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人——朴槿惠

个人日记

 
 
 
 图片
 
 
 
 
这是怎样一个坎坷、孤独、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看完她的故事,我想买本她的自传看看。修行是一个漫长、痛苦、蜕变的过程....

【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

自与《中国哲学史》相遇,我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为了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内心必须坚定,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此人生的苦难成为激励我的伙伴,真理成为照亮我前程的灯塔。
——韩国总统朴槿惠


[朴槿恵的故事]
  
1979年11月,朝鲜半岛进入多雨而寒冷的冬季。27岁的朴槿惠一袭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湿淋淋的草地上,看青瓦粼粼、檐牙高啄。她在这里生活了17年,如今马上要离开。雨斜斜密密地落下来,她觉得那是千万根鞭子抽打在身上发出的声响。

  内务秘书抱着一个满满的纸箱子朝她赶过来,不断有东西掉落,他不去捡,反而毫不留情地将它们踩到泥水里。朴槿惠望着秘书,还在她少女时代,他就跟随父亲,也曾无数次带她到青瓦台后面的山上,春看百花,夏揽苍翠。现在,他眼里满是惶恐,仿佛她是病毒,会随时钻进他的血液,中止他的心跳。

  朴槿惠弯腰捡起一张照片,那是9天前的上午,她陪父亲去参加湖堤剪彩时的留影,天空明媚,她笑,父亲也笑,群众在欢呼。不料,几个小时后,明快的一切随着几声枪响被蒙上沉重的阴霾。

  朴槿惠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首尔的一栋老房子里。17年未回家,老宅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繁华。朴槿惠想起搬离这个家住进青瓦台时和父亲朴正熙的一段对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当总统?”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处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风掀翻我家屋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想到别人家去借宿,但我们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家里,因为邻居们也都在风雨中挨冻。我永远记住了母亲那晚悲伤的面容,发誓要尽我所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如今的大韩民国,不仅连偏远地方的农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国人均收入还翻了20多倍。这样的父亲却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在宴席之间。她对所发生的一切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但她是朴槿惠,一个女代母职,当了五年“第一夫人”的特殊女人。她不能像妹妹那样痛哭,也不能学弟弟那样买醉,只能表现出冷静与克制。早在父亲被刺之前,1974年,母亲陆英修也被刺。她震撼于父亲冷静地留在演讲台上,而不是护送母亲到医院。事后,他坚决不再娶,表现出对亡妻极度的眷恋与忠诚。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习以父亲的方式表达感情,也学习他特殊的应对危机的方式。5年里,她穿母亲的衣服,戴她遗留的首饰,模仿她的言行,在从容淡定中完成许多国务活动,包括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政治不仅让她早熟,也让她认定自己的命运跟这个国家紧紧相连。所以9天前,得知父亲被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痛哭,而是冷静地问:“前方(边境)有什么情况?”这一问,使得她本该为失去父亲而流的眼泪,再也没有机会宣泄。

  从“第一夫人”跌落为平民和孤儿,朴槿惠感到极度的失重,她想依靠法律严惩杀害父亲的凶手。但是韩国最有名的律师、声称是父亲最坚挺的支持者这样回复:“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是帮你了!”他说的没错,当时不仅许多律师联名替刺客辩护,一些城市还爆发游行示威,要求释放刺杀总统的情报部部长,大家高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甚至朴槿惠的住所也被情绪激昂的人群包围。她不能出门,也无法求救,只是悲哀地意识到,不管他们一家曾经为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做出怎样的牺牲,现在,世界被颠覆,一切被唾弃。

  背叛!这是她唯一能想到回敬这个世界的词语,她的胸腔里奔腾的全是愤懑和失望,但表面上她依然淡定从容,认为只有骄傲地面对声讨,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告慰。

  可是,3个月后,悲愤以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喷薄而发。她身上开始长出紫斑,医药都不能起作用,不明斑点很快蔓延到脸上。毕竟还是年轻姑娘,容颜不再,自信也便不再,她没有了淡定的资本。1980年1月,她跑到父母的坟前痛哭,凄哀无比。此时,新任总统掀起了批判朴正熙的浪潮,她悲痛欲绝的照片被搬上报纸,让反对者快意。

