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兼济&quot与&quot独善&quot

个人日记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无论是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无论是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讲入世,要求读书人去"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个体人格的完善境界,即"至善"的境界.甚至为理想与信仰,操守与尊严不惜牺牲性命,舍身成仁. ­

      但自古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境遇实在是不能说好,中国知识阶层,春秋以后,"士"有恒心而无恒产,以智作为谋生的手段,纵横捭合,游说列国.隋唐以降,科举取士,使小部分读书人实现阶层流动,成为显贵.而当今仍然是如此.怎么办?对读书人来说,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深刻的,这种悲剧式的人生使知识分子变得深刻而崇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的困顿与精神的煎熬,这一人格上的深刻矛盾并未使其走向毁灭,恰恰相反,在对社会的体察与对自身的观照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在更高层次上获得了统一.出世与入世统一于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先秦而明清乃至当代,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命运多舛,但作为一个整体,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这种"大丈夫"人格成为古今知识分子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之所在. ­

   (谨以此文答谢好友萧萧君的劝慰之词)­

文章评论

雨又萧萧

[ft=#000066,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古以来"独善其身"实在是知识分子颇有悲剧色彩的不得已的选择[/ft]

雨又萧萧

[ft=#330099,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李白是个典型,苏轼也不错[/ft]

雨又萧萧

[ft=#003399,4,]苏轼的豁达比李白的真实,李白的豁达很大程度上是他傲慢个性的幌子,而苏轼的豁达却是由内而外的真实,虽然也有不能兼济天下的苦痛,但是东坡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东坡.苏轼做到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全统一,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新型人格模式--"自由人格"从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超越,成为一位更加纯粹、达观、睿智的诗人.[/ft]

雨又萧萧

[ft=,,][ft=#330066,4,]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还有一个就是陶渊明,他标榜和引领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时尚,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向世人描绘了精美平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他超越现实功利,追求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和,显示了一种崭新的生命美学和主体形象。他是对中国诗坛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ft][/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