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丢失了家族文化历史

个人日记

        悲哀、失落,身边和老家的的长辈逐渐走了,突然发现自己只关注熟悉的科学和人文,家族文化竟然断档。不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连他的爱好性格也不知道,没有文传的精神资料,唯一爷爷留下的遗物是装在洋铁盒里的三个童年后也不知丢哪去了。父亲的日记从来只是记账没有任何感情记述和评价,从没和父亲谈过爷爷,奶奶谈过的是爷爷的家庭暴力。1957年父亲11岁时候爷爷就去世了,1991年奶奶去世了,现在父亲母亲也走了,我只能找两位姑姑谈祖辈了,她们也都80多岁了。
 
        关注族谱从4年前才开始,我们的族谱是支谱,除了到爷爷辈的名世,关于家族的记载很少,只是知道先祖明洪武年间先从江苏东海(今
宿迁)迁居到琅琊台,因生活困难,去登州福山县(今烟台芝罘区),其长孙又迁回莒北龙宿庄(今诸城龙宿村),生四子熊龙凤虎,次子龙过浯水(渠河)在石埠子繁衍,龙便是我的二世祖。仅此而已。

       不知道有什么力量推动自己寻宗问祖,考证自己血脉中流传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世系中继承什么精神特质?或许这也是一种中年危机感! 可以像有些文人作家那样把别人的故事按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故去的建在的亲人身上,讲一番乡土传说吗?我觉得不可以。得理一理家族人认可的共性的东西,找一找真正的历史,记忆中的回忆,而不是传说。这东西,有人叫传统,有人叫非遗,我觉得只要是特点鲜明的东西,就是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要保护、要继承、要发扬、要发展,至少是保护性的记录!

         当然,有家族文化历史恐慌的不仅仅我们这些小民。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你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着落的人,一个悬在半空的人”。历史学家易中天也不免有这样的感慨。写下这篇小文并存作草稿时候,恰巧看了电视片《客从何处来》,北大的历史学博士向易中天推介着老易曾祖父的书稿文物,老易一脸的茫然和震惊。老易算是无意中收获了家族的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也是最能说明他家族性格和文化遗传的。“易中天一集的导演王映潼发现,自己和同事在假期回家,开始向父母打听那些家里的往事,开始收集家里的老物件,‘从前很多被我们不在意的东西,现在变得重要起来,很多东西我们不想再错过了’ 。

    “一双老黄牛,齐步向前,一只手把犁 跟在后边,新土翻起浪 放香,同孩子作伴,小狗在地头躺,乌鸦跟起犁 慢扇着翅膀,一会又落在牛的背上”《生的图画》臧克家。世代农民的先祖,或许传给我的,正是这土地的隐忍和安详。


     面对历史需要勇气,即使仅仅公开的是平庸和忍辱。但谁也改变不了历史,何况这些沉淀已经遗传给了你。看不起日本右倾势力试图抹杀历史的嘴脸,但日本人也有跟世界共享的科研成果,例如食物遗传问题。他们发现祖孙三代内食品结构的大幅度跳跃性改变会严重影响子辈和孙辈的健康,理由是进化论中的基因选择,案例是移民到夏威夷的北海道国民改换成欧美的高热量饮食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对于本土居民的高发。如此说来,为了保持健康,我还得回到祖辈吃糠咽菜的生活了。其实追寻本原美食也是国人的心恙,近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不是吸引了国人按遥控器的手了?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先人?
 


文章评论

红杏

小时候,很多的不在意,很多不知珍惜,到现在分外觉得珍贵。许是人老了吧,许是抓不住某些东西了吧,那过去的倒是耿耿于怀,分外留恋了。祝安![em]e160[/em]

红杏

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奉献和报答。[em]e100[/em]

青柳非扬

人终其一生不过是童年懵懂,中青年成家立业为生计奔忙,当心闲身闲则会寻根问祖探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此篇文字有寻根之意味、厚重而又深刻,慢慢把根寻起吧,循着你的轨迹读者亦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