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中医文化——膏肓、腠 理、膏粱、痞滿
个人日记
汉字有能量,一字一太极!中国全息姓名学研究会专业研究汉字能量信息机构,发现中华汉字文化之美,传播传统文化!感谢著名中医教育家徐文彬先生带来的关于文字里的中医信息解读,下面就‘膏肓、腠理、膏粱、痞滿’几个字的易理剖析分享给大家!
膏肓
“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
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巫,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恐怕您吃不到新麦,活不过今年夏天了。”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医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
医缓来到晋国,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不可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我梦境相符,真是神医!”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农户献麦,并吩咐煮好麦粥。景公忽然想起桑田巫的话,立刻召他入宫,指着麦粥对他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是什么?”并喝令左右将巫人推出斩首。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入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溺于粪池中而死。
膏肓就是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
膀胱经的第四十三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
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的时候说:“(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其实膏肓和骨髓是一回事。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
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
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
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
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
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从而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
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
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销铄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在胸骨下一寸。
“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
临床上有针刺不慎刺伤肝叶的报道,但是高手一样可以用针,一般用凉水泼面,使患者惊惧以后肝叶上提,医生乘势进针,这样既能驱除邪气,又不伤脏器。
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在脐下一寸半。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
《素问·腹中论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之病。”针刺气海也需要谨慎,免得伤及膀胱、大肠而导致排便异常。
现代人以瘦为美,不惜节食、抽脂,其实这是残害自身、引邪入膏肓的典型行为。
人之所以要长脂肪,一则为了贮存能量,二则为了保温取暖。当人的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可是当人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武断吸出脂肪的时候,就是暴露心脏和其他重要脏器于外,招灾惹祸。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令人作呕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为这些人感到惋惜。貌似轻巧的剥离,带来的会是更深的伤害。
果不其然,现代西方医学家发现,做过吸脂手术的人,多数会反弹,少数没有反弹的,大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甚至以自杀结束生命。
还有丰胸隆乳的人们,不惜在胸膛填埋异物。
其实女性在二十一岁智齿生长,身体发育到达极限之前,通过艾灸气海,通调冲脉,增加营养,改变穿高跟鞋的习惯,改挺胸为含胸的姿势,都能促进乳房的发育。
过了这个年龄,就别再折腾身体,通过改善气质,提高修养,培育神韵,一样可以妩媚动人,何必伤身劳神呢?
腠 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
“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作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比如两座大山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离开了实体,虚空不存在;光看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实体,即所谓的“凤汉实体”。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局,结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意思是说清轻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灵枢·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活人是个充气的皮囊。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气”,是保卫、护持的意思。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缘故。猎狗能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所以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五癃津液别》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膏粱
俗语说:“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正如用糟糠泛指贫贱生活一样,膏梁则是富贵的代名词。比如《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膏粱指吃食精美肥醇,锦绣形容穿着华丽考究,泛指奢侈富贵的意思。
