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反毛异端分子沈志华
转载
一、受教育情况:
1963-1966年,北京四中(初中)毕业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肄业。 沈志华当过兵,做个工,上过最高学府,下过国家监狱,还曾是商人。沈志华1950年出生于北京,高干背景,初中毕业后曾参军在空军部队当兵数年,后分配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研究历史。1983年以洩漏国家重大机密罪判处两年徒刑,1984年5月提前出狱,成为83年“严打”以后全国释放的第一人。1980年代中期离开史学界,到南方经商,成为南方富商。
二、学术职务情况
1982年肄业后,离开学术界,到南方经商,故没有任何学历和学术职称。 1990年代初,沈志华从南方返回北京,成立民间历史学研究机构,并在中国史学会下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从事历史研究,一方面资助史学专著出版和其他学术活动。 199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1998年被北京大学历史系聘为兼职研究员;2000年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为兼职教授;200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聘为名誉研究员。他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沈志华将研究方向定位为苏联历史,中苏关系史和国际冷战史。在苏联解体后俄国史学界比较混乱的时期,他抓住机会,以私人身份斥资数百万从俄美购得大批前苏联解密档案,从而赢得了“文化个体户”、“体制外专家”、“史学界异类”等称号。
2004年,沈志华以没有学历(研究生肆业)、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身份,从“体制外”重新回到“体制内”,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并受聘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各大一流院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这一现象被称为“沈志华现象”。目前沈志华已发表史学论文和专著上百篇。他个人出资设立的“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11年来已资助出版了80余本史学著作,由他出资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超过30起。他身兼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
批驳沈志华的文章引用2篇:
例一、 《 沈志华,列举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的所谓“十大罪状”:》
一位中国国际关系著名冷战历史研究教授沈志华、著名反毛分子沈志华,(指:反毛泽东主席)撰写的书,《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以及《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在中国几家大型主流媒体报纸有一段这样的“宣传悼词”:“本书作者是中国最知名的冷战历史研究教授撰写。他以客观深刻,以及大量详细数据阐明了,本应该在 1951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为何被拖延了数年”。从而,罗列出了毛泽东的所谓“十大罪状”:
沈志华教授主要观点:
1,毛当时决绝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操控的联合国决议,是一个极大错误。因此导致1951年未能实现停战。(记住沈志华教授说了:责任不在美国,在毛)。
2,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就是犯下了极端军事冒险主义错误。他忘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国家实力。因此出兵朝鲜从根本上就是一个极大错误。(记住沈志华教授说:那个时候我们因为贫穷落后所以不应该去还击美国人,应该任由美国飞机轰炸丹东,延边。或者在送几个美女去搞“妓女救国”)。3,毛泽东当时错信前苏联空军优势,故而反了轻敌冒进的极大错误。
4,中国从战争一开始就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了美国议案。我们一直都是被动的。这也是因为毛的错误决定。
5,本应该在1951年由美国操控的联合国大会决议朝鲜停战。结果毛不同意失去了机会,导致13国开始孤立中国。
6,中国抗美援朝花了太多太多的钱。是导致后来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7,如果毛泽东不打朝鲜,说不定台湾就可以自己回来。
8,朝鲜战争因为毛泽东犯了侵犯美国利益的巨大错误,因此导致美国提请当时收到他控制的联合国大会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以美,苏,英,法。中五国共同商讨。
9,联合大会因为听了美国的控诉,说中国入侵朝鲜。所以对中国进行制裁,禁运。
10,毛的不民主,极端错误应该受到批评。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教训。收复台湾,解决台独教授认为应该以“仁爱,博爱之心”就是说台独要独立,就要好言相劝。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动机,文中认为:毛泽东后来决定在朝鲜战场与美国人一决高低的决策,竟然是最初起源于在台湾问题上被美国激发出来的革命激情。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第二十八号密令:《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文件确定了美国官方关于台湾问题的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同时文件确定了任何支持台湾的做法都是对美国利益不利的,都会使美国卷入一场战争,都会使美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文件更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台湾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理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是不能够分割的一个整体国家。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再次确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关于台湾归还中国的条款,宣布美国无条件地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掠夺的野心。”(摘自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杜鲁门就命令美海军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紧接着发表了一项声明:台湾地位未定。
这就是沈教授所说的“在台湾问题上被美国激发出来的革命激情”。对此,文章作者看法不同。 提出驳斥。首先,这是个民族尊严,国家主权问题,而非所谓的“革命激情”。毛泽东这一辈的革命家,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曾经有外国记者问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恩来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共产党人。”民族尊严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首位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才有后来毛第一次访苏时,迟迟不肯说出要同苏签订新约,以代替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旧约。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到老大哥家里,老大哥首先要提出来,这就有了毛主席答记者问。这就是第一代领导人所维护的民族尊严。
杜鲁门出尔反尔的做法,干涉了中国内政,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如果说在朝鲜与台湾选择一个地方和美国开战的话,只能是朝鲜。在台湾,无海空军又如何开打。更何况有金门失利阴影。因此,假设中国想与美国打的话,朝鲜是个合适的地方。其次,沈教授认为中国出兵朝鲜的动机“是根据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责任和义务。”如果说这条成立的话,那么1958年毛泽东为什么拒绝与苏联合办长波电台?又为什么与苏联交恶?乃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对苏自卫反击战这又该作何解释?这些难道也是国际分工吗?
