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的心理结构
心理
一,心理行为
心理行为有三种,一种是感受,一种是反射,一种是主动意识。
感受行为是感觉器官感受外部刺激并形成神经记忆的行为: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中,狗听到铃声,并把铃声和吃饭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行为就是感受行为。
反射行为是受到外部现象刺激,产生关联需求,并去满足的行为: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当狗已经对铃声和吃饭的关联有了记忆,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立刻准备跑去吃饭的行为就是反射行为。
主动意识行为是神经系统自己产生需求并去满足的行为:不管有没有形成铃声反射,当狗饿起来的时候,它也会跑去找吃的,这是主动意识行为。饥饿是生理本身的感觉,而在人的心理行为中,有很多感觉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抽烟,刷牙,穿衣。
二,心理内容:
心理内容有先天产生的和后天养成的。食色和好奇心是先天的,而烟瘾,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是后天养成的。七情六欲中的六欲就是一个人后天养成的主要的心理内容。心理内容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六欲指的是眼、耳、口、鼻、舌、心意。六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形成的各种神经记忆,有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和触觉的。比如有些人很喜欢香水,平时一定要用香水才舒服,就是后天养成的对嗅觉的需求。而心意是复杂的心理内容,是对一个复杂事件的记忆。比如小孩子玩的打水漂的游戏:找一块扁平的石头,向着水面斜斜的大力扔出去,石头就会在水面多次跳动,最后才沉入水底。这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复杂事件,里面包含有多种内容。因为复杂的事件内容多,每个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玩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会说,我的石头漂得远,有人会说,我的石头跳的次数多,有的会说,我的石头形状不好,只有我这么会玩的,才能打得起来,要是你们来打这块石头,效果肯定不如我好。又比如一群人一起打球,有些人在乎输赢,有些人在乎锻炼身体。因为大家的关注点有差别,在合作和竞技中就会因为目标不同产生矛盾。
心理内容就是人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后天养成的心理需求,有些纯粹是因为好奇或模仿或锻炼而形成的,在满足以后因为不需要了,逐渐不再想玩,就淡化了。还有一些跟人类的复杂生活方式相关,成为人满足自己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这种心理需求就变成了人的常规需求。比如,小时候有些人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在当时可以锻炼身体技巧,锻炼朋友间的合作,但长大以后,已经不需要这种游戏来锻炼身体技巧和朋友间的合作了,这种游戏又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就舍弃了。而讲卫生的习惯,跟身体健康相关,身体健康是我们需要一生追求的东西,所以讲卫生就成为了永远的需求。可是卫生问题跟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数理科学上的严格的因果关系,偶尔邋遢一点并不一定就会影响到健康,所以讲卫生没有客观的标准,有些人不那么讲究卫生,有些人特别讲究卫生。
类似于讲卫生这样类型的心理内容,就是在人的复杂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最多的问题。比如,农民种地和工人上班,种地和上班是一个人必需的心理需求吗?肯定不是,可是它们是一个人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之一。因为是之一,不是唯一,所以他们的孩子可能不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既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心理内容,这种心理内容不是身体的直接需求,而是可以带来满足身体直接需求的心理内容。这种间接的心理需求是否就是哲学上说的形而上呢?)
三,影响心理内容形成的因素:
心理内容是神经系统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每个人面对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形成的心理内容也不一样。影响心理内容形成的因素大约有四个:
1,生理的本能。
最普遍的一个本能是食欲。比如一只刚出生的小牛站起来后会寻找母亲的乳房吃奶。成年后的性欲是一个本能。新鲜感应该也是一种本能,或者至少是一段时期的本能。看动物世界的时候,那些刚出生的动物,除了吃奶以外,都是在好奇的感受周围环境。人也一样,小孩子也对各种新鲜的感觉都好奇。
新鲜感是动物对环境刺激的感知,这种感知有的舒适,有的不舒适,有的平淡。舒适的会变成需求,不舒适的会躲避,平淡的会忽略。比如,小孩子听到人说话会关注,听到很大的打雷的声音会害怕,听习惯了的声音则无动于衷。以前的妈妈给孩子断奶的时候,有些会选择在乳头上涂一点辣椒水,孩子受不了辣椒水的刺激,就不敢再吃奶了。动物世界里,有的动物幼仔看到狮子走过来的时候,还好奇的看着,后来不知道是因为狮子走得太近太快,还是飘过来的味道不舒服,对它产生不舒服的刺激,它才赶紧逃跑。牛在吃草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没吃过的草,就用鼻子闻一下,不舒服的就不吃,有的闻了一下吃一口,发现味道或者口感不舒服,又会再吐出来。这些都是以身体的舒适与否来判别这个刺激是否可以接受。找对象的时候,有些人在乎第一眼的感觉,这种所谓的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身体的本能感觉是否舒适。
新鲜刺激形成记忆以后,就变成反射和主动记忆状态,如果这种刺激能满足身体的需求,下次感觉到就产生反射行为,唤起需求,如果跟身体无关,就忽略。
2,示范和模仿。
因为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人类要用劳动生产和分工合作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使得人类的行为异常的复杂。这么复杂的行为使得一个人难以依靠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以人必须靠他人来传授生存技巧。
