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不会凋零的心灵之花 ——读刘和泉《心花》

个人日记

 

不会凋零的心灵之花

           ——读刘和泉《心花》

 

 

这些年来,人们总是在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我没有做过调查,不敢妄言。但个人觉得能够坚持写诗的人,绝对是有内涵的人。因为许多写诗的人,并不在意是否能够成为一个诗人,只是作为一种爱好、一种情趣而坚持着。他们或许只是沉浸在自我的陶醉之中,或许只是自得于周围的小圈子内,但他们的热情,从没有减退,甚至于愈写愈浓、越战越勇,并终有小成。刘和泉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与刘和泉有老乡之缘,亦有相仿的年纪和经历,更有同行之便利,但认识他却是在广安区作家协会换届选举之时。在加入区作协之前,和泉已经是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然而,他的创作激情真正爆发,我以为还是在成为区作协会员以来的这几年。无论是古体诗、新诗词、微小说(闪小说),或是散文、评论,他几乎都有涉猎。如今,和泉把这些年创作的古体诗词和新诗结集为《心花》,实在值得祝贺。因我较为偏好新诗,故在和泉嘱我为《心花》写点东西的时候,思考再三,我想从新诗方面谈谈阅读这部集子后的一些感受。

爱情是诗人永远的思绪。说到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绝对是诗人的浪漫情怀,仿佛每一个诗人都注定与浪漫有缘。虽然这不能说是全对,但诗人肯定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而且情感绝对十分丰富。这些情感,转化得最多的,应该是诗人的“爱情情结”,流露于诗人的笔下,就成了那些凄美绝伦的“爱情诗”。虽然这些“情结”,不一定全是出自于诗人本身的爱情过程,但却有诗人通过阅读他人,而对于爱情产生的理解、感悟和鉴赏。无论哪一种,经过诗人的演绎,同样精彩。“我是一棵树/等待你残忍的风暴/我是一根草/任凭你无情的冲刷/我是一弯永不褪色的冷月/我是不惧粉身的落花//我宁愿千年的枯萎/我宁愿深陷你的泥洼/我守候在漆黑的寒夜/我执着地随你漂泊天涯”(《等待》),被爱情俘虏的人,再精明强干,也会变得弱智,诗人笔下的“我”,或许就是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你相不相信爱情,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当你正狂热地追求爱情的时候,你就会愿意为他(她)做任何事情,哪怕等待成“树”、“草”、“冷月”、“落花”,直到“枯萎”千年、“漂泊天涯”也无怨无悔。就算没有他(她)的消息,“失联不代表灵犀不通/失联不表示爱心已灭/失联所压抑的倾诉/也许是更好的爆发”(《失联》),却依旧坚信“爱情之花”会傲然开放。相恋之后,就算苦涩,也一样坚持:“我们的相恋是苦涩的缠绵/像老柿子树的黄叶舍不得树干/像清水河湾的游鱼舍不得流下急滩/把清新的心弄得不再那么恬淡”(《我们的相恋》)。而如果是甜美之爱,那就更加爽心悦目、神清气怡了,“明天我去远游/你来陪我/你的花容/与月貌相映/是一路最美的风景//明天我去远游/你来陪我/那一路的沟沟坎坎/会配上你/悦耳的笑声”(《你来陪我去远游》)。但如果挥手说再见之时,则有天塌地陷的感觉,“结束/就是掐断一切开始/让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再有价值”(《结束》)。我想,对于和泉来讲,“爱情”不管是虚,还是实,都如此丰满,如此充满思绪,此生当无憾矣。“你是唯一看我情诗的人/唯一能看懂的人//在不经意里/爱已爬满你的身躯//在我心里/我已病如膏肓”(《这些情诗只写给你》)。

