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旁听侧记(五)
个人日记
《论语》课旁听侧记(五)
朱云龙
本次的《论语课》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开始讲起。
接连两个学生都因为没有把“不违如愚”解释清楚而挨了张老师的戒尺。
第三个学生回答说:“我和颜回终日谈话,他也没什么疑问,看起来就好像很愚笨一样。可是当他回去之后,自己一个人却可以做到我说的话,所以说他并不是愚笨。”
“解释的基本可以。”张老师说,“那么你觉得这样理解如何呢?”
“不能仅仅凭一个人不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很笨。”他说道。
“是啊,所以孔子才要观察他回去之后的表现。”张老师接着说,“你们大多数人都是上过应试教育学校的,回忆一下传统学校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是不是要你们乖乖的,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几个学生立即点头。
“但是从这里你们会发现,孔子是怎么要求学生的?他希望学生提出问题,对吗?”张老师又说道,“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种类型。比如说老师告诉你,内家武术可以以柔克刚。一般的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柔可以胜刚呢?好像和平时听到的不同啊。’然后请老师讲解清楚;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解释,懂得了内家武术的玄妙。第二种是愚笨学生脑子是糊的,只记得‘以柔克刚’这句话,尽管心里根本不明白,也不去问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懂得内家武术的高明之处,只是人云亦云地说几句书上背来的话。可是最厉害的是第三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心里面就有领悟,就像开了一个新天地一样,自己开始去体会其中的奥妙,自己下去尝试运用和练习。”
张老师停了一下,问道:“你们认为自己是那种类型呢?”
学生互相看了看,没有回答。
“如果你们不是悟性较高的,像是颜回的那一种人,也没有关系。就老老实实的做一般正常的那种好不好?所以,假如你们不会提出疑问,就是愚笨不去思考。同时,你们也得清楚,提出疑问并不是故意挑老师的毛病,跟老师对着干。而是非常恭敬的把自己的疑惑告诉老师,请老师加以解答。这样才可以不断取得进步。”
大家都开始反省自己。
张老师又提出问题:“这一章本来是讲‘为政’,怎么又去自己的弟子是怎么学习的?这和为政有关吗?”
一个学生马上举手回答:“为政的话自己需要做领导,那么首先自己就得懂得如何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才可以引导别人。”
另一个学生也站起来回答:“作为管理者,得知道下面的人是什么样子。”
“还可以嘛。不是不会思考的蠢猪一级。”张老师开玩笑说道。
“这里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管理者,该是如何用人和培养人;善于识别部下的不同表现。对于那些表面上不违,很乖巧很顺从,但实际上却是不会思考的人,是千万不能重用的,他们一般来说只会越帮越忙。如果用的话,最终是要捅出大乱子而无法收拾的。所以,管理者要注重培养会思考,会质疑,有自己想法的人。至于一听就什么都明白的人,基本不要指望,这种人太稀有了,连孔子都没有抱希望,勉强出现了一个颜回而已。”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张老师分别让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大学生讲了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不过都讲得不是很到位,让人难以清晰明了。
“算了,这句话有点难度,就不再让你们讲了。”张老师说道:“其实这是儒家的心理学。联系前面一句话是讲如何观察下面的人(学生和部下),这一句就是讲如何观察同辈的人。”
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都有些奇怪?认真地听张老师继续往下讲。
“我们平常的人往往只注重别人是怎么说的,其实语言是人类交往中最不可靠的工具,只依据语言作出判断,是很愚笨的,可是一般读书人都很依赖书本和文字,所以读书人往往很呆,只会搬唇弄舌,真派他去做事就一塌糊涂。大家都不要做这种书呆子”
“孔子的教育,并不是很依赖书本,而是善于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说,孔子是最早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人,并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发明。注重实践的教育,必然是采用案例教育的。孔子在这里根本没有提到语言和文字。而是提出了‘以’,‘由’,‘安’三个概念。那么,如何理解这三者呢?”张老师接着讲,“‘以’就是为什么这样做。‘由’就是怎样去做。‘安’就是达成后的心态如何。比如说,有个小孩子喜欢要别人的东西。那么你就可以去分析他的这种行为了。
首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是家里面比较穷买不起?还是本身有这个毛病?
其次,他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是装乖来博取别人的怜悯,是耍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还是通过抖狠来让别人害怕?
