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那边
——阅读梭罗《瓦尔登湖》
贾柯
从冬天到初春,有一本书,一直在我手上翻读着,
时断时续,就象一次在大地上的徒步漫行。如今,我越来越愿意,
让自己沉浸在这样的阅读心境,自在而游,走一路,想一路,
抬眼处,一枝一枝,都是灵性的照应。眼里,有交汇,心里,得澄明。
今天,在这个满面灰尘的世界,我以眼为筏,以心为舟,
划进那片蓝色的湖水,拾起它,抖落尘埃,一读,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在此,我愿用当年梭罗独居湖畔,一木一木搭建小木屋的方式,
将那些与自己有精神观照的句子,依着机缘,作一次片言只语地采摘,
一句一句,记下相逢时擦亮的火花,
我与那面湖水,在句子与句子的相触之间,隔着两百多年,
刹那时,泛起涟漪成片。
经验
“太阳亘久晨升夕落,放弃我们的偏见,永远不会太迟。”
“我们几乎可以质疑,即便是最为聪慧的人,活了一生一世,
又领悟了多少生活的绝对价值呢?”
“我希望世上的人,生活越千姿百态越好。
但我更愿每一个人都能慎重寻找到并坚持他独有的生活方式,
而不要去采纳他父亲的、或是他母亲的,或他邻居的生活方式!”
梭罗,当年曾象一个怪人,在自己的时代独行。
读完哈佛大学后,梭罗没有投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
他提出,人的诗意在于简约地生活。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1845年至1847年,独居瓦尔登湖畔,自己以斧伐木,渔猎,耕种,思考,
阅读,写作,完成了《瓦尔登湖》。
经验,这个被人反复思索、论证的话题,在梭罗这里,被坦率地颠覆了。
梭罗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直言,每个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老年人的阅历未必可恃。
梭罗特别愿意年轻的大学生能成为自己的倾听者,
他感叹大学教育,未能让学生学到生活的常识。在书中,
他也举过一些生活的常例,自己去订做一件衣服,被裁缝嘲笑,
这不是今年的时尚,他们都不穿这个。好有意味的“他们”。 “他们”是谁?
谁是“他们”?这个世界,往往就是有无数的“他们”构成。
有时候,“他们”是一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有时候,“他们”是一个人的亲朋好友。
相关与不相关,“他们”,构成了一种统一的经验,
有时候,让一个异于常人的体验状态,如缝中的草,无处存身。
我想起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多。
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经验”强大的力量。
常常,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常态思维、习俗惯性、价值观念,
种种,会浓缩为千年不变的——经验。让一代一代人,自出生开始,
就不得不将自己倒进巨大的融炉,等到那一天,倒出来已经象一个一个出土的兵马俑,
除了脸,连全身的灰都要一模一样。这是多么悲哀啊!
在他者厚重的层层经验面前,
个人的生命体验,显得那么无力,孱弱,渺小,如风中的芦苇。
可是,想一想啊,每一个转折的十字路口,每一道艰难的沉重门槛,
一个人的前面,都会有某种——经验,代表着真理的正确方向,
以粉碎人的方式,来作人生的导航,只有,少数将个人意念一路保守的人,
可以从经验的迷雾中逃脱,还原本来的自己。
我相信,在生命体验的面前,
一切经验,只是一本提供参考的工具书,
可以从书架上取下来,也可以从书架上还回去。
所有他者的经验,对一个人而言,
都不可替代哪怕只是轻风拂面时,那一刻肤发的触觉与感受。
一个人走过的经历,弯的也好,直的也好,
都只是为了,一路发现,发现自己,发现世界。
而且,人生的每一次,最终会变成昨天的经验,而每一个明天,
给予自己的,将是全新的体验。
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生命,都是世上独有的,唯一的,而且不可复制。
因此,有什么理由,用他人的经验,来遮盖自己的体温呢?
