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成长
心理
心理的成长是心态从感受状态成为主动意识状态,心理内容从简单到复杂。
感受:小孩子东张西望。
反射:小孩子身子向伸手要抱他的人凑过去。
主动意识: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去玩。妈妈说:你要玩什么呢?小孩子想了想说:我要干什么什么。妈妈说,好你去玩吧。当孩子长大以后,就不需要再问妈妈,而是自己决定了。
在反射和主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父母的示范和奖惩约束,以及环境的奖惩约束,人的行为得到一定的规范。既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约束的因素包括好不好,对不对,有没有用,能不能,是不是自己有支配权(即自己的势力范围)等等。
一个人有多种需求,也受各种约束,相互之间有时候就会有碰撞,为避免碰撞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理性的处理事情。这种理性处理,包括自己的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也包括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主动意识可分三种状态:主动感受,主动反射,主动意识的满足。
主动感受:是对知道但还不清楚的事情做进一步的了解。如看要看的风景,学要学的知识。
主动反射:在自己有明确的目的的时候,面对环境做出的反射行为。比如要去吃午饭了,有个人邀请自己跟他一起去吃饭,这时候会考虑各种情况,决定要不要去。
主动意识的满足:有明确地目的,并实现它。比如肚子饿了,要去吃饭,然后决定去哪里去吃。
有个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分三种类型,一种是知道自己知道的,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感受一个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感觉或事情,是感受行为;主动感受一个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是主动感受,实现一个自己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是主动意识的满足。
未成年之前,一个人通常是以本能决定自己的心理行为。想吃的时候吃,想玩的时候玩,想睡觉的时候睡觉。他们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也就是在父母的势力范围之内。他们只需要在乎自己的直接需求,怎么实现那是父母的事情。随着他们的成长,父母需要逐渐教会他们怎么独立生活。
一个人成年以后,通常应该具有了成熟的思想。所谓成熟的思想,就是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能做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并在这些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成熟的思想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主动意识,或者说是一个人要处理的最大的心理内容。在这个主动意识下,一个人进行主动意识的感受,主动意识的反射,和主动意识的满足。
因为人满足自己需要跟他人合作,而他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所以跟别人相处就跟下棋一样,虽然有目标,会努力,但结果不一定入自己的预期。你有自己的条件,对方有自己的条件,你有自己的目的,对方也有自己的目的,当你想通过对方实现自己目的的时候,对方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跟别人合作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别人当下的想法,还要了解对方的应变,争取能掌控局势,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最好也能让对方实现目的,这样就皆大欢喜,如果对方失望了,以后他也许不愿意遵守下棋的规矩了。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大部分事情都放在一个体系下考虑,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不会导致这个体系下的其他事情产生不可接受的状况,这就是理性的人。
如果一个人总是只看眼前的事情,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压根不管这件事对自己的其他事情的影响,那就是感性的人。
如果一个人处理眼前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对其它的事情的影响,但是考虑得不全面,这是有理性但理性不足够。如果还年轻,那是经验不够,如果已经成年了,那就是智商或情商不够。
一,感受时期:
婴幼儿时期,婴儿脑袋里没有记忆,心理活动主要是感受外部刺激并形成感觉记忆。随着记忆的逐渐形成,会有一些简单的反射。比如看见妈妈要妈妈抱;看见有人伸手示意要抱他,他就凑过身去。婴儿的主动意识主要是本能的饥饿需求,其次是逐渐形成的记忆。比如,习惯了妈妈带着的孩子即便没看见妈妈也哭着要妈妈,如果是奶奶带的则会要奶奶。