就沈教授文章中所说的动机只有第三“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才是符合逻辑的。其实沈教授的说法不是很严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已经受到侵犯了,已经切切实实受到伤害了。因为美国人,台湾问题在当时是无希望得到解决;因为美国人,安东人民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是都是实实在在的伤害与侵犯。若说威胁,则是当时共和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受到威胁了。户破堂危,唇亡齿寒,这就是当时毛泽东等人力主出战的原因。(详情参见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和李峰《决战朝鲜》
老实说,看了沈先生这篇文章,很不舒服。因为其言语之间严重伤害了那些在零下几十度,却身着单衣仍然坚持战斗的战士,伤害了那些在松骨蜂战斗的士兵。
沈先生在文中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看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很可笑。象这般学识的人竟然有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位先生如果不是哗众取宠的话,就是名不副实。第一,中国出兵出美国意料,打得美伪军措手不及。
当周恩来发表声明警告美军一旦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坐视不管,而麦克阿瑟认为周的声明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恫吓。“只要中国人敢参战,我将让只靠步枪作战的中国人尸横遍野,将整个战车变成屠场,坦率地说,我是多么盼望他们参战啊”( 摘自李峰《决战朝鲜》)。十几万中国将士白天潜伏,晚上急行军,拿着简陋的武器战斗,所取得胜利竟然说成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如果说是偶然的,那是因为美国人不相信中国人会出兵,不相信中国人会拿着近是原始的武器与他们战斗。
第二,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采取诱敌深入战术,佯装败退,大纵深穿插,分割包围,歼灭之。而麦克阿瑟深信中国人不敢出兵,所以才落入中国人设得陷阱。如果说偶然,那是因为麦克阿瑟的愚蠢。
“我们可爱的战士14小时用双脚边打边行军72.5公里(这仅仅是地图直线距离),而1990年海湾战争中,极其现代化的美,英军重型装甲部队在平平展展的伊拉克沙漠,面对已经一败涂地的伊拉克军队,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也只有50到60公里”,“打得最惨烈的是三三七团三连龙源里阻击战和范天恩三三五团三连松骨峰阻击战。从天上到地面的跑犁火耕,几十辆坦克掩护成团的步兵冲锋,美军使出了所有招数,但在这两个中国连队的阵地前,六个多小时美军竟未能前进一步,最近的时候被围美军已经能够看到北上前来救援的骑一师坦克上的白色星徽,但就是这短短的几百米却冲不过去,因为那里有中国的战士”(摘自李峰《决战朝鲜》)。看到这,我不知道沈先生作何感想。这样的胜利竟然被称为“偶然”!试问,阁下有何资格作出此种评论!我们可爱战士在与敌人搏斗时,阁下在何处?当我们可爱的战士一口炒面,一口雪时,阁下又处于哪?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安知有阁下?
沈认为中国不接受十三国停战提案的原因有: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和初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二,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三,苏联、朝鲜施加的压力使他无法在眼见的成功面前打退堂鼓;
四,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如此等等。而中国究竟为什么不接受停火提案?
“中国共产党人在朝鲜参战,根本问题并非在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感到了来自边境的威胁,而是在于这个新生的政权力图在国际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承认。
这一点从周恩来的声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就中国军队是否在朝鲜停战,周恩来开列了三个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二、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三、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周恩来拒绝了一些国家的代表提出的“先实现停火后实行停战”的建议。他特别强调,“朝鲜问题和亚洲重要问题的和平解决,离开这几点是不可能的”。更让美国人惊慌的是周恩来指出,“将永远抹去三八线这一政治地理的界线”。
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空前强硬。中国军队在朝鲜参战的政治目的是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立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和整个亚洲局势的稳定。中国共产党人威胁的信号十分明确,三八线这条人为的界线在中国军队的眼里根本不存在,只要中国军队愿意,可以一直战斗到把美军和联合国军赶下日本海。中国共产党人从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时起,就已经拥有了在异常艰难的境遇中却格外地顽强和特别地乐观的性格。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国际政治的孤立当成了一种战斗的动力,这是中国军队为什么义无返顾地到朝鲜参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屈服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性格。他们只有战斗,他们相信通过顽强的战斗新中国最终会赢得全世界的承认。”(摘自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可以说,如果当时中国方面同意停火,战争也许就结束了。但是,至今令许多西方的战史专家迷惑不解的是:中国方面根本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停火。原因不仅仅是中国方面由周恩来所提出的三个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毛泽东吸着香烟对金日成说:“既然美国人敢于诉诸武力,那么中国志愿军就要奉陪到底。打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胜利了,但还不够,还要接着打。你敢越过三八线北进,那我为什么不能超过三八线南进卢金日成的回答是:“对,要乘胜前进!”
