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西湖惹的祸——白蛇传说发源地新探

个人日记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11级35班 孙楷之
 
前不久,程氏武侠巨制《白蛇传说》在各大影院纷纷上映,无论是明星阵容的强大、电脑特技的唯美,还是对法海的重新定位都使这个古老的传说焕发新机。从儿时的京剧《白蛇传》的万人空巷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风靡大江南北,再到最近《白蛇传说》的热映无不印证着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巨大魅力,这也为原本美如西子的西湖增添了浪漫凄美的色彩。
说到故事发生于杭州西湖,则应滥觞于明代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封塔》了。然而近几年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有关白蛇传的发源地也有了不同的版本。除了冯氏的“杭州说”(“镇江说”),还有“汤阴说”“印度说”等。虽然说“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但偶然的机会让笔者对白蛇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故乡河南济源缀在了一起,继而,笔者查阅资料、走访当地熟知掌故的长者,最终发现了大量支持“济源说”的佐证。
首先,济源具备白蛇传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白蛇传讲述的是以白素贞(蛇精)为代表的道教与以法海为代表的佛教之间的斗争,“水漫金山”可说是这种斗争尖锐的表现,而济源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此种斗争的土壤。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山区,地处太行山麓,北临山西省,历来少受战乱,因而备受修道之人的青睐。境内的王屋山被誉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济源的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故至今济源的深山幽谷中都是道观却难觅寺庙。
然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后日渐强盛,至唐宋时期已达盛时,“玄奘取经”可见一斑,而不断强盛的佛教渐渐濡染济源大地,却难以撼动济源的道教主流地位,为抢占地盘传播佛教文化,伺机侵占“道教名山王屋山”。两教斗争相当激烈。
在王屋山下有厝道观名曰阳台宫,奇妙的是在此道观门前,银杏与菩提并存。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追逐长生不老,与日月永恒,银杏树以其寿与山齐,为道家所推崇敬仰,视为祥瑞之物。而菩提树则是释迦牟尼禅定成佛之地。在道观门前同时存在菩提与银杏,就是当年佛道两家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明证了。
其次,白蛇传说中的人名和地名皆与济源有关。
法海确有其人,乃祖居裴村(今济源市五龙口镇裴村)的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为当时高僧,法号“法海”俗名裴文德,史称“裴头陀”,而裴村附近就有许姓居住,现东许村、大许村、小许村(今属济源市五龙口镇)皆可以作为佐证。而许仙又姓许,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许仙本名不是许仙,在《警世通言》中,他叫做许宣。而不论是“仙”还是“宣”都与济源当地对郎中的习惯叫法“先儿”(意为先生)音近,比如在济源你要问儿科医生谁医术最高,人们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黄先儿,其实就是在商业城坐诊的黄大夫。更为巧合的是,传说中许仙恰恰就是在上山采草药时从捕蛇者的手中救下了白蛇,而投胎转世之后又与幻为白素贞的白蛇在镇江经营一家药铺,并以医术高明、广施恩泽而备受当地百姓拥护。
白蛇与青蛇的原型其实是由山西流经济源的漭河。漭河至济源城分为两股,绕城而过,当地人分别称为北漭河、南漭河。北漭河是一条石底河,枯水时节,水落石出,远望俨然一条巨大的白蟒逶迤在济源大地,因此,北漭河又称白漭河。至今,北漭河的出山口和中下游岸边各座落着一个“白涧村”,都是因河而得名。南漭河则是一条泥底河,每到枯水季节,南漭河露出的便是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条青蛇在济源大地盘桓,所以,南漭河又被称为青漭河。迄今它的中游岸边还有一个叫“泥河头”的村庄。民间迷信把“漭”说成是“蟒”,而蟒即是多年生长的巨蛇,白蟒和青蟒不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原型吗?