人的生存技巧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做事,一种是做人。比如,种植技术是做事;怎么做饭菜也是做事;而跟什么样的人保持怎么样的关系是做人:跟谁做朋友;跟谁保持陌生关系;把谁当猎物;你想做朋友的人不一定想跟你做朋友,那你还要不要低三下四的讨好他?等等。
做人比做事更复杂,因为做事面对的都是自然的现象,就算比较复杂,也是比较有规律的。而做人面对的是人,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别人会怎么回应,是不确定的。
3,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分两个类型,一种是环境给予的,一个是示范的人训练别人的手段。
环境的奖惩:
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动物用身体感受不同的刺激。那些给身体带来舒适感受的刺激就是一种奖励,这种刺激会变成需求;给身体带来不舒适的感受的刺激就是惩罚,会躲避排斥。比如,通常的人都比较讲卫生,可是也偶尔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在海上遇难,最后靠喝自己的尿液生存了下来。他为什么会喝尿呢,在他的身边有大量的干净的海水,他不会喝海水吗?我想这个人肯定会先喝海水试一下,发现海水对身体不舒服,而喝尿液要更舒服一点,所以才会喝尿。而对正常的人来说,拿一杯干净的海水跟一杯尿液给他,让他选一杯喝下去,他一定会选择海水。因为他身体里的水分足够,喝一杯海水身体并不会严重不适,而尿液给他身体带来的不舒服的刺激会更大,所以会选择海水。(竞争环境给予:狼群等级制度的形成,留守儿童行为的形成)。
作为训练手段的奖惩:
由于人的复杂的生活方式,一个人需要在大部分时间里去做一些并不是直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事情。比如,小孩子的读书学习,读书学习能直接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身体上的舒适感呢?没有。对身体没有用,孩子怎么会不停的学习呢?通常是不会的。所以在引导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需要用上奖惩的方法。学会了什么,奖励吃的,玩的,让他获得身体上的真实需求的满足,从而使得他真的把读书学习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还有抽象的奖励:学得好了,长大以后你就能怎么怎么样;学不会,就惩罚,不给好吃的,不准去玩,甚至训斥,打骂等等。除了读书认字这种基本技能的学习外,还有人与人相处方式的训练。因为人类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化秩序,已经有了大概的行为准则: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哪些要争取做得更好等。比如在孩子称呼别人的时候,别人会给点奖励,给零食吃,给玩具玩,或者夸一下。
因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不是直接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些行为主要也都是别人示范教导训练出来的。当一个人的需求严重不能满足,他就很可能不会按照这些示范训练出来的行为模式去行为,而是选择更能满足他的需求的行为方式。所以海上遇难的人会喝尿;孔子说:渴死不饮盗泉之水,也就是他在不怎么渴的时候才能做得到;一个学习本来很好的孩子,因为什么娱乐都没有,忽然有一天不喜欢学习了。
4,重复。
重复形成瘾,也就是习惯性需求。比如:
抽烟,开始可能是为了好玩,好奇,或者为了表示说自己已经成人,抽多了以后就成为了习惯。
吃米饭也是,常年吃米饭的,主食忽然换成面食,不习惯,常年吃面食的,忽然换成米饭,也不习惯。
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因为传说日本产的奶粉以后可能就有核污染了,不能再吃,那些孩子原本吃日本产奶粉的家庭,赶紧去囤积日本产奶粉。为什么呢?因为据说孩子吃奶粉也有习惯,吃惯了一种口味的,换别的牌子,孩子会不喜欢吃。
那些年轻的时候努力挣钱的人,通常挣钱都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更舒服,可是等他们事业有成,赚到钱了的时候,他们的精力通常还是会放在事业上,因为那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朱德的母亲过惯了农村生活,被儿子接到城里过悠闲的日子,浑身不自在,最后还是回去过自己习惯的生活。
四,心理结构:
1,自由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有很多种,也有多种感觉器官,在某个时候,哪种心理需求会活跃是不确定的。也许是受外界的刺激感受一个感觉,也许是受外界的一个刺激产生一个反射行为,也许是从身体内部产生一个主动意识去实现它。下个心理需求是什么,可能是神经系统根据各兴奋中心的兴奋强度自动的进行选择。这种以身体本能自动选择心理需求的状态就是自由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孩子抱在妈妈怀里,旁边走过来一个人,孩子会盯着他看。这个人如果是个熟人,朝孩子拍拍手示意要抱他,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在别人伸手要抱的时候,就把身子凑过去给人抱,那他就会把身子凑过去给人抱。如果孩子不依恋妈妈的怀抱,别人抱到手了,孩子也就给人家抱着,如果孩子比较依恋妈妈的怀抱,别人刚一抱到手,孩子马上就会想到要妈妈抱,马上就会挣扎,要妈妈来抱才行。
这种由着神经系统,自己自动选择心理内容和心理行为的状态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受到父母宠爱的孩子比较多的能有这种状态,所以童年容易感觉到快乐。而成年人就比较难有这种心理状态,因为成年人的需求往往比较大,还需要别人的配合,而别人也有自己的需求,难以事事完全配合。如果一个成年人想要为所欲为,难免跟别人有冲突。所以一个成年人形成的心理内容必然会受到约束。
2,理性的心理
感性需求是神经系统对某个心理内容的本能反应。理性是从某个感性需求出发,对其他的感性需求进行轻重缓急取舍等等的权衡考虑。理性是人计划长远生活和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理性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对自己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行权衡,另一种是对自己跟别人的需求进行权衡。比如一个人把自己的收入,一部分花掉,一部分存起来,就是在权衡自己现在的需求和将来的需求。
父母带孩子出门做客的时候,能够看到感性和理性的对比:小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就做什么;而成年人做客是有目的的,要招呼人,要有目的的谈事情,跟目的不相关的,不方便说的,就不说。
