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廉:毛泽东晚年的巨大成就(三)

转载

 

4c5b0f5e60a5fcc9d37f4704f41c7d77.jpg

  四、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一生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宗旨是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群众性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斗私批修运动,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斗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同时每个人都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考验。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思想大革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过七、八年要搞一次。因为在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漫长过程中,要逐渐实现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不是一两次革命就能解决的,必须反复进行。

  通过1966-1976年的第一次“文革”,一方面是“走资派”暴露出来了,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增强了分辩是非的能力,再不像过去只拉车不看路了;同时广大干部通过下乡劳动锻炼,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广大农民的疾苦,密切了干群关系;对机关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等作风进行了一次初步批判,思想、工作作风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欣欣向荣的好风气,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扶老携幼、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断革命的科学原理,而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伟大的探索。由于没有经验,同时又被坏人利用,被“走资派”利用了,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了一些偏差。正如巴黎公社一样,虽然失败了,但其精神永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要实事求是地从每个人的经历,成长看待文化大革命,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后,30多年的社会实践从反面证明,由于我们否认阶级、阶级斗争的存在,而对新、老资产阶级的进攻又听之任之,任其泛滥,不予反击。毛泽东在1963年9月份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中就说过:“……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很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要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毛主席在四十多年以前的英明预见完全应验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五、要抓革命,促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普遍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六、必须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遍地、反复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七、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

  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

  八、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

  应当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

  九、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归纳起来,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是: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特殊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有两种发展趋势,向前发展成共产主义社会,向后发展复辟资本主义社会。要防止后一种发展趋势。

  二、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还要继续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革命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真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四、重视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因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过七八年又搞一次,矛头向上,指向有权有钱的压迫者和剥削者;与毛泽东对立的阶级斗争是:年年搞,月月搞,天天搞,时时刻刻的搞,矛头向下,欺压弱势群体,只搞不说。

  五、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仅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还要求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要求人们自觉“斗私批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与旧的观念彻底决裂,使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无容身之地。

  六、要抓革命,促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七、必须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遍地、反复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八、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

  九、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

  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纪念堂到何处寻,天安楼上能看清。左边革命博物馆,右面人民大会厅。抗日长征施妙计,兴邦立国操碎心。防修未捷身先死,长使工农泪满襟。

 

  第三章 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写出一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了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限制。”(《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7面)

  但是,毛泽东并不因此就停止对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相反,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毛泽东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奋斗了一生。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毛泽东说:“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与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与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应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

  “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简单的协作就创造一种生产力。手工工场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协作,在这种协作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的生产关系。手工工场是非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种改进技术的需要,为采用机器开辟了道路。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力才大发展起来。”

  “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0――132页)

  这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从哲学高度与历史事实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讲得非常清楚。即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用新的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

  毛泽东的这一认识,使那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们和那些既不读书又不懂实际的人们相形见绌了。那些人既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懂,也不知历史,更不了解实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搞农业集体化。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民粹主义者,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以后才能搞社会主义。

  以上是毛泽东从理论上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要靠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要靠新的上层建筑。

  下面是毛泽东把他探索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政权了(上层建筑),毛泽东就领导全国人民,一面恢复生产,搞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一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驾齐驱,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是从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对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首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离开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免谈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今,离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包装得很精美,那也是改名换姓的资本主义。

  毛泽东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首先是为农业集体化而奋斗。从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们都没有经验,加之有些领导人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把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急忙向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确实犯了“左”倾错误,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毛泽东为了纠正“左”的错误,从1958年11月3日起,就反对“共产风”等“左”的思想和行为。直到1962年,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的规模确定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才基本定型。定型后,他就主张相对稳定,不准随便变更了。1975年,陈永贵写报告,要求把全国农村的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大队核算。毛泽东请邓小平研究,邓小平研究后,同意陈永贵的意见,把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大队核算。最后毛泽东还是没有同意改变基本核算单位。(关于人民公社的问题,在另外的栏目里再详谈)

