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轩幽窗忆书香

个人日记

                                                                                                    
 

冬天,我特别喜欢住处的阳台。其实,就面积和建筑结构来讲,那已经不应该叫作阳台了,因为它位于阳台的位置上,家里人仍以阳台称之。比方,我有时对女儿说,把某某书放到阳台去。
     
阳台的标准设计为1.2米宽,不过这是前几年的事。最近几年,人们讲究住处的舒适,特别是住在高层上的人,为了缓解森林般的楼群带来的压抑,总希望阳台大些再大些。这样阳台的宽度就达到了1.5米。如果再要求宽一些大一些,建筑商就没有这个胆量了,因为阳台的结构是悬壁梁,再宽就力矩太大,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我家的阳台和传统的阳台不一样,非常牢固可靠。它是这样的:长宽各3.5米,外侧两根水泥立柱支撑,实际上,它是一个突出于墙体外的房间,无非没有四面墙壁而已。装修时,我把临空的三面安上落地玻璃,摆上一桌四凳,宜兴茶具,数盆花草,一个透明的、视野开阔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小世界就形成了。

在滴水成冰的冬日,阳台是读书的好地方。外边寒风呼啸,里面温暖如春。它光线充足明亮,环境清谧安静。闲来无事,泡上一壶茶,打开一本书,在暖暖阳光的抚摸下,在清新花草的环绕中,在信阳毛尖的幽香里,潜心品读,认真思考,不亦乐乎?读至入神处,物我两忘,书人合一!读累了,站起来打一个哈欠,伸几下懒腰,揉揉眼睛四望,但见楼房参差,行人如水,心情大好。更觉此处读书,绝佳。
    小时候是没有这样的读书条件的。那时,放学之后要帮父母干活,比方放羊拾柴禾什么的。为了读书,就放学不回家,躲在台田沟中或是哪个让父母找不到的旮旯里,打开《西游记》、《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连环画,跟着孙悟空一路七十二变打妖怪,随着杨子荣踏林海夸雪原去剿匪,和刘洪一起扒火车搞机枪,直到天色昏暗书上的字都看不清才想起应该回家吃饭了。场院草垛旁,村头槐树下都曾是读书的地方。有时回家早了要一边放羊一边读书,直到有人喊谁家的羊吃庄稼了!,再箭一般的窜出去把羊撵回来。
    我上小学的时候,姐姐读高中,哥哥读初中。他们周末回家时,常常带回来一些精彩的小说。比方《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红旗谱》、《苦菜花》等等。为了读书,我和他们常发生激烈的冲突。一本书他们要看我也要看。姐姐好得多,大多让着我,哥哥就不行了,他带回的书碰都不让我碰,说好话也不行。他说你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能看懂这样的书吗?书被我们争来夺去,差一点撕烂。每逢这种时候,父亲总是偏向我。他的方法很巧妙,就是让姐姐哥哥干活去,比方挑水、推磨、放羊、喂猪、拉垫土等等。这时候,我就可以坐在院内那棵歪脖枣树下,独享那本书的精彩。我和哥哥也有和平共处的时候,那就是他坐着读书,我趴在他肩头上一块看。哥哥读得快我读得慢,大部分时候哥哥会等我读完再翻页。有时也会不耐烦,连说去去去,别在这儿捣乱。这时,为了不被剥夺看书的权利,我只好忍气吞声,不敢对哥哥有任何反抗的表示。
    读书,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多么大的乐趣呀。
    读书的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一天不读书,心里总觉得缺些什么。如果一段时间没读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就像多日奔走在沙漠干渴异常极欲喝到泉水,夜晚行驶在荒原望眼欲穿盼望见到灯火,读书不是目的而是乐趣。每逢外出,包里总要带上几本。颠簸的汽车内,奔驰的火车中,翱翔的飞机上都是我读书的地方。
    有人说,读书需要好环境。其实不尽然,书载,毛主席曾在卫生间读书,只要想读,什么地方不能读呢?
    当然,在宁静而优雅的环境中读书更容易集中精力也更有情趣。记得八十年代初,《射雕英雄传》风靡内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郭靖黄蓉全真七子梅超风,成为年轻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金庸的武侠小说,人称成年人的童话。初游黄山时,我在黄山脚下买了本《射雕》。那时游黄山需要两天时间,不像现在索道上下一天时间足矣。两天时间,在迎客松下、天都峰间、光明顶上、始信峰前,在清风松涛中,奇石云海里,我读完了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爬山时观景揽胜,疲乏时休息读书。兴陶陶,乐融融,身心俱逸。在黄山读书的浪漫情景,至今想起来还觉非常有趣。

