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图文混合版
个人日记
颈椎就是“脖子”上的骨头,颈椎病就是由于颈部肌肉韧带外伤或劳损造成局部骨关节退变,并刺激局部神经、血管、脊髓等出现一系列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图4-1)。据医学不正式统计,在正常的工作中有90%的人们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
颈椎位于人体的颈部,俗称“脖子”,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七节椎体组成,外有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包绕。在脖子后面可以摸到的一个个突起的就是颈椎的棘突,位于下方最粗大并且隆起的那个,可以随着转动的是第七颈椎棘突,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俗称“大椎”。(图4-2)
颈椎的七个椎体,除了颈1、2外其它颈椎之间都要夹有一个弹性垫——椎间盘,加上颈7、胸1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纳于其中(图4-3),在出现颈椎间盘突出或者黄韧带钙化时,可以刺激脊髓从而出现明显的刺激症。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凹陷,医学上称为切迹。上下切迹相对形成了椎间孔,颈神经根亦从此发出(图4-4)。通常颈神经仅占椎间孔的一半,因而不会受到挤压。但在颈椎错位、骨折、骨刺、韧带肥厚等病变时,椎间孔就会变小或相对变小,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每个颈椎上有七个突起,伸向后下方的是棘突,多有分叉,且多不对称,不要误认为是错位的征象。伸向两侧的为横突,横突上有一横突孔,上下横突孔连成一个管道,内有椎动脉通过(图4-5)。颈椎骨刺、椎体旋转、侧弯等病变时均可造成椎动脉积压,迂曲变形,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量,从而大脑供血减少,临床上出现眩晕、恶心、猝倒等症状。在椎弓的两侧各有一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组成关节突关节。该关节近水平位,上关节面向后上,下关节面向下,从而有利于颈椎屈伸活动。
人体端坐或站立时,从侧方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包绕其内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医学上称为颈椎的生理曲度。在X线片上,沿此曲度的走行,在各个颈椎的生理后缘连续的一条光滑的弧形曲线,称之为颈椎的生理曲线,正常值是12±5mm(图4-6)。颈椎曲度的形成是由于颈4至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的,这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它可以增加颈椎的弹性,起到一定的缓冲振荡的作用,防止颅内大脑的损伤。同时,也是颈部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正常的解剖生理需要。每当外伤、退变、姿势不良时,不仅可以造成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而且可以因此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等(图4-7)。
颈椎上接颅骨,下连胸椎,可以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简单的说可以归纳为三项作用:①传递颈部及头部的载荷;②维持颈部的多方位活动;③保护脊髓及椎动脉。颈椎稳定是其良好功能的保证,椎体、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其韧带是其内在稳定因素,椎体周缘的肌肉、筋膜是其外在的稳定因素。但是其椎体形状不规则,关节突关节复杂,肌肉及韧带细小繁多,颈椎活动度大,这些均是颈椎的危险性因素。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侵袭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外界风寒湿邪的侵袭,致使局部气血及经络阻滞,气滞则胀,血瘀则不通,不通则通,长期经络痹阻,可以出现肢体麻木。现代医学认为,长期外邪侵袭,可以造成颈椎的耐受性及免疫力降低、代谢废物不能及时循环、小血管痉挛,造成脊髓刺激,小关节紊乱,血液供应不足,神经根刺激出现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从病理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椎间盘的变性。长时间不正当颈部活动可以造成颈部椎间盘的不断超负荷刺激,促使其逐渐退变,纤维环变性所造成的椎节不稳是髓核退变加速的主要原因。髓核脱水、弹性降低,变性的髓核可随着软骨板向后方突出。后突的髓核既可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也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
骨刺形成阶段。这也是上一阶段的延续或同时发生。长期劳损的韧带及关节囊的水肿、机化、钙化,并最终在附着点形成骨刺。骨刺形成本身表明所在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椎节应力分布的变化,并不是无原因长出来的。骨刺见于两用人才侧钩突、小关节边缘及椎体后上缘,椎体后下缘及椎体前缘亦不少见。后期可有 广泛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后纵韧带亦可同时增生钙化。位于椎体后缘的骨赘主要刺激脊髓和硬膜。钩突、小关节突等侧方骨赘主要刺激神经根袖而出现根性症状。
由于颈5、6处于颈椎生理前屈的中央点,椎间盘所受应力较大,所以颈5、6椎间盘的骨赘最多见,其次为颈4、5及颈6、7。
刺激及损伤。单纯的退变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也是颈椎病与颈椎退变之间的区别。只有当以上两个病理阶段的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而引起相应变化才具有临床意义。
脊柱对脊髓的压迫可来自前方和后方,也可两者皆有。前方压迫以椎间盘和骨赘为主。侧方和后侧方的压迫来自黄韧带、小关节等,主要表现以感觉障碍为主的症状。对脊神经根的压迫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椎体侧后缘的骨赘。椎动脉真正由于增生和压迫导致椎动脉狭窄很少见,而椎动脉的病变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椎体增生、退变、前后旋转移位后,致使椎动脉迂曲变形,血液供给不足时出现。
后方小关节的松动和变位,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突增生,关节囊的松弛和肥厚均可刺激位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纤维,产生颈部疼痛。颈椎椎间盘后壁也有神经末梢支配,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松弛和变性均使末梢神经受刺激产生颈部疼痛和不适。
该型以青壮年居多。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低头劳作的情况,个别患者有颈部摔鞭样损伤、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等外伤病史。
落枕是颈型颈椎病的首发症状。长期多次的落枕就可诊断该病。常见的症状有: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因常在早晨起床时发病。
颈部肌肉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后期可以出现颈部肌肉僵硬,弹性变差。
X线片上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上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也可由于肌痉挛棘突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 也呈一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图4-8
初期是以肩部、上肢酸困不适开始,逐渐出现疼痛、严重时可见上肢肌肉力量减弱,甚至出现肌肉萎缩。
X线片上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上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椎间隙变窄,双斜位片可见病变椎间孔狭窄或相对狭窄,有骨刺突入其中是其典型表现。图4-9
此型颈椎病是颈型的一个病理演变方向。前面已经讲过,如果钩椎关节及椎体侧后缘的骨赘,刺激到椎间孔内时可以造成严重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神经根受到长期的压迫,出现上肢的肌力下降,恢复起来已经较为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