  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农村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它凝聚了毛泽东后半生的心血。

  但是,毛泽东逝世后,人们把农村集体所有制作为毛泽东的“罪恶”之一。并下令解散人民公社,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谓“联产承包”就是改名换姓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它不仅使农村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倒退了,而且是一次彻底的平均主义的生产资料再分配,是对生产力的大破坏。它把大田变小田。为什么要把大田变小田呢?因为要利益均等,大田有好有坏,不能某个人全要好的大田,某个人全要坏的大田,于是就把大田分成几块,一个人只能分一块。因此一家人的田土就东边一块,西边一块,七零八落。牛不能平分怎么办呢?有的生产队就把牛杀了,分牛肉,干部还把牛皮隐藏起来,换酒喝。磨坊只有一个怎么办呢?干部想要,有的社员也想要,但社员争不赢干部,于是有的社员就悄悄把磨坊炸了。水塘不能平分怎么办呢?让它自生自灭。工厂不能分怎么办呢?有的承包了,后来就变成私人的了,有的也就自生自灭了。

  联产承包后,还出现一个怪现象,就是不明不白地、不知不觉地把农民集体所有的田地,变成当地政府所有的田地。当地政府要卖就卖,他们卖给房地产商,一亩50万元,他们给农民的钱,一亩只给41700元。农民不许卖,就派武警去镇压。你看怪不怪!你说农村到底是什么所有制,既不是个体所有制(主要生产资料田地不是个人的),也不是集体所有制,更不是全民所有制?现在农村到底算是什么所有制?谁能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说得清楚的,那就是农村现有的土地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业到底是走集体化道路好,还是走单干道路好呢?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80年代初,沸沸扬扬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为什么不用来检验一下农业上的两条发展道路(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和单干道路)谁优谁劣呢?

  一些领导人,把当时带头搞联产承包的安徽小岗村吹上了天,说是什么发明创造,并下令全国推广它的经验。那么,现在小岗村怎样呢?由于大人物的重视,也就少不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援。听说江泽民要去参观,上级拨款修路,电讯局免费给各家各户装电话,等等。但江泽民一走,有的人电话也不使用了,因为有的人交不起每月十元钱的座机费。上级也下了很大工夫,不仅在物质上的支援,还不断派人去帮助,千方百计地想把小岗村这个“阿斗”扶起来,但小岗村这个“阿斗”始终扶不起来。后来上级派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去扶持这个“阿斗”。沈浩带领十多个小岗村的干部群众到大赛和华西村(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去参观。想改变那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但他无力回天。沈浩是个好同志,好干部,他为了扶持这个“阿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没有把这个“阿斗”扶起来。不是沈浩没有能力,也不是沈浩不努力,而是因为“阿斗”的本质决定的。小农经济就是死路一条。现在有个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就是歌颂沈浩同志扶持“阿斗”的艰苦历程。从《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看出沈浩是个好同志。另一方面看出,“阿斗”把一个好同志劳累死了也还没有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应当说,80年代初,像小岗村那样差的困难的生产队全国各地都有一些,正确的态度应当派人去帮助他们走集体化的道路,帮助他们逐渐共同富裕起来。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帮助那些差的生产队走集体化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让它们自己各搞各的就算了,不该大吹大擂地用党的号召、行政命令向全国推广小岗村的经验。推广的结果,使农村成了四不像的社会。既不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像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证明(从公元前4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起,到1955年为止),现实证明,小农经济,单干是共同富裕不起来的,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像样的单干共同富裕的村或生产队。

  相反,少数坚持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生产队,那些年像被抛弃的私生子孤儿一样无人过问,只凭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苦挣扎,还被一些人挖苦、讥笑。

