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记忆的知青生活

个人日记

图片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长篇的文章,而我又没有时间和水平写出长篇,那么我将试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我们共同的回忆的点滴。在阳光的午后里,在晚餐后的空暇、在夜晚睡觉之前,让我们共同来回忆我们所经历的青春年代,我们共同的知青生活······

我们是第一批厂社挂钩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于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来到麻城县三河区舒家畈人民公社安家落户,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始筹备建立公社农科所。

我们农科所的农舍选址在山里面背朝北的山坡上,南面一眼看见的是一条干枯了一大半的沙河,从公路去里面的山上只有一条弯弯的羊肠小道,坡陡路滑,从公路去里面翻山需花很长的时间,汽车、拖拉机根本就不能进去,成了我们进出山里的最大跘脚石。要想富、先修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一条路,方便汽车、拖拉机和人员的进出。

 
 

在公社干部的带领下,大家说干就干,各大队也都派了大量的人员和我们农科所的知青、农民一道,进入了紧张的开山修路的工程之中。没有专业的勘测员,就顺山而走、按照目测的距离朝前修。修路的过程相当艰难而危险,有的知青被石头砸伤了头,空手搬石头手指都磨破了皮,累得不得了。虽然大家是第一次干这样累的活,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大家的干劲冲天、没有一个掉队的,来到农村第一次干这么重的活,都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即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同时也受到了当地领导的好评,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奋战下,路终于修通了。

    冬天来了、寒风刺骨冷得不得了,山里的气候比起城市来讲,那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而我们新的基地、农舍才刚刚开挖基础,摆在我们知青面前任务更加的艰巨。修路时的伤痛、消耗的体力还没有恢复,又要突入新的战斗,为了早日盖好我们的农舍,大家说:我们一定要上,而且要打一个漂亮的仗,保证在春节前完成任务。有了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做起事来更加的得心应手。手磨破了、不怕,包起来继续干,搬不动了,歇一下、继续干,有几个知青病了,也不肯下火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知青点在我们来到农村后的第三个月,经过我们一群从城市来的知青和农民兄弟一道修建的农舍终于完工了。我们的农舍在当时来讲的确在当地影响不小,实属当地一地标性的建筑,在大山中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方圆几十里都知晓。

图片
 
     我们的农舍是一条长长的平房,大门南北对穿,北面紧靠着山,南面房前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往前看一条大半干枯的沙河展现在眼前,再往前看就是一座座的大山。走进农舍的大门,左右一条长长的走廊,门对门南北共有二十六间房,左边走道一直走过去,一个哟八十平米大的活动会议室呈现在眼前。

记得我们第一批来的知青有三十多人吧(七四届),到后来几年中最多时有四十多人,农民兄弟最有三十多人。我们的房间看上去面积有十几个平方,刚下去的时候三个人合住一间房,房间里有三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一个小靠椅,床板是用竹竿扎成的,睡在上面动一动就会发出嘎嘎地响声。就这样,由厂社挂钩共管的新型农科所正式诞生了。我们这些带着激情的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村的农民、就在这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们上山下乡劳动的新生活。


图片
 
  开荒造田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区政府和人民公社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荡的改天换地让沙地变良田的运动开始了,男女老少齐动员敢叫日月换新天。一板车一板车的土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拉过来,铺在平整好了的沙滩上,所铺土囊高度平均为100毫米,经过一个冬季艰苦的努力,大哟80亩田地雏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家高兴的心情难以表达,眼中的泪水止不住的往外直趟。这是我们用血和汗积累起来的土地,哪一个的手上没有起过水泡,看着一双双稚嫩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但心里的那份感受却是暖洋洋的、自豪的。

春天来了,大地也醒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铺上去的土囊一块一块的,经过冬季太阳和风的烘烤,泥土变得很硬很硬的,我们拿着锄头一块一块的将它打碎整平,铺上一层薄博的草皮,也算有机肥吧。刚开春,气温还是很低的,但在往日的沙滩上,人声沸腾,尘土飞扬,那一幕一幕你追我赶的劳动景象现在还浮现在我的眼前。