在权衡自己和别人的心理需求的时候,由于要面对另外的人考虑事情,而另外的人的行为是不确定的,他也会跟据对方的行为临时做选择,所以这种权衡更加复杂。这种理性行为有点像下棋:有目标,要先了解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对方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期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下棋有下棋的规矩,做人也有做人的规矩。这种做人的规矩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矩,一个人的规矩就是这个人的人品,也是别人对这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认识。)
人总体上是感性的,想要随心所欲。但在面对某一复杂的,可能会有冲突的问题的时候,是需要理性的。因为要根据现实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否则可能会实现不了目标。如果考虑的不周全,就是虽然想理性处理,但也变成了感性处理。
3,心理需求的虚假性和真实性
后天形成的心理需求其实是虚假的需求,并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比如抽烟、名利,有些人不抽烟一样的生活,没名没利的也能一样的生活。处女情节和外遇情节也是这样,当很多人都不在意的时候,这些就都不是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需求是虚假的,不是人生必需的,所以才会普遍的出现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有各自的坚持。
心理需求虽然是虚假的,但也是真实的。比如抽烟,当一个人已经抽烟上瘾的时候,他的神经系统也就真实的对香烟产生需求。对于文化方面的心理需求也是如此,当社会普遍认同一种看法的时候,个人也就真实的需要坚持这个看法,否则别人会鄙视你,拒绝跟你合作。例如,当社会普遍拒绝婚外性的时候,婚外性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个人也就因此严重排斥婚外性。因为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当环境充斥一种现象时,这种现象就会在人的神经上形成记忆,强迫形成心理需求。追逐流行趋势也是如此。所以后天的心理需求,也是真实的,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因为心理需求既是虚假的,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进行理性的权衡,做人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所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环境选择适当的需求。不要四大皆空,也不要过于执着。
4,意识:既心理状态及其变化。
一个人心理状态有几种,一个是睡眠状态,一个是感受状态,一个是反射状态,一个是主动意识状态。
睡眠状态就是睡觉。
感受状态:一个人醒来以后就是活跃状态,对婴儿来说,醒来后通常是在感受状态,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当然婴儿在感受状态,但并不是总在感受,也有主动意识的时候,比如饿了要吃。
反射状态:通常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主要处在反射状态,也就是很好动,俗话说:七八岁,鸡狗嫌。这么大的孩子,对周围的一般的刺激都已经很熟悉了,不再有新鲜感。这时候他们对那些比较少见的现象才有新鲜感,而少见的现象通常是需要去做事才能实现的。看见鸡过来了,拔一根鸡毛,可以看看鸡毛,也可以看到鸡惊慌的逃跑。看到狗了,扔一点吃的,看狗吃的开心,或者拽一把狗尾巴,跟狗闹着玩等等。反射状态的孩子也会有感受和主动意识的时候,但主要是在反射状态。
主动意识状态:成年人主要在主动意识状态。成年人醒来后,一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穿衣刷牙洗脸上学或者工作等等。同样,成年人也会有感受的时候和反射的时候,但主要是在主动意识状态。
主动意识状态还可以分三种类型,既主动感受,主动反射,和主动意识的满足。
一个人喜欢看书旅游,通常是主动感受类型。他们知道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目的的去了解,去感知。
一个人喜欢跟别人一起聊天,玩,通常是主动反射类型。他们不是自己不知道做,也不是一定想去做,他们是习惯看到别人说了做了,自己也一起做,或者自己做了,别人认同。这种人爱热闹。
一个人有自己的清楚的目标,有目的的去做,需要一个人做就一个人做,需要找别人就跟别人商量合作,这是主动意识的满足类型,。这种人成熟稳重,目标性强。
5,关于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
一个在主动意识状态的人,才会有清晰的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比如一个人打麻将,抓牌打牌看牌就是意识行为;感觉腿上痒,会下意识的去抓一下,或者猜想是蚊子咬,看也不看,伸手就去拍一下,这是下意识;打到深夜,困的不行了,不由自主的闭上眼打瞌睡就是潜意识。下意识是对需要反应的刺激的反射,潜意识是身体产生的另外一个更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抢夺了当前意识的控制权。
对于感受状态的婴儿,其实没有具体的意识,他的意识就是感知外界的刺激并形成记忆。对于反射状态的孩子来说,意识基本就是下意识,因为孩子并不一定要做什么,而是什么引起他的兴趣,他就进行相关的反射。潜意识是成年人因为有理性的约束,他们有意的在管理着自己的需求,所以压制了身体产生的其他的需求,当其他的需求更加迫切的时候,理性就会失控,其他的需求会表现出来,抢夺了控制权,潜意识就表现了出来。在反射状态的孩子身上,潜意识其实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这个潜意识看起来不像是潜意识,更像是意识。比如当一个孩子在按照父母要求做什么的时候,做累了想去玩了,可是他的爸妈不允许,他就会趁爸妈不注意偷偷的玩,这其实就是潜意识,只是孩子没有约束自己,是他父母在约束他,所以他的潜意识表达的肆无忌惮,更像是他的意识,当他成年后,约束来自与他自己的时候,这两种意识就会打架,潜藏的那一个偶尔就会冒出来。
因为人的理性,人需要管控自己的各种需求之间的冲突,也需要管控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所以人通常会对自己的本能需求有一个约束。因为一个人在按照意识做事的时候,常会不由自主的也想要满足被约束的需求,所以人在做事的时候通常会受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影响。
这个影响似乎可以解释弗洛伊德的关于性动力的原因。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对人的性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通常需要克制自己的性需求。而成年人处在性需求比较旺盛的时候,因为需求被约束了,但又想要满足,这就使得成年人在做事的时候,常会受到性欲的影响而改变做事的习惯。这应该也是帅哥美女在交往中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因为较多的人在潜意识中希望讨好他们,所以使得他们想跟人合作的目的比较容易实现。