  而1952年,荣升父亲的朴正熙给她取名槿惠,是因为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美丽、花期长久,又被赋予政治意义,名为“无穷花”。他希望女儿做一朵无穷花,用持久温和的芬芳施惠于人。现在,她似乎过早地走完了花季,凋谢了。

  绝望中的精神求索

  朴槿惠从此闭门索居,桌上的一杯水,窗外的几滴雨,都会让她落泪。她开始怀疑一切,昼夜交替,花开叶落,这些过去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今都能进入她的心里,引起她的一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思索。她进而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过去和这样的现在,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日思夜想,她找不到答案,思想混乱到极点。

  有一天,她的房门被敲响,堂哥朴在鸿走进来,他是亲属中少有的没有疏远他们姐弟的人。他打断了她的胡思乱想:“你应该找人谈恋爱,结婚,成家,养育孩子。相信我,有了情感寄托,伤痛更容易治愈。也请别忘了,你是长女,应该做出积极的榜样!”

  堂哥提醒她去关注弟弟和妹妹,当时弟弟朴志晚沾上了毒品,正面临被起诉;而妹妹正跟一个比她年长很多的男人打得火热,试图通过畸恋,得到父亲般的保护。朴槿惠为时已晚的干预,换来的是弟弟妹妹变本加厉的深陷。

  她甚至没办法改变自己对感情的态度。读大学时,她有不少追求者,但为了不增加安保的负担,她选择了孤独。大学毕业后,母亲积极为她张罗婚事,但突遭刺杀。在女代母职的5年里,她用母亲的衣物包裹自己,因此也包裹住20岁出头的芳华,以及对爱情的希冀。父亲遭刺后,她也曾思嫁。临搬出青瓦台时,她在电梯里跟父亲的一位部长相遇,对方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她能做他的儿媳。她满怀期待地招呼说:“您好!”但直到电梯门再次打开,对方也没有看她一眼。如今,她饱尝世态炎凉,什么人都不愿意相信,又何以相信爱情?

  独处3个月后,朴槿惠出门了,她一身素装,来到首尔古老的宗庙,对着佛像深深参拜。母亲生前是个佛教徒,她想追寻她的足迹,看是否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然而,她很快发现,痛苦太多,疑惑太多,一种信仰远不足以使她得到拯救。没过几天,她又来到一座教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接下来,她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学书籍,可不管哪门哪派的思想,都缺乏一种足够的力量,理清她的思绪。她努力想去信奉各种宗教,又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一年以后,孤独犹在,混乱犹在,怀疑和迷茫犹在。

  1980年秋,又一个阴雨天。朴槿惠坐在老屋的窗前,桌上放着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是根据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的。她没有急于翻开,而是检索她跟中国文化的联系。父母都曾在中国东北生活过,他们从小教她说汉语,认汉字。小学的时候,父亲送给她一本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她特别欣赏英雄赵云,他勇猛、忠诚而坚毅,其中大战长坂坡,“怀抱后主,直透重围”一幕,尤其让她怦然心跳。她从没有机会认真恋爱,却很早认定,如果要找爱人,应该是赵云式的。

  温馨的回忆像穿窗弥漫的水雾,开始浸润她干涩的心灵。而当她真正翻开书的时候,她分明感受到一种明亮的光芒,直达心底。冯友兰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说,这世界上有各种人,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从事政治的人,有可能成为大政治家;从事艺术的人,可能成为大艺术家。但是职业上的成就,不等同于作为一个人的成就。专就人本身来说,最高成就应该是什么呢?中国主流哲学家的答案是,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修养的高度;外王,说的是人的社会功用。只有具备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才最适合为王。

  字字珠玑,穿透内心,她一直想不明白,给韩国带来经济飞跃的父亲,为何不受国民拥待?现在,答案开始清晰,他有积极的社会功用,修养却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不足以服众。她从早晨读到傍晚,不仅没有像读其他哲学著作那样,迷失在深涩难懂的道理中,反而清楚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圣人,他们有怎样的思想,这些思想跟政治有什么深厚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被发展和利用。