最后,拿到手之后用来干什么。是自己享受一番呢,还是到处告诉人他有一个什么东西?或者丢到一边去置之不理,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当你把这三个层次的事情分析清楚之后,这个小孩子的心理状况,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不就都展现出来了吗?儒家的心理学虽然赶不上道家,不过也是蛮厉害的嘛!”
大家都点点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已经学了的知识然后就知晓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一个学生起身回答。
“你是温故而知新,还是温故而知故呢?天天复习旧知识,就会自动知道新知识吗?”张老师笑嘻嘻的问道。
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不做声。
“如果只是‘温故而知故’,那和一个书柜有什么区别呢?”张老师继续说,“这里的‘温故’就是吃透,研究清楚的意思,而不是有口无心地‘复习功课’。因为这个世界是环环相扣的,宇宙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你可以把某一件事彻底搞清楚,那么就可以从中体悟出其他事情的道理了。比如说我们正在练习的太极拳。虽然现在只学习了五大单招,可是如果你可以把这五招真正练好,把其中的内涵彻底搞清楚的话,那么就可以从这五招衍生出千招万招出来,以至于变化无穷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是案例教学,还是思维教育和行为教育,不是仅仅传授知识。知识是很浅薄的东西,而且会越学越复杂。而只有借助思考,弄明白每一件事情背后的原理,世界才会越来越简单清晰。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我们现代人都不会了,只知道追求知识,而不是思考”
“接下来还是那个问题,这和‘为政’又有什么关系呢?”张老师接着问道。
一个学生回答:“当然有了。比如说做商业,如果你可以根据这个月的销售情况来预测下个月那些产品会畅销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好的销售经理。”
“这样讲有点道理,不过关联不是很大。”张老师说。
一个大学生举手回答:“前面讲分别讲了怎样观察下级和平级。那么这里应该是讲怎样对待领导。可以理解为领导交代的事情要可以闻一知十,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下属。”
“你只是在猜测,没有依据。”张老师说。
另一个大学生也起身回答:“比如说《资治通鉴》,就是以史为鉴。可以提高政治管理者的境界。”
“有点接近。不过表达不够完善。”张老师继续说,“在这里关键体现了‘师’的价值。第一,自己要有眼界有见识,善于从原有的知识架构中,发掘出新的应对方法来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局势。第二,可以带领和塑造团队。其实,为政与为师是相同的。一个真正的师,完全可以做一个好的管理者。近代史上有两位非常有名的领袖,他们便做到了这两点。一位是蒋介石,他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另一位是毛泽东,他曾在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他们便是由师进而为政的典范。毛这方面更成功一些,他在部队里派指导员,就是把教师派到基层,天天学习;而老蒋更注意抓经济管理,老百姓说:共产党会多,国民党税多,这就是区别。结果老蒋丢了江山。所以搞好教育就是为政的基础!”
大家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君子不器”
一个学生解释说道:“如果是器的话只能做一件事情。但是君子的才能有很多并且是相通的。所以君子不是器。”
“解释的还算不错。”张老师说道,“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只不过现在的人偏偏反着来,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框框中。比如说,当老师的只会教书,那只能叫做‘匠’而不能称为‘师’。君子是有思考力和学习力的。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你们大学生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问你是哪个专业的。我给你们翻译一下。其实就是在问,你是哪一种器啊?看来大家都不想当君子。”张老师笑着说。
大家都笑了。
“哈弗大学的校长说过,‘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的。而是为了培养真正会思考的人的。’可是现在我们的大学又有几所是这样的呢?”
说道这里大家都沉默了。
下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众人但是不结党,小人结党但是不团结众人。”一个学生解释说。这是通行版本的解释。
“你们认为这种理解有问题吗?”张老师问。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团结众人跟结党好像是一个意思。”
张老师点点头,然后问:“你觉得南怀瑾先生是君子吗?”
她想了想:“应该是吧。对于反对他的人,他都可以理解。肯定是君子啊。”
“但是南先生也说过,对于反对派,不拉拢。对于骑墙派,不拉拢。如果按照你们刚才的解释,那么他就是只团结认同自己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不就是小人的表现了吗?”张老师接着问道。
她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有句话叫做‘党同伐异。其实君子也‘结党’的。但是党同就一定要伐异吗?”张老师说道,“比如说君子喜欢梅花。于是和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共同对梅花进行赏玩,为了彼此分享心得还成立了一个‘梅花协会’。但是他们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这种嗜好,便把全天下其它的花以及其他的协会统统干掉吗?当然不会。反而君子会非常尊重其他的爱好。会和‘菊花协会’,‘牡丹协会’,‘兰花协会’等等相处的十分融洽。可见,君子本身是有自己明确的原则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原则。于是大家才可以安宁共存,和谐相处。然而小人却不同。他们往往没有原则。可能今天为了取悦于你,在你面前说某个人的坏话。但是第二天就会又为了某种利益和那个人在一起好得不得了。这样讲是不是就明白了?”