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总是记忆深刻。我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动物画册,父亲给买的。
    父亲没上过学,但他能读书看报,这要归功于大跃进期间的扫盲运动。因为文化程度不够,本来能参加工作的他,最终没能参加成。由于这个原因,他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全部上学。这个决定,现在的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当时的农村,应该称得上新潮、新派。那时,文革尚未发生,旧习惯旧思想还没有经受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和荡涤。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非常严重。一般做父母的只会送男孩子读书而不会让女儿去。我的新潮父亲不仅将儿子送到学校,女儿也全部送到学校。只要是学习需要的东西,父亲想方设法也要满足我们。那时,公社供销社常常拉着板车下乡服务农村。售货车拉来了日用百货也拉来了学生用品。一次,一本五颜六色的画册吸引了我,它大红大绿大黄,上面画着许多非常可爱的小动物。我一直盯着它舍不得走。父亲看到这种情形,立即掏钱把它买下来。那本画册讲的是猴子捞月亮盲人摸象狼和小羊以及农夫与蛇等与动物有关的寓言故事。——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文学书籍。它给我此生留下极其深刻的记忆。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敌后武工队》,那时是在三年级。读这本书时,和哥哥还有一场冲突。周末哥哥从学校回家之后,就一直抱着这本书看,母亲喊他吃饭都听不到。这是本什么书有那样大的吸引力?我想。趁他出去跟着父亲干活时,我急忙打开了那本书。不看还好,一看我也被吸引住了。尽管有些字不认识,但大差不差地顺着读下来,意思还是懂的。哥哥回来后向我要,我就跑着躲着不给他。通过读这本书,我多认了许多字。——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还得老老实实向姐姐哥哥请教。更叫我难忘的是《敌后武工队》向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八路军的机智顽强,也有鬼子汉奸的心狠手辣。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站在我面前。武工队胜利了,我跟着高兴;武工队受挫了,我跟着难过;赵河套大爷牺牲了,我难受得掉下泪来。
    自此,我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时,常常不知不觉地进入书中描写的情景中。《红岩》结尾写地下党越狱,在敌人的探照灯和机枪扫射下,许多同志英勇牺牲。读到此处,我的心像猫抓一样发紧,不忍再读下去,只好合上书本休息一阵。这时我想,如果自己是一个解放军的连长,带领部队把敌人全部消灭,把地下党员全部从监狱中救出来该有多好!
    小学和中学时代,所读书籍大部分是小说,高中时,涉猎书籍扩展到诗词、历史、哲学和地理。那时的高中没有考大学的压力。这使得我们在课外时间可以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浩然的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就是那时阅读的。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和热爱,源于《中国文学史》。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的叔叔毕业于大学中文系。从他那里,我借到了一套《中国文学史》。从这本书中,我熟悉了中国文学长河的发端和走向,认识了那些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众多文学星座,读到了唐、宋年间那些影响巨大、脍炙人口的佳作。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毛主席的著作。文革期间,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在亿万人学毛著的高潮中,我通读了四卷《毛泽东选集》,背会了全本《毛泽东诗词》。我认为,毛主席是文章大家。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文章流畅凌厉,句势一泻千里。他曾用非常浅显的语言说明非常深刻的道理。像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要斗私批修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也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中国革命的前景: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单位理工科毕业生较多,有些人的写作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我对他们说,你们想提高写作水平吗?那就好好读读毛主席的著作吧。
    有些书,读了让你记一辈子。比方路遥的小说《人生》、叶永福的诗《将军,你不能这样做》。有些书,读时索然无味怎么也读不下去。比方《故乡面和花朵》。有些书,由于情趣不同根本就不想去读它。朋友送我一套琼瑶的书,至今它还躺在书架上连动都没动。也许是男性不喜欢卿卿我我更喜欢金戈铁马大江东去吧。有些书,小时候爱读年龄大时不爱读,比方《西游记》。最初读它时,跟着孙悟空上天入地降魔伏怪,多么有意思多么引人入胜。现在读它,总觉得那些对景物和打斗场面的描写罗里罗嗦没有新意。有些书,小时候不爱读年龄大了却越读越有味道,比方《红楼梦》。小时读它,觉得它老是写吃饭、游园、呤诗诵词,一点意思都没有。现在读它,却像咂吸醇厚的美酒,越品越香。
    读过的书就像自己的老朋友,每看到都感到十分亲切,特别是自己作了批注的书,更是如此。失去它们就像失去至爱亲朋,往往遗憾半天郁闷半天。当年为了学习英语,曾看了本英汉对照的纪实读物:《我们到了月球》。该书讲述的是美国宇航员从最初筹划到最终实施的登月过程,文笔非常生动。那句传遍全世界的话:现在,月球就在我的脚下。对于我来讲,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讲,是一大步。我就是从这本书上看到的。这本书上留有我的大量痕迹,既有英语单词的音标和释意,也有对人类征服月球的感想。后来,一位同事借走再也不还说弄丢了。其实,他是想保留这本书。把我气得不行。从此,他从我这儿借不到任何书看。再后来,我在孔夫子网上又买了本同样版本的《我们到了月球》,因为不是自己曾看过的那本,上面没有自己当初阅读的任何痕迹,对它总有一种陌生感。