材料表明,白蛇传发生在济源的说法不是笔者捕风捉影的信口胡诌,而是诸多历史文化因素、民俗掌故整合之后的必然结果。可为什么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将故事的发生地改为杭州呢?那就要“归功”于西湖了。杭州当然有西湖,那是东坡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也是林升眼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但却不是白蛇与许仙的西湖。
据济源县志载,历史上济源东南确有个非常大的水域,东至水东村(今属梨林镇),西至亚桥乡(今玉泉区),北至水屯村(今分为南水屯、北水屯)、码头村(今分为东码头、中码头、西码头),南到孟县(今孟州市)西北。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小有河、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因其地理上位于当时的河内府之西,故被命名为“西湖”,又称小西湖。济源九景之一的“西湖夜雨”就指此地。至今附近有一村名曰西湖村,且湖东一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形成“断桥”,即今梨林镇桥头村,是古时断桥的桥头遗址。
西湖、断桥;济源、杭州。从古至今无论山水风物还是历史影响,济源都无法与杭州相提并论,两处阴差阳错的巧合致使冯梦龙施展“乾坤大挪移”,想当然地将故事搬到了杭州,再把西湖美景中雷峰塔等进行艺术加工,糅合其中,于是便有了杭州西湖断桥相会、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等传说的播扬,到了清代乾隆、嘉靖年间,文人对冯氏版本再加工,附会上镇江府的金山寺等名胜而创作了《雷峰塔传奇》《白蛇传》等完本的京剧、昆曲,至此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已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而被定格,到了现代就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新”白娘子传奇了。
倘若真要对这个传说的来源较真,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论:
唐朝末年,正值佛道两教明争暗斗如火如荼的时期,济源西湖畔的许村郎中许先儿(许仙)在一次游湖时于断桥边偶遇一美艳女子名曰白素贞,二人一见钟情,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许先儿本来医术精湛,婚后二人把自家的医堂更是经营得有声有色,可谓闻名方圆百里。这一切自然逃不过邻村高僧法海的法眼,道教本来就崇尚修炼丹药以达羽化登仙之境,这与许先儿的行医修行颇为相近。为打击许先儿的影响力,树立佛学的威信,法海附会上漭河的迷信说法——漭河就是巨蟒,讹称白素贞是西湖中修炼千年蛇妖所幻,而许先儿医术高明不过是假借白素贞妖术来蒙蔽世人。一边是医术精湛的神医,一边是佛法无边的高僧,一场轰轰烈烈的佛道之争拉开序幕,蒙昧世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谬种的流传便开始了……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源于一次春游的师生交流。流连于王屋山的重峦耸翠,我不禁感怀:王屋山真美,但很多人只知道它是愚公移山的地方,却不知它是道教圣地,它的美更多的是在于它的神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仅是青山、秀水。许多人花高价去参观北京的天坛,却不知那是后来的皇帝苦于到王屋山天坛峰祭天路途遥远而就近建造的替代品。
休息时,我鼓励学生谈一谈济源的历史掌故,学生们踊跃参与,什么女娲炼石、济渎庙由来、阳台宫之谜等等传说引来学生们一次次瞠目。就在学生们兴致盎然之时,孙楷之同学喊道:济源是白蛇传的发源地!此语一出,石破天惊。我家附近就有西湖村、桥头村,那是白蛇传说发生的地方,我听我爷爷说的!紧接着孙楷之又举例说,邻村是大许村,村里好多人都姓许,是许仙的后代。又有几个同学附和着说他们也听家里老人说起过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没有确切的依据。
面对学生们渴求而又坚定的眼神,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很有价值的“课堂生成”。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回来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孙楷之同学牵头成立兴趣小组,将此作为一个课题来开展活动,心动不如行动,指导他们立即着手搜集、整理材料,拿出成果。
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兵分三路,利用四个周末的时间分别去市图书馆、报社、网络上用复印、扫描、打印、手抄等方式搜集了厚达42页的文稿。
整理材料时我教会他们“分类整理法”,遵循“先普查后细查”的原则,先去掉其他诸如“汤阴说”“印度说”等方面的无效材料,重点进行济源风俗、人文、地理、语言四个方面的整理。对有些材料实行“先直接后间接”方式,对来源可靠或者明确的材料优先选择,对旁引途说的材料作为后备选择,对存疑材料单独整理,与其他材料对比验证后方可归类。
最终他们交给我的结题报告材料是没有上文中开头的引子和结尾的“推论”这两部分的,语言也是干涩而乏味的,我告诉他们仅有材料的整合是不够的,那只是对现有材料的合理罗列,而课题成果应当是文学的表达,且必须有独创的建立在对现有材料的探究挖掘的基础之上的结论:既然材料整合的结果是白蛇传的发源地为济源,而传说是以现实为基础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加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根溯源,去大胆的设想传说的原貌呢?
在我的启发下,课题小组成员再聚首,不断修改、打磨,从开题到结题历时43天,最终这篇名为“都是西湖惹的祸”的结题报告出炉。
这篇报告是建立在丰富的事实材料之上的,从文化背景上的道佛两家之争谈白蛇传说的催生之缘由,又从济源当地方言和历史遗迹来证明白蛇传说发源于此并非子虚乌有。接下来,又分析了白蛇传说之所以被定位到杭州西湖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力的论证来反驳。文章在行文布局之中处处都有事实材料作为支撑,有骨有肉,有声有色。难能可贵的是孙楷之同学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大胆的推论,再现了传说的原貌,更加丰富了这篇探究性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辅导教师 孙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