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提要(今年属“早立秋”,天气会转凉)
个人日记
①8月8日凌晨4时1分,立秋节气到,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②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③今年属“早立秋”,暑去凉来,天气可能会明显转凉。
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应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立秋时节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起居调摄,要遵循《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此谓容平。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饮食调养
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润燥首选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立秋后空气干燥,人易烦躁不安。这时要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消除秋燥,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补肺首选杏仁
按中医的理论,时脏对应,秋季属肺。立秋后是养肺、补肺或治疗肺部疾患的最好时节。补肺当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属。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滋润补肺功效更强。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杏仁最好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热时喝;和猪肺一起炖汤,也有滋养缓和之效。当然,当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适当吃一些。甜杏仁和烤过的大杏仁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能买到,苦杏仁一般在中药店出售,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多酸首选葡萄
“少辛增酸”是中医关于秋季饮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秋天要多酸,就是要多吃酸的水果。眼下正大量上市的葡萄,正是“酸”的好水果。
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时多吃还能帮助机体排毒,解内热。红色葡萄可软化血管、活血化淤,心血管病人不妨多吃。
白葡萄有润肺功效,适合咳嗽、呼吸系统不好的人吃。绿葡萄则偏重清热解毒。紫葡萄富含花青素,可以美容抗衰老。黑葡萄滋阴养肾的功效更为突出。
葡萄最好整颗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酿、糖桂花等一起熬制酒酿葡萄羹;煮甜粥的时候放一些也不错。另外,自制家酿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
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立秋后,不妨用山药煮粥,既能增加胃口,还可帮助消化:山药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大火烧开后移小火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
芡实、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忌食生冷食物
“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慢慢增加,这时吃太多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所以应避免进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祛湿的药食—香薷饮
祛湿的药食,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
在我国民间,立秋有吃香薷汤的习俗。香薷饮不仅是立秋的节日饮品,还是足以与湿热之气相抗衡的好汤饮。
香薷饮做法非常简单,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放在锅里,加水滚开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冷却后调入蜂蜜即可。
香薷饮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厚朴有下气、燥温、消胀之功,扁豆为滋养药,常有健脾化温、清热解毒的功效。由这三味药配成香薷汤,是一张最佳的夏月卫阳要方。
如果在立秋后,天气依然湿热的话,可为自己、家人和朋友送一杯香薷饮,让古老的滋味化解的“秋老虎”之苦。
食疗粥:陈皮粥
陈皮粥:陈皮20克,粳米100克。
将陈皮研末。粳米淘洗干净。锅中加入清水,粳米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约15分钟,再放入陈皮,略煮即成。本品特点芳香适口,理气健脾除湿。
养生茶:君子茶
藿香5克,佩兰5克,冲入开水泡10分钟,本品芳香清透,既能疏散体表湿邪,又有化湿和中,开胃健脾的作用。
穴位按摩,养护脾胃
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让人胃口大开;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各按100次,不失为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立秋时艾灸养生推荐
立秋可以多艾灸一下神阙。阴暑,呕吐腹泻、怕冷,也可以隔盐自灸“神阙”。
“神阙”,即肚脐,盐灸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艾灸的好时节,因为秋冬消耗人体的阳气多。这时候就更很需要及时补充阳气,以备一整个冬天的使用!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围绕关元穴顺时针方向按摩。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扶正固本,培补元气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患,按摩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健康知识需要传递分享给您的朋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