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赏析】诗刊●第75期——梅边弄笛老师创作谈

诗歌赏析

图片

主办
:招摇诗社
主析:梅边弄笛
整理:七星瓢虫

主析◇梅边弄笛:

       以琳让我在群里与广大诗友分享一下自己关于诗歌的一些想法,我一直没有答应下。不是不愿意与大家交流,而是深感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在有限。
我在以琳的空间里看了多篇其他老师分享的文章,感受颇多,感慨颇多,受益颇深。所以,就更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不敢言说。但是,在以琳的盛情下我又不能拒绝。只能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不是很正确的粗浅想法。我原来想了一个题目,叫诗歌其实就是无题的人生。写下这个题目,我也有些暗自惊诧。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觉得诗歌就是无题的人生,可能和自己的人生有关吧!断断续续读诗、写诗,也有三十多年了,现在的状况是不怎么会写了,一些诗歌也不怎么读懂了。这是我真实的状况,对此,我有时非常苦恼。不知道年龄与我相反妨者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后来自己静下来想想,无怪乎这么几种原因,一是当前诗歌写作的变化较之于以前变化太大,而且这种变化的频率太快,自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不了。也就是落伍了。二是诗歌流派纷乱复杂,自己找不到归宿,不能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该随谁走,迷茫了。三是写作手法的不断创新,让今天的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隔世的感觉,这让我有时觉得自己的两条腿分得太开,身体有些不适、甚至有种撕扯的疼痛。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我自己的诗歌一直都在矛盾中游走,写出的东西有时不伦不类,但是和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觉得诗歌就是无标题的人生。我写诗歌的目的其实不完全是为了诗歌本身,而是为了自己的心灵。觉得自己有话要说,很多时候是在内心翻腾了许久才有了写的冲动。

      
叶延滨老师在给我的诗集序文中说:读有的诗,你觉得就是读诗,但是读有的诗,你会走进他的人生。其实,我的许多诗歌是写在日记本中的,是我生活的注脚和生命的浪花。我想,诗歌只有融进了生命的温度,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诗歌。这是我的基本诗歌观。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就是我人生的注脚,也是我生活的写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的诗歌基本上是抒情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在一个群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这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和分享的一个问题,诗歌的抒情和叙事。先说尴尬。一次去一个群,群主是个很个性的人,也当过兵。所以开始谈话还算融洽,他主办一个诗歌民刊,这让我很敬佩,诗歌的生存现状大家是清楚的,一人能如此坚持一片诗歌的阵地,不容易。其后我说发给他一组诗歌,看能不能用,结果,诗歌发过去后,他回了一句:我从不看抒情诗歌。当时,内心有着无比的尴尬啊。不敢多言,恐怕被人耻笑,就悄悄地了。不在提诗歌一事。后来,我还是经常去哪个群,只是不说话,听,学习。还真有进步。我想,作为一个60后的业余作者,走的可能就是这个路子。而后,“第三代”诗人,似乎逐渐抛弃了这种写法,转而以叙事为主。先锋诗歌中绵延成了一种“叙事诗学”,可以说实现了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诗艺的颠覆和置换。我们读许多先锋诗人的诗歌,就有这样的感觉。

     前年,纪念杜甫一千三百年诞辰在郑州、巩义、禹州三地活动,我与周伦佑、郎毛伊沙等先锋诗人,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粗浅的讨论。大师们的一些观点当然有着不可否定的存世价值。但一些观点,我是有自己的看法。前一段,那个群中老兄,谈到诗歌的抒情和叙事,他很直接地给我说,他几乎不读抒情诗歌,更不写抒情诗。他认为我的诗歌几乎还属于抒情诗的范畴,他的刊物是不会刊登的。实际上,他认为抒情已经是落后的诗歌写作。但是我并这么认为。不论是抒情也好、叙事也好,在诗歌中,它的作用并不在于抒情和叙事本身,而在于诗人对于抒情和叙事的把握,在于角度的选取和语言和诗意的锤炼。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以一种策略来否定另一种策略。其实抒情和叙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容的。只不过是成分和比例的差别而已。许多成功的叙事诗歌,都带有很强烈的抒情成分。比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这两首古诗,是典型的叙事诗,但是,谁能说里边没有强烈的感情。杨炼的诗歌有许多抒情成分,在于杨炼其实还属于80年代初期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其抒情成分自然多。我们不妨举个活跃在当今诗坛的著名诗人沈浩波的诗歌吧,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他的一首诗。这里,不妨再引用一次,与大家分享。

