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居士 布衲禅师本来没有入灭的意图,但为了顾念道友诗篇的信誉,所以就入灭了。禅师们的友谊,生死以之,实在非常难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为了报恩,或其它事故,而布衲禅师只是为了道友的游戏笔墨,就以死来维护道友的意见。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当布衲禅师的传法,也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也可以说这一首诗,或真有见地,布衲禅师为了认可,就毫不犹豫的入灭,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布衲禅师是被契嵩禅师逼死的,其实禅师对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传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说洒脱自在,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青莲居士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沈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青莲居士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青莲居士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青莲居士 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青莲居士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青莲居士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青莲居士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青莲居士 [B] [/B]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奎木狼阿杰 你若安好 我就快乐 [img,260,146]http://b122.photo.store.qq.com/psb?/V11AOoT41maOyF/MjfpOQQ7LZB0AnkRwYI3sXSBPuOnwZ.mbVQZ4nmBuFc!/b/dDVPuUhaCAAA&bo=BAGSAAAAAAACALM![/[/img] [/QUOTE]
奎木狼阿杰 你若安好 我就快乐 [img,260,146]http://b122.photo.store.qq.com/psb?/V11AOoT41maOyF/MjfpOQQ7LZB0AnkRwYI3sXSBPuOnwZ.mbVQZ4nmBuFc!/b/dDVPuUhaCAAA&bo=BAGSAAAAAAACALM![/[/img] [/QUOTE]
寻梅馆主(亲晓) 参禅开悟见性用功的方法——憨山大师、虚云大师亲历验证《楞严经》中妙法[ft=,4,][ft=#0000ff,,][B]参禅开悟见性用功的方法——憨山大师、虚云大师亲历验证《楞严经》中妙法[/B][/ft][/ft] [ft=,4,][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B][/ft][ft=,4,] [/ft] [ft=,4,]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B]开悟[/B];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B]开悟[/B]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ft][ft=,4,] [/ft] [ft=,4,]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B]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B]。因缘、自然,理穷于是。[/ft] [ft=,4,][/ft] [ft=,4,]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ft][ft=,4,] [/ft] [ft=,4,]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B]无功用道[/B]。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B]此句方名无戏论法[/B]。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ft] [ft=,4,] [/ft] [ft=,4,]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ft][ft=,4,] [/ft] [ft=,4,]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B]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B]。[/ft] [ft=,4,] [/ft][ft=,4,]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B]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B]。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ft][ft=,4,] [/ft] [ft=,4,]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B]死生根本[/B],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B]静深不动[/B],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B]初伏客尘烦恼[/B]。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B]烦恼根本[/B],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ft][ft=,4,] [/ft] [ft=,4,]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B]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B]...[/ft][ft=,4,] [/ft] [ft=,4,]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B]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B];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ft][ft=,4,] [/ft] [ft=,4,]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B]内莹发光[/B];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ft] [ft=,4,] [/ft] [ft=,4,]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看看虚云老和尚、憨山大师[B]开悟[/B]时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内莹发光”的状况。 [ft=#0000ff,,][B]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情景[/B][/ft][ft=#0000ff,,][B](摘于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B][/ft] [B]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B]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B]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B](夜间不用光即可了见一切--妙明真心显用)。是时才鸣三板耳。 [/ft] [ft=,4,]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ft] [ft=,4,] [/ft] [ft=,4,]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ft] [ft=,4,]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B]狂心当下息[/B] [B][ft=#0000ff,,][/ft][/B][/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ft=#0000ff,,][B]憨山大师两次见光明藏 (摘自《憨山老人自述年谱》)[/B] [/ft][B]万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记录年份)[/B]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妙峰禅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B]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B]。即说偈曰: 瞥然一念[B]狂心歇[/B],内外根尘俱洞彻,[/ft] [ft=,4,]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ft] [ft=,4,] [/ft][ft=,4,]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B]十四年丙戌[/B] [/ft][ft=,4,]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ft] [ft=,4,]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B]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B]。即说偈曰:[/ft][ft=,4,] [/ft] [ft=,4,]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ft] [ft=,4,]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ft] [ft=,4,] [/ft] [ft=,4,]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楞严经》第九卷中有经文: “[B]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B] 阿难,你应当知道,当修正定反闻功夫的时候,要忘掉一切六尘境象,把一切妄念都消灭,妄念消尽,则本有之根性即时显现,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心中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既消念则常寂,既精明则常惺,外境之动和静,都不会移易。