但这并不能说明性是人的行为的唯一动力,食欲也是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力,所以,动物也会为势力范围争斗。而食欲和性欲都不如生命更重要,所以动物在争夺势力范围和交配权的时候,都不会斗到死亡,都会在要输的时候就跑开,这说明对动物的本能来说,生命比食欲和性欲更重要。
五,心理与心计;
心理实际上并不复杂,心理不过就是一个人的某个心理内容在感受、或者在反射、或者在主动意识状态。复杂的是另外的两个东西:一个是人的感性心理内容的不同,因为人的体质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实现需求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四川人通常爱吃辣,一个上海人通常爱吃酸甜,这是经历不同造成的;而一个老外来中国,他也许喜欢吃辣,也许喜欢酸甜,这是体质性格造成的。另一个复杂的是心计。
心计:心计如同下棋一样,要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再根据下棋过程中的变化和情势改变策略,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人满足自己的需求离不开跟别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许是掠夺,也许是交换,也许是友好合作。这个人到底会选择什么方式,对方又会选择什么方式是不确定的。因为大家可能不会非常了解,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可能会隐藏自己的交往方式,或者故意的欺骗,有时候还会在中途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想法,这使得一个人对对方的行为无法完全掌握,也就无法确保通过跟对方的关系实现自己的需求。所以才使得理解别人变得困难复杂。下棋的时候,还有具体的规矩,做人本来也有,但是有时候人们会无视规矩,所以做人比下棋更复杂。西方人说: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应该就是基于这样的人际关系。西方人的AA制,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人际关系。
六,情绪:
情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反射情绪,如七情六欲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一种是神经中枢的周期性兴奋情绪。反射情绪是在满足心理内容的时候,表现的过程状态。周期性情绪是神经状态周期性活跃产生的需求,以及过量满足或不够满足。
反射情绪:
1,喜怒:
通常一个人总是处在某个心理内容的某个心理行为状态。如某个感觉的感受状态或者反射状态或者主动意识状态。或者是对某个事件的感受、反射或主动意识状态。如果环境或者说是别人的行为符合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个人的心理感觉就是喜,不符合就是怒。比如,张三想喝水,李四说我帮你倒吧,李四的做法叫做讨人喜欢,张三的心理状态就是喜欢。如果张三想喝水了,桌子上还剩一瓶水,张三对李四说,帮我把那瓶水递给我,这时候王五把那瓶水抢过去,说我也渴了,给我先喝。这时候王五的行为就不符合张三的心理,王五就让人生气,张三的心态就是生气。
2,哀乐: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经常或总是得到满足,就是乐,得不到满足就是哀。比如,有些人说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什么是快乐的童年呢?就是爸爸妈妈带他玩这个玩那个,他想要做什么爸爸妈妈都能陪他去做。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反之则是悲哀,哀伤。比如失去恋人或亲人,就是心理状态得不到满足,这种情绪就是是哀伤。
3,爱恶:
环境给神经刺激,神经形成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从无到有的。从一开始的直接刺激才有感觉,发展到感觉到刺激的部分现象就能回忆起感觉,直到神经形成深刻记忆,不需要外部刺激,自己就能产生需求。例如小孩子玩积木,开始是别人玩给他看,然后比较熟悉了,拿积木给他他会自己玩,到最后形成了深刻记忆,他自己会找别人要积木来玩。一开始小孩子看见新奇游戏这是好奇心,等他有了比较深的记忆,自己要找着来玩的心理状态就是爱。对某一个感觉,或者对某一件事情,本能的主动想要满足的状态就是对这种事情的爱。一个人时刻想着自己的工作,叫做爱工作;时刻想着某个人,叫做爱一个人;喜欢斗蛐蛐的人千方百计的找寻好的蛐蛐,时刻想着跟别的好蛐蛐比赛,这是爱斗蛐蛐。
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心态就是恶。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叫厌恶读书;一个人不喜欢吃肥肉,叫厌恶油腻。(恶的原因有三种,一个是给自己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一个是反射习惯,一个是疲倦。例子是臭味,吐痰,吃饱了还继续吃。)
4,欲:
欲和爱有点接近,爱是时刻要去满足并且能够满足的心态,欲是对某种感觉有深刻记忆,可是还没有条件去满足,想方设法要去满足的心态,是一种惦记、追求、努力的心理状态。
周期性情绪:
神经的活跃状态有大概的周期性,比如睡觉和吃饭的规律。神经活跃的周期性是在成长过程中训练出来的。每个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最开始都不怎么活跃,所以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睡得多醒的少,什么心理状态都只能持续一会儿就困了。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也有这现象,本来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的,让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他是坐不住的。如果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的,让他去玩,他也不适应。当然这里说的玩和学习必须是不同的大脑兴奋中心的活动。每个兴奋中心都需要近似强度的活跃,不足或过量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有烟瘾的人,每天要抽一定量的烟,少了不舒服,过量也不舒服。一个人睡觉也这样,睡得太少了或睡得太多了都不舒服。爱好运动的人也有这样的特征,让他突然停止运动锻炼也不舒服。
情绪是感性的,控制情绪是理性。
七,心理变化过程中的状态:
学生瞌睡,白日梦,走神,失眠,
喜新厌旧
八,心理问题:
烟瘾的养成与戒掉,下棋的棋力
——
孩子教育的引导,跟记得越多,记性越好的关系。
欲望的心理状态:想入其门而不得其法,进退两难。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心理上对浪漫、合拍和追求的需求
外相和内向,主动意识在自我身上还是跟别人一起。
