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苏较量... ...

回忆旧事

图片

——回顾一九六九年中苏对抗时的苏联远东军事力量和我53师的作用

     写在前边:这段历史只是一个发生在那个年代的真实记载,也可以说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实际真实的内幕已经被表面现象深深的掩盖了,也许不会被后人再去深深挖掘、探索了。就拿1969年东线珍宝岛事件、西线铁列克提事件 ,在当时来说(现在我的看法)不过也就是如同两家邻居小孩,因琐事争吵而发生“拳打脚踢”,双方总有“挂彩”而收兵。真正双方家长还是很克制的、体谅相互对方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缘由,根据各方的姿态不必要采取过激的行为,主要是苏联,虽然有大行为,但也属于正常军事运作。所以双方在那个时候是口头上的“论(乱)战”,我方则借这股“北风”潮流,根据国内发展趋势,做了大量策应工作以后再述),重点就是“备战,将目标转移到国际上来。因此,处于北线我53师,免遭“邻居小孩子的干扰”,辛苦地做了大量的“健身健体”的“防备”工作。
 

四十年前不为人知的中苏军事对立,构成国内极大的安全威胁。事过境迁,如今距当时已有四十余年了,现在透露出这些情况回忆起来也不是什么机密了。为此,曾经历过1969年这个时段的我们,虽然投身于53师北线防御工程,不属于作战(直接)单位,但也应当知道事件真相,与之53师进入战争角色舞台边缘结合,弥足我们缺乏对历史上军事斗争的遗憾。

当时苏联陆军在亚洲地区的部署是这样的:中苏边境东部,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计1个师);后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西伯利亚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中苏边境西部,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

图片
 

  苏军驻亚洲地区总兵力127万,坦克14300辆,飞机4200架。苏军驻亚洲地区陆军共计59个师,其中45个靠近中苏边境,共计67.5万人。

  中国在整个三北地区常备兵力在200万以上,其中沈阳军区兵力约83万。对于运输能力脆弱漫长的远东地区,面对具有较大战略纵深和具有庞大常备军及不竭后备兵力的中国,苏联的上策是速决战,合围消灭中国的重兵集团沈阳军区,快速夺取东北的粮仓和油田(苏联最终目的、扩建国内经济,迫使中国求和。苏军要在中苏边境的东部发起进攻至少需要120-150万陆军兵力,以三个方面军对沈阳军区进行向心突击,以1个方面军对北京军区进行牵制攻击,这需要向后贝加尔和远东军区调集2个方面军和14个集团军指挥系统及其直属部队,67个陆军师,以达到4个方面军20个集团军100个师的规模。以苏联的运力,全部兵力到位起码需要80天,这就太慢丧失突然性会被发现,容易被中方先发制人攻击,持久战苏军在远东的库存和运力不足以支撑。苏军重兵囤积的实际用意在于“让中国人坐到谈判桌前(仍妄之老大哥姿态活跃在“共产”国际舞台上),苏联的重点还是欧洲

  显示:

70年代的野战陆军集中在三北地区的有北京军区的8个军,4个坦克师;沈阳军区的6个军,4个坦克师;兰州军区的3个军,1个坦克师;新疆军区的8个师步兵师;另外武汉军区的3个军(不含新第17军),1个坦克师,济南军区的3个军,1个坦克师属于预备队支援力量。全军预备炮兵师和高炮师也大都集中在上述这些军区。当时还建立了很多的野战独立步兵师,比如兰州军区在贺兰山有个步兵第20师,还有就是安徽的步兵第73师,南京的步兵第178师,山西的新第189师等,因为1969年建立了3个军部,不过步兵师新建的却是18个,除了补齐以前有的军部(只有2个步兵师的)空缺的,独立步兵师估计还是要有一些的。

各大军区负责代指部队。1969年北京军区为例,北京军区代指军委工程兵建筑53师是满员师(106团、111团、128团),但远不足丙类部队武器装备,于1968年春(是基于53师援越抗美回国后1967年在河南的功绩)调入内蒙集二线以北(北线前沿),肩负两项重要使命其中一项,加固北线原有防御工事、构筑北线防御工事与苏联关系紧张时刻,八月初立时按甲种步兵师武器装备,并就地部署在北线最前沿,首当其冲要担负起狙击首轮苏军攻击波其右翼,链接沈阳军区防御的原军委工程兵第工区、北京军区的X工区,左翼则有驻呼和浩特市的独立师。新组建的2个守备师(新33、34师,后改为守备1师、守备2师)还有担负北京市内重要的“一号”国防工程的工程兵建筑51师,及北京腹地任务的铁道兵等数十支师、团。

