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记忆(之一)

个人日记



今天是母亲离世三周年的忌日,今天又是父亲的生日。清早和弟弟们祭奠回来,坐在电脑旁边想敲一段文字,题目都想好了,是《父爱深深,母爱绵绵》,可是坐下来又不知道从何谈起。在历数父母千万个好中,尘封的记忆却不由自主涌现出来,构成了一幅幅酷似蒙太奇的画面,
父母亲无论是年轻的容颜还是上了年纪以后慈祥的面孔,都融合在这温馨的色彩中,永远定格在我脑海里。

1955年,父母双双从他们的家乡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调到阿荣旗公安局工作,那一年,父亲27岁,母亲24岁,
从此在这个汉族区域里,父母工作直至离休,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不曾养育他们的第二故乡里。那年夏天,我出生在公安局后院的一间简陋平房里。我的哥哥在莫旗出生,他长我两岁。

父母汉话说的很笨,除了工作迫不得已用汉语交流外,在家说话清一色都是达斡尔语,就连我和哥哥以及咿呀学语的弟弟也不例外。
随着汉族保姆奶奶来我家,家里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后来我又陆续去幼儿园和小学,开始接触汉语。再后来,周围语言环境统统都是汉语,渐渐地,我与哥哥弟弟们忘掉了达斡尔母语,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汉语工作学习的环境中。

当时阿荣旗人口也就几万,镇内人口更是不多。阿荣旗应该是移民小镇,鄂温克族是当地土著人,居住在偏远山村,上班的机关干部基本都是外来的。那时候家家都住土坯草房,砖瓦房屈指可数。以中央街为中心,东面山脚下有三幢砖瓦结构起脊房,是日本开拓团留下的,我们称它东馆舍;街西面前后有八幢砖泥结构平房,我们称它西馆舍。这种房屋都属于公房,排号等待配给,如果能住上砖瓦房就算是上等人家了。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就搬到了西馆舍居住,和我们对面屋居住的是刘氏一家。

清楚记得我家住在第一栋房,一出门便是杨树林。夏天燥热的时候,妈妈就帮我拿一个床单出来,两头绑在大树上,此刻床单就成了摇车,我会躺在摇车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这片杨树林很大很高,据说是日本开拓团栽下的,每逢夏季,乘凉人多了,许许多多的摇车在树林里摇啊荡啊,很是气派,真是一道难忘的风景。

西馆舍的第一栋房当时住的都是头头脑脑的人物,虽然他们陆陆续续调离到外地工作,可至今我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一天中午饭后,大家仍然聚在杨树林里纳凉,旗长博音格特尼大伯、书记刘万臣大伯、还有父亲他们三人指着树上比比划划说着什么,我好信儿跑了过去,顺着他们的手势往上一看,是只猫头鹰蹲在树梢上,博大伯顺手掏枪出来,没有打中,刘大伯也掏出枪来没有打中,身为公安局长的爸爸不由分说掏出小撸子一枪就把猫头鹰打了下来。我当时高兴的不得了,这个显摆啊,拎着猫头鹰逢人炫耀爸爸的枪法,以至于我上了小学以后,还绘声绘色讲给同学们听,从此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进一步高大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莫名其妙,怎么会有枪呢?那个时候,书记和旗长都是佩戴枪支的,父亲作为公安局长更是理所当然了。

我记事儿起,爸爸月工资是95·5元,妈妈54·5元,去掉23元开销给奶奶的保姆费,家境应该是不错的,当时有多少人家月挣36元养活全家老小的啊。可是我总觉得妈妈在算计着花钱,收支都要记账,这个习惯妈妈终生都在保留着。妈妈为了节省开支,还为了我们兄弟姐妹吃好穿暖,经常买一些羊毛回来自己用纺锤纺线,然后用纺成的毛线给我们织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妈妈总是忙,白天工作没有时间,只能利用晚上做这些活计。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跟着妈妈学会了纺线、织毛衣,正经儿是妈妈的好帮手呢。

我家兄弟姐妹一大帮,只有我一个女孩儿,爸爸对我要求极严格,总是告诉我女孩子要有站相、要有坐相、还要有吃相。我以前说话爱抖动腿的毛病就是爸爸硬给我纠正过来的。爸爸告诉我,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说话不许带脏字,见到长辈要问好,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语,有客人来吃饭不许上桌,给长辈敬酒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的酒杯,说话聊天要看着人家不能心不在焉,去串门不能坐在长辈的炕头上等等。爸爸还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善心爱心,要诚实稳重,要尊老爱幼。记忆犹新的是,我刚上小学那年,姥姥带我去看戏,本是对号入座的,只是因为我小,占不满一个座位,一个大人就挤在我旁边坐了下来。出于对爸爸教导的牢记,我给那个大人让了座位,一直坚持站到整场戏结束。那个人好像旁若无人一样,根本没有理会我,好像我这么做是应该应分的。当时姥姥不会说汉话,只能用达语嘟囔着训斥我并且几次欲抱着我。
我刚刚8岁,却有“尊老”的礼数,那个貌似“叔叔”的年轻人,怎么没有“爱幼”的概念呢。现在回头想这些事情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在我成长的环境中,大多数人根本不是按照爸爸教给我的这个礼节套路出牌,而且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常常被冠以“有魄力”的美名,一马平川走的极其顺畅。可是我并不后悔,欣然地继续坚持去做。当然,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我这些礼节已经升华为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一直规范着我的言行、滋养着我的心灵、提高着自我免疫自我净化的本领。

