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逐渐老去的村庄

个人日记

        要问豫东农村什么时候热闹,大多数人会回答,过年、红事、白事。这三件事,不仅仅热闹,而且浓缩了豫东的风俗习惯。可以这样说,弄明白了这三件事,就弄明白了豫东农村的风情礼仪。
        红事,无论嫁闺女还是娶媳妇,自然是热闹的,一家办事,全村喜气洋洋。嫁闺女有嫁闺女的礼数,娶媳妇有娶妇的道道。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当年姐姐出嫁上花轿时,为什么要踩着一张接一张的苇席而不是从泥地上走过去,那是不能带走娘家的财气;为什么父亲让哥哥和我手扶轿杆将姐姐送到庄头,那是代表娘家人的恋恋不舍,也是向婆家人显示娘家人的力量。
        白事,特别是高龄人去世,叫做“喜丧”,肃穆和庄重中,不经意间透露出特有的热闹。出殡的时候,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挤满道路两旁,妇女们叽叽喳喳,小孩子们蹿前跑后,看孝子完成一个又一个规定的仪式。不仅本村人,有时邻村人也会跑来看热闹。白事,又是化解各类矛盾的好机会。庄上无论哪一家死了人,全村人,没有人号召和要求,都会主动伸手帮忙,即使你和事主有冤有恨甚至有仇,否则,舆论的唾沫就会淹死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这就是农村的生活节奏。多少年乃至几千年来,在这个节奏中,一代代人出生了,一代代人又离去了,响亮的鞭炮宣告着诞生和死亡,老屋、古树、道路,见证和书写着村庄的历史。村庄以及村庄的人就在这悠久的历史中鲜活地成长着,既古老又新鲜,既老气横秋又充满活力。
        过年的热闹更不必说。千里回家为过年。春运,已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初一那天,我驱车早早回到老家。正是那天在老家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家乡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和思索。
        