应该说,影响毛泽东对朝鲜战争进程思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亚非一些国家的“突然的横插一棒”。这些亚非国家大多数是毛泽东认为“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际政治立场上以中立派居多。杜鲁门扬言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后,这些亚非国家有了基于自身安全的忧虑。于是在联合国大会上产生了一个“十三国提案”,其中心内容是“提倡和平”。这些亚非国家既希望战争的结束,又不想得罪美国,于是提案特别提到“先停火再谈判”,并且对此有一个说明——就是这个说明明显地刺痛了毛泽东——“如果中国宣布不超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无论“十三国提案”的动机多么善良,但客观上是在给美国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它正是美国人此刻急需的东西。提案的要害是“先停后谈”,它令毛泽东不由得想到当年美国人马歇尔在中国的“调停”,也是先宣布“停战”,然后背地里帮助蒋介五运送兵力,补充武器,这个亏共产党人是吃过的。
周恩来召见印度大使,提出了四个尖锐的问题:
为什么十三国不反对美国对朝鲜、对中国的侵略?
为什么十三国不宣布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
为什么十三国中还有一个菲律宾(其时,菲律宾是在朝鲜参战的联合国军中的一员)
为什么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不讲话?换句话说,当联合国军不顾一切地超过三八线,并向北朝鲜重兵大举推进的时候,十三国怎么一句话都没有说过;而当中国军队具有了超过三八线的可能时,他们却提出一个“停火”的提案?
中国方面的回答是:
一、只要一切外国军队从朝鲜撤退的原则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负责劝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回到本国。
二、停止朝鲜战争与和平调解朝鲜问题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在七国会议中商定有限期的停火并付诸实施,以便继续进行谈判;第二步,联系政治问题谈论停火全部条件,商定: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步骤和办法;向朝鲜人民建议如何实施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步骤和办法;美国武装力量自台湾及台湾海峡撤退;以及远东有关诸问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必须得到保证。
这些条件显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摘自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我更倾向于王树增的说法,沈志华只是主观臆断推测。
沈志华说到“这种‘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所谓胜利,应该是指战争决策者确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而毛泽东显然没有实现他把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方针。况且,中国为此还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
毛何时制定了将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方针?况且如果中国也象美国那样将韩国灭掉,那中国是不是成了另一个“美国”?毛的出发点是回到三八线,从这个意义上,已经胜利了。
沈先生说这种胜利只是“心理的”,不知何谓心理?
恰恰相反,“抗美援朝战争留给了中国人太多的享用不尽的财富。中国一举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击败在邻国的土地上,以无可争议的胜利宣告了自己的强大,彻底夺回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应有的位置。这场胜利涤荡了中国百年国耻和民族自卑感。”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胜利激发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迟早会产生一个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中国哲人宋宜昌如是说。(摘自李峰《决战朝鲜》)
不过沈志华的这本书的确迎合了目前国际社会依旧保持的反毛心态,不久前一位旅法华人‘专家’,听说是一位专门研究文革的专家。这个年代大熊猫因为是稀少所以是国宝。但是因为学历泛滥所以教授,专家,满天飞。这位沈教授终于可以尽快拿到大笔不是属于国家资助之外的来自国外的研究经费
例二、《 沈志华,一个荒唐的历史学家 》发表与2008/3/10
过去一直对教授、专家的称谓敬佩不已,以为他们该是些客观公正、厚德博学的翩翩学者,可事实往往与愿望相反,以笔者的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本专业的专家和学者,总体感觉失望多于欣喜,一些人的品格、学识实难恭维,人格之低下甚至宛如市井俚人。遗憾的是,沈志华教授作为一个头牌赫赫的“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大作也着实让人大失所望。纵览全书,通篇的主旨是树立在“强权即是真理”病态思维基础上,用大胆假设,疯狂求证的技法“研究”历史,不顾史实,对抗美援朝的正义行为进行无端指责,从而得出诡异蹊跷的结论,全然不像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个为了阿堵物而勃发的无畏神汉。
原书的论点论据逻辑混乱、头绪芜杂,择其要点,先批驳结论第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和初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恕我冒昧,不知道这位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的“研究”,1950年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举国上下正待从战争胜利的激情中转入到民生建设的复兴之路,苏联援助中国的第一批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也在谈判之中。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这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在政治方面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提出六条具体措施:1、合理地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以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2、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拿出20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3、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拥护我们。4、给小手工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5、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红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6、团结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区,社会改革不能急躁,条件不成熟不能改革。