余亩增加到现在的8万多亩,年产量达800多万公斤,占全国党参产量的近50%。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陇西药市具有调节全国党参生产量、代销量及价格的能力,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党参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党参价格的形成和发布中心,有党参行情"晴雨表"之称。2003年"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这是对陇西白条党参质量和信誉的充分肯定。

文章评论

黄冈人

[em]e179[/em][em]e181[/em][em]e177[/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