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年俗

个人日记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庄,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时间让一切沉淀下来并形成习俗。每逢春节,村里的家家户户都遵守着这里的古老传统。

村里人过年一般是从进腊月门开始的,先是外出的人们陆陆续续返乡,接着,白天便有了杀猪宰羊的声音,晚上寂静的夜空响起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一过腊八,过年的活动一项挨着一项,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扫房子”

“扫房子”也叫“扫尘”。农村人爱敞屋门,加上平时进出,一年下来墙上落满灰尘、挂些尘网。一过腊月初十,家家户户都会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扫房子除尘,不但犄角旮旯要扫到,房顶、墙壁也要扫,最后还要擦玻璃、洗床单。每家扫房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先是换上一身旧衣服,接着将笤帚、簸箕都找来,然后大人搬大家具、小孩挪小家什,零零碎碎、锅碗瓢勺都搬出去后,就开始“扫房”了。清扫顺序“先上后下”,先扫房顶,再扫墙面,最后扫地;扫完屋子后泼上点水,等空气中的灰尘清落便开始擦玻璃,玻璃上的窗花、灰尘,都要一点点用湿布擦掉,最后用旧报纸擦到透明;屋里都扫干净了,还得将外面的家具、家什都搬进来,一一布置还原。“扫房子”是项很辛苦的差事,虽然累些,但看着打扫得亮堂堂的屋子,每个人都是很开心的。

“过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灶王龛一般设在灶房的北或东面,灶王像有的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像上大都印有一年的日历,以及“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字样,两旁则贴着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祭灶”仪式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先在灶房摆上供桌,供桌上摆放瓜果、糖块、清水、料豆等供品。瓜果、糖块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上天说好话的;清水、料豆则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 除了供品还得要上香,上完香,就可以将旧的灶王像“”下来“焚烧”了,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在村里,小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过小年的,因为过小年不仅可以吃到粘牙的糖瓜,还意味着“年”真的要来到了。

“蒸干粮”

在我们这里,过年蒸的干粮有两种,一种是用来祭祀的大馒头、枣山,一种是自家吃和串亲戚用的馒头、包子、枣花、粘窝头等。祭祀用的馒头一定要个儿大(跟碗口差不多大小),串亲的馒头花样要多(当然,今天人们拜年走亲都不再带馒头)。

过年“蒸干粮”可是女人们的一项大工程,老酵子做面肥,发一大盆面,搁上碱水,一遍遍地揉,直到将面揉得“软和、细发”,才蒸成各种各样的“干粮”,为了让馒头好熟,有的在大馒头里面塞满小枣。“枣山”(也作“枣糕”)的制作方法是将面团揉成细长条,再将长条盘成一个个花瓣,花瓣中间夹些小枣,这是一层枣山,如是再盘几层;最底层花瓣最多,上面的依次减少两到三个,最后将几层“枣山”摞在一块儿即可。农村的花样馒头都有现成的模子,将和的硬硬的面放到模子里压实即可,“刻”出来的小花、小鱼、小兔子等栩栩如生,蒸熟后,农村妇女们还会用筷子蘸着红颜料给馒头点上红点。过年的饭桌上摆上一盘花样馒头格外喜庆,既养眼、又好吃。

“煮肉”

这么多年,村里家家户户依然保持着“过年煮肉”传统。村民们从集上割回家去的肉,就悬挂在房梁上,过了腊月二十五,将肉切成十厘米见方的肉块,放到大锅里、连同排骨、肘子一块儿“炖煮”。

“煮肉”大概是儿时印象最深的了,过去,一年到头吃不到一点油星儿,过年就是大饱口福的日子,所以“煮肉”细节逐一不忘:每块肉都要放到大盆里洗干净,然后再放到案板切块,肘子切上刀花,最后全部放到加满水的大锅里,用柴火烧开,之后掀开锅盖,用勺子撇去上面的浮沫,往锅里搁些花椒、大料、葱花、蒜瓣、肉桂等作料,盖上锅盖继续煮,并不停用筷子插肉皮试火候,等到筷子能插动肉皮火候差不多时放些盐进去,再煮上二十分钟左右,肉就熟了。最激动人心的是猪肉出锅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小孩们早等得口水老长,每人分一块大骨头啃,那种回忆才是真的过年!煮完肉还会将肉“熏”一下,方法是在锅里搁上油、小米、红糖,锅上架上铁篦子,将刚煮熟的肉放到铁篦子上,盖上锅盖,用小火微热,利用油、小米、糖混合物的蒸汽熏蒸,熏出的肉块儿颜色红亮,非常诱人。过年招待客人时,将大块熏肉切成八块儿,肉皮朝上放到碗里,加些肉汤蒸一下即可“蒸碗”上桌。