70年代三北地区的守备师很多都有坦克团,坦克营的,不过装备大都是替换下来的苏式装备。北京军区不仅仅有全军最强大的陆军,还有北京卫戍区,其中警卫第3师(原第24军第70师)是全军数得着的装备最好,最全面,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师,曾经是被命名为机械化师,还有警卫第4师(原第63军第189师)也不差。这才是真正的御林军,担负战时拼死杀出条血路,掩护党中央及其家属冲出北京城延京广铁路退往河南湖北,在洛阳建立临时中枢,如果河北保不住,就在武汉建立全国领导中枢,或者退往关中西安(如果苏军的中亚集群还没有横扫新疆打到青海的情况下),因为东南沿海一直保全,所以退往四川在重庆建立中枢的可能性不大。从京津延津浦铁路退往山东苏北南京(这条线路好像不一定使用,意义不很大)。媒体经常提及的所谓8341和警卫第1师只是领导的近身保镖而已,没有野战能力,警卫第2师只是负责北京城的内卫,也不具备野战能力。

★1969年初,根据国内国际事态发展,我国已开始有所准备,实施战略撤退计划。对待人员的区别工作基本都是按照身体健康进各省市的“五七干校”(加之保持原有已进入的人员)和下放工厂名义进行;身体欠缺的或回到老家或撤到南方;部分未撤退人员(部分决策人。不包括一、二号人物)按照他们工作性质与家属意愿坚持在北京;撤退人员的子女有的已经工作并未随其父母撤退,继续留守北京。较岁数小的则有的投亲靠友。

  一旦开战,最先消耗的是蒙古一线的边防团,内蒙古的武装知识青年(内蒙建设兵团)守备(包括工程兵建筑53师。任务性质已变)独立师(地方部队),以及要抗住苏军攻击第一个浪头的第65军,第69军,第28军,第24军这些部队,二线部署的全军唯一的2个摩托化军---第38军和第27军,主要担负机动作战掩护撤退的任务和反击预备队(这时就要加入武汉军区的预备队第54军,第43军等了)。第63军和第66军也是二线掩护作用,山西的地形不适合苏军的机械化集群,第63军守备山西,防止苏军由晋入陕进入关中,威胁四川和跟苏军的中亚集群在宝鸡会师。第66军负责防备苏军从海上登陆,突破庙岛长山要塞我111团曾在此防御施工三十多年前我曾赴长岛参观,看到要塞众多各种防御坑道、工事和海岸线山岩下如不细致观察无法知道有无数暗堡藏在其中,海水涨潮到最高点时,暗堡射击孔或观察孔基本就与海水基本成为一水平线的守备防线,直逼塘沽大沽或者在河北其他海岸登陆威胁北京的东翼。

  当年苏联用来对付中国的是三个军区加一个太平洋舰队,总共人数不可能少于70万人的。即使是苏军的很多陆军师人员编制少,可是装备并不少,苏军装备最差的架子师的重炮坦克装甲车反坦克武器等技术装备的数量也远远多于中国装备最好的师。苏联高素质的人很多,一旦动员,充实起来,整天摆弄机械的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总要比整天抗锄头的中国民兵更适应现代化战争吧。

  由于长时间的政治学习政治斗争,支左和农业水利生产,国防施工等等,当时的中国队普遍训练不足,基本上技能都处于业余状态,官兵的文化科学素质也很低。在70~~80年代,苏联军队的训练水平战斗能力普遍高于我军。我们也就是步兵的基本素质稍微好一些,其它的业务兵种都不行。在珍宝岛之战中,我军参战炮兵的基础训练水平明显不如苏军炮兵。苏联的编制体制一直属于临战状态,很精干,效率很高。

  在华北方面苏军肯定会以在蒙古扎的齐装满员的第39合成机械化集团(2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基本都是A类,有的是B类)为主,投入1个坦克集团军,2-3个合成机械化集团军以及其他支援力量,组成蒙古方面军突击北京。以苏军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战术和先进合理的武器人员配备,3-4天前锋兵临北京城下,不是不可能的。

  苏军如果进攻中国不会仅仅从蒙古一路进攻的。在东北苏军将采取当年消灭关东军的战术,围歼中国东北重兵集团,占领整个东北;从蒙古派一个次要集群,利用机械化集团军的快强突击力沿着内蒙古草原快速进攻直插赤峰,中国无险可守,苏军占领赤峰,锦州,完全切断关内关外的联络,为苏军远东集团和蒙古集团进行的满洲战役和北京战役做好准备。

