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云山

个人日记

 

百   年   云   山

李玉琳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云山古寺

建于云鹫山顶,山如“石笋”。国内罕见,被誉为“黔中福地,世外桃源”。有“天下奇笋”、“飞凤凌云”之说。

著名诗人郭石农诗曰“尖是古刹腰系街,底携农田唤炊烟。天下奇笋它为最,蹬临绝顶乃神仙。”

在安顺历史上的郡外八景之一就有云鹫山寺,史称“雨来云鹫”。

《安顺府志》:“云鹫一山,卓立为笔,险径通仄,蹬其上有古刹者。俯视则万仙洞等山皆收眼底,时有云气往还,居民卜之以雨,烈日腾空,大风绕树;仰视云光一缕,盘绕山头,倏而拖星霏烟,氤氲密布。凉气袭人,倾盆大注矣,触石肤寸之说,不必蹬泰山而后可险也”。

云山寺大佛殿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原大雄宝殿后门左侧有石碑记载。

金氏入黔二世祖金同泰有诗曰“奇峰突起插云天,茅庵小小坐神仙。”另有文人也诗赞到“半天突入一奇峰,小小茅庵仙气浓”。

明军驻扎后修建台阶700余道,大殿三间及僧房数间。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顺西堡长官司起兵反叛,云山寺被毁。

时云南楚雄任职的刘战章升任京官按察司,入京前请假回四川内江板桥村省亲,传令让在楚雄的侄子将家中的银子启程送到四川,刘战章路过普定府,传来四川兵乱,又看见云山寺毁于兵火十分痛心,于是快马传令其侄子改道将银两转送云山寺,用此银两重修云山寺,再命侄子就地出家,为云山寺主持,法号“顶向”讳心真。圆寂后就地安葬于云山寺锅灶房处。

故刘氏三世后代刘翊(刘之昇,作序时为1581年)碑曰:“侧闻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壹榭之榱,非一木之支也。至于善果之成,实檀越之德也,岂敢没其善而不为之表暴乎。云鹫山,古孟获地,半山独出清泉,众山之中,以此为最,建寺和尚心慕,于甲午年谐此山,乃有陶宗园、徐建国、徐广界等刮其地,建其宇,爱修佛像,置买常住,凡经营此山者,每不具备,和尚乃请碑文于予,和尚曰,非己之力也,虽然僧不敢自居,非顶向之德行,行人之所感而成之。于是将众姓之所施助和尚之所具备者,爱勒诸石,以彰不朽。愚生刘之敢搦管而为之序。大明万历九年甲午岁益冬月庚申序。”

云山寺一直衰败数百年。

道光年间(1826年)临济正宗派第十三代弟子,宽平慈远和尚入住云山寺。其高深的佛学造诣使云山寺再次声名远播,其圆寂后葬于云山前半山腰处。碑文乃清光绪戊戌年立。

随后临济正宗十四弟子宏洗、宏开主持。圆寂后葬于大屯门百岩脚。有坟无碑。

十五代弟子觉纯和尚,1830年生于安顺马堡,八岁父亲去世,九岁出家。光绪乙未年(1895年)离世。葬于云山寺玉皇阁下,有石坟,有碑记。

十六代弟子昌运和尚(张南方)生于1885年,旧州人,博学。15岁出家,佛道高深。德行谦和。33岁主持方丈,云游天下,四处讲经说法,通医理。

1920年,金星翘、金云帆、金荫松、金万瑞提议在云山寺修一阁楼,时南方大师出游各省募化资金达三年之久,后亲自到夏关请得名匠人薛瑞鸿勘察地形,再亲到四川娥眉山绘制各种款图。云峰各寨名门望族积极捐献材料。云山刘氏坟地原有一千年古树。被雷击中。南方大师看中此数,刘家随后献出此树。薛瑞鸿取其根部九尺八寸,于1925年雕成玉皇大帝像一尊。

