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读书吧三十七:杨柳风分享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读书笔记
--《寻找家园》阅读交流
作者:杨柳风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来捧场。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高尔泰先生的作品《寻找家园》。当我开始准备交流稿的时候,我发现我要和大家交流《寻找家园》这本书是一个多么冲动的决定。原来我只是很喜欢这部书,因为这是一部涵盖历史、哲学、美学、文学的书,每一个方面都有深度,可是我的能力有限,无法把这方方面面的深度与高度一一提炼出来,我只能截取一部分文字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感受,说的不好,请大家包涵。
高尔泰先生,当代美学家、画家、作家。他是江苏高淳人。《寻找家园》以散文的形式完整的表现了高尔泰先生坎坷的一生。高尔泰先生出生于1935年,早年就读于师院美术系,1957年因发表美学论文《论美》被打成右派,被送到一个叫夹边沟的地方劳改。从此他不幸的命运就启程了。在他整个的一生中,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场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他的妻子病死在插队的农村,他的孩子本来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因为他是右派,孩子的大学资格被取消,一急之下,患上精神分裂症,惨死在荒郊野外。高先生因为政治原因,最后流居美国。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免感到由衷的心痛:高先生有极好的古典文学功底、美术功底,这么一个禀赋极高的人,本来可以有美好的前程的,可是却成为了悲惨历史的牺牲品。
全书由三卷组成,第一卷“梦里家山”主要展示了高先生童年、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活;第二卷“流沙堕简”,高先生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他被打成右派以及在劳改农场的屈辱生活。第三卷“天地苍茫”主要展示和平年代高先生的晚年生活的艰辛。高先生的一生颠沛流离,精神也在历次运动中受尽蹂躏,流居美国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本书的书名“寻找家园”,在经历了历史的惊涛骇浪之后,在人生的起伏跌宕之中,人的精神与意志能否坚守最初的本真,这是残酷的考验。所以高尔泰先生用文字的方式去追溯,去寻找,以求得精神的归属。 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寻找家园》的初衷吧!
历史的悲剧让人心滴血;文字富有典雅之美,哲思之美。用美的文字讲诉苦难的历史,故事就多了一份古典的凄美。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下面我讲从两个方面来表达我的阅读感受:
一历史之痛,人性之殇
二语言之美,耐人寻味
一历史之痛,人性之殇
请大家看这样几个片段
“……处境越是绝望,人也越容易沮丧。特别是我们这里,都是些孤独的个人,没有个组织的支持,没有个舆论的声援,也没有社会的同情,这种人最容易沮丧。我们这里名演员偷别人的馒头,大音乐加涎着脸乞求一点儿施舍,在国外拿了两个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为抢着刮桶,打架不要命,这样的事,多得都不奇怪了,至于自打耳光、告小状、一年到头不洗脸不梳头不补衣服的那就更普遍了。这都是精神崩溃的表现。”
这是《安兆俊》这篇文章中,安兆俊对于“劳动教养”生活片段的一个介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本该在国家建设中大显身手,可是运动让他们失去了人格,如同行尸走肉。安兆俊虽然努力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做人的尊严,但是高强度、高度缺乏粮食的劳改生活最终吞噬了他的健康,他惨死于劳改农场。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蓝皮袄”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经常出差在外,调查草原寄生虫。工作积极,生活艰苦。他只是想把早年守寡远在河北的母亲接到 兰州来相互有个照顾,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村户口的母亲不能住城里,而他的调动却难上加难。仅仅因为申请了两次调动,“在反右运动中,他们单位右派凑不够数,给了他一个名额,批斗手续一办,他就到夹边沟来了”,可怜这样一个孝顺的、勤奋上进的热血青年,命运就这样被改变,最终惨死在农场。
文中还有一段非常形象的讲诉,表现了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他们给那些桀骜不驯的烈马,套上七八根长长的缰绳,人手一根,从四面八方把它紧紧拉住。如果它不让人骑,七八根缰绳同时一拉,它就被拋起来重重的摔到地上。然后再骑,不行再摔,一次次摔,直到它驯服。有匹马特野特顽,一次次从地上翻腾起来,颠倒跳跃不肯就范,鬃毛飞扬如黑色火。一旦甩掉骑手,就前脚离地站立起来,颤巍巍一阵哀叫。看着它,我想,到处是人,你往哪里逃?假如你一定不肯被人骑,那么你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那并不好些。”