念起亦不会忆,念止亦不会忘,忆忘如一,正如影像离去,镜体不变。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就在这个时候,三昧现前,入于正定,然而定力还未湛深,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处一样,虽然是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是圆满周遍,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故所见之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叫做色阴区宇,区是拘局,宇是覆盖。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所隔碍,巨细分明,没有幽暗之相,这叫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超出劫浊。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原是空见不分之相,如今定力既深,色空双亡,才能超出劫浊,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原是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ft] [ft=,4,]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ft] [ft=,4,]现在讲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各十种,总共五十种。修道人要十分小心,特别注意,对这五十阴魔,务需认识清楚,要不然就很容易做了魔王的眷属,犹懵然弗觉! [/ft][ft=,4,]阿难,当色阴将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的时候,再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闻性本是周遍法界,没有隔碍,只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现在既然精研功深,则内外四大,不相密织,就成虚融,如云如影,豁然没有障碍。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离开肉体,可以穿墙透壁,叫做意生身,亦叫心光发露,精明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因定力功深,暂得虚融之相,稍一懈怠,便会失掉,故不是圣人实证,不证永证,不再退失之境界。如果不作圣境想,不自满足生欢喜心,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认为是已证圣果,就会堕入群邪的陷井,受群魔的扰恼。”(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ft][ft=,4,]上段经文中告诉我们:“色阴尽时,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经文中说出的“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们都是色阴已尽。 [/ft][ft=,4,]而虚云老和尚在[B]开悟[/B]时,“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在夜间不用光线,就能隔着墙,看到别人小解;看到远处的船在河里航行等。 [/ft][ft=,4,]憨山大师[B]开悟[/B]时“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B][/ft][ft=,4,]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B]无所不瞩[/B];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蚂蚁)。” [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B][/ft] [ft=,4,]“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B]咸是妙明真心中物[/B]。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ft][ft=,4,][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中有经文:[/B][/ft] [ft=,4,][/ft] [ft=,4,]“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B]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B]。”[/ft]
文章评论
青莲居士
布衲禅师本来没有入灭的意图,但为了顾念道友诗篇的信誉,所以就入灭了。禅师们的友谊,生死以之,实在非常难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为了报恩,或其它事故,而布衲禅师只是为了道友的游戏笔墨,就以死来维护道友的意见。契嵩禅师诗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当布衲禅师的传法,也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也可以说这一首诗,或真有见地,布衲禅师为了认可,就毫不犹豫的入灭,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布衲禅师是被契嵩禅师逼死的,其实禅师对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传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说洒脱自在,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青莲居士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沈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青莲居士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青莲居士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青莲居士
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青莲居士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沈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青莲居士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青莲居士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 “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青莲居士
[B] [/B]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奎木狼阿杰
你若安好 我就快乐 [img,260,146]http://b122.photo.store.qq.com/psb?/V11AOoT41maOyF/MjfpOQQ7LZB0AnkRwYI3sXSBPuOnwZ.mbVQZ4nmBuFc!/b/dDVPuUhaCAAA&bo=BAGSAAAAAAACALM![/[/img] [/QUOTE]
奎木狼阿杰
你若安好 我就快乐 [img,260,146]http://b122.photo.store.qq.com/psb?/V11AOoT41maOyF/MjfpOQQ7LZB0AnkRwYI3sXSBPuOnwZ.mbVQZ4nmBuFc!/b/dDVPuUhaCAAA&bo=BAGSAAAAAAACALM![/[/img] [/QUOTE]
寻梅馆主(亲晓)
参禅开悟见性用功的方法——憨山大师、虚云大师亲历验证《楞严经》中妙法[ft=,4,][ft=#0000ff,,][B]参禅开悟见性用功的方法——憨山大师、虚云大师亲历验证《楞严经》中妙法[/B][/ft][/ft] [ft=,4,][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B][/ft][ft=,4,] [/ft] [ft=,4,]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B]开悟[/B];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B]开悟[/B]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ft][ft=,4,] [/ft] [ft=,4,]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B]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B]。因缘、自然,理穷于是。[/ft] [ft=,4,][/ft] [ft=,4,]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ft][ft=,4,] [/ft] [ft=,4,]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B]无功用道[/B]。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B]此句方名无戏论法[/B]。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ft] [ft=,4,] [/ft] [ft=,4,]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ft][ft=,4,] [/ft] [ft=,4,]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B]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B]。[/ft] [ft=,4,] [/ft][ft=,4,]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B]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B]。