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个人日记
这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彩色斑马有话说: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还是,享受乐趣?……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1.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Richard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瑟·哈德利(ArthurTwining Hadley)。
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JohnHenry Newman)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2.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3.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陈永平:站在孩子整个人生发展的视角,看待高中三年——
陈永平,复兴高级中学校长。这位从教35年的校长还是非常少见的上海市、浙江省“双料”特级教师。
作为高中校长,陈永平谈的话题紧紧围绕高中的几个关键词:高中学习、高考、填报志愿、职业规划……但是,他的目光又不仅仅局限在高中,而是站在整个人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高中三年。
关键词一:高中
1.高中生,仍处在人生的起跑阶段
不知是谁说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深获人心的谬论。其实,如果说人生是一场跑步比赛,那么它更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人生的长跑中,跑得太快,容易后劲不足;跑得太慢,就会落伍;中途退出,就会断送以前的努力;不参加,就没有赢得比赛的机会。长跑获胜的关键并不在于起跑线上那一瞬间的爆发,开始领先或者落后50米,根本不重要。所以最重要的事在漫漫途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力与持久的恒心,重要的是每个人能否努力坚持地跑下去。
人生也是如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包括高中在内,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其实都算是人生长跑的起步阶段。钱钟书说过,早熟的代价往往是早衰。初跑阶段,不要让孩子跑得太累,否则后头他会跟不上,会心力憔悴,会掉队。
2.把高考看做高中终点,还是大学起点?
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了,不少高三毕业生准备趁接下来的暑假出去旅游,彻底放松。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之后,适当放松身心当然未尝不可。但是,我觉得家长要特别当心孩子的心态,是觉得任务完成,从此“解放”了,还是把高考结束当做人生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每年学生进入高中时,都有不少家长这样鼓励孩子:加把劲,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把这三年熬过去就是光明一片。
说实话,高中生活的确很辛苦,家长们这句话也确实有一定的鼓动性,但道理却欠妥。因为这容易给孩子造成高考既是人生目标的错误引导。其实高考只是一个阶段的考核。孩子要进入大学,步入职场,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如果以为熬完高中,人生就解放了,这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在高校里蹉跎学业,挥霍青春。
我常常拿爬山来打比方。一种人把爬上山顶当做目标,爬到山顶就躺倒在地了;另一种人则将爬上山顶看做是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获得了更好的视野。同样的,有些人考上好的大学就觉得任务完成,可以放松休息了。另一些人则将大学作为更宽阔的平台,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借助到更优质的资源,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这两种心态的人,在大学里的表现就会有天壤之别。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在内,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沉湎网络、绩点很差等原因被退学。是这些孩子不优秀吗?绝对不是。是他们在高考结束的那刹那,就早早失去了人生的航向和目标。
其实不仅高考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我们看看周围成功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把每个阶段的目标当做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家长首先要有这种将高中生活,将高考放置在孩子整个人生中去看待的视野和格局,千万不要把高考当做终点,让孩子耗尽力量来冲刺。
关键词二:人生
1.让孩子学会选择
既然高中仍是人生的初跑阶段,速度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是:方向。
高中三年对人生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还是成功需要的知识素养,都是高中阶段必须培养的。但我们的家长、学生,有没有仔细想过,高中这三年要为将来的人生奠基些什么?储备些什么?高中三年应该如何度过?
去年新的高考政策出来了,新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彰显选择性理念。这里的“选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学生,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
现在学生高一时学什么,就直接决定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今后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将彻底改变学生进入大学才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局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上面还需要很大的帮助。
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学生不会选择,不知道怎么选择,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在这方面,学校当然会做工作,我们复兴也早早就探索了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但作为校长,我想说的是,这个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毕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进而引导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命题。
当然,这不仅仅是高中三年的命题。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家长都应该时刻有意识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潜能,为孩子的人生规划打下基础。著名主持人杨澜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蛮有意思。她带孩子去欧洲时,带领他们在各大博物馆以及著名建筑前流连,给他们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没想到,旅行结束后,儿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竟然是:“我发现西班牙的蜘蛛和法国的不一样。”原来,在儿子眼里,所谓的经典建筑还不如蜘蛛来得有趣。杨澜觉得,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于是,当再一次带着孩子们踏上旅程的时候,杨澜的做法就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喜欢动物,杨澜就带他们去动物园,对昆虫最感兴趣,就带他们到郊外捉虫子。
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学什么上手最快……这些,家长应该最了解。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获得各种职业体验,帮助我们的孩子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高中期间,我们在让孩子埋头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抬头看看世界的变化,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2.择校不如择专业,“圈子”很重要
经常有人问我高考志愿如何填写。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在考虑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将“院校+专业”统筹考虑。但如果一定要问,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我要说,恐怕要更多考虑专业的因素,择校不如择专业。为什么专业很重要?因为进入一个国内顶尖的专业就意味着你得到了国内在这个领域最好的师资、基地、实验室和大量隐性的发展资源。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就业上。现在是朋友圈文化,圈子很重要。这个专业毕业的前辈、优秀校友们刚好都占据着这个领域的重要位置,他们当然会对自己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高看一眼。而且专业美誉度,就是就业最大的品牌。
也有很多家长关心大学排名,觉得进入排名高的大学就比排名低的要好。
其实,同是985、211的大学,虽然也有所谓的大学排名,但是从来没有官方权威的说法,所以这些排行榜也容易误导家长。如果进入所谓排名靠前的一个著名大学的一般专业,结果发现学校各方面的培养资源都很一般,结果说不定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如果非要看排名,我建议大家去看看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这个是很权威的。从这个评估中,不同大学的专业高矮短长可以一目了然。
关键词三:综合素养
1.让孩子的人生有底气
我们常说,人无底气不立,国无底气不雄。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人生的底气从哪儿来?我认为,要培养孩子扎实的综合素养。
教育部和上海市都已经出台了高中生综合素养评价的方案。综合素养评价将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激发潜能,主动发展,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团互动中培养兴趣,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素质。家长可能关心的是综合素养评价要纳入高校招生的视野,这将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全面,方式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合一。
我建议家长应该努力地将“成人”和“成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才更有利于对孩子潜能、道德、性情的综合素养培育,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2.让孩子的未来有气度