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大家熟悉的场景描写,把知识分子拉到舞台上批斗,剃阴阳头,强迫下跪,亲人相互举报揭发等等。
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是我最为痛恨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段历史。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在接触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不免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那些掀起运动的人如此疯狂,完全丧失人性,是什么样的利益驱使,让他们像被异化了的野兽对自己的同胞惨下毒手,践踏人性,践踏人的尊严。从国家大局出发,据说在80年代国家建设中人才断层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最直接后果。但这毕竟不是一部历史书,我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真相。据说本质就是一场政治运动,如果这样说来,只能说是国家的悲剧了。我们作为后辈,当倍感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年代。
当然《寻找家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语言更富有魅力,它深深的吸引我,读之,使我的心也沉静。下面我将重点和大家分享本书的语言文字之美。
二语言之美
(一)典雅深刻美
整本书,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古朴典雅,像中国写意画一样,擅用留白,耐人寻味,意境深远。大家先看一系列大大小标题:“梦里家山”“流沙堕简”“天地苍茫”“雪泥鸿爪”“花落知多少”“桃源望断”“荒山夕照”,光看着这些标题,心里就涌出了许多的唐诗宋词,那种长短句、平平仄仄的感觉也跟着涌上心头。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文中的一些经典句段:
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朋友们琢磨一下这个简短的段落:月冷笼沙,星垂大荒,四字短语连用,简洁明了,具有音韵美;浩瀚的星空,清冷的月光,茫茫的大漠,具有意象美,但是“冷”和“荒”两个字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什么?凄凉从何而来?大家再看后面的两句话“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这就耐人寻味了,结合上下文,给大家很大的想像空间。“自由”和“监狱”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波动。“监狱”是限制人的自由的。一个自由人为什么要追赶监狱呢?特别向大家推荐《沙枣》这篇文章。
农场生活之一,开辟大沙漠中的盐碱地。农场的生活永远是艰辛的,永远是缺衣少食的。有一次高先生在劳动中发现了一棵结满枣子的沙枣树,在这长久忍饥挨饿的日子里,这棵沙枣树无疑勾起了高先生的幻想,于是在劳动结束之后,他偷偷溜到回农场队伍的后面,偷偷离开队伍,去摘那些沙枣以充饥。但是夜色越来越深,等他摘好了沙枣,回头之间,却是茫茫大沙漠,早已看不到回农场的队伍,文中这样写到“爬上沙丘,也望不到更远。除了天上的星星,没有一丝微光。除了自己的呼吸,没有一点儿声响。只有我一个生物,面对这洪荒宇宙,一阵恐怖袭来,坐下复又站起。下了沙丘,又从陡峭的一面,手脚并用,爬上了另一道沙丘。这毫无必要,因为所有的沙丘,都一样。”此时,在这天地之间,年轻的高尔泰是自由的,远离了深恶痛绝的劳改农场,没有管教干部的监督,他可以乘机逃跑,永远的离开这里。可是他真的能够离开吗?后一篇文章《逃亡者》中的一段描写给这句话作了有力的补充。“他不是被捉回来的,没人去捉他。他是自己回来的。不是思想通了自己回来的,是跑了两天跑不出盐碱地戈壁滩,认着自己的脚印回来的。晕倒在附近。前几天被人发现,捆起来送到场部。刘场长没发脾气,只是说你小子命大,要是两天里刮一场风,没了脚印,你就报销了……”
这茫茫的大沙漠,完全分辨不清方向,他能往哪里逃,漫无目的的逃亡,只能是把性命丢给沙漠。此时那个与监狱毫无差别的农场,倒给了他唯一生的机会。于是,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一丝回到农场的线索,努力追赶监狱。活着才有梦想的机会,活着!此时是他唯一的信念。一个自由人需要依靠监狱才能抓住生存的机会,这是何等的悲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默默地对饮。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大家看这一段文辞特别典雅,具有古典耐人意味,像中国画一样,留给人长长的空白。 这是一篇叫做《电影的锣鼓》的结尾,高先生在“平反”后回到兰州大学哲学系教书,碰到二十一年前的同事,几多欢喜几多愁,二十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是历尽坎坷的人,谁又能向谁述说自己的委屈呢,但是那些经历过的苦与痛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于是老同事见面,只能“一壶浊酒尽余欢,”让那些血与火的记忆像流水一般,静静的孤独的流淌。
