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5第1节 寺院的基本殿堂 (七至十二)
佛教寺院巡礼
第1节 寺院的基本殿堂 (七至十二) 七、伽蓝殿 伽蓝有两种含义,一指寺院的通称,二指佛教的护法神。伽蓝殿是供奉伽蓝守护神的堂宇。在宋代寺院中,伽蓝堂与祖师堂分建于法堂左右两侧,伽蓝堂内供奉伽蓝守护神;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现代通常称为伽蓝殿。 八、药师殿 药师殿是供奉药师佛的殿堂。 【药师十二大愿】 【药师悔过】 九、弥陀殿 弥陀殿是供奉阿弥陀佛的殿堂,同时还供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陀如来为中尊,悲智二德全备。观世音菩萨为左胁侍,主悲门。大势至菩萨为右胁侍,主智门。三尊者共称西方三圣。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在佛教中,任何一尊佛像都是表法的,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分别凸现佛教某一方面的特质。我们若能由相入体,发真实心,定能获无量智慧。 【四十八愿】 【弥陀本愿】 十、法堂 法堂乃七堂伽蓝之一。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依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四等所载,我国自古除佛殿外,亦建有法堂。及至百丈怀海禅师定禅苑之规制,遂模仿朝制之太极殿建立法堂,堂内中央设一高台,四方均得仰望,然后世则于座后设大板屏,已失古意。又有谓禅刹之法堂系模仿帝释天之善法堂而建者。据禅苑清规卷十:“不立佛殿,唯构法堂。”可知禅苑古来不存佛殿,只建法堂;后始于佛殿之后方建法堂,或于小寺院中,衍为佛殿、法堂两者兼用。 十一、藏经楼 藏经楼,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佛教《大藏经》之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印行的《大藏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按《千字文》编号,分储于各柜内。藏经楼也收藏佛教其他典籍及珍贵法宝、法器等等,由藏主、知藏专职管理,除了特许阅藏者外,一般僧俗不得随意上楼。 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伽蓝殿中供奉的伽蓝菩萨是佛法的守护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
药师,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药师佛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
(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二)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三)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
(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又作药师忏。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行忏悔罪障之修法。悔过,意为忏悔罪过;即于佛前忏悔自己身、口、意所造之罪过,以求得福利之行事。悔过法依所修之本尊不同而有多种,其中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修法者,称为药师悔过。明代僧受登所纂集之药师三昧行法一书,即依据此一悔过法而作,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
1、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
2、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
3、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
4、释疑,因当时西方往生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
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药师忏”,后门会详细介绍。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意译无量、无量寿、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又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又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在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 则皈依无量寿佛。
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四十八愿。据无量寿经记载,其一一愿名如下: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待成就是愿,方得成佛;此誓愿计有四十八项。另有以第十八愿,称为弥陀本愿,或弥陀名愿。谓无论何人称念其名号,皆可由此称念之功德而成就。无量寿经卷上记载:“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因净土法门方便易行,三根普被,故近代修行净土法门的信众很多,历朝历代,籍念佛法门而往升的,亦不胜枚举。
印度古来即建有法堂,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云:‘于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以种种七宝而修供养。'《有部毗奈耶杂事》云:‘王作是念,今此珍宝是依法得,非是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我国法堂之建立亦由来已久,《六学僧传》云:‘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景德传灯录》云:‘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据此可知,隋唐以前即存有法堂。
现代寺院虽然一般都建有法堂,但法堂的功能多被佛学院、研究所、教室、讲堂等替代。
藏经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后,分上下两层。佛教大丛林为楼堂结合,一般寺院为楼殿结合,即以藏经楼、法堂(般若堂)或藏经楼、毗卢殿的形式出现。北京广化寺为藏经楼、般若堂相结合。
十二、方丈
唐代以后的禅林,转称住持的居室为方丈,或用来指住持本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