婴儿感受的刺激可分为几个类型。一种是外部环境的直接刺激,比如视觉的和听觉的;还有需要用行动才能实现的,比如触觉和味觉等,要别人或自己去把东西放进口里或者抓在手上才能感觉得到;还有一种是复杂的事件,需要别人用行动去演绎,或者自己用行动去实现,比如玩的各种游戏,比如小孩子问妈妈“这东西是干什么的”,比如小孩子玩沙,抓一把沙在手里,看沙子从手上滑落。
二,反射时期:
儿童和少年时期,儿童对周围的基本环境已经比较熟悉,熟悉的环境基本不会产生新鲜感,只有那些不常遇到的事物才会给儿童带来新鲜感。比如,季节变化带来的新现象,外地过来的新东西,动态的变化过程,以及偶尔看到的大人们做的复杂的事件等。
儿童时期,儿童的主要行为是反射行为。反射的目标是已经知道,但是还不很熟悉的感觉记忆,但是一旦看到一个现象就能唤起记忆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对少见的感觉。比如,小孩子看见汽车过来对妈妈说“汽车”,看见马对妈妈说“马”,读书时候背书背不出来,别人提醒一下就背出来了也是反射。反射状态的主要特征是多手多脚,如俗话说的“七八岁鸡狗嫌”。
儿童时期,孩子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的主动意识,比如早上起来穿衣刷牙,想吃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找,或者找爸妈去要等等。
反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唤起反射,一个是习惯反射。唤起反射是对反射目标的感觉记忆还不深刻,需要刺激来唤起,然后继续去感觉体验这种感觉,唤起反射的反射目标是能引起心理兴趣的感觉;习惯反射是对反射目标的记忆已经很清晰,反射行为是对刺激的应对。
唤起反射的反射目标在形成深刻的记忆后,可能会变成主动意识的需求。当主动意识以主动行为不断的去感受这个心理内容的时候,这种心态叫做爱。当主动意识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这种心理内容会因为太熟悉而失去新鲜感,以后就会成为习惯反射。一种反射内容从唤起反射变成习惯反射的过程就是从新鲜到腻味的过程,然后又会需要别的新鲜感觉来补充。
习惯反射根据内容可以分为躲避反射,生理需求反射,心理需求反射,习惯反射。躲避反射是习惯反射的一部分,反射内容是应对临时的环境刺激,需求反射的反射内容是自己生活的需要,即便没有外部刺激,自己也会主动想起去满足。
儿童时期的反射行为主要是唤起反射。
儿童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玩,玩的行为培养儿童对环境的基本认识,培养儿童认识复杂事件的能力,也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玩的目的是为了儿童逐渐形成合适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儿童自己是不明白玩的这个意义的,他们用本能的感觉去选择自己喜欢玩什么,而父母需要引导他们去玩对他们将来有用的东西,所以儿童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引导和约束。父母会通过示范和奖惩来告诉他们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比如:刷牙好,不刷牙不好;抢人家的东西不对,跟朋友交换分享对;某些简单的游戏,已经玩过了,继续玩对将来没有什么用处,就不要总是玩,浪费时间,要把时间放在有用的事情上;而能不能做是一个比较很复杂的概念,因为跟个人的能力相关,有能力就可以做,没有能力就要克制自己,而儿童还难以理解什么叫能力,什么叫克制,看到别人有自己也就会想要有。
父母用奖惩训练孩子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告诉孩子什么好,什么不好,就是让孩子把两个或者更多的概念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如果这种训练比较灵活,让孩子自己学会分析,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这种训练比较刻板,那孩子以后就比较容易倔强,认死理。
三,主动意识时期:
什么是主动意识:
青年和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主动意识时期。主动意识是来自于内心的感觉需求,这种感觉是已经经过感受和反射成为记忆的感觉。比如,小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玩,妈妈说:你要玩什么呢?小孩子想了想说:我想要打球,妈妈说:好,你去打球吧。这就是一个人最初的主动意识,在眼前的环境提供不了新鲜感觉和反射兴趣的时候,人们就在脑海中寻找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主动意识的分类:
主动意识的感觉也许是完整的,也许是不完整的。比如,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学过介绍桂林山水的文章,后来长大了以后,有时间有能力了,我就想去看看那里的风景,这是不完整的感觉记忆的需求,要去看过才算完整。我肚子饿了,要吃饭,也许回家找妈妈要吃的,也许回家自己做饭吃,也可以去饭店吃,这是完整的感觉记忆的重复需求。
主动意识行为也可以是主动感知,主动反射和主动意识的满足。比如,我知道桂林山水但是没有真的看过,我就要去看看是主动感知;我知道要补充一点知识,找一本书去学习其中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也是主动感知。我中午肚子饿了找地方吃饭,这是主动意识的满足;下午上班了继续做需要做的工作,也是主动意识的满足。我中午准备去吃饭的时候,有个同事对我说:走,去我家吃饭,今天我家里中午饭煮得多。我说好,就跟着去了,这是主动意识的反射。因为我去同事家是受到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反射行为,而去吃饭是我的主动意识。如果有个同事说,走,中午我们一起去喝点酒。那我的主动意识的反射可能就是,谢谢,不去了,下午还要干活不能喝酒。然后继续找地方自己吃午饭。