相处,关注的时候与不关注的时候的态度。
心理行为有三种,一种是感受,一种是反射,一种是主动意识。
感受行为是感觉器官感受外部刺激并形成神经记忆的行为: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中,狗听到铃声,并把铃声和吃饭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行为就是感受行为。
反射行为是受到外部现象刺激,产生关联需求,并去满足的行为: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当狗已经对铃声和吃饭的关联有了记忆,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立刻准备跑去吃饭的行为就是反射行为。
主动意识行为是神经系统自己产生需求并去满足的行为:不管有没有形成铃声反射,当狗饿起来的时候,它也会跑去找吃的,这是主动意识行为。饥饿是生理本身的感觉,而在人的心理行为中,有很多感觉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抽烟,刷牙,穿衣。
二,心理内容:
心理内容有先天产生的和后天养成的。食色和好奇心是先天的,而烟瘾,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是后天养成的。七情六欲中的六欲就是一个人后天养成的主要的心理内容。心理内容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六欲指的是眼、耳、口、鼻、舌、心意。六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感觉器官形成的各种神经记忆,有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和触觉的。比如有些人很喜欢香水,平时一定要用香水才舒服,就是后天养成的对嗅觉的需求。而心意是复杂的心理内容,是对一个复杂事件的记忆。比如小孩子玩的打水漂的游戏:找一块扁平的石头,向着水面斜斜的大力扔出去,石头就会在水面多次跳动,最后才沉入水底。这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复杂事件,里面包含有多种内容。因为复杂的事件内容多,每个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玩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会说,我的石头漂得远,有人会说,我的石头跳的次数多,有的会说,我的石头形状不好,只有我这么会玩的,才能打得起来,要是你们来打这块石头,效果肯定不如我好。又比如一群人一起打球,有些人在乎输赢,有些人在乎锻炼身体。因为大家的关注点有差别,在合作和竞技中就会因为目标不同产生矛盾。
心理内容就是人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后天养成的心理需求,有些纯粹是因为好奇或模仿或锻炼而形成的,在满足以后因为不需要了,逐渐不再想玩,就淡化了。还有一些跟人类的复杂生活方式相关,成为人满足自己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这种心理需求就变成了人的常规需求。比如,小时候有些人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在当时可以锻炼身体技巧,锻炼朋友间的合作,但长大以后,已经不需要这种游戏来锻炼身体技巧和朋友间的合作了,这种游戏又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就舍弃了。而讲卫生的习惯,跟身体健康相关,身体健康是我们需要一生追求的东西,所以讲卫生就成为了永远的需求。可是卫生问题跟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数理科学上的严格的因果关系,偶尔邋遢一点并不一定就会影响到健康,所以讲卫生没有客观的标准,有些人不那么讲究卫生,有些人特别讲究卫生。
类似于讲卫生这样类型的心理内容,就是在人的复杂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最多的问题。比如,农民种地和工人上班,种地和上班是一个人必需的心理需求吗?肯定不是,可是它们是一个人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之一。因为是之一,不是唯一,所以他们的孩子可能不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既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心理内容,这种心理内容不是身体的直接需求,而是可以带来满足身体直接需求的心理内容。这种间接的心理需求是否就是哲学上说的形而上呢?)
三,影响心理内容形成的因素:
心理内容是神经系统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每个人面对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形成的心理内容也不一样。影响心理内容形成的因素大约有四个:
1,生理的本能。
最普遍的一个本能是食欲。比如一只刚出生的小牛站起来后会寻找母亲的乳房吃奶。成年后的性欲是一个本能。新鲜感应该也是一种本能,或者至少是一段时期的本能。看动物世界的时候,那些刚出生的动物,除了吃奶以外,都是在好奇的感受周围环境。人也一样,小孩子也对各种新鲜的感觉都好奇。
新鲜感是动物对环境刺激的感知,这种感知有的舒适,有的不舒适,有的平淡。舒适的会变成需求,不舒适的会躲避,平淡的会忽略。比如,小孩子听到人说话会关注,听到很大的打雷的声音会害怕,听习惯了的声音则无动于衷。以前的妈妈给孩子断奶的时候,有些会选择在乳头上涂一点辣椒水,孩子受不了辣椒水的刺激,就不敢再吃奶了。动物世界里,有的动物幼仔看到狮子走过来的时候,还好奇的看着,后来不知道是因为狮子走得太近太快,还是飘过来的味道不舒服,对它产生不舒服的刺激,它才赶紧逃跑。牛在吃草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没吃过的草,就用鼻子闻一下,不舒服的就不吃,有的闻了一下吃一口,发现味道或者口感不舒服,又会再吐出来。这些都是以身体的舒适与否来判别这个刺激是否可以接受。找对象的时候,有些人在乎第一眼的感觉,这种所谓的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身体的本能感觉是否舒适。
新鲜刺激形成记忆以后,就变成反射和主动记忆状态,如果这种刺激能满足身体的需求,下次感觉到就产生反射行为,唤起需求,如果跟身体无关,就忽略。
2,示范和模仿。
因为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人类要用劳动生产和分工合作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使得人类的行为异常的复杂。这么复杂的行为使得一个人难以依靠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以人必须靠他人来传授生存技巧。
人的生存技巧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做事,一种是做人。比如,种植技术是做事;怎么做饭菜也是做事;而跟什么样的人保持怎么样的关系是做人:跟谁做朋友;跟谁保持陌生关系;把谁当猎物;你想做朋友的人不一定想跟你做朋友,那你还要不要低三下四的讨好他?等等。