在现代化的狂风劲吹下,相对于城市,农村显得落后和封闭。但也正是这种落后和封闭,使农村成为传统道德的载体。那片盛产玉米、小麦也盛产亲情、爱情的土地,也成为游子精神赖以寄托的地方。我在小城的朋友很羡慕我,羡慕我有一个能够回去看看的老家。他们说自己是没有家的人,因为他们的老家被开发商巨大的推土机铲平最后变成高楼大厦了。说到这些,他们很伤感。 
        家乡是游子心灵憩息的港湾,是寒风嘶鸣时温暖的炉火,是满身疲惫时柔软的床铺。
无论你在外怎样漂泊,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温馨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家乡。因为你知道,当外面的世界谁也不容纳你的时候,只有家乡会为你敞开温暖的怀抱;当你遭遇挫折经受屈辱回到家乡时,父老乡亲会为你抚平心头的创伤,为你擦去委屈的泪水。一九七八年农村解散集体分田单干时,像我这样具有商品粮身份的人,本不应该在家乡分得任何土地,老家的生产队长也是我的前辈说,他是咱庄的人,终究得叶落归根,就是退休了不也得回来吗?不能让他回来没地方住。我敬爱的父老乡亲哟,破例分给我一块宅基地。当我得知这个消息,一股热流在心里荡漾。从此以后我还怕什么呢?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混得穷困潦倒,家乡也给我留了一块立脚的地方。这就是家乡啊!这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啊!
        家乡,对坚守它的人来说是物质的,对远离它的游子来说,更多是精神上的。
        波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微支有一个著名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讲的是
一位平常尽职尽守的看守灯塔的波兰老人,有一天忘记点燃灯塔导致航船触礁,并因此被解雇。分析原因,是他前一天看到了一本用祖国母语——波兰语写的诗集。离开祖国四十年了,读了诗集他心潮澎湃,不知不觉睡着在海滩上,在梦中,他看到了家乡的森林、河流、田野和村庄……这一夜,他忘记了点燃航标灯。
  单位有两个同事,争着夸耀自己的家乡美丽。由夸耀到比较,由比较到辩论,由辩论到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请我这个在两地都生活过的人当裁判。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幽默地对他俩说,如果再有抗日战争发生,我相信你们俩都不会当汉奸,都会是坚定的爱国者,因为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刚毕业时,我被分到离家乡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工作,下班之后,总爱登上单位附近那座山头,站在上面久久地遥望家乡方向。通往家乡的路哟,你是一根长长的情感之线,一头拴在村中的老槐树上,一头拴在游子心头。
       但是,近来我对家乡却有隐隐的担忧。不是担忧她的贫困而是担忧她的逐渐老去。我怕家乡在我的视野消失,我怕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怕我的心灵再也没有安放的地方。《黄河大合唱》中有段著名的对唱:“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害怕将来某一天,有人也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
        我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我是沿着一条两旁长着杨树、柳树和茂盛庄稼的土路走出来的,走出了农村走进了城市。恍惚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我现在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并没有溶入它,灵魂深处仍旧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充满鸡叫狗咬叫做“王庄”的孩子。  在城市高楼大厦组成的水泥森林里,总觉得有一种压抑感;在人与人之间看似非常热情的交谈中,总觉得大家都在戴着面具说话;在住对门而不相识楼梯上相遇形同路人时,总觉得处在情感的沙漠和戈壁滩上。因此,我更加怀念家乡,怀念家乡拂晓时的鸡叫和傍晚时的饮烟,怀念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相互打闹的喧哗,怀念春天带着露珠的麦苗和秋季散发着清香的玉米。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后,我交代在一直在家乡劳作的哥哥,村里面无论谁家有红事、白事,都要电话给我说一声,如果能赶回去我一定赶回去随礼,赶不回去你先替我把钱垫上,钱不多是个心意,瓜仔儿不饱是个人心。
  春节前,村里一位异姓长辈去世,我赶回老家参加葬礼。从老家回来,我的心头是沉重的。我发现,我无比热爱的家乡,人气越来越淡,活力越来越弱,正在逐渐老去。
  也许因为是冬天吧,干枯的丝瓜秧在墙头和树枝上索索发抖,碎纸和破塑料袋在墙角处随风打旋。办事的人家,本应该人进人出,热闹异常。以往,碰到这种“喜丧”,又是农闲季节,主家门前,会挤满看热闹的人,吹鼓手会摇头晃脑,腮鼓腮收,将一杆唢呐吹出千般花样。
现在,除了孝子和前来吊唁的亲戚,看热闹的人很少。没有了听众,吹鼓手也打不起精神,呜哩哇啦的唢呐声,明显透出委屈和无奈。特别让人诧异的是操办丧事的人中,竟有几个我不大熟悉的外村人。
  “人呢?”我问哥哥。
  “打工去了。”
  我知道,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人,俗称“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年轻妇女,有的也跟着丈夫打工去了,目前,只有“6199”部队在留守。
  “那几个?”我指指外村模样的人。
  “主家花钱请来的。” 
 