爱读书,自然也喜欢买书。在外面出差,总要到当地的新华书店转一转,碰到喜欢的书,立即慷慨解囊。有时也到卖书的地摊上去走走。可不要小看地摊,它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我有一些不公开发行的书,大多出自地摊。就像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就是在西安鼓楼附近的地摊上买到的。这本书,本来是正规发行的作品,198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久,《人民日报》批判它歌颂林彪及其一伙,从而成为禁书。
    读书是一种快乐,买书也是一种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那就特别快乐。
    当你徜徉在一排排书架,会觉得像在幽静的森林漫步,书香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买书需要眼光。现在的书五花八门多得让你眼花缭乱,从中选出你需要的还真要费一番脑筋。装帧豪华的书并不见得是好书,它可能是件比较好的礼品。畅销的书也不见得是好书,它也许满足了部分人俗气的需求。有价值的书几十年后还会再版,浮浅的书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了。真正的好书在内容而不在外表。遗憾的是,在一切都商业化的今天,出版这个本应高雅的行业未免也沾染上铜臭。一些出版社为了赚钱,所出书籍尽管包装豪华却内容低下。那些富丽堂皇的印刷品,真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些作者也急功近利,以浮躁的心态写出快餐式的作品。像贾岛那样反复推敲,曹雪芹那样十年磨一剑的作者像大熊猫一样稀少。你要想买到一本好书,就要看前言看后记,还要大致翻阅翻阅内容。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买书之前,看一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好多时间。
    一些书商常找我推销书籍。他们所带样品大都装帧豪华,看去确实气派。对此,我总是劝他们最好去找那些暴发户,他们发了大财,又生怕别人说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往往置办高档的书架,购买豪华的书籍装潢门面。真正读书的人,都是到书店亲自选书,谁会买这种不实用的大部头呢?
    每次出差掂着书捆回来,心里都美滋滋的。美中不足的是图书太重,旅途中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当我有一天表达这样的看法时,放假在家的女儿在一旁嘲笑我:爸爸你真笨,你不能在网上买书吗?几十万种图书随你挑,人家还给你送到家,不比你跑到书店方便吗?呵,有这样的好事儿?女儿教我如何注册账户,如何付款。如今,我是亚马逊和当当网的常客。你不得不承认,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方面得向他们学习。
    买书不全是喜悦,有时也有苦恼,有时甚至特别闹心。一是买来的书错别字连篇。如果买的是盗版书也就算了,谁让你贪图便宜呢?有些错误百出的书,竟然是正规出版社的产品。看书时,得一边看一边改错别字。金钱,使多少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和基本良心啊!二是读书人买不起书。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书价翻着跟斗往上涨。六七十年代,书籍的基本定价是一分钱四页,现在四分钱一页都不止。
    我对女儿和儿子说,爸爸没什么金钱留给你们,留给你们的,只有这万把册图书。

 

 

