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殇》——彩云梦编辑
个人日记
中央军委授予的"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
英雄之殇
二十八年前的1984年7月12号,时任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的李海欣率领十四名战士,为坚守142号高地,同多二十倍于我方的越军展开了长达五十五天的生死较量,当英雄耗尽了最后的一滴鲜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和军人的尊严、悲情染南疆之后,他的父母却因为年迈和贫困,从未到烈士长眠的地方祭典和看望过,这是怎样一种不同于凡常的人性之殇。
春潮,你已经轻轻地、轻轻地拍打着堤岸
那鸟儿,却还在睡梦中痴情地流连
风铃,早已在夏的缠绵中阵阵隐去
而知了,却还在梦的牵引中不住地鸣啼
二十八年离别的等候
却始终觅不到您远来的足音
是因为
家乡,那曾经的风雨变幻了吗
我的娘亲
二十八载轮回的苦痛
却始终听不到您熟悉的乡音
若不是
故乡,那深爱的情谊已在马背的摇晃中散失了吗
我的爹爹
我曾经那么奢望
奢望在异乡清幽的小径上
您佝偻的背影无数次地出现
我也曾经那么想象
想象在他乡碧蓝的天空下
您熟悉的呢喃多少次地再现
从您喃喃的絮语中
掬一缕和风拂面
让我再闻一闻,那稻田里依然飘洒的芳香
再寻一寻,那路途中依然穿行的匆忙
再看一看,那故乡的恋曲是否还在衷肠
再轻轻地抚一抚,您脸上渐渐爬高的皱纹
为您擦去,那泪水中爱恨的深长
娘,您知道吗
其实儿子不愿意走
我不想走
其实儿子不愿意离别
我不想离别
儿子只想陪伴在您的身边
一直陪伴着
就这么一直陪伴着
可是娘啊
儿子又怎能不走呀
因为,那边关的战火这么急了
因为,那前方的硝烟这么浓烈了
因为,儿子已经重任在肩了
因为,我已经无法为自己的命运作出选择了
儿子只能去了
去了.......去了.......匆匆地去了
去了.......去了.......永远地去了
一去就不再回头
一去就无法回头
“十五勇士”
那不是一个空洞的称号
也不是一句信口拈来的口号
那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呀
我的娘啊
那份人性尽殇的荣耀
娘,儿子走了
走在生与死的路口
娘,儿子伫立着
伫立在了生命的终点
可儿子依然还能看见
您那被泪水遮盖的脸庞
可儿子依然还在牵挂
您那被痛苦包围的脸庞
娘,您还在怨我吗
那么深那么深的怨
娘,您还在责备我吗
那么长那么长的责备
娘,您就这样放弃我了吗
无奈地放弃了吗
我用五十五天血染疆场的悲壮
换不回,您晚年生活的安详
也换不回,您令人安心动容的模样
换来的、是我二十八年守候在异乡的痴情与张望
那般痴痴地、深情地张望
李海欣烈士的英雄事迹:1984年7月12日凌晨4时50分,越军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特工连秘密摸到了196高地前沿。当敌人在我主阵地前沿进行排雷破障时,被我警戒阵地的暗兵发现。三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5名战士赶到警戒阵地一侧,埋伏在草丛里,看准时机,向正在开辟通路的越军突然开火,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看偷袭不成,便马上转为强攻。50多个越军在密集的火力、炸药包、手榴弹的掩护下,一次冲锋即攻占我警戒阵地,之后,一窝蜂似的向我主阵地扑来。
李海欣一看,立即端着冲锋枪飞奔过来,在击毙了正在翻越壕沟的8个越军后,他自己的胸部和小腹也两处中弹,身受重伤……他咬紧牙关,强撑着身子,向前爬了两米多,按响一颗定向地雷——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十几名越军飞上了天空,随之化为落下的血雨腥风和残肢断体。这时候,九班杨班长跑过来为李海欣包扎伤口,他按住杨班长的手,说:“别再为我浪费急救包了,现在,我就把高地交给你,告诉战友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咱三排丢脸。”说完,他一把将杨国跃推开,眼睛盯着第二批冲上来的越军、盯着铺天盖地向他飞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按响了第二颗定向地雷……几乎就在同时,越军敢死队扔过来的炸药包也在他身旁爆炸……将他的身体炸成了两截——李海欣壮烈牺牲。
这次战斗,全排15名战士共毙敌104名,缴获各种枪支185支(挺),15勇士抗击了20倍于已之敌的多次多路进攻;有三名战士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其他12人都荣立一等功或二等功。他们坚守的142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全排被中央军委授予“十五勇士”荣誉称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