  在那个雨雾弥漫的夜晚,外边一片漆黑,她却分明看到一个美丽而深邃的夜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等,是嵌在这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对她眨眼,闪着神秘而诱惑的光芒。

  冰公主蜕变成女总统

  《中国哲学简史》成为朴槿惠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入门书,她又找来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文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潜心研读。该书引用了大量的诸子百家原文,从1980年到1987年,她凭着刻苦自学的精神,硬是克服了语言障碍以及诸子百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通读了上下两卷本长达60万字的巨着。

  她写下了大量的日记,记载经典引导下的心灵跋涉。她说:“读中国哲学,难在暗示处,妙也在暗示处。”她用先贤的思想分析过去的灾难:“‘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责之急,怨之深,父亲之刺,大概因由于此!”朴正熙当政时,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对工人施与恩惠;一方面极力压制言论自由,打击异己。他主持建造了韩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却拘捕杀害数万知识分子和反对派。被刺杀的当晚,他因为严厉指责情报部部长工作不力,导致部长恼羞成怒掏枪射击!

  她这样评价冯氏着作对她人生的影响:“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着名学者冯友兰的着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朴槿惠此后的一切言行,都体现出中国哲学智慧和个人痛苦经历交相作用的复杂烙印。在日常生活中,她严守道家的养生说,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食物,且从不吃饱,常年保持不超过26英寸的腰身。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她唯一参与的社会事务是岭南大学的理事长。她找回了真正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说:“过去我刻意模仿父母,现在我认为,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1987年,朴槿惠到台湾留学时,身上的斑点已经褪去,神采奕奕,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她秉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待人接物,言语不多,语速也不快,对人不显热情,也决不冷淡。她推崇冯友兰儒道兼修的观点,又信奉老庄的无为而治,喜欢遵循规律办事。1989年,弟弟朴志晚因为沉迷毒海被拘押,朴槿惠不拯救也不探视,妹妹指责她冷血,她回应说:“‘反者道之动’,任何事情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的!”此事导致姊妹关系恶化,此后,妹妹朴槿令成为她最强劲的反对者。

  然而,冷静兼容的思维,最终帮助她等来了命运的转机。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衰退,各种思潮泛滥,民众感到政府软弱无力,在此种背景下进行的“韩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总统”的民意调查,朴正熙的得票率竟然高达70%,民众怀念他创造的经济奇迹。

  一直隐居修炼的朴槿惠,瞅准机会顺势而出,竞选国会议员,她胜了,此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至2012年竞选总统之位。

  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政治角逐,因为身份特殊,她领受到许多人的爱,也领受到一些人的恨。她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游刃有余地消解了这些爱恨荣辱。针对批评者说她是“冰公主”“冰山女王”,不具亲民的魅力,她说:“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的升华过程!”

  她再次胜了,成为大韩民国第一位女性总统。




图片
 

 


 1952年2月出生于韩国大邱,韩国前任总统朴正熙的长女,现任韩国第18任总统,也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至今未婚,韩国曾她父亲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腾飞,竞选时她说:“我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国民就是我的家人,让大家幸福是我参政的唯一目的。”因此韩国众多选民认定,只有这位集温柔与刚毅于一身的传奇女子,才能够拯救现在的韩国。

  Q:2012 年的韩国大选,您的获胜绝对是划时代的:您是第一位选票过半而当选的女总统。您的心情如何?

  A:作为第一位女总统,我会带领民众走上改革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重新发掘韩国的潜力,努力建造一个100% 的民众都幸福的国家。感谢民众对我的信任。

  Q:更值得一提的是,您和您的父亲都出任过韩国总统,这在韩国历史上也是首次出现。对您来说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吧?