高阁横跨在云山顶两巨石之间,先建成一圆形拱桥。曰“待漏桥”,其意取自“朝臣待漏五更寒”。

“待漏桥”为金云帆提名,金星翘书写,字现仍在,这是没有保护,有破坏的危险。

十六代弟子昌信大师(樊树奎)文学功底深厚。同代的还有昌运大师,昌移大师(去了织金)

十七代隆成和尚(南方大师之徒),喜欢烹饪,厨艺精湛。

十八代能高、能祥、四和尚、五和尚,均为隆成弟子,另有一带发修行者周云先。

十九代妙法,当时幼小,后定居泰国。2000年曾带口信希望回云山寺一游。

新中国成立后,南方大师曾经被错误的当成“一惯道”被抓判刑,寺中弟子强令还俗。唯独隆成大师平静的送走众弟子后,净身沐浴,换好一身洁净佛衣,向佛敬香诵经。待做完一切佛事后,隆成大师微笑着揭开停在楼下的棺材盖,安祥的趟了进去。自尽圆寂。

1957年玉皇阁一夜间被大火吞没。

1958年,云山寺被用做大队食堂。

文革时期,大殿。关圣殿被毁,云山寺到此全部被毁。但四方民众仍然前来拜山。

改革开放后,云山寺又才逐渐重修。

云山寺海拔1532米,东经106°04′、北纬26°17.东面老罗坡;南面白鹤山;西面吊岗坡、菱角坡;北面撮箕山。面积达2平方公里。年均气温差为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涧清泉不断,寨内水井多达数十井,水质甘甜清美。是休身养性的好去处。

云山寺历史悠久,可追溯千年。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提到,元朝时只是一座茅草小庙,仅有两个僧人居住,师徒二人圆寂后均葬于屯门右侧,在贵州,明代的坟茔不多见,此两座明代坟茔顶部均建有佛屠既石塔,据说民国时期碑文尚可辨认,一为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一为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

云山屯:

云山屯在元末时期早有人居住,但居住者皆为贵州当地土著人群(推测为仡佬族),明初征南大军到后,当地人逃走,傅友德下令其中一支部队在此地驻扎。后逐渐形成村寨。因云鹫山而得名“云山屯”。

建筑风格:

初始有住户400余户,约3000余人。(现常驻户数不到30余户,人口不足百人)。

云山建筑江南特色浓郁,与其他村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商铺众多,凡是临街房屋皆建有铺台。突出了该村寨的商业特征。

房屋为四合院(有为数不等的单体房),取才为石质。大户人家配以精美木雕。2001626日,国务院对云山古建筑群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寺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89年),玉皇阁建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年正月十九午时)

1、云山寺昌运和尚(樊树奎)提云山寺长联

上联:“推开清净禅门 仰望西南胜境 遥见万山石佛 夸乘白鹤青龙 宛在云中观燕子”

下联:“抛弃尘凡嚣肆 隐居东北名山 邀迎八寨七贤 约引天鹅海螺 同来岭上看牛蹄”

注:下联第二句也可能是——(遁?来此名山)

2、云山寺玉皇阁提名:“待漏桥”。金云帆题,金星翘书。

3、金协鸣(金星翘长子)题云山寺大佛殿对联,左右手同时起笔,同时收笔。上下联一气呵成,妙不可言。

上联:“闲扫白云寻鸟迹”

下联:“自锄明月种梅花”

横批:“别有洞天”

4、云山寺玉皇阁之“玉皇阁”三字为金荫松所书。

5、云山寺大佛殿对联

上联:“恶事不做,善春不遭恶事”

下联:“善因难结,恶徒难逢善因”

6、云山寺“关圣殿”、“协天殿”两块牌匾为镇宁信徒所赠。并加送对联匾额

上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不忘赤帝”

下联:“青灯照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忘青天”

