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子头火烧与光饼的南北奇缘
个人日记
我不是一般的吃货,不满足于口腹之谀,属饮食上的“索隐派”。每每吃到一味,便竭力挖掘配方、工艺、成分等科学,厨者流派传承,甚至吃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去年在福建,武夷市街边吃到小吃“光饼”。略作图片介绍,本地大侠请忽略。
由于饼过于像一般的馅饼,当时对其名字由来并未过心。那几天过于专注于闽北清明食品——菠菠稞,用鼠曲草、艾蒿或青蒿等制作的绿色糯米团。
时隔一年,我翻阅黄松著的《齐鲁文化》一书。一翻不要紧,在第六章“迷人风情”发现蹊跷。其章节写到:“更有民间食品转而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兵征战的行军食品——杆子头火烧。这是一个源于潍县的硬面食品,中有空洞,可穿绳以挂,便于长途携带,一直流传到福建被称为‘光饼’”。
问题来了!我所见到的“光饼”是馅饼,和潍坊的杠子头火烧相去甚远。为何为何?
再说,潍坊杠子头火烧。和鲁西武大郎卖的“炊饼”叫法不同,在山东鲁中和胶东一带,烤制和烙制的厚面饼,皆称之为“火烧”,如有馅的“潍坊肉火烧”、“糖酥火烧”等。南北文化差异,也能带来一些幽默。一次重庆的客商来潍坊,下了火车坐上了接待厂商的汽车,说:“潍坊的商业环境不大好!”把接客的经理吓了一大跳,为何?言:“你看路边牌子,吃个饭还得排队挨‘电烤、杆子头打、砍、火烧’,比我们渣滓洞的刑罚还猛!”
《潍城区地名志·流饭桥村》词条中都有一句话叫做:“杠子头火烧系当地名产”。几百年前,老潍县就流行吃杠子头火烧了。这种面食,发面含水量低,奇硬无比,手揉不动,必须用木杠压制。成型后的火烧,周边厚、中间薄,放炭炉烤熟食用。下面用网络图片简单说明。
杠子头火烧现代也叫硬面火烧。因为面硬,含水量低,口感筋道耐嚼,充饥,好存放。如在古代行军打仗,便是好军粮。现代人也有外出游玩,携带着用于替代“压缩饼干”的。2004年去云南,知道西南的面食和山东不一样,本人就携带了几枚。旅游团餐馒头稀少且甜软,几顿米饭下来,团员就来讨杆子头火烧吃,我可是奇货可居,一个火烧换一个烧鸡。杆子头火烧很适合搭配油炸火烧米(或五香花生米)和芥菜疙瘩头咸菜,就凉开水吃,开胃充下饭充饥,这可是困难时期的绝好搭配。现代多用配合牛羊肉汤类,也可在汤出锅前切片一道烩制,干湿结合,滑香爽口。味道我就不细说了,吃过陕西牛羊肉泡馍的大体能琢磨出来,看过上面海参烩火烧的也能想象出来了!
回到前面问题上来,杆子头火烧是怎样流传到福建去的?又是为啥变成了馅饼?查阅有关资料,福建民间传说较多倾向于这种说法: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奔赴福建福安一带,抗击倭寇。戚将军
遇天多雨难以生火开军粮,便命令军士教当地百姓做这种硬面饼,用绳子串了挂在身上。解决了行军和吃饭的两大难题,“戚家军”大胜,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壮了军威和国威,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为纪念戚继光,闽北福州、福安一带制作流传这种饼,起名“光饼”,流传整个闽北。后来,福建各地为了适合当地口味,对“光饼”的制作和形态进了改动,出现了好多变化,有福清的芝麻光饼、建瓯的葱肉光饼(和武夷山的相似了)、永泰的葱饼等,但都叫“光饼”。福安的一直延续了老“光饼”的形态,算是最正宗,名字叫“继光饼”。我真是不敏感,看到了武夷的光饼不光滑,也没多想,让这有着爱国传统的小吃图片在硬盘里沉寂了一年多。
(福安光饼)
从南北饼的比较来说,杠子头的变化应该也有,例如原来的中间薄可以穿绳,现在中间厚的挺多。倒是福安的“继光饼”更符合古制,至少符合“戚家制”。
还有一个问题,潍县的杠子头火烧是如何流传到胶东,也就是戚继光的成长地去的?《明史.戚继光传》记载: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即现在的烟台威海一代。据《烟台日报》载:“传说杠子头火烧源自潍县(今潍坊一带)城西留饭桥一带。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进京或远赴他乡,潍县是必经之地,因过了此处再无重镇,行人必须在此备足半个月的干粮。于是,一种口感好,耐储藏的硬面火烧———杠子头火烧便应运而生了。"看来,潍坊这个古今交通的咽喉之地,因为胶东人必走,一个耐储运的食品流传过去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潍坊的杠子头火烧和福建的光饼既然是同门兄弟,和抗倭制胜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不妨再次联手,如有去钓鱼岛的勇士,可携带杆子头火烧以壮英雄胆,成功的可颁发光饼型金牌!