时间
“我仅靠自己双手的劳作,已经过活5年多了。”
“……一年之内,仅需工作6周,就足以应对全年的生活支出了。”
“整个冬季和大部分夏天,我可以自由而清静地读书。”
这几句,实在说不上有何文采,但读到这里,我怦然心动。
因为,我推开一道柴门,却不想,进到了桃花源。
想一想,一个人,一辈子
都离不开的栖身之处,无非两样,时间与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郝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想想,这话是多么让人无望。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爱惜也好,挥霍也好,
时间,就那么静静地,无情地在一分一秒中,无休无止地与人作着持续地:告别。
如果说,世间有一样事物,让所有的人都得敬畏,都得丧胆,
除了时间,我想不出其它还能有什么。
谁能清楚明白,自己一生,可以拥有多少时间?
若是,一个人,经历过不属于自己的时间,
经历过生命在时间的消失,一定会懂得,手里的时间,甚至比身旁的空间更为宝贵。
有时候,也许只需一个无人注视的角落,我们便可以笑出声音,哭出眼泪。
而在时间里,往往,我们活得仓惶与狼狈,有时候,甚至遗憾,
自己有多少地错过与失去,一切都已来不及。
当我有一段时间,完全陷入对时间无法克制的绝望,
读到了我友槿的八个字:把花赏遍,把爱写完。这句子从天而来,
一下子将我灰暗的心照明,我明白,时间,不只是一分一秒地告别,
以爱,书写人生,坦然地将一切放下,在失去中超越。
那样,一个人,可以在告别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刻,
黄昏以后,花谢之前,告诉自己和所爱的人们:
我来过了,该留下的,都在那里。
读到梭罗的时间,他平和地告诉世人,
一个人,如果他真的洞悉了生命的意义,
他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安静地阅读。
这是多么让人喜悦的一件事啊。
正如,古希腊哲人对他面前的国王,大声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我仿佛,听见扛着斧头,走向小木屋的梭罗,
对他所处的呼啸的时代,大声说:不要拿走我的时间。
当我读到梭罗农人般地一一数算,他几个指头就可以全部清点的生活,
我感叹,一点多余都扫荡门外,活得真干净啊。
想一想,大部分时间握在自己的手里,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经历了数年困生的时间,如今,我象梭罗一样,
可以大部分时间,一边劳作,一边阅读。我一向全身素净,多年来,
不想叮当作响的饰物给身体添累,
唯独,披戴富饶的时间,来作我一身的冠冕。
如果,我的面前,是一片麦田,我今日最大的储藏,就是我一直想要的,
象梭罗一样的冬天,与夏天。
阅读
“如果说口语是我们的母语,
书面语则是我们的父语,它谨慎而精细的含义表达,
并非听觉所能感触,我们必定要再次降生人世,从头学起。”
“但是对作家而言,……他是在对着人类的聪慧与心灵献辞,
与岁月长河中能够读懂他们的所有人倾诉心语。”
“借助堆积而成的文艺经典的山峰,我们最终有望登上天堂。”
梭罗陈述,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劳动与阅读。
他没有说,自己大部分时间在写作,这真让我再度会心一笑。
他还有一段对“文字”艺术的评语,可以看出梭罗对文字的痴爱与迷恋,
因深有同感,特意不引在这里,还是心照不宣地收藏在书里,与它悄悄地相会吧。
梭罗离开小木屋时,从不关门,他考虑到,
当那些山中迷路的人们来到他这里,不仅可以避雨,
还可以捧起他桌上的书籍,进行一场意想不到的阅读。
他的案头,放着久远以来的经典,荷马,埃斯库罗斯,但丁,莎士比亚……,
那些文字,静静地在梭罗的小木屋里,散发着一道又一道光芒,
在梭罗孤独而充实的岁月里,日夜相伴。
可见,梭罗将阅读视作自己另一把斧头,
自己在一页一页静默的阅读中,听到了亘古以来最动人的声音,
且,他也与这些声音对话,让自己的精神,得以在星空之下立命安身,
将自己的声音传与风雨山林听。
为什么,是文字的阅读,而不是写作本身,让梭罗沉迷?
