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三次

史海钩沉

         1 ,  三次思想活跃期: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随之产生了诸子百家;第二次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活跃,出现了灿烂的南北朝文学与艺术;第三次上世纪清末民初时期,出现了以白话文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2, 三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为永嘉之乱,即八王之乱,随后的五胡乱中华,五代十六国基本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南通话等各种方言,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             第二次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到最后发展为五代十国,中国北方又被少数民族政权(外国人,异族,胡虏)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第三次为靖康之难。公元938年,契丹帮后晋皇帝石敬塘打退后唐军队, 作为回报,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北宋建立,但这一块地还是被契丹人占领着,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对燕云十六州还是念念不忘,于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过他运气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就灰溜溜的撤军,回来之后,没多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就采取保守的防御态势,整个两宋319年间,再也没有主动对异族开战,更没从异族手里夺取过一寸土地.
             再说这个赵匡胤,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学他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权,所以在一开始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自己的部将交出了兵权,让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武将们回家养老去,随即颁布文官带兵制度,军队的一把手都由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担任,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当时中国能产马的燕云十六州为契丹人占领,宋朝军队战马严重匮缺,骑步兵比例大概只有2:8,整个军队战斗力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经灭了契丹人的女真人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女真人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3.近现代对传统文化的三次大破坏: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起义 为了确立独尊上帝的局面,严禁偶像崇拜,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狂飙式的毁灭偶像运动.该政策与太平天国的兴亡相始终,成为太平天国对待偶像崇拜的一个主导政策.然而,此举并不具有破除迷信、排斥一切神灵的意义,其实质依旧是在造神,区别仅在于以一神替代了众神.尽管它在初期极大地改变了太平军的精神面貌,但其所孕育的宗教激情最终仅是泡沫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该政策既有悖于国情民心,同时又过于简单粗暴,所以民间始终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上帝信仰,相反,却在心理上拉大了与太平天国政权之间的距离.此外,该政策带有很强的盲目破坏性,致使以江南为主体的宗教建筑和名胜古迹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高喊'打到孔家店'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摧残与大破坏。(注:太平天国的目标非常混乱,但有一点却前所未有,就是破坏中国文化。这点可说是开坏风气之先,五四期间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及否定以及日后文化大革命不能说没有太平天国的余毒影响。)
               4. 三次文化大融合:第一次是近西的中印接触,与印度佛教的大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禅宗文化;第二次是远西的中回接触,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第三次的是自明末以来的中欧接触,中华文化吸收欧洲自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学,哲学,绘画,雕塑,科学等方面的文明成就。体现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前两次各经历了六,七百年,而第三次的大融合自明末以来已经三四百年了,我想再经一两百年的融合与吸纳,中华文化一定会主导整个世界。

               (注:本文是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与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范文澜《中国通史》,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而总结的读书心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