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慈悲

个人日记

 

 

图片

 

 

  (文章来源:鲍鹏山老师新浪博客

 子张问仁,孔子回答五个字:“恭宽信敏惠”。

 五个字,每个字都透着温情。

 

 曾经,子禽对孔子超强的亲和力感到迷惑,于是向子贡发问:

 “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请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先生是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110,即《论语》第一章第10则,下面同此者不再注)

 

 我们花点时间来解释一下这五个字。

 温,为人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很温和。

 良,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有善意。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的人和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有善意?所以,它还包括对自己的推己及人的反思。

 恭,好理解,恭敬,恭敬心,敬畏心。这个敬畏心,也不仅是指对特定的人,而是指对所有的人,哪怕敌人。

 还不仅仅是对人,对世界万事万物都要有恭敬心。对一朵花有恭敬心,我们就不会掐断它;对花上的蝴蝶有恭敬心,我们就不会打扰它,让它在花上做一个蝴蝶梦。

 俭,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活节俭,俭是指做事有分寸感,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

 俭是对一切事物的一种约束。比如俭前面的恭,恭敬很好,但是恭敬过头了就不好了。所以,孔子反对“足恭”,以此为耻(5.25)。你在大街上碰到老师了,你说老师好,打个招呼,很好。你走上前去跟老师握个手也很好,给老师鞠个躬也很好。但是你当即趴在大街上给他磕头,那就不好了,为什么?过分了,老师会很尴尬。如果是有意这样以作秀,炒作自己,是对师长的“绑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所以,对“足恭”,孔子深以为恶。

 所以呢,做任何事情,哪怕是该做的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在哲学上讲,这就是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最后一个字是“让”,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选择,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了。所以,人类一定要学会“让”。

 

《论语》第九章有这样的记载:

 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只要见到他们,即使是少年,孔子也一定站起身来,等他们经过;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恭敬地迈小步快快走过。

 对待不幸的人或弱势群体,圣人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

 再看下面的一则: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台阶到了。”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

 古代的盲人乐师都有“相”,也就是都有扶持他走路的人,按说不必孔子指点。但是,孔子看见盲人进来,马上眼睛就不离开他的一举一动,并随时予以提醒。虽说于对方不一定必要,但是,于自己,却是一种自然的关心与牵挂。生活中,我们也发现:罗嗦的人,往往是内心善良之人,他的罗嗦,乃是出于一种极为殷切的关心与不放心。

 所以,我们看到,父母似乎总是罗嗦的,而子女总是厌烦罗嗦的。可是子女一旦成了父母,马上又开始罗嗦了。

 这个盲人乐师,虽然看不见孔子的面容,但是听着孔子温和关切的提醒,他的内心,岂不感知到一种温暖?

 就是两千多年以后,我们读到这一段,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一一指点的爱护,那种场景也还是如在目前,那种圣人的慈祥,温暖和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呀!

 其实,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被感动了。那就是子张。

 师冕走了以后,子张问:“老师,您刚才对待师冕的言谈举止,就是与乐师讲话应当的方式吗?”

 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的方式。”

 这就是“仁” 在日常举止中的体现啊。

“仁” 也就该体现在待人接物的日常举止中啊!

 

岂止是对人呢,万物都沐浴着圣人的仁爱。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圣人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也。

 钓鱼,是给鱼选择的机会,是鱼儿主动上钩。且所钓之鱼,总是有限。

 网鱼,是鱼别无选择而置之死地。且往往是一网打尽,赶尽杀绝。

 射飞着的鸟,是给鸟以逃生的机会。

 射夜宿的鸟,则是出其不意。于鸟而言,没有逃生的机会,于人而言,机心尤其歹毒。

 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

 但人类有灵魂,有爱心,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有游戏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

 人类性情中的残忍,往往是在被虐杀的动物的鲜血中吸取营养的。因此,反对虐杀,既是保护相对于人类显得弱小无助的动物,更是保护人类灵魂的善。

 商汤网开三面(亦作网开一面),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这正是我们祖先体现人类博爱精神的典范。

 在今天,在物种不断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今天,这种博爱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推崇。

 我们今天,很多人捕鱼,已经不用网了,用什么?用雷管、用炸药!

 往水边一站,雷管往水里一丢,一声闷响,一应水族,全部漂在水面上!

 然后,把大的拣起来,往袋中一扔,转身再去别的水域。

 何等有效率。

 什么是最可怕的人?就是这类只讲效率不计其他的人。

 什么是最可怕的文化?就是只讲效率功利不计其他的文化。

 什么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就是只讲效率只讲利害只讲功利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

 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文化,都是没有心灵的。

 

 孔子到卫国去,在途中遇见以前住过的旅社家主人的丧事。孔子走进去,哭得很悲伤。出来,当即叫子贡解下驾车的马送给这个人家。

 子贡说:“老师,仅仅相互认识的人家的丧事,按礼的规定,不能赠送礼物。您现在要解下驾车的马送给旧时馆舍人家,是不是太重了?”

 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吊丧,悲哀得流下了眼泪。我怎么能光哭而无所表示呢?你去做吧!”

 一个如此普通的人,没有什么交往的人,他的死亡也能让孔子如此悲伤。以至于不解驾相送就不足以平复心中的伤痛。要知道,孔子此时正在旅途之中,驾马是万万少不得的。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孔子在那一天吊丧哭泣过,就不再唱歌了。

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啊。

 

这是什么?这就是慈悲!

我很喜欢“慈悲”这个词。

因为慈,所以悲。

因为悲,所以慈。

因为我仁慈,所以我为世上的一切不幸而悲伤。

因为我知道世道的悲凉,所以我内心充满对世界万物的仁慈。

 

再看看孔子如何对待一条死去的狗。

孔子的看门狗死了,孔子很难过,让子贡去埋掉它。又不放心,交待子贡说:“马死了,用帷幔裹好了再埋。狗死了,用车盖裹好了再埋。你去把它埋了吧。我听说,破旧的帷幔不丢弃,为的是留着埋马;破旧的车盖不丢弃,为的是留着埋狗。现在,我贫穷,没有车盖。你埋狗的时候,给它弄张席子吧。不要让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啊。”(《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你说子贡这样的一个人,埋一条狗还不会吗?还用您老人家啰啰嗦嗦的交待吗?这里体现的是孔子对一条狗的感情啊。他一想到狗的头直接埋在土里,他就受不了啊。

 为什么有些人心地纯善?

 就因为他常常受不了。

 为什么有些人心地残忍?

 就因为他常常受得了。

 

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对很多东西受不了。

什么叫野蛮?野蛮就是对很多东西受得了。

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软化,就是把我们的心灵柔软化。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叫圣人?

圣人就是使我们的心灵柔软的人。就是把我们从野蛮状态带入文明社会的人。

 

 

 

文章评论

經典書院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我們要去親近它... 我看世界的樣子...就是 世界看我的樣子..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原來....世界 就在我們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