“过年”

忙活了近一个月,东西都准备齐了,也就到了“年三十”啦。

“大年三十”的上午是大人们最忙活的时候,煎、炸、炖、炒,厨房里散发着美妙的旋律;小孩子则什么也不用做,看电视、放鞭炮、做游戏。“三十的午饭”被誉为一年最讲究的午餐,其丰盛程度预示来年的收成,因此,家家户户都要拿出最美的食材、最好的手艺,做出最精致的“作品”。到了中午,开饭前还要放上一顿鞭炮,谁家的鞭炮响、谁家的鞭炮多预示谁家日子过得最兴旺,因此,一到午饭点儿,村子里便热闹起来,小鞭炮、二踢脚、开天雷…… 震耳欲聋的响声把大地、门窗震得打颤。放完鞭炮回到屋里,老人们早就将一盘盘冒着热气的菜摆满了桌子,炸鱼、炖鸡、炒木耳、蒸丸子、炒蒜苔、陈醋花生、酱肘子……再摆上两瓶珍藏的陈年老白干。一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喝边讨论着一年中的喜事,时不时爆发出欢乐的笑声,这时候过年真的拉开了帷幕。

下午是包饺子的时间,在我们这里,关于包饺子的讲究可太多了,三十晚上要吃肉馅的,寓意辞旧年日子丰盛;而初一早起必须要吃素馅饺子,寓意一年素素静静没有是非,所以每年过年的饺子必须分别调馅。等面、馅都准备好了,一家人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非常热闹。初一早起的饺子,还要包一个“硬币”饺子和一个“豆腐”饺子,据说谁吃着“硬币”饺子新的一年财源不断,吃到“豆腐”饺子一年有福、好运不绝(小时候为了吃到这样的饺子,我们常把肚皮吃得滚儿圆)。包饺子的馅儿和面也不能正好匹配,必须剩下,剩下馅儿预示有钱花,剩下面则有衣服穿。饺子包好了,大概有三五盖帘,为了防灰尘和干裂,每个盛饺子的盖帘上面还要盖上几张祭祀祖先用的黄裱纸。

到了三十晚上,吃过饺子,放过鞭炮、礼花,人们开始守岁。守岁时除了看春晚、就是一群人聚在一块儿打扑克、聊天;每家都准备好了丰盛的瓜果,盼着邻居们过来坐坐(三十晚上地上的瓜子皮等杂物是不能清扫的,这叫“福”,不能扫地出门,必须等到初二才能动笤帚的)。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所有的屋子都要开灯(即便牲口圈和厕所也不例外),所以整个村子灯火通明;而且整晚谁家也不能关大门,方便村民自由串门和拜年。到了晚上十二点,凌晨的钟声敲响之前,家家户户还得再放一轮鞭炮辞旧迎新,在噼里啪啦的小鞭炮和轰轰作响的震天雷声中,大家迎来新的一年。这时候,守岁的人们都换上新衣服,互道新年好,喜庆的气氛达到高潮。

初一早起四、五点钟,是村子里争先恐后起早的时候,起床前女人要先在屋里放一个小鞭炮,这叫“平安响”(也叫驱邪响)。之后村子里便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争着做村子里的第一顿饭,从老人们口里知道,说谁家起得早,第一个吃饺子,谁家新的一年日子最好。新年的第一顿饭,则必须由家里的男人烧火,据说女人们劳作了一年,这第一顿饭必须享受清闲,但也给村子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做饭的女人出了一个难题,她们生怕男人把饺子煮烂,所以即便坐在屋里,也是眼睛一直关注着厨房里的每一个细节。