7、云山寺原山门有书“仍有灵来”,苍劲有力。何人所书已无可考。

8、云山寺山门外接引亭有金星翘手书“接引亭”三字,并提对联

上联:“尔果诚心快上来有我接引”

下联:“佛本慈悲下界来化汝痴迷”

91944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夏官粮仓洞昌明法师派弟子给南方大师送描金草书对联一副,乃昌明法师手书,龙飞凤舞,笔力淳厚。

上联:“东阁放明阳,大化风水神光,万物咸享朝帝座”

下联:“西华开觉路,偶来?云山鹫,三生有幸晤仙颜”

落款:昌远老方丈慧鉴,甲申正月上九,超寂稽首撰书

(超寂系昌明大师法号。这有可能是昌明法师唯一的作品。)

 云山寺的恢复

      改革开放后,鉴于云山寺遗址被大量偷盗,云山屯金祥元动员村民恢复云山寺。1981年大雄宝殿恢复,1982年镇宁真武山僧人亲携真武山僧人捐资的200元到云山寺并协助工作数月后离去。1982年九溪宋少明(原为僧人,解放后被迫还俗,但一直佛事不断,不婚不荤),将家产全部带来云山寺,凭借自己的木匠手艺恢复了大殿和小殿。随后皈依云山寺,法名释通荣。9176高龄圆寂,葬于大屯门外右。

      八十年代中期,安顺南街莲净大师和隆学大师入主云山寺,三十余年,云山寺香火日趋兴旺。后隆学大师考入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入主贵阳黔灵山宏福寺。

      在莲净大师的努力下,1991年被历史毁掉的玉皇阁重新屹立在云鹫山顶。在黔灵山宏福寺慧海和尚、隆学大师的支持下其门徒华祥、华兴、华钦等大力协助下,1999年云山寺大雄宝殿重新修缮一新。为庆祝这一贵州佛门盛典,黔灵山慧海大师、隆学大师亲自到场主持竣工大典,省内外许多寺院均派代表出席,来观者达二万八千多人。

           2000年,华兴、华钦两位大师主持下,增修了云山寺配殿、僧房等设施,至此,被毁坏的云山寺基本得到恢复。接待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史料部分)

一、《陈小五夜袭云山屯》

云山屯距城三十里,高出群峰,崖撑壑偃,乡人借以避兵,金次甫为之长,调度有方,防卫谨严,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于是,远近携家相就者集,巷到街分,至今为市,非偶然矣。

陈小五之攻是屯也,盖自朴省城不利,转而欲取安顺,知云山最高,谋先取为根据,无如防卫周密,明攻不易,乃谋夜袭。山后壁立万仞,险峻难攀,因募敢死士十七人,乘黑夜猱升而入,下及小山,为逻者所觉,次次甫率众往击。以下攻上,势甚不便,乃取径更上高峰,炮弹俯视,前阻于围,后无可退,十七人无一生还。

是役也,陈某甚狡,力甚健,使闻而惊走。或不能更据上峰以击,袭者终不退,屯终不保,金从容镇定,殄除豺虎,保全全屯,其功甚伟。事竣屯人勒石以纪,意以违制闻官受累。呜呼,妇孺口胜于口碑矣

二、宣统元年(1909年)安顺邮政分局设二等邮局,云山屯设邮政代办所。邮差昼夜兼程传递邮件。邮票初时每信一分,售制十文,后改为二分,售制二十文。

三、《金炯奎传》

金氏梅子文之妻,云鹫山白岁翁金保德之次女。年十九,归子文,其翁野桥,筮仕于粤,从姑赴粤生三子,长痒女汝熙,留子文在署侍奉。七年七月,子文逝世,年仅二十七岁,翁不使氏与闻。十一年翁又殁于署。同治二年(1863年),氐夫弟季章运翁与其夫柩回黔。氏始知夫已不禄,号泣不已,殆不欲生。次年,故吴氏亦殁。于时兵乱迭起,流离捕迁,艰苦奋历,后移徒云鹫山,依外戚居住,孝廉金紫云,总团金次甫皆其昆弟,氐既得安身之所,彷绩备至,乱平归家,三子以次成名。光绪癸巳(1893年)五日以寿终。守节抚孤,盖已四十余年,有孙八,曾孙十二。业儒、业农、业商,均能有所成就。