看书的时候,三样东西经常陪伴我:一杯茶,一支笔,一本字典。

茶是必不可少的。喝茶提神,茶的幽香还给读书带来一种诗意。时不时地啜上一口,惬意、舒适。笔也是必需的。用它来圈划不认识的生字,标记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更用来记录读书时产生的思想火花。字典是四角号码字典,用它查字速度快。新华字典也偶尔使用。上面两种字典都解决不了问题时,就搬出《辞海》或《辞源》来。非常惭愧,读了几十年的书,仍有不认识或把握不谁的字,特别是历史书,生字更多。

如果每个生字必查,会影响阅读连贯性,为了不中断阅读思维,碰到不认识的字,都是先把它圈起来,最后再在字典上集中查。这样的方法,我觉得效率挺高。

看书必动笔,于我是一种习惯。读书时动笔,读书后也要动笔。读书时标注生字音、义和产生的思想火花,读书后写一写对这本书的认识和感想。

看了我的读后感,女儿问我,爸爸,你的看法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我告诉她,有些书籍读时需要带着批判和怀疑的眼光,读后要咀嚼、消化,特别是要认真思考。书并不见得都是正确的。读一本书,就好像和一个人进行谈话。你能认为对方说的都正确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吗?对书中的观点,正确的接受,错误的扬弃,拿不准的就存疑。读书时不可有已见,读书后不可无已见。切忌读什么相信什么,也不要相信什么才读什么。
      
同一主题不同题材不同观点的书放在一起读,是我的另一种习惯。比如西安事变,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片面性,除了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还要读大陆和台湾分别出版的关于这个事件的史料。比如明史,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除了读前人的《明史》、《明通鉴》,还读当代人的《崇祯传》、《万历十五年》、《中国通史》的明史部分以及《剑桥中国明代史》。有关明朝的通俗读物和和文学作品也一同读,像《明朝那些事儿》、《英烈传》、《李自成》、《张居正》、《桃花扇》等等。这样读出来的是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明史。

读书尽管有乐趣,有时也是苦差事。应能经得起身外的诱惑,耐得住内心的寂寞。如此,才能“望尽天涯路”,“一览众山小”。

纸做的书需要读,社会这本大书也需要读。贾平凹说,读书不必只读纸做的书,山水可以读,云雨可以读,官场可以读,商界可以读。赌徒和妓女也都是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意指而不是实指。读万卷书是向理论学习,走万里路是向实践学习。不能当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要把书本和社会结合起来一块读。

 

 

有人不理解地问我,你咋那么爱读书呢?我只好报以微笑,实在没法给他们解释清楚。求知?修心?消遣?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如果为了考上大学、找到工作、拿到学位或者得到一定职位而读书,于我确实没那个必要。——这一切我都得到了。但我每天仍在孜孜不倦地阅读。我相信,即使在我已经退休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之后,仍会热爱读书。读书对于我来说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充实提高自己、开阔眼界只是读书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人们爱旅游,其实,读书和旅游类似,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进入书本,就进入一种庄严和肃穆,进入一种美妙和美好,进入一种幽静和淡定。旅游行进在明山秀水带给人视觉的享受,读书进入精神世界带给人心灵的享受。读书带给人心灵的充实和纯洁,带给人思想的深邃和理性,带给人气质的睿智和高雅。
    网络上有一段话我非常赞同: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状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培根的一段话。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在欲望的污水中浸泡得太深太长,以至生锈重重并发出刺鼻的铜臭。一个只崇拜只金钱不崇尚道德的社会是危险的。书本做为一种精神清洁剂,也许会擦去厚厚的绿锈而重现闪亮的本真。让我们发愤读书吧,至少,读书会让人我们理性思考,会对道德建设有所裨益。 

文章评论

阳光

仅一篇文章里就出现您曾经看过的几十本书,您家书柜是不是比一般的图书馆要丰富啊?!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书让我们快乐,读书让我们增长智慧,明白许许多多的道理,读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欣赏您的一句话“读书时不可有已见,读书后不可无已见。

英子

真的很佩服!还知道石家庄的周家庄乡。我不读书,看您空间文字足矣 [em]e328522[/em] [em]e328522[/em]

冰点

博览群书!还记忆力超好![em]e179[/em]

很好的习惯,这是许多现代人所没有的!向先生你学习![em]e183[/em]

刺头

[em]e179[/em] 细嚼慢咽,唇齿留香[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