  A:因为父亲是总统,我当然逃避不了历史的漩涡。身为总统的女儿,我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政治的残酷了。现在我身为总统,会努力涤除韩国政坛中的阴暗,继承我父亲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遗志,我也会兑现竞选的承诺,开启实现民众梦想的幸福时代。

  Q:您的父亲在韩国历史上是个争论很多的人。韩国民众投您的赞成票或者反对票,主要都是基于同一个原因:您是朴正熙的女儿。这个身份会给您造成困扰吗?

  A:我的母亲遇刺后,父亲一直不肯续弦。因此我必须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让国民看到我的父亲并不孤单。这是我的义务——直到今日也一样。我接受自己的命运。

  Q:您的父亲在您母亲遇刺之后仍然坚持演讲;您上次遭到剃刀袭击,划伤脸部差点危及生命,也试图继续演讲。尤其是您的父亲遇刺后,您的第一反应是:“边境有无异常?”民众认为这是冷酷的表现。您怎么看?

  A:母亲过世就像往我的心里扎了把刀子,那时我还年轻。父亲过世时,我全身都僵住了,但关注国家安全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反应的确是自然而然的。无论如何,父母过世,对我和整个家族都是沉重的打击。

  Q:支撑您走过这些坎坷和磨难的力量从何而来?

  A:父亲曾写过一副中国书法给妹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几个字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则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他是我最崇敬的学者。

  Q:您2002 年曾以平民身份拜访过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韩朝两国的关系有回暖迹象。而您的前任李博总统,一直对朝对日采取强硬的外交线路。现在您执政,外交政策会一如既往吗?

  A:我很期待与朝鲜新的领导人会晤。在对历史有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我会为东北亚的和平寻求更广泛的调解方案和合作.  
Q:您精通中文,还获得过台湾台北文化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那您有最喜欢的中文歌吗?

  A:(微笑)我最喜欢《夜来香》和《甜蜜蜜》。(来源:OV海外文摘杂志[微博])




=====================================================================================



朴槿惠清华大学演讲“秀”中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唐诗名句。昨日在华访问的韩国总统朴槿惠,获赠学者冯友兰题写了这句诗的书法。这句诗也传递了中国人民对韩国女总统的情谊。

  汉语开场用典精当

  上午10点多,穿紫色西服的朴槿惠走进清华大学主楼演讲厅,台下约500位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通晓中国文化的朴槿惠,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开场:“我见到各位清华大学学子们,就想到中国一句古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政治领导人,也培养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相信今后各位的想法和热情将会为中国开启美好未来。”朴槿惠说。

  虽然之后约20分钟的演讲和回答3个提问,朴槿惠都使用韩文,但仍不时引用中国谚语诗句:

  “我以前去过苏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管鲍之交、三顾茅庐等中国成语,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开启新20年心信之旅

  “从此,我们要越过韩中过去20年的成功经验,开启共创新20年的心信之旅。两天前,我与习主席共同签署了韩中面向未来联合声明,这既是旅程的蓝图,也是路线图。”朴槿惠的演讲,紧扣《韩中心信之旅,共创新20年》的主题。

  她以具体的数字和实例解析韩中关系。“建交虽然不过21年,但两国友好发展的速度却史无前例。两国贸易额已增加40多倍,每天100多架次飞机和船舶往返韩中,两国各有约6万留学生在对方国家留学。很多韩国人从小通过书籍和漫画,接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

  “信任”是演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朴槿惠说,她从政过程中一直最看重国民信任,在外交领域,她也以信任作为主基调。两国领导、人民之间如能加强信任,国与国关系肯定会更加密切。此次韩中首脑会晤使她与习主席建立了深厚信任,他们将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有前瞻性的对话与合作。

  朴槿惠还分享了“韩国梦”和“中国梦”的相通之处。她说,正如韩国和中国的江河最终流入同一片海,现在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韩国也向着开启国民幸福新时代的“韩国梦”迈进,韩国与中国共同分享的梦是美好的,韩中和谐相处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勉励青年与患难为友

  “我遇到不少挑战,但最困难的时期是父母遇刺身亡,我个人也受到袭击,差点丧命。”在提问环节,当梁业珍问到“巾帼们在从政过程中要付出更多努力,不知您一路走来,曾遇到哪些挑战?”,61岁的朴槿惠如此回忆人生困境。