  现在看来,农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还不少(有一个公社即乡,其余的是村和生产队),这些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村一般不存在新的“三座大山”不存在两级分化,有的快要共同富裕了,有的已经共同富裕了,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四川彭州的宝山村等。华西村整体之富,连美国学者看了都目瞪口呆,并说:如果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美国人也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四川彭县的宝山村在08年的大地震中,虽然招致毁灭的破坏,但他们仍然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坚持自力更生,恢复建设美好家园。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有走集体化的道路才能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在农村建立了集体所有制后,紧接着就在工商业中建立的公有制。工商业中的公有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全民所有制;一部分是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的来源:一部分是用革命办法和专政的办法,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另一部分是通过公私合营,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而来。这两部分在全民所有制中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全民所有制是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自力更生新建立的。

  集体所有制主要是原来一些小手工业和个体商业者组织起来的。

  毛泽东那个时代是名符其实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全国人民正在为共同富裕艰苦奋斗。

  遗憾的是,毛泽东逝世后,一些人说,没有高度工业化,没有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就搞社会主义是“民粹主义者”。因此,这些人把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积累起来的公共财产,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作嫁衣裳。

  从所有制来看,现在我国已不是公有制为主体了,我们离社会主义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

  毛泽东领导人民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现在,基本上付之东流了,所谓以公有制为主体,只是挂的一个“羊头”而已。

  二、对按劳分配探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标志,也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和真假社会主义者的试金石。关于按劳分配,毛泽东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0页)

  “要保证人民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讲“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

  “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立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

  (同上134页)

  关于产品分配,他说 :“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上136页)

  关于按劳分配,他提出了许多个对立统一的方法。在这些对立统一中,既有主有从的方法,各方都又照顾到。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只强调某一方。既不能只强调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刺激,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能只强调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精神鼓励,忽略个人利益。个人和集体双方都要照顾到。

  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比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高明许多,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初步探索后,毛泽东就着手探索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各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只是各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处理的方式不同。而处理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毛泽东才认真探索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远见卓识的意见。他说: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地方与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关系等。他说:“同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门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区管,有的由地区管,有的由县管。都是全民所有制,归谁管,归哪级管,只要一个积极性还是要两个积极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注意解决的很关重要的问题。……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8页)

  以上的论述,是要处理好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级领导人的积极性。

  他又说,要给劳动者各种权利,要使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要使劳动者与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就要作大量的工作,他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工作。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要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同上129-130页)

  这是要求各级领导人处理好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要对干部做工作,要干部与工人打成一片,平等对待工人。

  现在看来,这些话讲得既精彩又深刻。劳动者只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翁,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

  关于企业的管理。毛主席说:“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他还说:“在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同上第135页)

  要正确、具体地处理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领导者与劳动者的平等关系,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新贡献,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他为争取工人在生产中的平等权利奋斗了终生。他否定了苏联的一长制和中央过分集中的管理办法,他主张要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在生产中要发挥每个工人的积极性,要改革那些妨碍发挥工人积极性的规章制度,要经常整风,使干部不敢骑在工人头上作威作福。

  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也付出了代价。那些权贵们对毛泽东怀有刻骨的仇恨,一提起毛泽东他们就深恶痛绝。

  因此,毛泽东逝世不久,就全面复辟了一长制,有的厂干脆把厂变成私有制,搞资本主义,使广大工人又重新轮为受剥削受奴役的境地,使许多工人下岗失业,流落街头,甚至有的妇女沦为娼妓。

 

  第二节 发展商品生产,掌握价值规律,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的内容。在中国,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更加重要。因为农民是大多数人。

  怎样才能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呢?1958年,有的领导人认为,农民比工人先进了,农民是标兵,各行各业都要向农民学习。农民的产品可以调拨了,商品可以消灭了,货币可以取消了。

  毛泽东对这些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我们利用商品生产团结了几亿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有了人民公社,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更要发展,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例如畜产品、大豆、黄麻、肠衣、果木、皮毛。现在有人倾向不要商业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违背客观法则的。把陕西的核桃拿来吃了,一个钱不给,陕西的农民肯干吗?把七里营的棉花无代价地调出来,会马上打破脑袋。这是不认识五亿农民,不懂得无产阶级对农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437-438页)

  “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是国家与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同上439页)