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可以设想,如果不是美国直接干涉朝鲜半岛局势,如果不直接出兵,如果不越过三八线,如果不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无意也无须出动志愿军同美国强人直接交手。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随着美国的自我膨胀而告破灭。沈志华文中所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 8月4日政治局会议上对此所做的解释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站在了亚洲革命领导者的岗位上。”,笔者搜索了一下会议讲话,没有发现任何词藻能够“表明”中国领导人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亚洲革命领导者的岗位上。”,奇哉怪哉,莫非这沈教授面对这重要的论据,也要苦思冥想臆断不成?至于说毛泽东想作以后的国际共运领导人的说法更是匪夷所思,可以参考他在50年代的《卜算子.咏梅》袒露的心迹,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这首词就是斯大林死后,为了回复赫鲁晓夫指责毛泽东想做“国际共运领导人”的恐惧。诸如此类同时期还有他的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再驳谬论“如果仅从守卫国土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当时北朝鲜在军事对峙中尚无败迹,中国只需屯兵东北以备不测就可以了。而此时就考虑到出兵朝鲜的问题,显然包含有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国际主义责任和义务的因素。”,此段论述就更加显得毫无逻辑。
事实上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双方在洛东江附近打成胶着状态以前。中共的基本态度是:赞成金日成发起统一战争,但把它看成是朝鲜的内政。希望能顺利解决问题,但并不准备参与。
周恩来说:“原来设想是赶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地解放全朝鲜,使得战争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如果美帝国主义要援助的话,他也需要有长期的准备和调动更大的兵力,才能进行登陆作战。这种前途对朝鲜是有利的,朝鲜人民也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但根据两个月来的作战情况,这一设想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了。”这是1950年8月底讲的,大体上反映了6月下旬到8月初中央领导人的基本看法。请问沈教授,倘若金日成能在军事对峙中取得胜利,毛泽东如何会在“此时”去出兵,难道去帮金日成锦上添花吗?发出这种荒谬言论显然思维乱码所致,以此作为史实推论更是强加于人。
三驳“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孙子曰 :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入朝初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设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战役全歼敌人一个师,结果证明不符合实际,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集中精力了解研究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他从前线召回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参谋长解方及、刘西元、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毛泽东先与邓华谈了一天,又与4个军长进行长时间面谈,详细询问了解战场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志愿军为什么一次难以歼灭敌人的一个团。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志愿军的火力太差,对敌实行穿插包围后,如果当夜不能结束战斗,天一亮,被包围的敌人就会在飞机、坦克的救援下逃跑。毛泽东意识到,这并非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军力限制问题,是客观能力问题。于是,富于求实和探索精神的毛泽东就提出,我军一个军一次消灭不了美军一个师,就消灭敌人一个团,消灭不了一个团,就消灭一个营。后来,毛泽东还在电报中要求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营”。毛泽东给这个新战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零敲牛皮糖”。毛泽东用它来比喻我军对美军作战不贪图大,要量力而行,打小歼灭战。从此以后,志愿军就也再也没有组织打过大的战役。事实证明,这一战法非常有效,一次“吃掉”敌人一个连、一个营,志愿军“吃得”得心应手。这样积累下来,数量就不小了,我军还不吃亏。可见,不拘泥于经验、客观判断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用,“零敲牛皮糖”,实现打大歼灭战向打小歼灭战转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毛泽东对现代战争的新探索。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戴维逊说:“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这一点他在朝鲜做得很出色。”“如果你对毛泽东的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正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为我华夏民族赢得了志气,从抗美援朝的局势发展及其结局来看,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的荒唐论断不堪一驳。四驳“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
这段话不啻于显摆自己的“精英”身份,急不择路地表明自己的权威。但请这位精英不要忘了,美国的布什曾是个农场主,里根曾是个演员,拿破仑曾是个士卒,以一个人的过去的身世来研判其能力,在当今社会无疑自取其辱。不就是痛击了蛮横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吗?缘何如此失态?如果沈教授尚有余力的话,不如仔细琢磨一下自己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变成赫赫有名的大富翁”的演化进程。 不过,导致抗美援朝的关键因素,“研究”多年历史的沈教授已经意识到了,尽管沈教授欲说还羞、半遮半掩,扭捏作态,还是应该值得表扬一下。那就是毛泽东出兵朝鲜的最大原因是基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考虑,高瞻远瞩地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拼打出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避免中国直接处于美、苏巨鳄的夹缝之中,避免中国成为世界冷战的桥头堡,避免沙文主义的苏联的裹挟和对中国的进一步渗透,而处于夹缝之间疲于奔命的朝鲜就是明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