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声情缘》文/曹小磨

个人日记

    在我八岁左右的时候,听说了相声这个词,对相声有了些许模糊的概念。那时候,常听相声演员说:“相声啊,是一门语言艺术,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一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两个人说的叫对口相声,三个人及三人以上说的叫群口相声……”这样的介绍听得多了,就记住了。再加上听过了三五段相声,还真以为自己“懂相声”了。其实呢,知道的连皮毛的皮毛都算不上。现在想来,那时候可真够“没羞没臊”的。 哈哈。

第一次说相声,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候浙江卫视每个双休日晚上播出一档少儿才艺展示节目。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相声、小品,各种才艺都有。当时这个节目里有不少相声节目,这些节目,给了我灵感。我“照猫画虎”也写了个相声,叫《起小名风波》。相声的台词,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大致内容是:有个小孩儿掉河里了,有几个人来救他,可是有人喊的是孩子的小名,有的人喊的是孩子的大名,互相不挨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 (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我的同桌是女生,相声通常都是两个男的表演,男女相声都不大常见。当时我们两个女孩,就这么愣头愣脑地说了这段相声。直到现在,每当想起这段往事,都会忍不住笑起来。)

以现在的眼光来打量这个节目,合不合理都不好说,指不定有多少破绽漏洞呢。可当时自我感觉可好了。心想:这可是我自编自导,还亲自参演的节目,别的节目比得了嘛!拿着它,我报名参加了班级元旦文艺汇演。班主任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起小名风波》先是在班级里表演了一次,后来班主任又把它推荐给了负责学校文艺汇演的老师。

当时的文艺汇演,没有什么语言节目。唱歌跳舞是常规节目,要是有拉手风琴,或是古筝演奏、课本剧表演,那就足够让同学们感到惊叹的了。当通报节目单的同学,在广播里说三年级一班的节目是相声时,我听到隔壁班级发出了一阵惊讶的声音,因为当时对于绝大部分同学而言,相声是陌生的,他们没有接触过。因此,当知道能在文艺汇演中听到到相声时,他们好奇又期待。

《起小名风波》又如期在学校文艺晚会上表演了。现场效果还不错,老师同学们都听得聚精会神,笑的次数也不少。当时的表演,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稚嫩的。当时想的只是:逗哏捧哏的位置别站错,台词别忘记。什么叫垫话,什么叫入活,怎样抖包袱,全然不知。现在回忆回忆,那段相声里好像压根都没有什么包袱,我和搭档在台上说的,顶多算是一段有几个笑料的对话。之所以敢说,全仗着脸皮厚,胆子大。 

演完了学校的文艺汇演还不算完。当时学校正在参加市级“实验小学”的评比。学校要举行一台文艺表演,向来学校视察参观的领导展示学生的风采。于是,我的节目再一次被推荐了。

这台文艺汇演,学校十分重视。因为不仅是演給“自己人”看的,更是演給领导们看的,这关系到领导们对学校的印象,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学校领导对上报的节目进行了审看筛选,力求优中选优。

记得筛选一共进行了三天。到了中午,我和搭档就都要去学校多功能厅接受审看,听取修改意见。在节目审看的过程中。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顺利通过的同学们欢呼雀跃,没通过的同学们垂头丧气。当时一个英语短剧节目,因“效果依然不理想”而遭到了淘汰。当听到对方的节目淘汰了的消息,我长舒了一口气,为自己的节目感到庆幸。(当时学校领导对于节目的意见是,内容有点单薄,建议改成小品。听到建议,我想:改就改吧,只要能参加演出就行。)可看到那些同学失落的神情,又为他们感到惋惜。至今我依然记得那个名叫《小红帽》的英语短剧,当时对那些表演时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同学羡慕不已。

班主任对我们的排练全力支持。当时正值盛夏,她特意让我们在装有空调的教师活动室排练。我和几位搭档,每天中午从午休时间一直排练到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

到了演出那天,紧张肯定是免不了的。在等待上场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了。手心里一阵一阵出汗。班主任在给我们化妆时,叮嘱我们放松,记住表演中几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尽力就可以了。我们听着老师的话,一个劲儿的点头,可心里依然紧张。老师给我们化完妆,看了看我们的脸蛋,又看了看其他班级同学的脸蛋。说了句:“那些老师真不如我,我给你们画得多自然,她们画得跟猴屁股似的。” 听到这话,我才忍不住笑了几声。

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紧张脸红都顾不上了。只顾着“镗镗镗”地往下说。当时是怎么把这个节目完成的,已经不记得了。能够记得的是,当时表演时,是我自己报的幕。报完幕之后,感到脸上滚烫滚烫的。还有就是,演出的时候没出什么大错至于表演的流畅投入,压根儿谈不上。

当我们谢幕的时候,我看到校长坐在第一排为我们鼓掌,嘴里说着:不错不错之类的话。听到掌声,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心想,没给学校丢脸。到了台下,班主任又表扬鼓励了我们一番。

这次稚嫩的、磕磕绊绊的表演经历,让我初尝创作、排练节目的辛苦繁琐,还在我心中种下了一名为喜爱相声的种子。在以后的日子里,这颗种子逐渐发芽成长。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在听相声时,不再满足于“瞧热闹”了。而是想着进一步看看相声里的门道。于是除了一如既往地多听多看相声视频、文本以外,我又买了一些相声书籍,如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的相声作品集《包袱抖不完》、郭德纲的自传《过得刚好》、相声演员崔琦撰写、徐德亮注释的《相声三字经》,以及又侯宝林、薛宝琨等人合著的《相声溯源》。这些书籍,使我对相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知道了更多相声里的门道,增加了相声方面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一头沉”。什么叫“子母哏”,什么叫“柳活”,什么叫“砸挂”……

前段时间,我将我写的相声小段发在了相声网站上。有一位资深相声爱好者鼓励我说:“通过你编写的相声小段来看,应当说己经找到窍门了,可喜可贺,请继续努力。”看到网友的鼓励,心里很高兴。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所走的路子是对的,没有跑偏。虽然高兴,但心里没有一点自满。我深知,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还需要继续勤于练笔,打磨锤炼。

相声是一门迷人的语言艺术,听得越多,看得越多,便越发陶醉在它的魅力中,我会一直喜爱着相声,继续当一名相声爱好者。

 

 




文章评论

梦中蝶影

磨儿真棒!小小年纪就开始钻研语言艺术,加油!努力![em]e179[/em][em]e179[/em][em]e178[/em][em]e178[/em][em]e185[/em][em]e185[/em]

飘《拒聊》

丫头,加油……[em]e185[/em][em]e185[/em][em]e185[/em][em]e163[/em][em]e163[/em][em]e178[/em]

燕儿飞飞

真实的经历,美好的回忆。愿磨儿丫头在相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敞。[em]e100[/em][em]e178[/em][em]e163[/em]

星火燎原

我喜欢相声,喜欢幽默小品。希望以后经常看到你的相声作品。我为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