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淋巴结核艾灸秘法,2-3次即愈

个人日记

 颈淋巴结核艾灸秘法,2-3次即愈--

传统医学


 

一、颈淋巴结核艾灸秘法,2-3次即愈。


       先找一小绳子,一头系好一块铜钱,绳子戴在脖子上,二个铜钱的位子刚好对准二个乳头,这就是绳子的标准长度。再把拴住的铜钱反过来放到背后脊柱中间,二个铜钱重叠即可。绳子还是挂在脖子上的,先要弄明白这一步。看看铜钱重叠在哪一节脊椎上,比如在第五胸椎上,即在这个点上做记号。然后以此点为准,四方(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再做记号作为刺激点。取小艾柱放生姜片上,四个刺激点各灸5壮,脊柱那个点别灸啊。

       治疗时,开始先灸肩井,肩颙,肘球,合谷各3壮。上面这几个穴位是帮助速效,不灸也行,以刺激点为主.四个刺激点轻者灸一次,重者隔7天再灸一次可愈。
图片
图片


二、单核和双核淋巴结核灸法

       首先问清楚患者颈淋巴哪一颗最先肿,作为母瘰疬刺激点,以独蒜切片,按
母瘰疬先灸之,痛的要灸至不痛,不痛的要灸至感痛为止,不计壮数。后灸子瘰疬,肩井,肩颙,肘球,合谷。帮助速效。如病人感觉口渴多痰,以夏枯草30克,海藻9克,黄独(山慈菇)6克,浙贝9,昆布9,百部9克水煎当茶饮。这种瘰疬不分轻重大小,一般一次治愈。疗效迅速。
女性如果取穴不准,效果不好,就用后面这种方法。感谢九十三岁福建福清市老中医魏廷
凎先生无私传授。

来自老中医的萎缩性胃炎验方

      作者:茹十眉(1908~1989年),别名茹枚,男,广东东莞人
      老中医
早年就读于中华艺术大学文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遐余之时,攻读中医,1935年经卫生行政部门统考,获得中医资格及开业执照。曾问业于秦伯未,同时就读于厚生医学专科,毕业后曾任上海和济医院医师及浙江定海公立医院院长。历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华东文学院教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医。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医务室主任、医师。1956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为创建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编写第一本中医内科教材作出了贡献。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教师,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全国中医内科师资专修班教师及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内科编审委,并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临床带教。1985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著有《国医小儿病》、《传染病》、《妇女病》、《五官病》、《痈疽病》、《医药顾问》、《袖珍中医处方》等专著,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

    【处方】:丹参12g,蒲公英15~30g,川楝子9g,广郁金10g,路路通10g,生白芍12g,生山楂12g,甘草3g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减】:痛甚加玄胡索12g,胃纳欠馨加谷麦芽各9g或鸡内金9g,砂仁2g,胃胀满不消加陈皮6g,佛手干9g,大便干结加脾约麻仁丸6g(吞)。

    【评按】:肝气失于疏泄,上冲则脘胀、嗳气,横逆则胃痛、纳呆。日久气滞化火,移热胆府,胃津受损,阴血干枯;或肝气郁滞不行,脉络瘀阻;其病在经,久病则入络,全方围绕此而设。方取丹参祛瘀生新、调经顺脉之意,合疏肝经郁滞、健胃镇痛之郁金,促进胆汁分泌,增其消瘀止痛之功;蒲公英消炎疏肝,补脾和胃;借路路通通利之性祛经络之留滞,行气宽中;以生白芍养血柔肝,伍甘草和里缓急;山楂配甘草,化瘀血而不伤正气,助胃酸行结气,又制丹参、蒲公英之寒凉;川楝子行气止痛,全方配伍精当。 


----------------------------------------- 文章仅供参考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