  我心里陡然升起一股悲凉。打工挣钱再多,毕竟村里有人办丧事啊,怎么能让外村来人呢?村里这些人,真是的。 
  “现在无论干啥事,都是用钱说话。”哥哥看我不理解,增加了一句。
  哥哥这句话使我想起八十年代村里的另一场丧事。那是村里一个国民党老兵为母亲办的丧事。那位老兵1949年逃离大陆时,将母亲一块带到台湾。母亲在台湾病故,死前留给儿子一句话:一定要把我和你爹埋在一起。八十年代,大陆和台湾达成协议,允许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位老兵回家乡时把母亲的骨灰带了回来。也许是不懂得家乡的人情世故,也许是太相信金钱的力量,也许是他不想低下自认为高贵的头,他用一种家乡人不可思议的方式,即用钱雇人,安葬母亲。他明码标价,抬棺材多少钱,拿花圈多少钱,抬石碑多少钱,挖墓坑多少钱
……全村人气坏了,乡里乡村的感情难道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如果接了钱去参加葬礼不是显得自己太下作吗?结果,全村没有一个人出头露面。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决定刹刹这个有钱人的傲气,说我们抬石碑,你说多少钱吧。石碑抬到半路,小伙子们说太重得加钱。可是,无论怎么加钱都不能叫小伙子们满意,老兵再也不加钱时,几个小伙子一憋气又将石碑抬了回来。这下,这位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彻底傻眼了。村里几位长者找到他,义正辞严地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有钱了就看不起家乡人。想埋你娘吗?给全村人磕头去!家乡规矩,孝子在守丧期间,见任何人,哪怕是比自己辈数低的人,都要磕头,这一是替死者尽孝,二是垦请大家办丧事时帮忙。
   那时,家乡的人是多么可爱啊!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钱”看得这么重而把“情”看得这么轻?什么时候人的思想意识变得像那个当年大家一致鄙视的台湾老兵一样?凡埋葬死人必伸手帮忙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金钱面前就这么不堪一击吗?如果金钱至上的雾霾连乡村都笼罩了,在游子心里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家乡道德圣地不也跟着消失了吗?要知道,游子对家乡魂思梦萦的眷恋是靠浓浓的乡情支撑的。
  大年初一那天,按照传统规矩,我又回到老家,给几位长辈拜年,给去世的父亲烧纸。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因为觉得过年乏味?村里冷清清的。这应该是最热闹的一天啊。村内,没有看到成群结队互相拜年的人,没有看到男孩子们比赛放炮的热烈场景,也没有看到姑娘们身穿鲜艳服装咕咕嘎嘎地笑,只有家家大门上贴的红对联和满地的鞭炮皮,才显示出今天是春节。外出打工的人,有的没有回来过年,回来过年的也不知躲在哪个角落赌博。我在村内到处走了走,只见村庄外圈矗立着新盖的房屋,村庄中心部位,却是破房旧屋,残垣断壁。这些留给我深刻记忆的旧屋,有的贴着红色的春联,在满目沧桑中透出一抹强烈的对比亮色,有些连对联也没有贴,像一个衰朽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那里。
   豫东农村,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腊月初八到二月二,第二个是腊月二十三(积灶)到正月十五(元宵),第三个就是除夕和大年初一。过去,进入腊月,人们为过年
作各种各样的准备。“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准备将近一个月,就是为了正月半个月的狂欢。现在呢?别说半个月,就是春节当天,浓浓的年味在哪里?有人提议禁放鞭炮,我是坚决反对这个提议的那一部分人。在年味随风飘尽的今天,再不放鞭炮和贴春联,过年和平常的日子还有什么区别呢?烟雾污染造成身体上的危害,禁放鞭炮不也造成精神上的危害吗?请高抬贵手保留这个过年符号吧!
  生活富裕了,精神空虚了,年味淡了,村庄老了。
  当我在村中流连徘徊时,碰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怯生生的喊我伯伯。我知道,他是邻居家的儿子,正在读初中。我突然想问他,长大以后,是出去打工闯世界呢还是留在村里坚守?但我最终没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村庄会消失,人不会消失。村庄会变老,人却会一茬茬更新。无论风雨怎样变换,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生活之流仍会在河床里缓缓流淌。我们缅怀的,也许是下一代人想抛弃的。现在有现在的价值体系,将来有将来的道德标准。何必庸人自扰?历史毕竟向前走。







文章评论

石头传奇

呵呵!哥还有个渐渐老去的家乡啊,而我辈真的只剩一片精神家园了!

日出东方

传统需要传承,可是,谁来传承,在我们一直努力奋斗离开农村的时候,它的土地已经荒芜,我们,他们,也无非想要活得体面、尊严、温暖。

秋生兰儿

同感!农村,农业,农民,这些字眼,伴随我们的人生。她让我们为之付出,为之担忧!

阳光

亲不够的故乡土,喝不够的家乡水。浓浓故乡情,纯纯游子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自然、淳朴、真挚的情感。欣赏!

刺头

世界太精彩,活着本无奈。曾经的情结,渐行渐远,深藏在记忆的深处----对于大河先生来说,老去失去的怕不止村庄吧?

深山

老去的不止是村庄,还有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