四、章家庄在城东四十里,旧志作张家庄,水出阿鬼寨(城东三十里,今称燕子窝村),东流经本寨至章家庄西北云鹫山。洞口水自西北来入,又东流经竹林寨,吴家屯水自西来入,雷家屯水自北来入又东流至下九溪入九溪河。

五《安郡城外八景——雨来云鹫》

云鹫一山,卓立如笔,险经逼仄。蹬其上有古刹焉。俯视万仙洞等山皆在眼底。时有云气往返,居民以之卜雨。烈日腾空,大风绕树;仰视云光一缕盘绕山头,倏而拖墨霏烟,氤氲密布,凉气袭人,倾盆大注矣。能石肤寸之说,不必登泰山而后可驰也。

六、云鹫山,在治东四十里,东界镇宁更多寨,南接张家庄,西界镇宁陇里,东北接雷家屯。

七、云山屯名人录

1、吴友荣,男19356月生,云峰云山屯人,19511月参加革命,1956831牺牲,解放军兰州军区空军三十五军飞行员。

2、清朝,庚子科金紫垣、己卯科金日瞻父子二人曾入京考中举人。清贡生有数十人之多。

3、民国20年,黄国祯入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并任贵州省党部书记。

4、黄国权(黄国祯之弟)担任新中国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

5、金伯鸣,北京朝阳大学毕业,担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法官,历任山东省、贵州省高等法院推事。

6、金鸣九,山东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任贵州保三团团长。

7、金次隆,贵州大学毕业,历任军法官推事;织金、惠水县法院院长。

8、金协鸣,高中学历,云山怪才,书法奇绝,云山寺联“闲扫白云寻鸟迹;自锄明月种梅花”就是他的作品。云山屯戏台有一长联,民间部分老师也传说为其所书:“尧舜生  汤禹净  五霸七雄丑末耳  其余创业兴基大都摇旗呐喊称奴婢;四书引  五经白  诸子百家杂说也  以外咬文咀字不过沿街乞食闹莲花”

八、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云鹫山玉皇阁落成,1662年建云鹫山关圣庙,1911年建待漏桥、化纸塔。

九、民国20年(1931年)安顺县设立两级小学19所七眼桥辖两所,其中云山有一所。民国30年(1941年)云山初级小学改为云峰乡中心国民学校。

十、樊树奎,云山寺僧人,文学书法精湛。

十一、刘枢其——清华大学;辜容国——成都大学;沈芝明、金敬宗——贵州工学院;金喜宗——贵州医学院;金能宗——重庆建筑学院;金武宗——黔西南州委党委秘书长;熊天祥(苗族)——人大副主任;熊明州(苗族)——乡长、公社书记;金正祥————国民政府安顺县党部书记;金宜顺(金正祥之子)——西秀区政协主席。

(教育部分)

云峰地区在教育方面比较重视,有明确记载云峰教育历史的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发展比较迅速。仅云峰一地,私塾教育就多达5处。分别是:

村寨名

私塾数

学生数

办学地

私塾先生名字

云山屯

1

25

小屯门

金映松



本寨



2



42



培龙寺

刘赐楷秀才 黄信阶秀才

娄纪宽 金阑芳 王少文

朱伯景



雷屯



2



49



永丰寺

雷泽中秀才 雷顺清

雷赐南秀才 雷少舟

雷同莆秀才 张仲和

云山屯冯少荣曾在本寨教私塾,后到岩上庄授课,随后有到夏关昌明法师处授课并开办武馆训练农家子弟。

民国30年(1941年)云山屯初级小学改为云峰乡中心国民小学。

民国36年(1947年)章家庄大户金亮秋捐田,在小红山上建筑三撞石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礼堂在正房,两边厢房为教室。同年云峰中心国民小学从云山搬迁到小红山。