做人比做事更复杂,因为做事面对的都是自然的现象,就算比较复杂,也是比较有规律的。而做人面对的是人,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别人会怎么回应,是不确定的。
3,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分两个类型,一种是环境给予的,一个是示范的人训练别人的手段。
环境的奖惩:
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动物用身体感受不同的刺激。那些给身体带来舒适感受的刺激就是一种奖励,这种刺激会变成需求;给身体带来不舒适的感受的刺激就是惩罚,会躲避排斥。比如,通常的人都比较讲卫生,可是也偶尔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在海上遇难,最后靠喝自己的尿液生存了下来。他为什么会喝尿呢,在他的身边有大量的干净的海水,他不会喝海水吗?我想这个人肯定会先喝海水试一下,发现海水对身体不舒服,而喝尿液要更舒服一点,所以才会喝尿。而对正常的人来说,拿一杯干净的海水跟一杯尿液给他,让他选一杯喝下去,他一定会选择海水。因为他身体里的水分足够,喝一杯海水身体并不会严重不适,而尿液给他身体带来的不舒服的刺激会更大,所以会选择海水。(竞争环境给予:狼群等级制度的形成,留守儿童行为的形成)。
作为训练手段的奖惩:
由于人的复杂的生活方式,一个人需要在大部分时间里去做一些并不是直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事情。比如,小孩子的读书学习,读书学习能直接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身体上的舒适感呢?没有。对身体没有用,孩子怎么会不停的学习呢?通常是不会的。所以在引导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需要用上奖惩的方法。学会了什么,奖励吃的,玩的,让他获得身体上的真实需求的满足,从而使得他真的把读书学习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还有抽象的奖励:学得好了,长大以后你就能怎么怎么样;学不会,就惩罚,不给好吃的,不准去玩,甚至训斥,打骂等等。除了读书认字这种基本技能的学习外,还有人与人相处方式的训练。因为人类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化秩序,已经有了大概的行为准则: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哪些要争取做得更好等。比如在孩子称呼别人的时候,别人会给点奖励,给零食吃,给玩具玩,或者夸一下。
因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不是直接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些行为主要也都是别人示范教导训练出来的。当一个人的需求严重不能满足,他就很可能不会按照这些示范训练出来的行为模式去行为,而是选择更能满足他的需求的行为方式。所以海上遇难的人会喝尿;孔子说:渴死不饮盗泉之水,也就是他在不怎么渴的时候才能做得到;一个学习本来很好的孩子,因为什么娱乐都没有,忽然有一天不喜欢学习了。
4,重复。
重复形成瘾,也就是习惯性需求。比如:
抽烟,开始可能是为了好玩,好奇,或者为了表示说自己已经成人,抽多了以后就成为了习惯。
吃米饭也是,常年吃米饭的,主食忽然换成面食,不习惯,常年吃面食的,忽然换成米饭,也不习惯。
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因为传说日本产的奶粉以后可能就有核污染了,不能再吃,那些孩子原本吃日本产奶粉的家庭,赶紧去囤积日本产奶粉。为什么呢?因为据说孩子吃奶粉也有习惯,吃惯了一种口味的,换别的牌子,孩子会不喜欢吃。
那些年轻的时候努力挣钱的人,通常挣钱都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更舒服,可是等他们事业有成,赚到钱了的时候,他们的精力通常还是会放在事业上,因为那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朱德的母亲过惯了农村生活,被儿子接到城里过悠闲的日子,浑身不自在,最后还是回去过自己习惯的生活。
四,心理结构:
1,自由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有很多种,也有多种感觉器官,在某个时候,哪种心理需求会活跃是不确定的。也许是受外界的刺激感受一个感觉,也许是受外界的一个刺激产生一个反射行为,也许是从身体内部产生一个主动意识去实现它。下个心理需求是什么,可能是神经系统根据各兴奋中心的兴奋强度自动的进行选择。这种以身体本能自动选择心理需求的状态就是自由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孩子抱在妈妈怀里,旁边走过来一个人,孩子会盯着他看。这个人如果是个熟人,朝孩子拍拍手示意要抱他,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在别人伸手要抱的时候,就把身子凑过去给人抱,那他就会把身子凑过去给人抱。如果孩子不依恋妈妈的怀抱,别人抱到手了,孩子也就给人家抱着,如果孩子比较依恋妈妈的怀抱,别人刚一抱到手,孩子马上就会想到要妈妈抱,马上就会挣扎,要妈妈来抱才行。
这种由着神经系统,自己自动选择心理内容和心理行为的状态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受到父母宠爱的孩子比较多的能有这种状态,所以童年容易感觉到快乐。而成年人就比较难有这种心理状态,因为成年人的需求往往比较大,还需要别人的配合,而别人也有自己的需求,难以事事完全配合。如果一个成年人想要为所欲为,难免跟别人有冲突。所以一个成年人形成的心理内容必然会受到约束。
2,理性的心理
感性需求是神经系统对某个心理内容的本能反应。理性是从某个感性需求出发,对其他的感性需求进行轻重缓急取舍等等的权衡考虑。理性是人计划长远生活和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理性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对自己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行权衡,另一种是对自己跟别人的需求进行权衡。比如一个人把自己的收入,一部分花掉,一部分存起来,就是在权衡自己现在的需求和将来的需求。
父母带孩子出门做客的时候,能够看到感性和理性的对比:小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就做什么;而成年人做客是有目的的,要招呼人,要有目的的谈事情,跟目的不相关的,不方便说的,就不说。
在权衡自己和别人的心理需求的时候,由于要面对另外的人考虑事情,而另外的人的行为是不确定的,他也会跟据对方的行为临时做选择,所以这种权衡更加复杂。这种理性行为有点像下棋:有目标,要先了解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对方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期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下棋有下棋的规矩,做人也有做人的规矩。这种做人的规矩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矩,一个人的规矩就是这个人的人品,也是别人对这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认识。)