四月底是我们大别山插早稻的时节,也是我们下乡后第一次学犁田,耙田,插秧等农活。为了加强和提高我们这些知青对农活的掌握和知青们对农具的认识,锻炼我们独立作业的能力,带着我们知青们一道牵着牛扛着犁,来到田间手把手的教我们架牛犁田的技术。在他们的耐心帮助下,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学会了犁田技术,今后的日子里都是和他们一道犁田、整田,一把一式还是那么回事。

插秧的活儿看上去挺简单的,一学就会,就我们这个田来讲那就不是那回事。田经水一泡一犁下面的沙石都翻了上来,要想插秧难上加难,好多知青、农民手指都插起了好多的倒刺,手一下就肿了起来,没法干了。书记、场长看了也心痛。瞬间;不知是谁找来一根竹签在田里拽一个洞,再把秧苗插进去用手按一下,大家都学着他就这样才把秧苗全部栽完了。

收获的季节到了,在烈日的照耀下,看着金灿灿的麦穗长得还蛮饱实,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也顾不上头顶上的烈日,大家满怀信心投入战斗,弯下腰左手倒抓着一把稻谷,右手拿着镰刀朝着稻谷的根上部割去,稻谷没有割断,却一把连根都拉上来了,哦;是田里的土太薄了。冒得办法只有将就了,就这样总算把稻谷抢收完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经过种植、培管、收获、脱粒、翻晒、扬净、加工,稻米就要到口了,大家都盼望能早日吃上自己种的粮食,它凝聚了我们知青和农民多少的血汗啊。开饭的时间到了,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一口下去噗、好多的沙子,原因还是泥土太薄,收割时带上的泥土太多造成的。经过几年辛勤的耕作陪管、施肥,土囊逐渐好了起来,也成了我们的一块宝地。

图片
 
  砍柴拾肥

    我们下放第一次砍柴地,是离我们驻地十几里地的大山里面,那叫一个险啊!一条窄窄的小路崎岖无比,两边是深沟险壑,只要一不留神,有可能就葬送在这荒山野外。我们紧张得汗水直流,心突突的跳个不停,坡度很大、简直是直上直下。我们一行知青在随同的农民帮助下,每人好不容易砍了两捆,回来的路上担着一担柴,双肩的皮都磨起了水泡,在扁担左右移动中,泡很快就磨破了,疼得不得了,口也干渴、两眼直冒金星晕得不得了。回来的路上,十几里的路程走了三四个小时,有些知青到天黑了才到驻地,挑得多的有八十多斤,少的也只有六十斤左右,算是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积肥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农活,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是保持土地和粮食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积肥、扒草皮基本上是春秋季节,农活较少的时候。拾肥、扒草皮主要以个人为主,拾回的肥、草皮和土壤一层一层呕在一个坑里,经过阳光和温度的作用,加速肥料发酵。拾肥、施肥这个过程对我们城市里的孩子来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恶心、作呕的状态时有发生,可拾肥这种事比恶心、作呕还难受,简直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经历的磨练,那种感觉荡然无存。当时,拾七十斤干人粪便记工分十分,很难拾到。在上水利的工地上,有时看见人家蹬在那大便,自己却守在旁边耐心等待,人家一走、赶忙冲上去,望着那热气腾腾粪便,心中大喜、又多了几斤了!

由于当时劳动所用的工具缺乏,大家又急于完成任务,什么办法都想尽了。记得有一次一大早,食堂挑水的一担桶不见了,到处都找不着,原来是俩位知青拿去装粪了,满满的一担粪料挑回来了,但那担桶挑水就不能用了。到后来实在是完不成任务,到处拾又不是个办法,关键是拾也拾不到。有部分胆大知青想着偷的办法,他们一大清早或晚上天刚黑的时候出发,到人家湾里(村里)的茅厕去偷,回来称的时候、称粪的知青也装着不知晓,反正有粪才有粮嘛!