      
《开胸验肺》:“来吧,无良的人/把你们斜的目光、正确的鼻子/伸进来/把你们的惊讶、泡在酒中的牙齿/伸进来/把你们肥硕的头、口罩、和锃亮的刀/伸进来/伸进我的身体/干脆,连同你们的规则、文件、不耐烦和无可奉告/也通通扔进来/我的胸已经打开/我听见血平息了歌唱/两片肺叶在黑暗的积尘中/真实地颤动/带着一整座厂房的劳动和辛酸/这父母所赐的身体/像我的村庄,我的亲人/一样珍贵的身体/被爱情和朴素梦想抚摸过的身体/如今无视伤痛,求助于/一把时代的冷刃/将光天化日之下的谎言/剖开!/请你们:城堡中的居民/请你们看一看——/一具卑贱的身体如何发出沉默的吼声/这是退守到最后的无权者/唯一的权力/这是一个喜剧时代的悲壮抒情/在体制的无影灯下/一把通向权利的刀子/剖开了身体/像喜庆的节日剖开一枚果实/从自由的呼吸中挖出生存的黑泥”这首诗歌取材于一个新闻事件,这个事件就发生在我的老家河南。我在报纸,电视上看过许多评论,但是,当我读到这首诗歌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叙事带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成分,十分震撼人心。这种叙事带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成分,十分震撼人心。


 
试看西娃的一首诗:

《画面》
 
 ◎西娃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慢慢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这首诗8行的短诗,从头到尾都在叙事,描述一个短暂的画面,公园、阳光、展开的晨报,报纸上的内容当然在一个平面上,那些浓缩的词汇也许让你能联系到一些事情。但是,你的内心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但是后两行的描写,叙述,却不能不让你心潮激荡。因为年轻的母亲、熟睡的婴儿,这些纯洁美好的象征却放在了同一平面中,让我们浮想联翩。在那些黑暗的、丑陋的、龌龊的、灾难的、美好的等社会百态之上,婴儿、母亲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你能说这样的叙事没有情感和抒情。冷静的叙述和炽热的情感的反差以及画面的反差性,是构成这首诗歌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说,叙事性和抒情性都不是诗歌成功的决定因素,而如何叙述和抒情才是。这样的叙述与抒情,让诗人似乎更加客观地关注世界和内心。这种手法与传统诗歌最大的区别是感情更加内敛,使诗歌语言更有张力。所以,应该说,我比较喜欢诗歌的这种进步。但是,任何一种手法或者写作策略,都不能成为一种模式。所以,我们不能依赖一种诗歌技术的创新来拯救诗歌本身。诗歌写作其实还是需要诗人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细心体会和感悟。他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其实后存在主义诗学,也是十几年前的观点了。他主张:1、日常经验的非常体验     2、宏达叙事的分解宣叙      3、不可传达的良知表达。将个体主观性降到最低,而将体验尽量客观呈现。既然是结合自己的诗歌谈诗歌的,也引用一首自己的近作,不妨献丑给大家。
 

 《四月》

◎梅边弄笛

岸边的草木深了
鹭鸶飞来飞去
它在扑捉
生活的欢愉

花朵将四月缝进了香囊
四月把花朵托付于流水

如果,我总这样坚守
河水一定会漫过昨日的石桥
漫过脚踝,带走三月的
冰凉    沉默的石头将
开口说话

但,这即将拉起的一竿
会钓起什么呢
是春寒还是夏暖
我疑惑地注视着那朵涟漪
一圈圈扩散 

【钻石】管理◇李仪
 

 《审判情景》

◎西娃

审判提前了——

这么多年你到底在哪里?
你这半辈子到底真正爱过谁?
为什么我今生会遇到你?