人总体上是感性的,想要随心所欲。但在面对某一复杂的,可能会有冲突的问题的时候,是需要理性的。因为要根据现实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否则可能会实现不了目标。如果考虑的不周全,就是虽然想理性处理,但也变成了感性处理。
3,心理需求的虚假性和真实性
后天形成的心理需求其实是虚假的需求,并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比如抽烟、名利,有些人不抽烟一样的生活,没名没利的也能一样的生活。处女情节和外遇情节也是这样,当很多人都不在意的时候,这些就都不是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需求是虚假的,不是人生必需的,所以才会普遍的出现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有各自的坚持。
心理需求虽然是虚假的,但也是真实的。比如抽烟,当一个人已经抽烟上瘾的时候,他的神经系统也就真实的对香烟产生需求。对于文化方面的心理需求也是如此,当社会普遍认同一种看法的时候,个人也就真实的需要坚持这个看法,否则别人会鄙视你,拒绝跟你合作。例如,当社会普遍拒绝婚外性的时候,婚外性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个人也就因此严重排斥婚外性。因为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当环境充斥一种现象时,这种现象就会在人的神经上形成记忆,强迫形成心理需求。追逐流行趋势也是如此。所以后天的心理需求,也是真实的,是适应环境的需要。
因为心理需求既是虚假的,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进行理性的权衡,做人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所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环境选择适当的需求。不要四大皆空,也不要过于执着。
4,意识:既心理状态及其变化。
一个人心理状态有几种,一个是睡眠状态,一个是感受状态,一个是反射状态,一个是主动意识状态。
睡眠状态就是睡觉。
感受状态:一个人醒来以后就是活跃状态,对婴儿来说,醒来后通常是在感受状态,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当然婴儿在感受状态,但并不是总在感受,也有主动意识的时候,比如饿了要吃。
反射状态:通常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主要处在反射状态,也就是很好动,俗话说:七八岁,鸡狗嫌。这么大的孩子,对周围的一般的刺激都已经很熟悉了,不再有新鲜感。这时候他们对那些比较少见的现象才有新鲜感,而少见的现象通常是需要去做事才能实现的。看见鸡过来了,拔一根鸡毛,可以看看鸡毛,也可以看到鸡惊慌的逃跑。看到狗了,扔一点吃的,看狗吃的开心,或者拽一把狗尾巴,跟狗闹着玩等等。反射状态的孩子也会有感受和主动意识的时候,但主要是在反射状态。
主动意识状态:成年人主要在主动意识状态。成年人醒来后,一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穿衣刷牙洗脸上学或者工作等等。同样,成年人也会有感受的时候和反射的时候,但主要是在主动意识状态。
主动意识状态还可以分三种类型,既主动感受,主动反射,和主动意识的满足。
一个人喜欢看书旅游,通常是主动感受类型。他们知道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目的的去了解,去感知。
一个人喜欢跟别人一起聊天,玩,通常是主动反射类型。他们不是自己不知道做,也不是一定想去做,他们是习惯看到别人说了做了,自己也一起做,或者自己做了,别人认同。这种人爱热闹。
一个人有自己的清楚的目标,有目的的去做,需要一个人做就一个人做,需要找别人就跟别人商量合作,这是主动意识的满足类型,。这种人成熟稳重,目标性强。
5,关于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
一个在主动意识状态的人,才会有清晰的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比如一个人打麻将,抓牌打牌看牌就是意识行为;感觉腿上痒,会下意识的去抓一下,或者猜想是蚊子咬,看也不看,伸手就去拍一下,这是下意识;打到深夜,困的不行了,不由自主的闭上眼打瞌睡就是潜意识。下意识是对需要反应的刺激的反射,潜意识是身体产生的另外一个更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抢夺了当前意识的控制权。
对于感受状态的婴儿,其实没有具体的意识,他的意识就是感知外界的刺激并形成记忆。对于反射状态的孩子来说,意识基本就是下意识,因为孩子并不一定要做什么,而是什么引起他的兴趣,他就进行相关的反射。潜意识是成年人因为有理性的约束,他们有意的在管理着自己的需求,所以压制了身体产生的其他的需求,当其他的需求更加迫切的时候,理性就会失控,其他的需求会表现出来,抢夺了控制权,潜意识就表现了出来。在反射状态的孩子身上,潜意识其实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这个潜意识看起来不像是潜意识,更像是意识。比如当一个孩子在按照父母要求做什么的时候,做累了想去玩了,可是他的爸妈不允许,他就会趁爸妈不注意偷偷的玩,这其实就是潜意识,只是孩子没有约束自己,是他父母在约束他,所以他的潜意识表达的肆无忌惮,更像是他的意识,当他成年后,约束来自与他自己的时候,这两种意识就会打架,潜藏的那一个偶尔就会冒出来。
因为人的理性,人需要管控自己的各种需求之间的冲突,也需要管控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所以人通常会对自己的本能需求有一个约束。因为一个人在按照意识做事的时候,常会不由自主的也想要满足被约束的需求,所以人在做事的时候通常会受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影响。
这个影响似乎可以解释弗洛伊德的关于性动力的原因。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对人的性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通常需要克制自己的性需求。而成年人处在性需求比较旺盛的时候,因为需求被约束了,但又想要满足,这就使得成年人在做事的时候,常会受到性欲的影响而改变做事的习惯。这应该也是帅哥美女在交往中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因为较多的人在潜意识中希望讨好他们,所以使得他们想跟人合作的目的比较容易实现。