图片
 
  知青记忆杂谈
 
图片
 
图片
 
【作者:吉孔瑜】“2000年,我第一次返回知青点,寻找我们年轻时的梦。当年住的房子还在,不过只有靠厨房的那边的在,很破旧了没人住,那口井也在,门前的篮球场没了,种上了桑树,曾经耕耘的田地,依然是那样茂盛,一切变化不大。碰上了几个老乡,他们却不是当年的老乡了,很开放,变化很大…… 2011年5月2日,我再次(第五次)踏上了去知青点的路程,与上几次不同的是,路好走多了,走汉麻高速,到麻城(东)下来后,有条直到三河的路,从武昌到三河单程只要三个钟头。也可以坐动车,四十五分钟到麻城。 在舒家畈见到了葛书记和丁村长,在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当年领导我们战天斗地的革命干部,使我联想到了何书记,他很擅长开会,有时一天几次,他常教导我们:你们是代学生,在城里吃的是包头菜,走的是柏油马路,你们要好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早日回城……;不能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风……;今天又有某某某偷鸡摸狗……滔滔不绝,以至于常常误了我们吃饭的时间,可想之他的良苦用心,绝佳口才是这样练出来的,我们也是在那个年代慢慢熏陶长大了。 来到了知青点,我看到我们住的土房子半边还在,又仿佛见到了那时我们血气方刚的知青的身影,大家的名字到现在都还印在脑子里,不过那时当属张家胜、尹政、金云还有钢铁的名字点击率是最高的。每天清晨,随着倪兰放或者陈礼彬的一声“出工呀!”,大家生怕落后,冲忙的来到了田间地头,那劳动场景依然浮在眼前,有放牛的、种菜的、挑水的、镐秧苗的、还有积肥的,不时也有开小差的时候,大家很希望阮幼平和皮建国所在的厨房的烟筒早点冒烟,早点吃饭,期待有好的生活改善。在闲暇之余,我们住的土房子的中央是我们大家娱乐的场地,大家都是主角,吹拉弹唱样样有,常常是夜深了,还不会消停。那时我常想:我们是一群有为的青年人,到哪都会发光。此时,我很想问一声:大家好吗!挂念你们! 三十多年过去了,往事不堪回首,当年在这里出生的人,今天早已远走,成为城市里的劳动成员,他们生活在城里,也给家乡带来了信息和生机。葛书记和丁村长他们给我介绍了舒家畈未来的规划,带我来到了一个新址,将来的三河口乡(就是原来的公社)就要搬迁到舒家畈来,到时那些桑田稻田就会被一个新型的乡政府取代了。 每次来我都不会错过去趟三河水库(海拔300米),从陡峭的水库坝上去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那里空气超好,曾经养育过我们的水依然是清亮的,他们当地的人称之为山上的蓝宝石,不信的话,你来看看。水库的那一头还有七个村,住着两千多户,他们的出行交通主要是靠渡三河水库的船舶,主要种植桑田,茶叶等经济作物,这里真是人间仙境,它少了城市里的喧嚣和污染,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很朴实、幸福。沿三河水库下来的那条河旁,现在建了很多类式城里的住宅楼,很漂亮,一楼是商铺,楼上是住户,已经全部卖完了,一套400平米,只要20万,听说也是为今后发展三省(湖北、安徽、河南)旅游业做基础的,以后这里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夏天是避暑的好地方。 我也有兴的看了看家电下乡的行情,现在做个乡下人也不错,买家电比城里还便宜(政府补贴百分之15)。 因为天气的原因,我只好往回赶了,顺便买了点老乡们的没污染的青菜,没能去到小河沟那边看看,我们曾经在那里夹过谷子,榨过花生油,那曾经轰鸣的马达声依旧还在我的脑子里响着……


作者【金芸】粗糙的纯天然筷子

       记得一次我们的秧苗不够,要到河对岸的生产队去扯秧苗,看似就在我们知青点的对面,可我们必须沿着山路走下山,通过桥才可到河对岸,这样要走好几里路呢。

      哪天我们天蒙蒙亮就匆匆忙忙地吃了早饭赶往秧田,埋头苦干地快速扯秧苗,尽量一天完成任务,不然明天还得来。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得由厨房里送饭来吃,眼看日头当顶了,肚子早已叽里咕噜的叫起来,河对岸知青点厨房烟筒的烟子也早已冒过了,可送饭的身影还没出现,我们望眼欲穿。

      不知是谁眼尖地叫起来,来了来了,有两人跳着担子晃悠晃悠地渐进,我们急不可待地就近在水沟里清了清手,夹道迎接此刻最受欢迎的这两个人,哪知送饭的知青分发饭菜时才发现——走慌了忘了带筷子。怎么办,我们都一脸茫然,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脊梁了,火急火燎的,等他们回去拿那筷子来,到不如当时就把我们给杀了算了,真恨不得把他俩按在水沟去。