审判我的是我的孩子,他的口吻
威厉如上帝
而上帝审判罪人的情景,会不会也这样——

当我一个答案都还没找到,被逼的
不知该冒充泼猴还是温情脉脉的母亲时
他已嗵的跪在我面前,并恸哭失声?

      我读西娃的诗就是这样,她是谁?她是什么样的人?是浪迹江湖、游戏人生的行者,还是冷眼看世界的旅人,亦或是一个手艺纯熟的调酒师……印象中,她更多的时候是后者,因为她总是调出一杯又一杯的苦酒或苦茶,然后象女巫一样,随手端出一杯来,放在你的面前,说喝吧,喝下去你就会忘记烦恼。
可是不,有时你喝下去反而更加纠结,在心里漾起涟漪,掀起浪花,读她的《审判情景》就有这样的感觉。
这首诗是西娃在新年这天端出来的,一共9首,这是第一首。在这首诗里,坐在审判位置上的是孩子,被审判的是母亲,这当然有点儿不可能,但是在想象中成为可能。问题是审判词令人揪心,是一个孩子因为被遗弃(暂且这样说)而发出的对母亲的质问。这样回到第一段,“审判提前了——”,只这一句足以让人震撼,不管是否提前,这是早晚面临的,从中我们窥见母亲日夜纠葛于心的秘密,早面临毕竟比晚面临要好。问题是在最后一段,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审判者已先于母亲屈服于亲情。后面,我们应该就不难理解了。总之,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而是诗人在审判自己。
西娃的诗,冷色调居多,总给人以沉重、压抑和纠葛的感觉。这首也是一样,属于纯女性体验的诗歌,多读两遍之后,就会感觉到诗人内心的热度和灸烤之下心灵的颤动。
 

【神秘】河南◇梅边弄笛
 
其实西方许多大师级的诗人的许多灵感和写作手法是来自于唐诗宋词。说明西方诗人也在学习外国的经典。
打个比喻,对于这个问题,有点像别人的老婆都是好的。其实就是个新鲜的问题。

【神秘】河南◇梅边弄笛
 
    我在年轻时读国外的一些经典,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差异,许多所谓的经典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比如叶芝的《荒原》、惠特曼的《草叶集》
 
【碧玉】管理◇李仪
 
中国的新诗是白话成为主流后出现的,它有自己的内在冲动,西方诗歌只能说是一个源头,但血脉还是从传统来。

 
【翡翠】上海◇韩宝楼
美国人学习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最多的,因为他们没有本土文化,他们的文化都是舶来品

【碧玉】管理◇李仪
    叙事和抒情,不能对立起来。我为什么要说现代诗主要是抒情诗,并不反对叙事,实际上现在一些所谓的叙事诗也是为了抒情,是情“借事”发酵。不能人为把抒情和叙事对立起来,以一种霸权代替另一种霸权,两者的交融才是生活的真相。
    一种新的东西出来,总是对旧的一种反动,先锋诗歌的纯口语,拒绝隐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对朦胧诗的隐喻意象,崇高追求的反动。这很正常,关键是走到那里,走得多远。

【钻石】主编◇落幕
情“借事”发酵。

【钻石】管理◇李仪
    西方诗歌能在诗歌位置上独占优势的地方是源于信仰,哲理性和生命意义浓厚,国内的现代诗歌比较起来就感觉要单薄一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很多国内的诗歌是从西方诗歌翻版过来的,感觉还有些味道了。
俺有事,你们继续

【神秘】河南◇梅边弄笛
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如果我们的诗歌失去了传统的血脉,就失去了魂。

 

文章评论

以琳

梅老师辛苦,虫子辛苦,大家辛苦![em]e160[/em] [em]e160[/em]

梅老师辛苦,琳姐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