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墨水 浅谈书法用墨

书法欣赏

               大家都知道书法创作使用的工具有纸、笔、墨、砚,又称为“文房四宝”。现在使用砚台磨墨的人已很少了,最方便的是直接用书画墨汁书写。因此,笔、墨、纸成为书法艺术表现的重要工具,三者缺一不可,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要求也较高。今天我们主要谈一下用墨的问题。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传统书法理论讲“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墨虽然看上去是黑色的,但在书法表现上却具有“五色”的变化。“黑”与“白”是相对墨与纸而言,“黑”与“白”是书法的两个基本色调,通过用墨的变化,黑色又具有浓、淡、干、湿、燥、润、沉、浮、虚、实以及洇墨、渗墨、枯墨、飞白等各种形式表现。一般地说,书法讲求用墨的浓淡相宜,墨过淡则伤神,过浓则用笔迟滞。应该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墨色的浓、淡、干、湿、焦,对字的形质气韵也有很大的影响,墨色浓、干、焦,则易于表现阳刚之美,墨色淡、湿,则易于表现阴柔之美。墨色浓、干、焦,字的形体则易得坚实、厚重险峻之形质;墨色淡、湿,则易得空灵幽深之境界。清人周星莲说:“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易薄,不数年间,已淹无生气矣。”可见古人对用墨之法是很重视的。

那么,在用墨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用墨之法有什么讲究呢?我们在这里向书法学习者提供一些自己对用墨的感受与看法,谨供参考。一、根据纸质的生熟、厚薄确定墨色的浓、淡、干、湿。纸有生宣、熟宣、半生熟宣、单宣、夹宣之分。生宣易渗化,用墨不可太淡,即水分不要过大,过大则容易使字洇化、点画粘连,字模糊不清;熟宣,因含有矾性,所以不易渗化,浓墨、淡墨皆可;半生熟宣,介于生、熟宣纸之间,墨太淡、太湿,也易洇化,这种纸可根据书写时的情况,把握用墨;单宣较薄,夹宣较厚,薄者易渗,厚者易枯,所以单宣宜用浓墨,夹宣宜用湿墨。二、根据书体及书写速度确定用墨。一般来说,楷书、篆书及隶书,行笔较慢,当用浓、干甚至焦墨,行、草书行笔较快,可用湿一些、淡一些的墨,太浓则滞笔。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小楷用墨

     气韵的生动,本于笔法,而成于墨法,有笔的轻重徐疾,不但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产生用墨浓淡枯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于楷书,特别是小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不像行草那样强烈,那样震撼人心。
  一般地说,小楷用墨宜浓一些,不宜太淡,太淡则伤神采,试观古人作小楷,无有不用浓墨者,特别是唐人写经,墨色如漆,神采焕发,虽经数百年,仍犹如初脱手光景。
  用浓墨之法,不宜墨汁,当取上等油烟,墨之精品,在砚上重按轻推,不徐不疾,作顺时针方向推磨,清水注入砚池也不宜一下子倒得太多,边注边磨,墨公的浓淡以浓而不滞笔毫为度,磨墨宜贪,故砚池要深,可以蓄墨,墨色要细,故砚面要细,可以发墨,墨磨好后,不必马上蘸墨作书,当稍候片刻,使其墨滓下沉,然后取浮溢在上面的一层晶莹细腻的墨汁用之,所谓磨墨须奢,用墨须俭。自然精气结缀,墨光浮溢,墨色黝莹,湛湛然如小儿目睛,则虽存数百年而墨色不变,这种用墨方法,非多见古人真迹,是很难体味的,写好后,砚池要洗涤,以备明日再用,最好不要用宿墨。
  书写小楷的用笔,以硬笔为宜,如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狼毫小楷,如红毛、红豆,或软硬适中的七紫三羊,小白云等,总以健、齐、尖、圆笔之四德为佳。
  写小楷时,笔宜开足,开新笔之法,先将笔浸温水之中让其自然化开,洗去含有毫中的胶水,再于废宣纸上舐尖后挂起,使其阴干,隔一日后方可用,用时,先将笔浸清水中濡透,然后在废纸上转动笔杆,四面揩拭,再蘸墨作书。
  作小楷时,墨要干一些,不宜太丰,特别是写在生宣上,墨术丰则易湮化,倘毫中墨丰,可在废生宣上略为揩拭,自我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若开足后,因锋长笔软,难以控制,有一法可以弥补,即先将此笔在墨汁中濡透,让其自然阴干,书写时取其锋尖部分,(三分之一处)在清水中化开,而腰上笔身与笔根部分的笔毫与墨汁粘着硬结在一起,书写起来,自然挺健,或取新笔,不全开足,取其锋尖部的弹性,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只开局部,毫中墨少,写一二次就要蘸墨一次,就势必会影响到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
  笔开足后蘸墨作小楷时,不得深浸墨汁中,当以笔尖点入砚池,水墨便浸入毫中,然后迅速将笔得出池面,如篙之点水,一粘即起,此所谓渍笔须深,有笔须浅,着墨不过三分,深渗则墨易渗化,字口模糊,且笔力也不易得到控制。浅着则笔力沉劲,点画清莹,且墨色也容易产生变化。
  书写小楷,有墨亦宜润一些,不可太枯燥,枯燥则字无生气,所谓润者,就笔力而言,力圆则润,就墨法而言,丰腴则润,小楷用墨,虽无行草寻样淋漓酣畅的墨色变化,但亦当饮墨如贪,(即开足濡透)吐黑如吝,宁以大笔书小字,勿以太小之笔作小楷。陈介祺《习字诀》中说:“小笔写大不台大笔写小,能用大笔为要,能用浓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须如作小字。”姚孟起《字学忆参》也说:“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当然,不是要您用大楷笔作小楷,用可大之笔作小字,则笔为我用,墨色自然滋润,笔势自然开展。
  书写小楷,用墨亦宜有浓淡枯润之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而自然表现出来的,轻则墨浮而淡,重则黑沉而浓,疾则墨少而枯,徐则墨丰而润,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得之则水敛,顿之则水满,这些变化,在书写小楷时,只有感觉中有存在,而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很不明显的,节奏富有变化,墨化自然灵活。
  小楷用墨中还有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即枯中有浓,燥中见润的墨法,相传颜真卿,董其昌两人最善此法,这种笔法,当以中锋为前提,以笔力为基础,以气势为后盾,在笔酣墨饱时,加上速度,副毫与纸面的摩擦,以及纸张的性能和沉着顿挫的笔调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这种干渴之笔,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苍润之气欲吐,有天成之妙,在楷书中尤见神采。
  总之,用墨之法,当以用笔为基础,以墨不旁出,力透纸背,为书家上
乘。
 