  “劳动、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统统是农民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的,因此产品也是公社所有。他们只愿意用他们生产的产品交换他们所需要的商品,用商品交换以外的办法拿走公社的产品,他们都不接受。……商品流通的必要性是共产主义者要考虑的。必须在产品充分发展之后,才可能使商品流通趋于消失。同志们,我们建国才九年就急着不要商品,这是不现实的。”(同上440页)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就要利用它的积极方面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巩固。毛泽东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6页)这“四化”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促进的。为了实现“四化”,毛泽东费了不少心血,并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他提出要工业农业并举,要按农、轻、重安排计划,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在生产力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要提高人的健康,要提高人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要提高人的觉悟,不能只强调物质因素,忽视人的精神因素。他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同上124页)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工业化的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汲取双方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根据我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搞工业,探索出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毛泽东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培育、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良)。

  他还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49-50页),并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农业现代化。毛泽东逝世时,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建设已初具规模,大、中、小水库有八万七千多个;引进的十三套大型化肥厂已建成开始投产,使我国的化肥产量猛增一倍;袁隆平的优良品种培育成功,使水稻产量猛增20%并逐渐推广;国家和地方都建立了许多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厂,许多县都有农机修理厂,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毛泽东提的是“科学文化现代化”,(周恩来建议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又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是不行的。要培养一批懂得理论的人才,也可以从工人农民中间来培养。我们这些人要懂得些自然科学理论,如医学方面、生物学方面。”

  激光是那时刚出现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毛泽东也抓住不放。他说:“死光(现在说的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参看《毛泽东文集》第八卷,351-352页)

  请看!这是多么有远见卓识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不像有些人那样,自己搞不出来就不搞,等人家搞出来拿钱去买。人家不卖,就白瞪眼。

  毛泽东还提出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并不断关心、推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经验。他还把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作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而加以重视。

  毛泽东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脚踏实地在干,从物力和人力上狠下功夫。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办了许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从相对数来说,比现在的科研经费比重还大。现在有些科研单位,由于没有经费或经费不足,有的解散了,有的为了生存搞创收,就只搞一些短期见效的产品。

  那时,为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全国各地新办了许许多多的中专和大专院校,比如成都,解放前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现在合并四川大学)和成华大学(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体育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等,都是毛泽东那个时候国家拿钱办起来的。学生上学不但不交学费,而且大多数吃饭也不要钱,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一个月还要发三元钱的零用钱。因此,他那个时候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地搞出来的,大多数都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国防现代化方面。由于毛泽东不相信帝国主义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他未雨绸缪,很重视国防建设。由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标志国防现代化的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和人造卫星都是那个时候就搞出来了。他不只是注意进攻,还很注意防卫,他提醒大家说:“军事上除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卫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卫。进攻武器,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需要攻防两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我们准备做一些蠢事,要搞地下工厂、地下铁道,逐年地搞。”(同上352页)

  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

  毛泽东逝世时,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已初具规模,有许多尖端武器还正在研究试制。但他逝世后,一些人认为帝国主义放下屠刀了,会立地成佛,因而大砍国防经费(把钱拿去大吃大喝,出国旅游),放弃了或停止了有些尖端武器的研究和试制,使我们的国防现代化的步伐放慢了。直到帝国主义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北约狂轰烂炸南斯拉夫和我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时,才把我们的一些人炸醒了,这时才逐年增加国防经费,亡羊补牢。

  由于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四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才使我们的国家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归纳起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 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讲得比较清楚

  生产力要发展,要靠生产关系来帮助,生产关系要相对稳固,要靠上层建筑来保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巩固,最终又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上层建筑起先锋作用和领导作用,生产关系起促进作用,生产力起基础巩固作用。

  二、发现了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即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只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毛泽东把在生产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领导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要特别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因为农民是大多数)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他说:“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三、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他说:在生产力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要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的觉悟,不能只强调物质因素,忽视人的精神因素。他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四、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苏联的工业化的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提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要工业农业并举,要按农、轻、重的秩序安排计划,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