父母亲对奶奶的尊敬那是没的说,作为保姆奶奶,父母亲给予她相当大的权利。奶奶一来,我们的小名全让她弄乱套了,不对,应该是统一了。奶奶不会叫我们的达斡尔族名字,三个字五个字的,
她嫌啰嗦,索性给哥哥起名叫大小子,给我起名叫丫蛋儿,弟弟依次叫小二、小三、小四、小五。我曾经抗议过,尤其上了小学以后,总是听着奶奶拉着长音喊——丫蛋儿,回来吃饭喽!我就无地自容。后来,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这么喊起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乃至于我的乳名“阿米杰”只有幼儿园阿姨和莫旗老家的亲属这么称呼我。奶奶在家说了算,弟弟们不听话,她就拿起烧火棍打屁股,即使爸爸妈妈心疼也不去阻拦,后来才知道,这是父母给奶奶树立的绝对权威。奶奶这个权威最后派上了用场,那是“文化大革命”父母被限制人身自由后,是奶奶独当一面支撑起我们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每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极其敬佩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们小时候,父亲很严肃,很少和我们唠闲嗑,总是感觉他很少在家,经常出去搞案子一去就是几天,每次胡子拉碴回来的时候,总是让我们心疼不已。六五年时任法院院长的父亲被抽调外地搞“四清”,一去就是八个月,家里的担子只有妈妈和奶奶扛着。弟弟小三突发脑膜炎,在本旗医治无效转到齐齐哈尔医院。小四吃奶,妈妈出不去,奶奶看护我们也走不了,爸爸是“四清”带队团长,请假需要内蒙自治区批准,根本请不了假回来。当时没有电话,来回送信就是骑马。没有办法,小三在齐齐哈尔住院,是没有结婚的舅舅以及法院勤杂员去护理的。那时候,我们已经搬到了东馆舍,居住条件略微好一些,虽说还是与邻居对面屋,但起码是有南北炕了。一天后半夜一点,妈妈住在南炕突然嚎啕大哭,说小三死了。我与奶奶、哥哥在北炕住着,赶紧起来说妈妈梦魇了,妈妈说不是,分明听见了舅舅在妈妈耳边说小三死了。我和奶奶、哥哥盼着天亮,盼望这不是真的,仅是一场恶梦而已。可是,第二天,舅舅只身回来了,那年小三才五岁,死的时候正是凌晨一点。等“四清”结束的时候,爸爸才回到家中,一下子变了一个人似的,无话,无表情,那个场景,现在想起来都让我揪心。

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解释,妈妈怎么知道小三没有了呢?就连妈妈去世这天,硬是挨到凌晨一点以后爸爸生日的这天才安然离去的。假如12点之前,就不是这么个结果了。还有,
爸爸去世的那天正是大弟的生日。是巧合吗?想到此事,我就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老天安排的缘分。老天安排了爸妈的缘分,老天也安排了爸妈与我们全家的缘分。 

此时正值深秋,树叶开始泛黄,远处层林也被染的五颜六色,我记忆中的片断也恰如这斑斓的色彩一样,没有顺序,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完整,任凭思维随意的凃抹。

就这样久久地坐在电脑前,继续跳跃式的回忆着······


文章评论

无悔

姐姐在昨天这特出的日子里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羡慕姐姐高贵的家庭出身,为你父母的敬业精神感动!如今的姐姐传承着父母的光荣传统,是老人骄傲的女儿,他们会含笑九泉的。也会保佑他的子孙事事顺意!爱看姐姐的文章,等待续集。

丽江萍影

震撼心灵的美文[em]e179[/em][em]e109[/em][em]e178[/em]

兴安子规

感动着!父亲的严厉敬业,母亲的勤俭慈爱,耳濡目染成就了姐姐的优秀。父母的爱让我们每一个子女都回味一生,感恩一世,享用不完。

淮源

姐姐:前几天是我父亲周年祭日,祭拜父亲的同时还祭拜母亲和相邻的亲人,有很多的感慨却不想写出来,看了姐姐的日记真的是百感交集。

岁月如鸽

看到你这篇抹不掉的记忆,我心里也是阵阵泛酸,我们家和你家有相仿的地方——生活在部队大院,也是挣着特定年代和你家一样的常年不变的固定工资等等。父亲是前年去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脑海,不敢多想,有时回想多了感到阵阵眩晕,就像前面汇源大姐说的,感慨有很多,但是却不想写出来。另外也不敢多想,想多了就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憾,挺难受的。祝愿天下的父母健康长寿,也祝好人一生平安!