要关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培养哪些综合素质?我们复兴高级中学的育人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宽厚的人文基础、坚实的科学素养、独立的思维品质、高效的学习能力、健全的人格特征、强烈的求知愿望、崇高的时代使命、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体能、良好的交往技能、鲜明的个性特点”等综合素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公民。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家长要从孩子整个人生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要不断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的人生长跑,跑得更顺畅,更有力。
向死而生,李开复的忏悔——
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忏悔录》一开始放映。这部高晓松导演的纪录片是以李开复癌症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思考为背景进行拍摄的。片中,李开复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脱去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以下内容是根据李开复的演讲整理而成——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到来。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病的心路历程。平时我工作的时候,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要面临死亡,面临癌症,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无关。有一个很著名的护士看护了很多临终病人,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吗?我相信今天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阐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过程。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是说人容易陷入世俗,而面对死亡,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度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学分1:健康无价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我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是一样重要的。
很多人会说,如果你要养生,就没有事业,只能什么都不要,去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但我觉得真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你放弃一切。我们的健康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拿三四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我非常希望在这里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学分2:一切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生病了,可以理解为是让我们学会更健康的生活;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让我们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思考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学分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感觉当年家人给我的无私的爱,我的回馈是多么的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的母亲,但是我们有4周的假。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
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关怀,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
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我到了台湾,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爱人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准备。后来有一天她弄了一个刺青,刺了一个try,这就是我没有付出足够教育后出现的现象。然后她学业上升了也被大学录取了,又把try变成了stay gold,我认为我自己是发光的黄金。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可能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但至少对妻子女儿,在过去的17个月中,我做的一些事情教会了我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
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好意思,父亲很威严。爱不是藏在心里的,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
学分4: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会怎样渡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和看护临终病人的护士是非常相似的。我的结论是说,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他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特别难忘的时光,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回忆过去的美好,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是脑子只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的事情。开始发现世界其实是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的。
如果偶尔慢一下,能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我活了50多岁,一直没有分清什么是桂花,什么是茉莉花等等,我就知道他们都有香味。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这是美食,这是我们最爱的酒,最漂亮的衣服,留到哪一天才会穿。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后,别说将来,别等特殊的日子。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今天为什么不能是那个特殊的日子呢,要让每一天都成为最特殊的一天。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仅是最后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
学分5:经得住诱惑
我们小的时候,我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钱,对财富来讲,越多越好,但是不要贪婪的想得到更多。中国有一个通病,特别爱美。我们看到这么多古时候的皇帝,各方面的慈善家,做的各种事情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我父亲留给我10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人死留名,我们希望做好的事情是对的,希望留名则没有任何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我相信我们每一位50年以后都没有被别人记下来。
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都会让追求名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话没有错,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我的粉丝。当我人生回到生病前的5-10年,慢慢越来越越顺,越来越有更多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一方面出于善心的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希望有更大的影响力。
听起来是很灰色的地带,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有关系,我和清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特别机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得更冷漠无情。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
学分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响力最大化的时候,你就想认识更多聪明的人。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但是我发现,如果真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是平等的。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对人类的评估。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
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我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包括所谓的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你对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
学分7: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我认为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界,那是充满压力的。我认为来到人间,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做事问心无愧,凭良心,做人真诚平等,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过去我的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我更觉得说,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批评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习成长,我们没有权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生的生命是与大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我们的生命随着心跳停止也没关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这一生是体验学习提升,我相信也会让世界更美好,整个世界的群体意识也会变得更正向。
我经过这七个教训,认为我们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有儿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进步有成长,不要想着改变他人,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你周围的人。对人真诚、平等,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谢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