乡愁是诗人不变的牵挂。游子是风筝,故乡就是那根长长地线。一个人飞得再高,走得再远,都会在不经意间回头遥望故土。那里有白发苍苍的期盼和渴望,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嬉戏和打闹,那里有高高的鸟巢和潺潺的溪流……无一不深深地烙在脑海、印在心田。古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的欣喜,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牵挂,今有“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无奈。而在和泉的笔下,“闭目冥想/梦还儿时古朴村庄/草花咏呤,小河曼淌/老屋和妈妈是旧照一张/兔与狗跳吠,让芭蕉园奔放/蜻蜓转牛角,让河坝成了舞场/躺在草坡上/便躺在了儿时的温床/拥入了妈妈的怀抱/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躺在草坡上》)。他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会引起人们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事的思念何牵挂,而在诗人的笔下,则更加细腻、温情。“哦,妈妈,我喜欢你的怒骂,把我调皮的欢乐调成最刺鼻的美味/哦,伙伴,我留恋你的胡闹,把我纯洁的爱蒸腾为绚丽的蜜糖,蜜糖里映照我们光洁的嫩腚,以及嫩腚上泛出的光芒。”“在那阵风里,小草就是清香,小树就是飘扬/在那阵风里,爸爸就是大山,奶奶就是酸汤(《驾乘一阵风》)。如此之恋,浓乎?深乎? 

灵魂是诗人纠结的挣扎。有人曾经说过,“诗人都是癫狂的”。所谓“癫狂”,我以为其实就是诗人不同于常人的灵魂纠结和挣扎。于是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俗,才有“嬉笑怒骂皆文章”的鲁迅,才有“不入世俗之法眼”的李敖。而这些灵魂的纠结和挣扎,似乎是一个欲有所成的诗人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灵魂的纠结和挣扎,才能够达到“凤凰涅槃”之奇效。通过诗歌,我仿佛看见了和泉的灵魂也正处在纠结与挣扎之中。“是谁?把太阳从东搬到西/让我心慌/是谁?让时针飞快/害我匆忙/我曾死死抓住生命的缰绳/欲它稳稳走在康庄/风雨却了惨痛的悲伤//花,必有谢落的时刻/可未必要伴个风的凄凉/叶,总有黄飘的瞬间/为何来了雪霜的接场?/我试问人间和苍天/要怎个才生命的辉煌?”(《生之悟》),所有的问,何人能知?谁人能解?“经现实铜臭洗礼/早已爬满空虚/垃圾和功利/不再流淌纯天然的水/不再自由的呼吸”(《灵魂》)、“我那颗曾经高贵的灵魂/究竟是锁闷还是被撞击/是这般违心的  无奈的/不可避免的扭曲/被拉得太远/再也回不去/忘了该欢笑还是哭泣”(《灵魂》),正如诗人水墨评价道:“这首诗歌,用语言的艺术,肩负起了生命中的呐喊与挣扎,也用语言的刀刃割破了追求速度与快感年代里,那些麻木、无知、苍白的肿瘤。于是,我们说,静下来,用灵魂倾听躲藏在每一个人心底里的初衷”。只是“我享受了/内在直率的简单/溢满了不可言语的幸福感/循着纯净的小径/道路越走越宽/在水晶铺就的灵魂旅途/奔向生命的光辉之巅”(《我那颗坚硬的灵魂》),才有了“放下矫柔的兰花指/抹掉脸唇的粉末/用真实的红润展现身心的欢乐//做不了诗人/不是才华不多/只愿摘去口罩大声吆喝”(《做不了诗人》)的概叹,而其实,达此境界者,早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诗人也。

读和泉的这部《心花》,既有轻松的情感之旅,又有浓郁的乡愁羁绊,既有灵魂的纠结挣扎,又有心神的张弛附和,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共鸣之机,所思、所悟、所得,皆不可限量。只愿和泉的心灵之花永不凋谢,再为我们送上更多、更美、更耐读的精彩之作。

文章评论

欲语轻风

你的作品很真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果儿

心花是个啥子样子哟?我长恁个大都没有看到过。雪人赐教撒[em]e183[/em]

生如夏花

“我是一棵树/等待你残忍的风暴/我是一根草/任凭你无情的冲刷/我是一弯永不褪色的冷月/我是不惧粉身的落花//我宁愿千年的枯萎/我宁愿深陷你的泥洼/我守候在漆黑的寒夜/我执着地随你漂泊天涯”(刘和泉《等待》),被爱情俘虏的人,再精明强干,也会变得弱智。。。。。觉得写得很真,像极了花千骨和白子画。。。。

大漠孤旅

品读美文,觉得只有仰慕的份了![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