“膏”是指白色固体和半固体的动物油脂、肥肉。牛奶也属于膏的一种,纯牛奶放置沉淀一会儿,上面就会浮现一层黄油,牛奶煮开了,上面也会有一层黄油皮。改革开放之前,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普通人家几乎见不到荤腥和油水。所以,买肉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卖肉的师傅割点儿肥的,回去炼点油出来,好让清汤寡水的饭菜里面见点油花。那时候点心渣都是好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大学的时候,食堂饭菜质量低劣,自己也舍不得买肉菜吃,放假回家的时候,馋得我恨不得喝油。大学同学里面有几位是从西北内蒙来的,从小没断过肉吃。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就比一般同学好。我们谨遵《素问》教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仍免不了头疼脑热,可是一位青海的哥们儿,躺在北戴河的沙滩上被海水泡着睡了半夜,愣是没事,更不用说熬夜的体力和性能力了。我时常对他说,按照中医的理论你早就死了,你居然还活蹦乱跳的,这就是童年营养造成的差异。
饭菜里面没有油水的日子实在难过,同时也导致消化油脂的功能下降,用进废退嘛,以至于现在的人饮食改善,油脂摄入相对充足以后,消化功能反而难以适应,造成了脂肪的堆积。
粱”指的精制米,精制谷物。小时候我在我母亲的故乡山西阳高县下深井公社上深井大队生活过,那是70年代初期,村里一般的人家吃的就是红色高粱米面做的糕,比较穷苦的人家则是大半年以糠为粮了。人们喝的小米粥也是掺着糠,同时煮着山药蛋。富裕的人家吃的是用带壳黄米磨成粉蒸的糕,当地人叫黍黍糕。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吃上一顿纯粹用黄米粉做的糕。成语“一枕梦黄粱”,说的就是这种精制的黄米粉糕。
精制谷物品种本身的的粗纤维含量低,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经过精制后,脱去了皮壳、糠麸,磨细过筛,进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黏腻,口感、色泽都好,不至于粗粝难以下咽。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说的就是精制米、精制谷物,所以有人就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挤兑他没见过粗糙的没脱壳的粮食。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过年才能吃上的饭现在天天可以吃了。人们开始挑肥拣瘦,不买肥肉了。吃饭动辄就是七大盘八大碗,鸡鸭鱼肉,为了刺激人们食欲味觉,大量地使用辛香、麻辣、鲜咸的调料,比如味精、辣椒,花椒甚至罂粟壳,达到了膏梁厚味的水平。水煮鱼、香辣蟹、麻辣小龙虾算是集大成的几道菜。
人们吃精制米、白面粉还不够,黄米糕再包上馅,用油炸了吃油糕。吃馒头、面包唯恐不白,不筋道,搞得店家们除了为小麦一层层剥皮外,竟添加漂白增白剂,蒸出的馒头还要用硫磺熏白。真是食不厌精到了极致。
正所谓“物极必反、泰极否来。”结果呢?富贵病来了。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膏粱厚味吃多了,脸上长痘痘,口舌生溃疡,身上长疔疮,咽喉动辄脓肿,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淋漓涩痛,包括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痈疽,以及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其实都是精致饮食惹的祸。再加上热性佐料的刺激,从而导致心经毒火。《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早就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出现这个社会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盲目和西方人比较,不顾人种,饮食习惯的差异,过于剧烈地改变饮食结构,只顾摄入营养,不顾消化能力。其次就是在广告的洗脑误导下,崇洋媚外的中国人放弃喝开水、热茶,开始喝冷饮、冰镇啤酒,更加削弱了消化功能。另外,就是忽略了饮食的均衡、搭配。蒙古人祖祖辈辈吃肉喝酒,也没有什么蔬菜水果,但是离不开砖茶的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但是喝的还是传统的绿茶、花茶、乌龙,除了提神利尿,根本解决不了饮食积滞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最终伤身损命。
天地造化,奥妙无穷。任何生物,其实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整体。也就是说,单取其一部分,它有偏性,采取它的全部,就会有相反的偏性存在,整体就会平衡。荔枝性热,吃多了会让人发热,甚至口鼻出血。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荔枝壳煮水喝,热毒即平。再比如梨性寒,体质虚寒的人吃了会腹痛泄泻,其实在吃梨的时候只要连中间的梨核嚼着吃了,就不会有问题。比如山茱萸的果肉是酸敛的,山茱萸的核就是辛散的,所以老中医开方子想用山茱萸敛气生津,处方就写山萸肉,把核去掉。比如核桃仁是补肾补脑的,可是核桃里面的分心木是化痰息风镇惊的,包裹核桃的薄皮是苦涩的,与核桃补益的功能相反,老年人吃就应该剥去。
糠是五谷的皮壳,作用正好跟胚乳、胚芽的性质相反相成,如果我们能一起食用,就不会出现积痰生火的病症。古代道家养生,吃的是全麦饭,就不会剥去影响美观的黄皮。另外糙米是活的,有生命力的,糙米浸在水中,给予适当的温度、空气,数日后就会发芽。而将精制米浸入水中只会腐烂。
所以说膏粱之家,应该吃糠咽菜,把剩下的肥肉精米送给那些整天吃糠咽菜的穷苦人家。这样所有人的身体也就好了,天下也就和谐平衡了。都市里逐渐觉醒的人们开始摈弃大鱼大肉,有的开始吃素,有的开始吃五谷杂粮,有的开始吃野菜,其实这就是自然的回归。
痞滿
有句成語叫做“否極泰來”,大家都知道是比喻壞事發展到極處可以轉變成好事。這個成語體現了道家辨證的哲學觀念,類似的成語還有“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盈則虧”,“凹則盈”“曲則直”等等。
為什麼說“否”是不好的,“泰”是好的呢?這還得從道家的價值觀說起。簡單一句話,道法自然。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是,以違背自然為非。如果用陰陽描述自然的話,那麼陰陽和合、交流為順,陰陽隔離、斷絕為逆。
按照陰陽不同的屬性本應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者恒清,濁者恒濁。但是這樣的話,陰陽只有分離沒有交流,處於陰陽隔絕的狀態,像個分居、離異或冷戰的夫妻,是不會有生命產生的。道家稱之為天地不交,用卦象來描述就是這樣,陽在上,陰在下,也就是乾上坤下,男上女下,卦名曰“否”。
反過來說,如果本屬陰寒的濁氣能蒸騰上天,本屬陽熱的清氣能下降到地,這樣陰陽就產成了互動、交流,而萬物就在這交流中產生了。人就是自然界陰陽交流的最完美的傑作。道家稱之為天地交,用卦象來描述就是陰在上,陽在下,乾下坤上,男下女上。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翻雲覆雨,如此這般,循環往復,無有終時。卦名曰“泰”。
用沙漏做個形象的比喻的話,沙子在下,空氣在上的時候,沙漏是死的。而翻個個兒的話,沙子在上,空氣在下的話,運動和交流就開始了。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而其他星球上沒有,就是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大氣層的籠罩下,在地球內部實現了天地、陰陽的交流,從而衍生了萬物。
地球上每個生命包括動物和人,都有陰陽交流的“泰卦”的符號特徵。泰卦是陰在上,陽在下。陰是偶數,陰爻用――表示,陽是奇數,陽爻用——表示。從頭上看,人有雙目,雙耳,雙鼻孔在上,單口、單咽、單喉在下。在胸腹,雙乳在上,單臍在下。都形似泰卦。如果有一天發現了外星人,只要他的星球是陰陽交流的,他們的樣子也怪不到哪兒去!
