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哏德全!!!

个人日记

        2006年底,我和州文联秘书长倪国强同志共同接受了撰写纪实文学《葫芦丝王——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哏德全的音乐人生》的任务。之后,我与哏德全有了一段零距离的接触。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下梁河、赴昆明,探究葫芦丝文化,寻访大师的足迹,对哏德全本人及其相关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由此,我一步一步走进了葫芦丝,一步一步走进了哏德全。

  哏德全1958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江畔的傣族村寨——帮界村。他10岁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在家放过牛、牧过马、务过农。初中毕业后,他进了梁河糖厂当工人,守水泵房,一干就是22年,其间他也曾被借调到梁河县文工队和省歌舞团担任葫芦丝、巴乌演奏员,但都属于临时工性质。1996年他辞去糖厂公职,手捧葫芦丝闯天下,历经千辛万苦,通过近10年的艰苦打拼,终于在昆明站稳了脚跟,建立了“哏德全音乐工作室”。他在葫芦丝的制作、演奏、教学以及傣族音乐文化的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中外学生,并受聘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攀枝花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3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成为人们公认的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近年来,他频频应邀前往台湾、香港、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宣传葫芦丝文化。他与世界一流的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合作,在《聆听云南·小河淌水》中演奏葫芦丝《古歌》和《金秋月下》;在韩国的“纪念足球世界杯一周年”文艺演出中,代表中国艺术家得到了敲响“三声鼓”的殊荣;他曾两次访问美国,在2007年美国第41届史密森民俗艺术节上,让葫芦丝在华盛顿世界顶尖级的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梅兰尼舞台上奏响。他出版了个人葫芦丝演奏专辑10多张,其中有多张光碟热销;所制作的“哏德全牌”葫芦丝成了抢手货,多次被省政府选定为赠送外国首脑及中外名人友人的珍贵礼品。他被选为第一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并多次获得国家民委、文化部的奖励。2006年他获得了“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2008年获得了“德宏州兴州人才奖”。

  我在哏德全身上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我们这一辈人中,他50年来人生的落差之大,实属罕见。

  哏德全的音乐人生之路是曲折的。从梁河糖厂的水泵房到昆明的“哏德全音乐工作室”;从初中毕业生到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从乡间小舞台吹奏葫芦丝到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演奏葫芦丝;从制作民间民俗的葫芦丝到制作“哏德全牌”高档的葫芦丝精品;从一个傣族农民的儿子、糖厂工人到民间艺术大师。他的每一次变化、每一个跳跃,都不得不让人惊叹,让人佩服!他是用何等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毅力,来缩短这人生巨大落差的空间啊!

  我寻访他的人生轨迹,分析他的人生落差,觉得哏德全的音乐人生最突出的有三个闪光点:

  一是选择人生,自我设计。20多年前,哏德全还是梁河糖厂守水泵房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梁河糖厂的经济效益很好,工资和奖金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相当可观。可由于对葫芦丝的痴迷和对傣族音乐的向往,他在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了重新选择,毅然决然地丢掉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手捧葫芦丝闯天下。这在当时还不时兴停薪留职的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决断,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得到的。当时,许多人都对哏德全的这一行为举止不理解,认为他的脑子里肯定是进了水了,横吃倒算,现成的工资不拿,稳当的生活不过,却要出去过那种居无定所、食无定数的流浪生活,简直是白痴一个。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他当时的人生选择和自我设计是对的。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视剧《冼星海》里的大音乐家冼星海,他也曾经历了三次大的人生选择:第一次是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时,是留在巴黎还是回到祖国;第二次是上海沦陷时,是留在上海还是到抗日救亡第一线;第三次是在国统区,是继续留在国统区还是到革命圣地延安。这三次选择,他都选择了后者,如果他有一次选择了前者,那么中国人民就不会拥有不朽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了。哏德全虽然不能与大音乐家冼星海相比,而且此一时彼一时,但就重新选择人生这一点上来说,哏德全亦然。如果他一直在梁河糖厂守水泵房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如今的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为之合作伴奏的葫芦丝独奏曲《古歌》和《金秋月下》了,不会有中国人首次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梅兰尼舞台上演奏葫芦丝《古歌》和《边寨抒怀》了,更不会有这位享誉中外的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了。