  中国也很清楚,北京城根本就守不住,机关和百姓撤出北京城,利用燕山山脉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迟滞苏军的进攻浪头,用空间换时间,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等待华中华南西南华东的新编部队来增援。

  苏军在亚洲地区的主要针对对象就当时而言是中国、日本及美军驻亚部份军队,但其最大最直接的针对对象是中国(意识上的斗争造成武力对抗),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就当时而言,苏军对我威胁之大绝非空谈,但也不是能够一口吃掉它想要的。必竟军事斗争是相互的,大家都是有所准备的。言归正传,还是说说当时苏军在中国边境的驻防情况吧:

  1陆军为54个师,摩步师44个、坦克师8个、空降师2个,中型坦克14300辆,人数约63万人;其中远东军区辖摩步师18个、坦克师1个、空降师1个;后贝加尔军区辖摩步师7个、坦克师3个;驻蒙军辖摩步师1个、坦克师2个;西伯利亚军区辖摩步师5个;中亚军区辖摩步师8个、坦克师1个;土耳其坦军区辖摩步师5个、坦克师1个、空降师1个。

  2空军拥有各型飞机约2500架、其中作战机约2000架、人数约10.2万人;(第1独立远东空军集团军、第23空军集团军、新西伯利亚空军集团军、阿拉木图空军集团军、第6空军集团军、第8独立重型轰炸航空兵军、2个运输航空兵师)。

  3防空军拥有作战机11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2500部、雷达1100部、人数约14.9万人;(第11独立防空集团军、第14独立防空集团军、塔什干独立防空集团军)。

  4海军拥有各型舰艇610艘、排水量122万吨,其中主要作战舰艇172艘(63万)、潜射弹道导弹342枚、海军飞机406架,海军人数约13万人。

  5战略火箭军拥有洲际导弹492枚、中程导弹165枚,上述导弹由洲际导弹基地14个、中程导弹基地21个组成,人数约12万人;(远东区基地13个、后贝区基地7个、中亚区基地6个、西伯利亚区基地9个)。

6驻亚洲军力的总部、院校人数约4.5万人。

总计前苏军当时驻亚洲部队总兵力约118万人,占当时苏军总兵力的27%左右。上述前苏军兵力就是中国当时要面对的绝对主要威胁。

  叙述了前苏军驻亚洲部队的兵力情况,再看看当时与我国接触的前苏军几个军区情况

  远东军区(总部哈巴罗夫斯克)、后贝加尔军区(总部赤塔)、西伯利亚军区(总部新西伯利亚)、中亚军区(总部阿拉木图)、土耳其斯坦军区(总部塔什干)、蒙古(总部乌兰巴托)、太平洋舰队(总部海参崴)。上述7军区的总部全部靠前迫近中国边境,非常明显的进攻布置。

就当时态势西北方向我军与苏军力量(技术装备)对比,相应的对策是(只有)诱敌深入、口袋设伏、边境游击,并于兰州一线作最终阻挡(口袋底);东北方向是利用山林地层层阻击,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并用,底线在山海关一带;最危险的还是在北京蒙古一线,直线距离太短,如苏军米格23于蒙古靠近中蒙边境最近机场起飞,没受到我空军拦阻,也就是十几分钟就可以控制北京制空权苏军的驻蒙部队其实就是一个坦克集团军的架子,它的战时任务(最大的问题,配有蒙古军队协同出击就是直插北京。

★总之,1969年整个一年苏军对我之威胁确实非常巨大!可以想象的出来,东线、北线、西线,唯有北线地势屏障耽阻苏军强势攻击。东西线两次战斗,只有珍宝岛战斗取得一定的胜利,则铁列提克事件我军被动被歼,除负伤一人被俘、其余全部牺牲而如果北线发生战事,虽然我53师已经做到有备无患(满员师、甲种武器装备。但存在极大的隐患和问题,不是作战部队。战斗部队的技术、技能要求少之又少、基本可无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根据北线地形和东、西线战况,我们还是不容乐观:有限的力量狙击抗阻机械化集团军群进攻,如同卵石砸鸡蛋,一击就破(如果友邻部队出击,那也是“为时已晚”。后话再析题)。那时,53师的我们,功绩也许就成为为有牺牲多壮志,后人赞颂为敢叫日月欢喜天的英雄了!

                                                                                                                                                                          TAO .TIE
 





文章评论

饕餮

人为一事,将计就计,国策难料,奉旨应变——1969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