这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
对于迷恋文字的人来说,
阅读,真是一场风景无限的精神旅行,真是人间一道最无计解除的毒瘾。
试想,一个人一生,能经历多少时间,能走过多少地方,
人自身的经历,与天地苍穹相比,实在是渺小,实在是有限。
生之有限,对于喜好阅读的人来说,书籍,可以成为一道通往古今的路口,
可以成为一位日夜倾心的知已。而且,一个人只要愿意,
可以随时踏上阅读之旅,与相投的书籍相遇。
走进一本书,便象是跟着作者,走进了另一个陌生的或熟悉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也许,象镜子,照见生活的自己;也许,象窗口,望见别处的风景。
但是,沿途的发现,思考,对话,总在悄然地丰富着自己,滋养着自己。
对于阅读者,书籍象米饭一样,一页一页,朴素地喂大精神上的自己。
写作不同,相对于阅读,写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经历,气力。
在这里,我只能以已渡人,思考的是梭罗,底子却是自己。
应该坦诚地承认,一个人要拥有以上三样,实在不易。
我承认,作为一个个体,在写字的那一刻,因一字一字,从心灵起舞,
刹那间,最能感到自我生命的纷飞与脉搏。然而,与其他的日常相比,
我写字的时间,经历,气力,确实太少。对此,我安然,活到现在,懂得了道隐日常,
生命中贴心贴肺的爱与被爱,自然最为宝贵。
留给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我愿意留给阅读,
尤其漫步式的阅读,在这样的心境中,我会遇见亚里斯多德在林间漫步,
会遇见庄子在旧巷中逍遥,……我会遇见一切我想遇见的,
也会转身,背向一切我想避开的。
生活之外,阅读之余,实在是有字想写,又恰恰有时间可写,
那就写吧,唤醒记忆,也唤醒想象,然后,不害羞地将它拿出来,
默默地看着他人,路过,或回头。我微笑,象一个孩子的母亲。
梭罗,你是不是,也这样?
期盼
“值得期盼的,不仅仅是朝阳东升和夕阳西落,
如果可能,还要涵盖整个大自然!”
“如此之多的秋日,哦,还有冬日,我在镇外度过,
尽力去倾听风声,听到了又将它向四面传达开去!”
“我只得自己转向,比以往更加义无反顾地面向森林,那儿的山水对我更青睐些。”
一个人,之所以要——面向,
是因为,这世上总有什么,令自己想背身而去。
梭罗,在书的前面,提到人生的“苦役”,无所不在,无论在生存的边缘上,
为口腹温饱,或是在名利的光环中,为更高欲望。人,都是那么地容易陷入泥淖,
让生命沦为一枚aes alienum(拉丁语:他人的铜钱)。人生真是苦啊,
生命的光阴,有多少时候,都只能是在世上喘息着,以匍伏姿态活着,
而非站直了,走自己的路。
梭罗自封暴风雪和暴风雨的监守员,而害怕掉进前途似锦的“事业”。
这个哈佛的毕业生,怪么,不可思议么?
若一个人,经历过看似安稳却违背心意的生活,
会明白什么是人生的“苦役”,什么是人生的“期盼”。
世上,的确有这样一种人,将精神的自由,看作生命中不可缺失的星空。
在世人以为安稳之地,倔犟地,让自己转个弯,背过身,朝着另一个方向去,
他懂得,那里也许孤独,空气中与孤独同在的,当然,还有想要的自由。
梭罗期盼什么?梭罗真的孤独么?
