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米蔡(1)

个人日记

                宋四大家“苏黄米蔡”名扬天下,唯有“蔡”的解释很模糊,名气也大不如以上三位,到底是指蔡襄,还是蔡京、蔡卞呢?
          先说一下蔡襄、蔡京、蔡卞的关系:蔡京、蔡卞是亲兄弟,蔡襄的曾祖和蔡京、蔡卞的曾祖是亲兄弟(据福建莆田蔡氏族谱)。
  蔡襄(1021-1067),蔡京(1047-1126),蔡卞(1048-1117)
  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米芾(1051-1107)
      从以上六个人的生卒年来看,蔡襄明显比其他五位早一世(20年左右),另五位基本处于一个年龄段。
      从以上六个人的作品风格来看,蔡襄流传下来的作品以楷书为主,且字体妍丽,恪守晋唐法度,缺乏创新意识。而其他五位的作品以行书为主,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自成一家。
      从以上六个人的名气来看,苏轼是文学大家,独步江湖,千年不遇的大文豪,也做过不大不小的官,是民间公认的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黄庭坚也是文学大家,被尊为江西诗派创始人,做过不太大的官,不过他父亲黄庶到是和王安石是同年的进士;米芾精通书法,连其工作都非常专一,被书法家画家皇帝赵佶聘为书画学博士,一辈子干的就是书画,心无旁骛。蔡京和蔡卞都位至宰辅,官做的很大,蔡卞还是王安石的女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定为奸臣,人品有问题,所以他们的其他成就也就不为一般人所知。蔡襄为人醇厚,世人评价很高,稳稳的做着大官,名气最小。
     苏黄米和蔡襄没有明显的人格缺点,但是蔡京、蔡卞两兄弟留给后人以奸臣形象。“蔡京与同郡而晚出,欲附名阀,自谓为族弟。政和初,襄孙佃廷试唱名,居举首,京侍殿上,以族孙引嫌,降为第二,佃终身恨之。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这段话明显的褒襄贬京,本来就是同族,引嫌也无大错,得个状元和榜眼的区别也不大,何必“终身恨之”,我看还是蔡佃(蔡襄的孙子)的气量小了点,斤斤计较。
     从六个人的书法成就来看,我觉得苏、黄的书法如果能配得上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们的书法就足以进入四大家.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这是肯定的,但是他的行书完全开创一种新的风格,书法评论家说“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代表了一种资格、一种创基,笔风雍容大度。米芾的行书只能说是美轮美奂,但是不够雍容,如果说当今有两幅作品达到了《兰亭序》和《蜀素帖》(米芾代表作)的水平,我想无论评论家还是书法爱好者都会站到米芾的一边,他更多的突出了个人的特点,也就造成了绮丽但是难以模仿的特征。
    蔡襄做官没做到宰辅,书法的成就似乎很大(“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见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其书法中规中矩,圆润,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翘楚,但他的字还是比他的后辈“苏黄米”差了一大截,宋史对蔡襄的推崇,不过是为了贬抑蔡京、蔡卞罢了,如果你把这三蔡的流传下来的字帖稍加浏览,高下自出,无人能辨。
     蔡京、蔡卞兄弟俩的血缘关系也延续了他们书法的血缘关系,两人的字体风格如出一辙,虽然兄弟俩关系不和,谁也不服气谁。两人书法基本上是不分伯仲的,但是书法大家能够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来。
     世传,米芾对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墨林快事》对蔡卞书法的评价:“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启功先生论京卞兄弟书法:
   笔姿京卞尽清妍,蹑晋宗唐傲后贤。
    一念云泥判德艺,遂教坡谷以人传。
      启功先生认为书法成就京卞两兄弟明显超出苏东坡、黄庭坚,只可惜他们不能称为德艺双馨,艺和德有霄壤之别,云泥之差,这才给了东坡、山谷道人一个机会。
      米芾的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离米芾最近的就是蔡京、蔡卞,京、卞好像是把米芾的创新和传统加以中和,米芾好像是把京、卞的妍丽加以创新、升华,例如趋势更为明显的蟹爪钩。蔡京的几个儿子也流传下来一点墨迹,神似其父,而蔡襄的字甚至比他的侄儿辈还要差一截了。我们后人如果要学习米芾,不妨先学习蔡京、蔡卞,而且蔡京蔡卞的书法风格可能更为大众接受。
       (读书札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