         是谁灵机一动跳起来够着路边的大树折下其枝条,剥去树皮咔嚓一折两段,顿时大家欢呼雀跃,使用起这形态各异粗糙的纯天然筷子,一边填肚子还一边讨论,如果洋人遇到这个情况怎么办,那他们只有用手抓饭了,还是我们的老祖宗聪明,发明了筷子,不然我们则真的要当印度人了,哈哈……田头笑声一片,我们早把劳累、饥饿和对送饭知青的“仇恨”抛到九霄云外。

          一双粗糙的纯天然筷子像是救了我们一条命一样,这就是我们知青幸苦并开心着的生活。

作者【金芸】 苕——武汉伢的最爱

      我晚下放一个月,一到知青点就听到你们津津乐道地讲述关于苕的事,不知记忆的是否如实。

      你们刚来所里还没有安排很重的生产任务,每天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河这边到对岸哪个地方(我不清楚)去将那里稻草(还是稻谷)俩人一捆,四人一捆地往回搬运,一天一个来回就下工了,快活的不得了,特别是第一天,到目的地时见有好大一堆苕,咦哟,大家象见到亲人一样,蜂拥而上,周所长见状哈哈大笑说,知青们快点吃了就搬草回家啊!返回时的你们还要捎带一个路上吃。

       第二天如此。

       第三天你们喜冲冲地奔着苕去,一到场苕堆空空的不知去向,周所长一脸严素地说,这两天苕被你们吃去了不少了,不能再吃了,现都锁在库房里了,要留着喂猪,不然来年是没有猪肉吃啰。本不见苕就罢了,被周所长这么一交代,你们就背着周所长悄悄地来到库房前,想方设法地用冲担从窗口将苕刺中弄出来吃。周所长见后摇头,不明白大城市的知青居然这么喜欢吃苕。

       第四天苕又搬家了,周所长这次就不交代了,一脸不知道的表情,你们就只有垂头丧气地毫无快意地打道府。   

       那年月当地的人几乎不吃生苕,大苕是农民的口粮,都吃腻了,这小根根苕更不吃,只有味猪。知青不在乎和猪并论,在那吃什么都要计划的年代,有吃的就好,何况是苕——武汉伢的最爱,如同现在的小朋友爱巧克力一样。是吧?

 图片

 

文章评论

宁静致远

记忆中对知青的了解是很少的,觉得那跟我们的生活是遥不可及,而您却亲身经历过,想必这是您的一大笔财富,对生活的体验和在上山下乡年代的深厚感情没经历过的人是不得而知的。[em]e160[/em] [em]e177[/em] [em]e100[/em]

蝶恋花

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回忆,却很甜美;羡慕哥哥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在是一笔财富!蹉跎岁月,沉淀如歌![em]e100[/em] [em]e152[/em] [em]e178[/em]

晴空万里

知青的经历是我们的财富,给我们的人生深深的烙印,它也给我们今后做人奠定了基础,有过这段经历的人,更知道人生苦与甜的滋味,更知道珍惜现在已拥有的。 [em]e181[/em]

芸草

[ft=,,宋体][em]e179[/em] 很棒!娓娓道来的情愫,勾起我对那年那月[/ft]回忆的点滴,那是一场让心灵和肉体的得以洗礼的革命。“知青”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人类革命的史诗,是历史长河的珍珠,是值得追思的蹉跎岁月。[em]e100[/em] [em]e181[/em]

语蝶

知青生活虽然辛苦,从照片看感觉你们好像很快乐!

淡然いで微笑

知青生活是苦并快乐着,知青生活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让人难以忘怀,羡慕。[em]e160[/em]

依依

回望点点滴滴的过去,却是深刻记忆中的风景 ……

海上明月

[ft=,,lucida grande, verdana][em]e142[/em] 生命就是一趟旅程,走过岁月的细雨纷飞是风景,是历练;尝过岁月的沧桑是积累,是沉淀。[em]e160[/em] [/ft]

雨荷淡淡

我现在正在看知青,最早1968年吧?那时候我还没出生,你们的青春却在大时代中,敬!

张三毛

刚回宜昌就看了你的大作。[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