清朝时期的私塾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教学资金均是寨中和族中集资。对学生的入学年龄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学内容也凭自己的爱好和个人的水平决定。

私塾先生的报酬也是由家长与先生自己商定。可货币、可实物。可入学付清,也可按月。

私塾先生教学时间也是自己规定,一般情况是,农历10月就可放假,工作也就10个月左右。全年有三次公假,既端午、中秋、孔子诞生。

“安顺府公立云山屯两等小学堂”,建于清宣统2年(10910年),民国3年(1914年)改名为“安顺县立云山屯初级小学”。民国25年(1936年)改名为“安顺县立云山屯初级小学”。民国30年(1941年)改名为“云峰乡中心国民学校”,直到1949年。学生100余人,教职员工11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校门为“云峰乡中心小学”,并把学校整体搬迁到小红山。首任校长汪良田,俞廷芳。1949年为满足学生入学的情况,政府积极支持,村民积极捐赠,3撞校舍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教室10个,办公室1个;

1958年修建了一撞砖混结构的房子,有850平方米。

1992年,学校改名为“云峰中学”

 (云山屯历史沿革)

云山屯自明代初建屯,隶属安顺屯建在三座大山之间,人员居住在山腰处。可容纳万人。屯中有水井70处。现由于居民的搬迁,水井也弃之不用了。

云山屯早在元带末就已经存在,但只有数十户人家。

元末明初时,匪患严重。为求自保,大家在屯口两山相交之处,用方条石筑墙,屯门书有“云山屯”。城墙高三仗,长有千仗。

(金、胡家谱记载)清咸丰初年,黔中夷匪猖獗。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已经占据了江南地区。时局大乱。屯内有金次甫公,为人机警,仁义豪侠。他出资训练乡勇。跟随刘书年太守抗击匪患。缕缕建立功勋。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积极修建加固了云山屯城墙。以保护屯你的男女老幼。云山屯的威名四散开去,无论远近的百姓都蜂拥的来到云山屯避难。

当时,贵州苗族起来造反,曾经围攻云山屯,听到消息,府官赵刚赶到云山屯,对金次甫说:“汝善守此,贼得之不易。如此屯一失,上下游如断,则安顺府亦不保矣”。

此时,屯中住户达6000多户,虽然外界兵祸连连,然屯内却次序井然。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依然不绝。市场正常开市交易,整个云山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旧州、平霸,甚至都匀、黔东南黄平的难民都倒云山屯来避难。

黄平难民虽然是难民。但毕竟是苗族。对于他们的避难要求成了一个大难题。不接受似乎是不义的行为,留下来毕竟苗族矛盾十分尖锐。但义字为先的村民们还是接受了这批难民。但为了防患于未然,特意划出了屯东的岭口处给他们居住,直到战乱结束,这批苗族难民回到黔东南黄平。现在云山屯还有“老黄平”这个地名。

这样一个繁华的商业屯,自然是“匪”眼睛里的肥肉,他们几乎几个月就来骚扰云山屯一次。

同治五年丙寅。大批匪兵对云山屯进行大规模进攻。夜晚,屯中突然起火,匪兵攻城开始。但看见守城的将士阵型不乱,各司其职,大火并没有使守城军士惊慌失措。知道诡计不成只得退去。但这场大火使屯中损失惨重。第二天,金次甫组织大家清理翻修毁坏的住房,使人心安定了下来。