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小天地。同樣有陰陽之分,同樣以陰陽交流和合為順,以陰陽離絕為逆。
腎屬水,藏精於腦。腦髓、腦漿為至陰之物,存儲頭顱之中,高高在上。心屬火,居於腦下腎上,如同陽光普照,使下焦丹田之氣蒸騰於上,通過任督二脈上沖於腦,煉精化氣,陰精下流,由腦而脊,由脊而骨,由骨而筋,由筋而脈,由脈而肉,由肉而皮,由皮而毛髮,滲灌全身,如霧露之溉,此為康泰!
如果上下隔絕不通,就會出現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中醫用“痞”形容這種病理狀態。也叫做心腎不交。
導致上下隔絕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有無形的寒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這是病人自覺痞滿,但是摸上去軟軟的,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東西阻隔,實為寒氣凝滯。
有火熱結作痞,《傷寒論》第154條雲:“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本證後世醫家稱之為熱痞,劉渡舟教授在火證論中叫做“火痞”。這是由於飲食不節,嗜食煙酒或辛辣、鮮鹹等食物,或欲火焚身,心火過亢,導致的面目通紅、鼻子噴血、目赤脫髮的上熱下寒的痞症。
還有水痞,《傷寒論》:“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這是由於飲水過多,或小便過少,導致中焦下焦積液存水過多,以至於出現了上熱下寒的痞症。
最多見的是痰痞。有的堵在咽喉,吞不下,吐不出,叫做梅核氣。有的堵在胸口,出現憋悶、短氣。有的堵在心下,抑鬱躁狂交替出現,吃不下飯或者吃完就堵。這種情況非用半夏不可開通。比較嚴重的就是痰血粘裹,或者是純粹是瘀血的血痞,被稱為痞塊,已經變成癥瘕積聚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結,心有千千結,愁腸百結,下一步就是患,離腫瘤就不遠了。
《傷寒論》中論述最多的是心下痞,相當於在巨闕、上脘穴的部位,是心氣募集之處,所以用了一系列瀉心湯治療。痞症的表現除了自覺滿悶以外,主要就是上熱下寒,心火不得降,鬱熱於上,脫髮、目赤、頭部皰疹、口瘡、鼻血、痤瘡、癰疽層出不窮。凝寒於下,腹痛、腹瀉、陽痿、陰縮、尿頻、遺精、白帶。所以開痞散結瀉心湯的方劑,大多是寒熱藥物同時使用的。
除了在心下容易出現痞以外,任脈循行的其他部位也會出現痞的症狀。比如在關元、水分、天突、膻中等部位,除了類似的上熱下寒症狀以外,還會有相關的比如閉經、尿濁、胸痹、梅核氣、咽喉反復感染等症狀。
其他經脈如果上下隔絕不通,也會出現痞。比如肝膽經。《傷寒論》介紹發病機理:“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在也於脅下。”介紹治療的方法:“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臨床上病人不懂痞是什麼,主訴的症狀一般不是疼痛,而是憋脹、堵悶。北京土話叫“硌硬”,意思就是有個東西硬硬的的硌在那裡,不痛不癢。還有句話叫做“添堵”,說的也是痞,是由心情不舒暢導致的痞。臨床診斷觸診、脈診是很重要,定位不准的話,用藥歸經,扎針取穴都會失去準星。
中国全息姓名学研究会《全息姓名学》第三期正在授课中,喜欢的可以插班,共享国粹!
什么是文化?你有文化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