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过的筒子楼

个人日记

                 最近天视刚刚热播完毕《老爸的筒子楼》电视剧,不禁浮想联翩,往事让我回到了八十年代初期。
                那是因为76年的地震,我家居住的地方就在地震带上,所以顷刻间眼见着我家两层楼的前屋檐和墙壁轰然倒下去
        变成一片废墟,我们只好举家迁居到学校的临建棚。后来几经颠沛流离,终于住上了学校分配给我们的一间筒子楼。
               我们住的筒子楼在学校所有的筒子楼里算得上是最好的,房间有十七,八平米,室内还有一个两平米左右的木质
        壁橱,双层窗户,那时真的觉得很满足了,尤其是左邻右舍的情谊,至今难以割舍。
              当时我们住在筒子楼的东头,上了楼梯一共四家,然后往西走有二十几家,整个楼道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大家互相
        帮助,平时的你来我往就不提了,列举两个例子足以说明那种到了二十一世纪都很难看到的情节。
              记得我家对面的张老师夫妇,两个不足十岁的女儿,女主人崔老师是附中的地理老师,张老师是水利系的,他有哮
       喘病,只要发作就让人见了都怕,惟恐一口气上不来就会离开人世。一天夜里,崔老师起来咚咚的砸我们几家的门,说
       张老师不行了,周围几家的男人们立即起床,轮流背着他去了总医院,其中也不乏我的先生。走到半路大家才发现谢老师
       竟然光着脚,那时是冬季呀!幸亏大家送病人大医院及时,为抢救赢得时间,在以后张老师住院的日子里,几家轮流给他
       们的女儿做饭吃。
               还有就是住在当中的董老师,她的先生作为学者到芬兰讲学,留下她和两个孩子在家,他原来是搞体育的,所以身体
        素质不错,但是有腰伤。她先生出国后,赶着当时的潮流就是请人做家具,每天需要把木料扛下去,晚上还要把半成品搬
       上来,都是大家帮她。有一天她终于累倒了,腰伤发作,起不来了。我们几位女人轮流帮她做饭,晚上还要给她用毛巾热敷
       那种邻里之间相互的信任,相互间的关爱多么让人难忘呀!
               相比今天的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关系,甚至于见死不救的冷漠,我们依然怀念筒子楼,怀念那
      失去的岁月,怀念那相扶相帮的情节!
 

文章评论

麥客泛青

[ft=,2,]朋友的文章同时也引起我的回忆,当年的大杂院、筒子楼里的邻居真的是有难共帮,喜悦共享,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感受至深。[/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