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河畔

潮汕文化

       在饶平黄冈西南有河名叫黄冈,古时称“凤江”,发源于闽粤交界的屋秋岽,贯穿饶平境内南北,沿途汇集多条支流,蜿蜒87公里,从黄冈南侧流入南海。
    黄冈城由于接近凤江的出海口,古昔海潮涨时可达黄冈的西门。黄冈西南村庄甚多,往来者众,江河阻隔,而昔时竟无一桥,附近设了下寮、水鬼码头、二中、南门、关锁口等五个津渡。由于长年失修,沙泥淤积,河浅而宽,叉道甚多,退潮时过客搭渡又要涉水,非有急事,要等涨潮才过河。清诗人丘逢甲《过黄冈》诗曰:“隔林野店人沽酒,拢岸溪船客候潮。”但至涨潮时,乘客上船下船争先恐后,翻船死人之事,时有发生,很不方便。为此黄冈民间流传着黄冈河姑娘桥的传说,至今依然动听感人。
    古时候,黄冈河没有一座桥梁。在水鬼码头有一渡工,家有一妻一妹,他终日摆渡,靠微薄的工钱养家糊口,最后积劳成疾,终于病死。家中失去经济支柱,生活很艰难。渡工一死,此渡口便无人摆渡,来往百姓十分不便,只好涉水过河,河水涨时,唯有望河兴叹。姑嫂见了暗中商量,与其坐吃山空,不如出去摆渡,利人又利己。于是,姑嫂两人早出晚归,摆渡载人。但是,姑嫂两人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摆渡还可以,但风急浪高时就很危险了。有一次,船到河****,因风浪太大,船被打翻,乘客都被冲散,幸得姑嫂两人识水性,拼命救人,才多数死里逃生。
    这给姑嫂俩很大的打击,她们深感内疚,决心建一座桥,以方便过往行人。民众知道后纷纷解囊相助。不久,小木桥即将建成,但在一个洪水暴涨的夜里,小木桥被冲得不见踪影。这姑嫂并不气馁,洪水退后,又重新建桥,但不久又被洪水冲垮。第三次,桥刚造好,洪水又来了,姑嫂俩急了,奋不顾身跳下水紧紧抱住桥柱。大水过后,桥保住了,姑嫂俩却没踪影了,相传她们化作护桥水神,后人便把此桥取名为“姑嫂桥”。
    新中国成立后,黄冈人民在南门渡头筑了长达178米,宽 8.3米的南门桥;在原二中渡头建一条长160米,宽4米的凤江桥;1979年修建黄冈大桥长296米,宽12米。如今黄冈河三条大桥,既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又促使闽粤两地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站立黄冈河两岸,所看到的是具有黄冈人文氛围的两岸景观,这便是闻名的黄冈河两岸长廊。南岸长廊长1.6公里,北岸长廊长1.5公里,宽为3米至5米不等,采用凹凸和曲线布局,配有石椅和石护栏。南岸有11个景点,北岸有10个景点。每个景点均由饶平文艺界人士命名并由书法名家题写,体现了当代饶平的文化积淀和文明风尚。两岸芳亭书匾,绿树成阴,繁花盛开,与亭台的红、黄、绿色形成亮丽的风景,构成了一幅黄冈的“清明上河图”。每到晚上,路灯和五颜六色的彩灯相辉映,使两岸文化长廊更显得绚丽多彩,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新景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