  作为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说,她最初的理想是研究电子工程,成为专业人才。但父母的遇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伤心欲绝的朴槿惠,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书籍,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帮她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

  “在人生低谷,我受到的启发是,人生一世,终归尘土,就算有100年光阴,也不过历史长河中的涟漪。因此,人要活得正直和真诚。无论遭受多大考验,只要与患难为友,视真诚为道路上的灯塔,绝望也能锻炼我。”朴槿惠说。《绝望锻炼了我》也正是朴槿惠个人自传的标题。

  新华社记者 熊争艳

  链接

  那些“秀”中文的外国政要

  多名外国政要访华中大都“秀”中文,以拉近与中国民众之间的距离。

  朴槿惠:最欣赏赵云

  朴槿惠29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开场几分钟的中文致辞字正腔圆。前一天,朴槿惠在北京出席中韩商务合作论坛,在演讲尾声时用中文引用俗语:“先做朋友,后做生意”,认为这句话折射中韩两国关系的过去和现在。

  这次访华不是朴槿惠第一次在中国秀中文。2011年11月,朴槿惠作为大国家党前党首应邀访华。晚宴上,她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用中文致辞3分钟。

  朴槿惠的中文功底与受家庭熏陶和从小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分不开。

  一些学者说,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当年翻汉字词典为朴槿惠取名。“槿”代表韩国国花“无穷花”,也有“国家”之意;“惠”则象征“恩惠”。在《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一书中,朴槿惠说,父亲曾送给她一本三国故事,朴槿惠被书中情节深深吸引,最为欣赏蜀国大将赵云,“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

  后来,朴槿惠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书籍,包括《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近思录》,并且通过韩国中文教学广播节目学习中文。

  陆克文:汉语“科班”出身

  谈到会说中文的外国政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无疑要记上一笔。对于中文,他可谓“科班出身”。

  陆克文1976年进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主修汉语和中国历史,同一年到中国深造。1984至1986年,陆克文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作。

  2008年4月,陆克文前往北京大学演讲,用标准的中文调侃:“中国有个说法,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外开口说中国话’。”

  陆克文不仅会说中文,还对中国文化有不少了解。他在北大演讲中提到“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忧国忧民”等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的词组,还历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北大名人。

  2010年,陆克文向新华社记者发送一段中文视频,送上虎年祝福。

  李显龙:注重汉语规范

  在新加坡,会说中文的人不少,包括现任总理李显龙。2004年,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前往上海访问,“秀”了一把中文。他在中文演讲中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开放,新加坡政府一直鼓励人民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便同中国一起成长。“住在上海很舒服,这里的生活水平很高,没有太大的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他说,对上海人而言,“新加坡是个既舒服又友善的城市”。

  2012年,李显龙到访天津,参观中新生态城,在生态城内的永定洲文化主题公园与中方人员共同植下一株象征合作和友谊的云杉树,用中文叮嘱“别忘浇水”。

  对于新加坡年轻人把中文、英文和方言掺杂在一起用的习惯,李显龙说,新加坡人讲中文不只要本地人能听懂,而是要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听懂。“如果我们注意语言规范化,我看这样才是‘最酷’的。”

  马西莫夫:武大是“母校”

  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2008年4月12日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时,以中文演说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他在演讲即将结束时用中文说:“我祝中国朋友们北京奥运会成功,我相信这个历史事件无疑将成为快速发展中的新中国辉煌的证明。”

  马西莫夫有中文功底不难理解,中国武汉大学是马西莫夫的“母校”之一。1989年,当年24岁的马西莫夫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学院,1991年毕业。

  2008年4月10日,马西莫夫再次造访武汉大学,被授予武汉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和杰出校友。“湖北和武汉对我来说有特别意义,我在这儿学习、生活过3年,”他接过证书时用中文说,“我将继续……为中哈两国关系的深化发展贡献才智。”

  耿学鹏 蒋骢骁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