同治六年丁卯,屯内再次发生大火,而匪兵又在大火中向城门发起攻击,守城的士兵出城迎战,将敌击溃,然屯中再次遭到巨大损失,受损户数达一千多户。云山屯因此元气大伤。

次奇怪的大火与敌人攻城是如此的巧合,让金次甫产生了怀疑,认为出来内奸。经过认真排查,一个叫姚茂先的秀才引起了金次甫的怀疑,于是想办法获得了他准备献城的书信证据,随后将他押到衙门正法。

由于当时时局的混乱,周围十里八乡都被匪兵控制,安顺只有云山屯没有被匪兵控制。周围有一叶姓的田屯坡、邓姓的甘棠堡被匪兵围困。金次甫帅兵救援,解救了他们。才避免这年个屯被匪兵控制。所以 ,匪兵对金次甫恨得咬牙切齿,必杀之而后快。

同治七年,多达上万的匪兵歃血为盟,发誓攻下云山屯。首领名叫陈小五,他手下有许多能打仗的人。

他们沿着陡峭的山壁爬上了屯旁边的山顶,将云山屯放夜哨的一个姓王的士兵杀伤。这个士兵不顾重伤返回屯报告敌人攻上来的消息。金次甫当时还不是很相信,于是沿着小路了探个究竟,与第遭遇,金次甫的另一个守城将官杨大六紧跟其后,由于敌人偷袭占得先机,因此战斗十分惨烈,前后屯门已经被攻破,守屯的士兵拼死抵抗,双方一直战到天明。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金次甫决定以攻为守,狭路相缝勇者胜。于是金次甫亲带屯中的勇士冲了出去,敌人没料到云山屯的士兵在这个时候不是构筑防御,反而主动冲杀过来,一时队形大乱。金次甫手提宝剑一路砍杀过来,杀声震天动地。突然,匪兵阵中一块飞石击中了金次甫的左胸,而金次甫受此重伤不但不退却,反而冲在最前面。他的这一行为激励了所以屯兵,大家越战越勇,士兵们以一当十,锐不可当。屯兵陈老八一马当先,冲到阵前,将偷越城墙的匪兵杀得丢盔卸甲,全部死于刀下。屯兵们一鼓作气,将攻进屯的匪兵杀得死伤大半。陈小五手下的那些大将几乎一个不剩全部死于乱军之中。陈小五本人最后率残部向官军投降。

这场战斗结束后,周围匪患逐渐平息。

到了清朝末年,黔中匪患再起,四乡百姓苦不堪言,只有云山屯因为有牢固的防御体系,几云山屯团结尚武的传统精神,所以,匪兵一般不对云山屯不敢越雷池半步,云山屯依旧过着和平祥和的生活。
 
云山古井:

      云山自明朝建屯开始,经过后代不断的开发完善,云山有古井70口之多,是云峰八寨水源最丰富的村寨,其他各寨均没有如此之大的水井密度,古寨历代的防御战中,屯中人始终能保持充足的生活生产用水。经过不断的实地考证,目前能确定的大约有60余口左右。尤其是位于云鹫山半山腰的,被称为大水缸的天然山泉水,水质晶莹剔透,甘甜可口。无论天气如何炎热,大水缸里的水都是冰镇透骨,喝一口暑气全消。目前依然供人们不断的取用。    

云山织户

     云山由于建寨于半山腰,所以土地资源限制了该屯的经济结构有大量的织户,根据明朝有关规定,织户可以布匹抵租税。于是,云山的织户相对其他各寨要多,明朝时多达600多户,云山皂角关下仙人桥河被冠以“洗布河”,也是因为当年居民以此河漂洗布匹而得名。布匹除了上缴国家抵赋税外,还远销川滇湘赣各省。当时有的人家织布机就有数台,昼夜不停的织布,人手不够的人家还请有帮工,这种情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也就是说,机工和机户的关系要比江浙一带要出现得早,换句话说,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是在这里。如果这个问题确定的话,中国古代史就要重写。

古树:

文章评论

蚩尤子孙

@{uin:2242088158,nick:活在我心,who:1,auto:1}欢迎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