去年在福建,武夷市街边吃到小吃“光饼”。略作图片介绍,本地大侠请忽略。
由于饼过于像一般的馅饼,当时对其名字由来并未过心。那几天过于专注于闽北清明食品——菠菠稞,用鼠曲草、艾蒿或青蒿等制作的绿色糯米团。
时隔一年,我翻阅黄松著的《齐鲁文化》一书。一翻不要紧,在第六章“迷人风情”发现蹊跷。其章节写到:“更有民间食品转而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兵征战的行军食品——杆子头火烧。这是一个源于潍县的硬面食品,中有空洞,可穿绳以挂,便于长途携带,一直流传到福建被称为‘光饼’”。
问题来了!我所见到的“光饼”是馅饼,和潍坊的杠子头火烧相去甚远。为何为何?
再说,潍坊杠子头火烧。和鲁西武大郎卖的“炊饼”叫法不同,在山东鲁中和胶东一带,烤制和烙制的厚面饼,皆称之为“火烧”,如有馅的“潍坊肉火烧”、“糖酥火烧”等。南北文化差异,也能带来一些幽默。一次重庆的客商来潍坊,下了火车坐上了接待厂商的汽车,说:“潍坊的商业环境不大好!”把接客的经理吓了一大跳,为何?言:“你看路边牌子,吃个饭还得排队挨‘电烤、杆子头打、砍、火烧’,比我们渣滓洞的刑罚还猛!”
《潍城区地名志·流饭桥村》词条中都有一句话叫做:“杠子头火烧系当地名产”。几百年前,老潍县就流行吃杠子头火烧了。这种面食,发面含水量低,奇硬无比,手揉不动,必须用木杠压制。成型后的火烧,周边厚、中间薄,放炭炉烤熟食用。下面用网络图片简单说明。
杠子头火烧现代也叫硬面火烧。因为面硬,含水量低,口感筋道耐嚼,充饥,好存放。如在古代行军打仗,便是好军粮。现代人也有外出游玩,携带着用于替代“压缩饼干”的。2004年去云南,知道西南的面食和山东不一样,本人就携带了几枚。旅游团餐馒头稀少且甜软,几顿米饭下来,团员就来讨杆子头火烧吃,我可是奇货可居,一个火烧换一个烧鸡。杆子头火烧很适合搭配油炸火烧米(或五香花生米)和芥菜疙瘩头咸菜,就凉开水吃,开胃充下饭充饥,这可是困难时期的绝好搭配。现代多用配合牛羊肉汤类,也可在汤出锅前切片一道烩制,干湿结合,滑香爽口。味道我就不细说了,吃过陕西牛羊肉泡馍的大体能琢磨出来,看过上面海参烩火烧的也能想象出来了!
回到前面问题上来,杆子头火烧是怎样流传到福建去的?又是为啥变成了馅饼?查阅有关资料,福建民间传说较多倾向于这种说法: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奔赴福建福安一带,抗击倭寇。戚将军
遇天多雨难以生火开军粮,便命令军士教当地百姓做这种硬面饼,用绳子串了挂在身上。解决了行军和吃饭的两大难题,“戚家军”大胜,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壮了军威和国威,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为纪念戚继光,闽北福州、福安一带制作流传这种饼,起名“光饼”,流传整个闽北。后来,福建各地为了适合当地口味,对“光饼”的制作和形态进了改动,出现了好多变化,有福清的芝麻光饼、建瓯的葱肉光饼(和武夷山的相似了)、永泰的葱饼等,但都叫“光饼”。福安的一直延续了老“光饼”的形态,算是最正宗,名字叫“继光饼”。我真是不敏感,看到了武夷的光饼不光滑,也没多想,让这有着爱国传统的小吃图片在硬盘里沉寂了一年多。
(福安光饼)
从南北饼的比较来说,杠子头的变化应该也有,例如原来的中间薄可以穿绳,现在中间厚的挺多。倒是福安的“继光饼”更符合古制,至少符合“戚家制”。
还有一个问题,潍县的杠子头火烧是如何流传到胶东,也就是戚继光的成长地去的?《明史.戚继光传》记载: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即现在的烟台威海一代。据《烟台日报》载:“传说杠子头火烧源自潍县(今潍坊一带)城西留饭桥一带。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进京或远赴他乡,潍县是必经之地,因过了此处再无重镇,行人必须在此备足半个月的干粮。于是,一种口感好,耐储藏的硬面火烧———杠子头火烧便应运而生了。"看来,潍坊这个古今交通的咽喉之地,因为胶东人必走,一个耐储运的食品流传过去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潍坊的杠子头火烧和福建的光饼既然是同门兄弟,和抗倭制胜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不妨再次联手,如有去钓鱼岛的勇士,可携带杆子头火烧以壮英雄胆,成功的可颁发光饼型金牌!
文章评论
红杏
[url=http://r.photo.store.qq.com/psb?/dfecb88d-df5a-4d6c-b619-7d517e993011/kIFnPBGBCOCKPFOWmS9zTWcOPcOWu2q7*3RnvJksUlQ!/o/dNAAAAAAAAAA&bo=VQOAAkAGsAQFAAU!][img,100,75]http://r.photo.store.qq.com/psb?/dfecb88d-df5a-4d6c-b619-7d517e993011/kIFnPBGBCOCKPFOWmS9zTWcOPcOWu2q7*3RnvJksUlQ!/o/dNAAAAAAAAAA&bo=VQOAAkAGsAQFAAU![/img][/url] 看着好有食欲啊!
莉芳
我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锅盔了。
行云流水
看着都馋
修竹臨風
最后一段话太逗了![em]e113[/em][em]e113[/em][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