梧衍

威严的父亲,慈爱的母亲,殷实的家境,让姐姐也如此优秀 ,感动着您对父母的拳拳之心,对父母深深的爱。孩子与父母的缘分是天定的,一生一世,或来生来世,都不会离弃。 念姐姐秋安!

在水一芳

真的真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哈。 姐姐的爸妈是上天安排的缘分,爸妈也给你们安排了一个好奶奶。 只是可怜小三去得太早,那时候的脑膜炎是非常重的病,医疗条件的欠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人,爱莫能助。

在水一芳

很喜欢看姐姐讲述你们家里的每一件事。

寒松

看见朋友这篇《抹不掉的记忆》心里酸酸的。谁的童年都有记忆犹新的事情,唯独朋友区别于他人的是,少数民族,文章中也反应出朋友对自己民族的爱恋和尊重。作为作者的朋友我非常理解和敬重你以及你们全家。敬重你的不是你有个出身好的家庭,和当官的爸爸。敬重你的是你有个到啥时都不会忘掉自己的民族和勤俭持家的好妈妈,民族代表着你们的血统,尽管现在都汉化,可就像人老了要叶落归根一样,还是要寻找自己的那篇独有的特殊天地。今天在妈妈离世三周年之际,作者能够把心里话诠释出来,以来纪念自己的妈妈和爸爸。我想对你说,你一点都不孤单,有我们大家保护着你,爱着你,我们就像你的汉族奶奶一样关爱你。我们非常赞誉和敬仰你,敬仰你的为人处事不孤调,敬重你的胸怀如大海。同时更敬重你的爸爸妈妈,在优越的条件下不惯着你们,对你们姊妹的教育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所以你长大了也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好干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篇很值得纪念的好文章,希望作者鼓足勇气多写写我们不曾见到和听到的人和事,就像你文中讲到的打鸟故事一样讲给我们听吧,我们爱听呢,期待下篇!

子期

反复拜读这篇无限深情的文字,你对人生的感悟,对父母一生的做人做事在你的笔下尽收眼底,由衷地喜欢!真的感动于你的真情流露,更感动和钦佩于你的父母那难得的品行! 回首定格那港湾 为君一赋鹧鸪天 为父做人身作典 处事严谨品自端 母撑家,更勤俭 白天忙过忙夜间 家风规范儿女正 谆谆教诲铸心间 谆谆教诲铸心间 为君二赋鹧鸪天 知书达理终无悔 稳重开朗德为先 情切切,意拳拳 面对浮华不动颜 抒笔点墨掀记忆 悼念父母细语绵

愚人

朋友你好,在你的母亲故去三周年之际我作为朋友对老人家表示深深的哀悼。你的父母是一对有知识、有教养、有道德、有素质的、优秀的、为汉族人民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干部,值得我们尊重。你的为人处世和你的人品与你的父母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父母的言行在你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你的人生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为你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高兴。我最欣赏的是你的父母把保姆奶奶当成自己家的人,而且还给了教育你们的权利,这一点在保姆中是少见的。常言说:人心换人心。你父母的真诚换来了保姆对你们的爱,尤其在文革时期你的这个汉族“奶奶"为你们这个家起到了保护作用。我们常说:亲人之间有心灵感应我信,在加上亲情这个感应就会更加强烈,就向你说的弟弟的离去妈妈有感应,和妈妈去世等到爸爸的生日,这就是亲情之间的感知。我作为一个汉族人,我非常敬重你的父母,因为他们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愿你的父母九泉之下好好安心,他们的精神永远记在我们汉族人们的心理。[em]e166[/em] [em]e183[/em]

李百

写的发自内心,很感人。赞了!

潇湘玉竹

我一直也想写我的父亲,父亲解放初期就参加队伍,奔波于各地剿匪,而后又投入抗美援朝的洪流,在基层兢兢业业几十年可是父亲一生命运多折,贫困交加,没有给我们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没有显赫的地位,我的命运与姐姐恰恰相反,父亲也是有苦劳,无功劳,唯一给我们的就是清清白白,踏踏实实做人的精神财富,你也是有这样榜样的父母,才有今天让人人敬重的姐姐。

东北黑土地

莫力达瓦 达斡尔自治旗 阿荣旗 好熟悉 我们隔江两地 我在讷莫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