(二)生动传神美
“她指着邻家堆满破烂杂物的阳台上一个晒太阳的老人,告诉我那就是五八年监管‘阶级敌人’的民兵队长,直接虐杀我父亲的凶手。可能睡着了,歪在椅背上一动不动。看不清帽檐底下阴影中的脸,只看见胸前补丁累累的棉大衣上一摊亮晶晶的涎水,和垂在椅子扶手上外面的枯瘦的手”这就是当年那个凶神恶煞、飞扬跋扈的民兵队长,时间消解了人性之恶,让他变成一个垂垂迟暮的老者,成为一个时间的弱者,几十年的仇恨在一瞬之间支离破碎。
“突然一下子,血与火的历史都退缩到了遥远的地平线,湮没在遗忘的阴影中。而那些至今纠缠着我们,耗尽着我们,我们牢牢记住和竭力想要纠正的一切,也好像倏忽之间,都幻化成了一些不可阐释的象形符号,谁也没有兴趣再来把它们弄清。”
这是《安兆俊》一文中的一个片段。在高尔泰的眼里,安兆俊是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汉子,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动乱的年代里,没有谁来特别关心这些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同其他不幸的体弱者一样,埋骨于茫茫沙漠,无迹可寻。时隔多年以后,高尔泰有机会访寻他的下落,但是只看到茫茫一片沙漠,仿佛这里从来没有过一座劳改农场,从来没有过一段辛酸惨痛的历史。沙漠无言,那些记忆倒变得亦真亦幻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表现了时间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力感。
我们再来欣赏这样一个片段“我穿过长长的沙路,爬上高高的梯子,进出黑暗的洞窟,没入阴森的古寺,一路上都觉得,自己像一个幽灵。推开房门,看到昏黄的灯泡照着那一桌子破旧的古书,我突然有一种被活埋了的恐惧。无边的寂静就是坟墓,在其中那些古人虽然已经死了,好像还活着。我自己虽然活着,却好像已经死了。
以前在惊涛骇浪中浮沉,我曾经渴望寂静,梦想着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好安顿遍体鳞伤的身心。现在我得到了寂静,同时也就明白了,寂静不等于安宁。轻柔温软的寂静,有一个冷而且硬的内核:它是刹那和永恒的中介,是通向空无的桥梁。当我感到,而不是推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产生了逃避寂静的欲望。”
我喜欢反复品读这一段话,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描述了高先生在敦煌孤独寂寞的日子。富有哲学深度的思考让他在寂静与虚无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种本能的求生意识让他警醒,让他努力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高先生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文字凝练,生动传神。诸如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这些了。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书。
谢谢大家的光临!
2015,6,13
(注:杨柳风两次推荐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次在读书会上,说最近读到这本书,特别喜欢,说作者高尔泰时,有人还问高尔基吗。第二次是在沙湖湿地,特意把厚厚的一本书大老远的带了去,准备和大家好好交流交流的,看我们朗诵的多,就只提了提。她说话语气温和平淡,我手上的好书一大摞,并没把它放在心上。直到竹子分享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后,当场她就对我们说,下期我来分享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看来她是一个坚持已见又近乎固执的人,这样反复说起又郑重排在一个议题上,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认真阅读。读过此书的又重新找出来再读,没读过的到处去寻。
杨柳风要做读书笔记,讲前此书不能借,就借了高尔泰的另一本书《草色连云》给我。亦是一本好书,是对《寻找家园》的补充和丰富。我从来没读过他的作品,记住他的名字也是因杨柳风的再三介绍。高尔泰首先是个画家,其次是美学家,然后才是作家。当一个饱经风霜颠沛流离的老人,以一种超然沉稳的姿态,讲述一个个在大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人物命运事件的时候,你会专注地倾听,跟随作者的亲身经历,引发很多思考。关于命运,关于信仰,关于选择,关于性格,等等。你不只读到一个个心酸感人的故事,你还看到一个美学家怎样审美,一个画家以怎样一个视角表现美,一个作家怎样用一个颗慈悲超脱的心描述苦难。
之后清兮买了书,因工作忙,只晚上有时间看,我对她说,白天我看,晚上她看。结果书到我手上后,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第二天晚上才还给她。
杨柳风讲得平静从容,细致内敛,与作者的口吻很像。可以看出,她读得之精,之细。感谢她的推荐和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