大家都点头,表示理解。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那么国家会不会乱呢?”
“问得不错。说明开始思考了。”张老师表扬了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彼此相容。如果可以互相尊重,那么大家各行其是。当然不会乱了。这也才是真正的民主。其实孔子也是反对大一统的。因为这样就限制了思想的萌发。只有百家争鸣才可以给社会打来盎然的生机。”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反对道家,墨家,佛家等这些异端邪说,因为那些是祸乱人心的。”一个学生起来解释到。这是张居正版本里的解释,也是儒家卫道士们不遗余力打击对手的“理论指导原则”。
“你同意吗?”张老师问。
“不太同意,他把别人的都当成错误的。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好像太自大了吧。而且,孔子当时还没有佛教,怎么知道佛教就是异端?”他回答到。
“好。还有其它的理解吗?”张老师问。
一个大学生说道:“我觉得根据前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孔子应该不会攻击别人才对。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攻击其他人的学说,这种行为本身是有害的。”
“不错。按你这样的理解方式,的确前后就连贯起来了。还有吗?”张老师停了一会,见没人应答,便接着说道:“我给大家说说我是怎样理解。‘攻’在这里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及‘刻苦攻读’的含义是相似的。可以理解为‘专心研究’。‘已’在这里不是语末助词,而是动词‘停止’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研究跟自己不一样的学说,甚至是与自己完全相反的理论,这样的话危害便不会存在了。对对方的无知和缺乏沟通,拒了解对方,其实对自己是最大危险。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知己知彼’的境界。这样理解从古汉语的语言学理解,和逻辑思维上的理解,是否更合理?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大家听了张老师的见解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表示很合理没有问题。可是这种解释,已经是“标新立异”了,还没有看到其他国学专家们是这样来解释这句话的。
“你们没问题,那我就要提问你们了。《论语》后面有一句话是‘小子鸣鼓而攻之。’为什么在这里又‘攻’了呢?难道不是矛盾吗?那么该怎样理解?”张老师问道。
一下子,大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搞的有点思维短路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有的大学生说可能是由于这个弟子犯的错误太离谱了,攻击他只是为了给他警告,就像我们这里的打手板心一样。也有旁听的一位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都没有答道点子上去。
张老师见答不上来,便继续说:“要想解释通其实很容易的。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孙子兵法》中讲的‘知己知彼’之后还有一句‘百战不殆’。我刚才没说你们就不知道了吗?研究清楚对方之后,当然可以选择‘攻’还是“合作”了。只有这时的‘攻’才是更具有威力的。第二种情况,研究是思维层面,攻击是行为层面,这是两回事。也就是说,你知道了不一定可以做得出来。比如说你也知道太极的最高境界是无招,但是你能做到吗?”
听了张老师的分析,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思维还差的很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个学生起来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诚实,这才是真正的知。如果不懂装懂,那就太虚伪了。”
“不错。但是如果仅从虚伪这个层次上理解这句话,似乎有点太简单了。”张老师说道,“其实‘知’和‘不知’是一体的两面,就像道家的阴阳一样,是同时产生的。如果你知道了哪些是你知道的,同时也就知道了哪些是你不知道的。同样,如果你知道了哪些是你不知道的,同时也就知道了哪些是你知道的。”
张老师看到学生有些难于理解,便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继续说道:“好比这张纸。如果圆圈里面代表你们所知道的。圆圈外面代表你们所不知道的。当你站在圈内,你是不是就明白你不在圈外。同样,当你站在圈外,你是不是就明白你不在圈内。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画出这个圆圈吗?如果画的出来,这才叫‘知’。当然这种境界就比较高了。孔子的学术要求,不仅是不虚伪,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的局限性,你了解了自己的局限性,这种知道自己的无知,就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害,就像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就不要下水一样,因此不会游泳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虽然这一点,对有些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会意的点点头。
这次课无论是对于学堂的孩子,还是旁听的大学生或者家长,收获都是非常大的。张老师的很多论语解读的观点,都是第一次听说,虽然冲击很大却又合情入理。需要细细体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