就象,海上只有一座灯塔,永远无法照亮前方,
在灯塔的对面,必然还有一座灯塔,与它遥遥相望。
阅读梭罗时,我想起卢梭,想起华兹华斯,这样,我会感到安慰,
在孤独的存在中,跨着时间与距离,在前生与来世之间,不用寻找,总有同类与知已。
梭罗,你并不孤独。
梭罗在他的时代,内心充盈,不向外求,带着简单的工具独自上路:
刀子,斧头,锄头,手推车,灯具,一些书籍,……他的期盼,
从意念,转到手里,一段一段的木头,搭建成自己栖身的小木屋。
他在小木屋的思与写,无意之间,为后来随时会被现代文明碾碎的现代人,
点亮了期盼。
当现代工业文明从西欧兴起时,
当人们为火车的汽笛声欢呼,为告别了手工业作坊庆幸,
……当人们在兴奋中遗忘了来处,想想,那些人文者,就象将被伐下的树木,
以他们在一个时代最无用的笔墨,掏心掏肺地,不合时宜地抒写——
文明的败坏,对自然的败坏,对心灵的败坏。
他们的声音,注定在所处的时代,会显得廖落,
因为,所有看上去状似奔腾的时代,都长着一张兴奋而虚浮的脸,
被速朽的泡沫,遮住了耳,蒙住了眼。
因此,有的人,有的书,存在,注定是为了隔世的怀念。
写到这里,我感到我可以停笔了。
《瓦尔登湖》,象我这样拾叶般地笔记,
当然,无异于苍茫一域间,一抹鸿泥雪爪。
关于,山居,教育,森林,村民,慈善……,
梭罗,都有闪亮的文字,留在书里。
若有时间,若有力气,我这篇笔记,还可以再写下去。
不过,我可以用这样的句子,在此先作结语:
一个人栖居在大地上,可以活得,简约而自由,优美而诗意。
秋天的日落
亨利-大卫-梭罗
最近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方当我仍然漫步于一道小溪发源处的草地之上,那天际的的太阳,
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涌出云层,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
登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曙光般的绮照之中,
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东边草地,仿佛是那缕斜辉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周围的风物是那么妍美,一晌之前还是难以想象,
空气也是那么和暖纯净,一时这普通草原实在无异天上景象。
此刻那落日的余辉正以它全般的灿烂与辉煌,
并不分城市还是乡村,甚至以往日也少见的艳丽,
尽情斜映在一带境远地僻的草地之上;
这里没有一间房舍——茫茫之中只瞥见一头孤零零的沼鹰,背羽上染尽了金黄,
一只麝香鼠正探头穴外,另外在沼泽之间望见了一股水色黝黑的小溪,
蜿蜒而前,绕行于一堆残株败根之旁。
我们漫步于其中的光照,是这样的纯美与熠耀,满目衰草木叶,一片金黄,
晃晃之中又是这般柔和恬静,没有一丝涟漪,一息咽呜。
我想我从来不曾沐浴于这么幽美的金色光汛之中。
西望林薮丘冈之际,彩焕烂然,恍若仙境边陲一般,
而我们背后的秋阳,仿佛一个慈祥的牧人,正趁薄暮时分,赶送我们归去。
我们在踯躅于天国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
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得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
会使我们的生涯汛满了更彻悟的奇妙光照,
其温煦、恬澹与金灿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
Autumn Sunset
Henry David Thoreau
We had a remarkable sunset one day last November.
I was walking in a meadow, the source of a small brook,
when the sun at last, just before setting, after a cold gray day,
reached a clear stratum in the horizon,
and the softest, brightest morning sunlight fell on the dry grass
and on the stems of the trees in the opposite horizon,
and on the leaves of the shrub-oaks on the hill-side,
while our shadows stretched long over the meadow eastward,
as if we were the only motes in its beams.
It was such a light as we could not have imagined a moment before,
and the air also was so warm and serene
that nothing wanted to make a paradise of that meadow.
The sun sets on some retired meadow, where no house is visible,
with all the glory and splendor that it lavishes on cities,
and perchance, as it has never set before,
——where there is but a solitary marsh-hawk to have his wings gilded by it,
or only a masques lookout from his cabin,
and there is some little black-veined brook in the midst of the marsh,
just beginning to meander, winding slowly round a decaying stump.
We walked in so pure and bright a light, gilding the withered grass and leaves,
so softly and serenely bright, I thought I had never bathed in such a golden flood,
without a ripple or a murmur to it.
The west side of every wood and rising ground gleamed like a boundary of Elysium,
and the sun on our backs seemed like
a gentle herdsman driving us home at evening.
So we saunter toward the Holy Land,
till one day the sun shall shine more brightly than ever he has done,
shall perchance shine into our minds and hearts
and light up our whole lives with a great awakening light,
as warm and serene and golden as on a bank-side in autumn.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资源来自网络 制作/Howard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