主动意识行为跟感受行为和反射行为的关系:
一个人有多种感觉器官,感受着不同内容的刺激,形成不同的内容记忆。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会有哪种心理是不确定的,要看外部刺激的强度,还有刺激引起的神经中的反射强度,还有主动意识的强度,所以一个人的心理会在不同的感受和反射和主动意识中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完全自由,由本能选择,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比较难以预测,进行社会合作也就比较困难,所以人需要学习和练习,将可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进行理性权衡,选择合适的方式做出反应。比如,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一个人忽然说:我肚子饿了,我要回家吃饭,不玩了,然后他就回去了。这是本能选择。再比如,一个人在跟朋友下棋,这时候旁边过来一个人找他有事,他会看一下这是谁,如果是不重要的人,他可能会说,等一下,等我下完这盘棋;如果是很重要的人,他可能立刻站起来,跟棋友说:不好意思,有事情了,下次再下,然后赶紧跟来人走。这就是一个人在面对多种可能发生的心理内容的时候,进行的理性选择。
影响理性选择的因素: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选择相应哪一种刺激应该完全是身体的本能,看哪种刺激对神经更有吸引力。对于成年人来说还有习惯的影响和理性的影响。吃辣椒是习惯的影响:小孩子吃到辣椒会觉得过于刺激而不舒服,大哭不止;成年人不怎么吃辣椒的,饭桌上看到辣椒也敬而远之;好吃辣椒的看见辣椒会多吃几口,他们要辣的才觉得吃的过瘾。理性的影响是因为在生活中,需要协调自己的各种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自己的需求跟别人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形成的复杂的选择方式。比如,中午下班去吃饭,同事叫我一起去喝酒,那我就得想了:这个同事喝酒厉害吗?如果喝酒厉害我去了也要喝很多,会影响我下午上班,那我就不能去,如果喝得不多不影响下午上班,就可以去。这是自己的工作需求和食欲需求之间的理性权衡。还有这个同事跟我合得来吗,合得来吃的舒服那就去,如果合不来,吃饭都会赌气那就不必去了。还有同事请我吃饭是玩呢还是有事找我帮忙,如果是玩,他请我了我以后也该礼尚往来的请回他,如果请得起那就可以去,请不起就不必去了;如果是找我帮忙,我帮得了就可以去,帮不了就不必去了。
理性选择取决于各种需求对自己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有时候是理性的,有时候是感性的。俗话说:肚子饿了什么饭菜都好吃。一个吃饭再讲究的人,饿极了也可以吃白饭吃的狼吞虎咽,一个讲卫生的人渴极了也可以喝下自己的尿液。这时候感性更重要。一个有洁癖的人看见地上有一张钞票,有可能觉得太脏了,不去捡起来,觉得多一张钞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是一百万在垃圾堆里,他应该还是会捡的。这时候,事情的重要性是理性的。
理性的选择既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也要考虑环境的状态,因此比较复杂,这种选择的能力受智商和情商的影响。
文章评论
云淡风清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就知道了。
linda
有点意义 就是太长了点
饭桶
一个有洁癖的人看见地上有一张钞票,有可能觉得太脏了,不去捡起来,觉得多一张钞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是一百万在垃圾堆里,他应该还是会捡的[em]e113[/em] 终于看完了。看你写的东西费劲却很有价值。就像法律法规,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它说了算。
饭桶
一个人有多种感觉器官,感受着不同内容的刺激,形成不同的内容记忆。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会有哪种心理是不确定的,要看外部刺激的强度,还有刺激引起的神经中的反射强度,还有主动意识的强度,所以一个人的心理会在不同的感受和反射和主动意识中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完全自由,由本能选择,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比较难以预测,进行社会合作也就比较困难,所以人需要学习和练习,将可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进行理性权衡,选择合适的方式做出反应。[em]e179[/em] 人,一直在成长。 但我看上篇关于同事请客吃饭的事中途你走了,明明知道走的不妥但还是走了,这种情况与人的本性有关,是不可逆改的。当时我看到这,笑了,觉得你对事物分析的都头头是道如此透彻却依然能让自己不附衍趋势,坚持秉性不随波逐流,很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