饺子下锅时,院子里开始放炮,等到一盘盘饺子端上桌子,老人们坐好,晚辈开始给老人们磕头拜年了,这拜年讲究更多,第一个头必须拜祖宗,第二个头磕给家里最长的长辈,然后按辈份依次类推;除了辈份最长的长辈,家里所有的人(包括媳妇,未出嫁的闺女例外)都要给自己的长辈拜年,辈份最小的磕头最多。吃过饺子不用刷锅洗碗,就急急地呼朋唤友出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一个家族的人首先聚在一起,同样按照辈分拜年,然后一个家族的人男女分成两拨儿,分别挨家挨户串门拜年。每到一家,家族领头者喊声“爷爷奶奶给您拜年啦”(长辈称呼),整个队伍呼啦往院里一跪。这时被拜年的长辈赶紧从屋里出来,把拜年的人们往屋里让,递烟拿糖,好不亲切。村子里拜年需要“”的人家很多,不管同族不同族,只要是长辈或者岁数稍大者都得拜,所以一般都是五更起来一直拜到日出三竿,直到走得腿酸了,跪得膝盖也疼了,还不算完。

春节过后,从初二开始,是走亲戚的日子,走亲拜年一直是村里人的主要活动,七大姑八大姨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依次都要走到,亲戚多的能一直拜到初十以后。

“请神”“送神”

我们这里过年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 “请神”和“送神”, 这个习俗流传多年,即便今天依然保留。

“请神”和“送神”其实是对祖先的一种怀念,更多地被叫做“请爷爷奶奶”和“送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是在三十下午晚饭前(也有中午请的),首先在家里摆上供品,挂上族谱(至少是三代宗亲),准备好一棵“拦门棍”(用一张烧纸捆绑好的棍子,拦在门前防止请来的“爷爷奶奶”出门、一直在家过年用的)。到了“请”的时间,家族中男性成员都要出动,领头者出门前燃上一把香,来到村口祖坟的方向,将点燃的香分几支出来,在地上堆起一堆土“”,插进去,其他成员丁当放一顿鞭炮,然后所有人一起跪下,对着祖坟方向磕头,嘴里还要念叨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之类的话,然后拿着剩余的香回家(回家路上人们是不能回头的,说是怕惊到“爷爷奶奶”,把他们吓回去),到了家里把香插在供桌上提前准备好的香炉里,再磕个头,念叨几句“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就算把“爷爷奶奶”“请”回来了,当然“请”到家后那个拦门棍必须拦上(因为家里有老人的必须“请”神,这个棍子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初一早起,人们串门拜年,辨别家里是否有老人的标识)。

“爷爷奶奶”在家过完年后,初二早起六、七点钟送走。“送爷爷奶奶”是一个很隆重的过程,全村所有男性成员只要能活动的都要出来“送”。每个“请”的家庭都要在“送”前在家里使劲儿烧上一顿烧纸,叫作“发钱”,并念叨着“保佑健康平安”之类的祝语,然后拿开“拦门棍”送“爷爷奶奶”到村口;等到同一个姓氏的人们全部集合齐全,家族中辈分最长的老人喊一声“走了”,大家一起启程首先“送”到最老的祖坟前,之后再按家族关系“送”到自家坟前,烧纸、放炮,上坟、燎草,磕头、祭祀,完成整个过程。

整个过程都要步行,直到“送走”回家。整个的初二早晨,村子里、外几乎全部被鞭炮声笼罩,等到把祖先“送”到坟茔,这个“年”也便是真正意义上过完了。但是,为了不让“年”走的太快,送完“爷爷奶奶”初二开始,人们又开始了亲戚之间的互相登门拜年,这过年的感觉一直持续到初五六甚至初十以后……

 

 

 

文章评论

①路の芳菲

后面还有正月十五吃元宵十六烤火二月二龙抬头敲炕沿吃合子[em]e113[/em]

梅花三弄

踏实朴实真实的生活,味道最慰人心。绝响大哥,给你们全家拜年,祝心想事成,吉顺安康,小喜大喜连连登门![em]e163[/em][em]e157[/em][em]e160[/em][em]e177[/em][em]e17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