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ft][ft=,4,] [/ft] [ft=,4,]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B]死生根本[/B],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B]静深不动[/B],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B]初伏客尘烦恼[/B]。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B]烦恼根本[/B],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ft][ft=,4,] [/ft] [ft=,4,]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B]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B]...[/ft][ft=,4,] [/ft] [ft=,4,]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B]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B];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ft][ft=,4,] [/ft] [ft=,4,]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B]内莹发光[/B];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ft] [ft=,4,] [/ft] [ft=,4,]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看看虚云老和尚、憨山大师[B]开悟[/B]时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内莹发光”的状况。 [ft=#0000ff,,][B]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情景[/B][/ft][ft=#0000ff,,][B](摘于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B][/ft] [B]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B]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B]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B](夜间不用光即可了见一切--妙明真心显用)。是时才鸣三板耳。 [/ft] [ft=,4,]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ft] [ft=,4,] [/ft] [ft=,4,]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ft] [ft=,4,]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B]狂心当下息[/B] [B][ft=#0000ff,,][/ft][/B][/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ft=#0000ff,,][B]憨山大师两次见光明藏 (摘自《憨山老人自述年谱》)[/B] [/ft][B]万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记录年份)[/B]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妙峰禅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B]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B]。即说偈曰: 瞥然一念[B]狂心歇[/B],内外根尘俱洞彻,[/ft] [ft=,4,]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ft] [ft=,4,] [/ft][ft=,4,]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B]十四年丙戌[/B] [/ft][ft=,4,]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ft] [ft=,4,]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B]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B]。即说偈曰:[/ft][ft=,4,] [/ft] [ft=,4,]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ft] [ft=,4,]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ft] [ft=,4,] [/ft] [ft=,4,]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时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ft]
寻梅馆主(亲晓)
[ft=,4,]《楞严经》第九卷中有经文: “[B]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B] 阿难,你应当知道,当修正定反闻功夫的时候,要忘掉一切六尘境象,把一切妄念都消灭,妄念消尽,则本有之根性即时显现,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心中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既消念则常寂,既精明则常惺,外境之动和静,都不会移易。念起亦不会忆,念止亦不会忘,忆忘如一,正如影像离去,镜体不变。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就在这个时候,三昧现前,入于正定,然而定力还未湛深,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处一样,虽然是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是圆满周遍,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故所见之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叫做色阴区宇,区是拘局,宇是覆盖。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所隔碍,巨细分明,没有幽暗之相,这叫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超出劫浊。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原是空见不分之相,如今定力既深,色空双亡,才能超出劫浊,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原是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ft] [ft=,4,]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ft] [ft=,4,]现在讲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各十种,总共五十种。修道人要十分小心,特别注意,对这五十阴魔,务需认识清楚,要不然就很容易做了魔王的眷属,犹懵然弗觉! [/ft][ft=,4,]阿难,当色阴将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的时候,再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闻性本是周遍法界,没有隔碍,只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现在既然精研功深,则内外四大,不相密织,就成虚融,如云如影,豁然没有障碍。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离开肉体,可以穿墙透壁,叫做意生身,亦叫心光发露,精明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因定力功深,暂得虚融之相,稍一懈怠,便会失掉,故不是圣人实证,不证永证,不再退失之境界。如果不作圣境想,不自满足生欢喜心,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认为是已证圣果,就会堕入群邪的陷井,受群魔的扰恼。”(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ft][ft=,4,]上段经文中告诉我们:“色阴尽时,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经文中说出的“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们都是色阴已尽。 [/ft][ft=,4,]而虚云老和尚在[B]开悟[/B]时,“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在夜间不用光线,就能隔着墙,看到别人小解;看到远处的船在河里航行等。 [/ft][ft=,4,]憨山大师[B]开悟[/B]时“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B][/ft][ft=,4,]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B]无所不瞩[/B];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蚂蚁)。” [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B][/ft] [ft=,4,]“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B]咸是妙明真心中物[/B]。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ft][ft=,4,][B]《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中有经文:[/B][/ft] [ft=,4,][/ft] [ft=,4,]“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B]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B]。”[/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