但这并不能说明性是人的行为的唯一动力,食欲也是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力,所以,动物也会为势力范围争斗。而食欲和性欲都不如生命更重要,所以动物在争夺势力范围和交配权的时候,都不会斗到死亡,都会在要输的时候就跑开,这说明对动物的本能来说,生命比食欲和性欲更重要。
五,心理与心计;
心理实际上并不复杂,心理不过就是一个人的某个心理内容在感受、或者在反射、或者在主动意识状态。复杂的是另外的两个东西:一个是人的感性心理内容的不同,因为人的体质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实现需求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四川人通常爱吃辣,一个上海人通常爱吃酸甜,这是经历不同造成的;而一个老外来中国,他也许喜欢吃辣,也许喜欢酸甜,这是体质性格造成的。另一个复杂的是心计。
心计:心计如同下棋一样,要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再根据下棋过程中的变化和情势改变策略,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人满足自己的需求离不开跟别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许是掠夺,也许是交换,也许是友好合作。这个人到底会选择什么方式,对方又会选择什么方式是不确定的。因为大家可能不会非常了解,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可能会隐藏自己的交往方式,或者故意的欺骗,有时候还会在中途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想法,这使得一个人对对方的行为无法完全掌握,也就无法确保通过跟对方的关系实现自己的需求。所以才使得理解别人变得困难复杂。下棋的时候,还有具体的规矩,做人本来也有,但是有时候人们会无视规矩,所以做人比下棋更复杂。西方人说: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应该就是基于这样的人际关系。西方人的AA制,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人际关系。
六,情绪:
情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反射情绪,如七情六欲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一种是神经中枢的周期性兴奋情绪。反射情绪是在满足心理内容的时候,表现的过程状态。周期性情绪是神经状态周期性活跃产生的需求,以及过量满足或不够满足。
反射情绪:
1,喜怒:
通常一个人总是处在某个心理内容的某个心理行为状态。如某个感觉的感受状态或者反射状态或者主动意识状态。或者是对某个事件的感受、反射或主动意识状态。如果环境或者说是别人的行为符合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个人的心理感觉就是喜,不符合就是怒。比如,张三想喝水,李四说我帮你倒吧,李四的做法叫做讨人喜欢,张三的心理状态就是喜欢。如果张三想喝水了,桌子上还剩一瓶水,张三对李四说,帮我把那瓶水递给我,这时候王五把那瓶水抢过去,说我也渴了,给我先喝。这时候王五的行为就不符合张三的心理,王五就让人生气,张三的心态就是生气。
2,哀乐: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经常或总是得到满足,就是乐,得不到满足就是哀。比如,有些人说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什么是快乐的童年呢?就是爸爸妈妈带他玩这个玩那个,他想要做什么爸爸妈妈都能陪他去做。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反之则是悲哀,哀伤。比如失去恋人或亲人,就是心理状态得不到满足,这种情绪就是是哀伤。
3,爱恶:
环境给神经刺激,神经形成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从无到有的。从一开始的直接刺激才有感觉,发展到感觉到刺激的部分现象就能回忆起感觉,直到神经形成深刻记忆,不需要外部刺激,自己就能产生需求。例如小孩子玩积木,开始是别人玩给他看,然后比较熟悉了,拿积木给他他会自己玩,到最后形成了深刻记忆,他自己会找别人要积木来玩。一开始小孩子看见新奇游戏这是好奇心,等他有了比较深的记忆,自己要找着来玩的心理状态就是爱。对某一个感觉,或者对某一件事情,本能的主动想要满足的状态就是对这种事情的爱。一个人时刻想着自己的工作,叫做爱工作;时刻想着某个人,叫做爱一个人;喜欢斗蛐蛐的人千方百计的找寻好的蛐蛐,时刻想着跟别的好蛐蛐比赛,这是爱斗蛐蛐。
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心态就是恶。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叫厌恶读书;一个人不喜欢吃肥肉,叫厌恶油腻。(恶的原因有三种,一个是给自己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一个是反射习惯,一个是疲倦。例子是臭味,吐痰,吃饱了还继续吃。)
4,欲:
欲和爱有点接近,爱是时刻要去满足并且能够满足的心态,欲是对某种感觉有深刻记忆,可是还没有条件去满足,想方设法要去满足的心态,是一种惦记、追求、努力的心理状态。
周期性情绪:
神经的活跃状态有大概的周期性,比如睡觉和吃饭的规律。神经活跃的周期性是在成长过程中训练出来的。每个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最开始都不怎么活跃,所以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睡得多醒的少,什么心理状态都只能持续一会儿就困了。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也有这现象,本来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的,让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他是坐不住的。如果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的,让他去玩,他也不适应。当然这里说的玩和学习必须是不同的大脑兴奋中心的活动。每个兴奋中心都需要近似强度的活跃,不足或过量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有烟瘾的人,每天要抽一定量的烟,少了不舒服,过量也不舒服。一个人睡觉也这样,睡得太少了或睡得太多了都不舒服。爱好运动的人也有这样的特征,让他突然停止运动锻炼也不舒服。
情绪是感性的,控制情绪是理性。
七,心理变化过程中的状态:
学生瞌睡,白日梦,走神,失眠,
喜新厌旧
八,心理问题:
烟瘾的养成与戒掉,下棋的棋力
——
孩子教育的引导,跟记得越多,记性越好的关系。
欲望的心理状态:想入其门而不得其法,进退两难。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心理上对浪漫、合拍和追求的需求
外相和内向,主动意识在自我身上还是跟别人一起。
相处,关注的时候与不关注的时候的态度。
文章评论
青青
转了 留着我细细地学习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