  二是朝着目标,锲而不舍。哏德全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他以顽强执著的精神面对一切艰难困苦,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努力拼搏,永不言弃。他刚出来闯荡的时候,可以说身上除了葫芦丝就一无所有了。当时还根本谈不上为了发展葫芦丝文化事业,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找一碗饭吃。他经历过不少的磨难,办过文艺演出队,与人合伙开过歌舞厅,做过木材和玉石生意,在昆明的金龙饭店吹奏过葫芦丝,与人合伙做过葫芦丝产品等等,可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背了一屁股债。他在昆明曾经落魄到身上掏不出10元人民币,病卧昆明街头而求助于好朋友们前来搭救的尴尬境遇。就在他的音乐和人生最低潮的时候,由于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他经营了10年的婚姻也解体了,更是雪上加霜。他也曾经想到过放弃,干脆回家种田养猪修理地球当农民算了。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恩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刘晓耕时,刘老师对他说:“人生有顺境和逆境,难道你就那么脆弱,一点困难就把你给吓倒了?要知道,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如果你回去当了农民,那么中国几亿农民中仅仅多了一个农民,而中国却少了一个葫芦丝演奏家!你知道吗?”刘院长掏心窝子的话激励着他,众多亲朋好友鼓励着他,他最终没有就此趴下,而是艰难地挺了过来。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哏德全锲而不舍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事业上获得了辉煌成功。

  三是轻看荣誉,从零开始。哏德全的葫芦丝事业成功后,他的头顶上突然出现了无数耀眼夺目的光环:葫芦丝制作演奏大师、民间艺术大师、葫芦丝王……他一下子成了一位大师级的公众人物,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葫芦丝“粉丝”,到处请他去讲课、搞师生见面会、演奏葫芦丝,一些大型的文艺晚会也都邀请他去参加,担任葫芦丝、巴乌的主奏。再加上频繁的出国访问、演奏和讲学,他成天在天上飞来飞去,被人们戏称为打“飞的”的人。当各种各样的荣誉向哏德全频频招手的时候,他的心态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位出了名的大师一点都没有变,他还是那个随和、低调、与世无争的哏德全。用刘晓耕的话说,哏德全很平和,从我10多年前第一次与他认识的那一天起,到现在他红得发紫,我发现他还是老样子,从他的身上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的张狂。用云南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他的徒弟刘伟的话说,哏德全还是那样,我们一起喝了酒以后,他吹起葫芦丝来最入耳,最能够打动人!用哏德全的得意弟子,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的访问学者日本留学生伊滕悟的话说,和哏老师在一起,根本就看不出来他与过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他一点大师的架子也没有,我也没有与大师在一起的那种生分和拘谨的感觉,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的相处,保持着纯正的师徒关系。在我对哏德全进行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是在昆明,还是在德宏,只要朋友们在一起,只要大家高兴,只要有人提出来想听哏德全吹奏葫芦丝,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辞,而且倾情演奏,毫不马虎,一点大师的作派都没有。哏德全对我说,重要的是自己别把自己当大师!哏德全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在傣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实践,继续探索。他与刘晓耕老师还曾经有过一个约定——他们俩人有一个真挚的心愿:共同合作创作出一首最精美的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音乐的乐曲!只可惜,现在他俩的这个心愿再也无法实现了。

  可以说,如果哏德全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生的磨难和历练,他就不会成为今天的葫芦丝大师了。他在云南卫视拍摄的专题片《人生》中曾经讲道:“我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音乐与人生在哏德全的身上已熔铸在一起了,因为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章都需要人来演绎。哏德全在云南卫视拍摄的专题片《走进葫芦丝》中讲道,我演奏《古歌》的时候,总要寻找一些生活的磨难,道路的坎坷,也就是说要把生活的沧桑带进《古歌》里面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不,当下演奏《古歌》的人中怎么没有一个能够超越他呢?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他演奏好《古歌》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是葫芦丝让哏德全漂过了勐养江,漂过了茫茫人海,走出了德宏,走出了云南,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音乐的大舞台,也走向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新舞台!

  这时,我想起了一位诗人写的一首《咏瀑布》的诗,我觉得用这首诗来诠释哏德全的音乐与人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穿山透地不辞劳,

  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

  经须大海作波涛。

  哏德全大师安息吧,葫芦丝王将永远是德宏人民的骄傲!!!

文章评论

编辑~

恩,安息!!!!!大爱葫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