 
 
    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L墨”的理论。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种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  
  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  
  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  
  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磨墨要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墨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书画作品中即使是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了解精良/专业/实用/实惠的笔墨纸砚

请登陆以下网站,网址:

http://longmozhai.taobao.com/


    所以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险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三、把握用笔,以笔控墨。笔是字的骨干,又是墨的筋骨。清人笪重光说:“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古人又强调,“墨到之处皆有笔在”,说明墨是以笔来控制的;如果把握了用笔之法,则对墨的控制也就容易多了。清代沈宗骞说:“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具以笔意以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书法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用笔稳实则墨色凝聚,用笔轻飘则墨色浮泛。我们看王铎的许多书法作品使用了涨墨,虽然墨韵洇漫但仍是字形清晰,笔画清楚,为什么?善于用笔也。笔为字骨,骨架立起来了,纵墨色润化,也不影响字的精神形态。 


浓、淡、干、湿、焦,只是对墨色的总体的概括,不是绝对地、孤立地表现出来的,墨法的浓、淡、干、湿、焦能表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干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书法是在黑白世界中表现人的生命节律和心性情怀的。润取妍,燥取险,润燥相杂,就能显示出书法的墨华流润的气韵和情趣。 Y!u
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纯粹的淡墨书法是不多见的,因为淡墨伤神,灰色的调子给人以中性的感觉,缺乏精神、神采。“干”、“湿”的表现,有人认为“干”只能出现在字的后半部。因为书写汉字,若是上下结构,必须先写上部,再写下部,左右结构的字,则先写左边再写右边。笔写到一字的后半部分,会出“干”墨现象,这是很正常的,若缺乏用墨经验,可能在连续书写时而在字的前半部出现“干”笔,然后蘸墨,用湿墨写后半部,这样显得不太合宜,因为这种墨色使人对字产生分裂感,在书写时要多注意,提高控笔能力则可避免这种现象。 
墨色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靠用水。水用好了,就算把墨法掌握了。关于如何用水,因为是个很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费大量的笔墨才能说清,这里我们就不多谈了。





墨法与笔法一样,是表现书法神采、气韵的重要技法,我们要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实验、体悟,摸索出适合表现自己个性及趣味的用墨技巧来,变成自己的书法语言。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丰富多彩的墨韵、险夷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元气浑成的书法美,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的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感受,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了解精良/专业/实用/实惠的笔墨纸砚


请登陆以下网站,网址:


http://longmozhai.taobao.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