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的秦腔焕发新的光彩
个人日记
让古老的秦腔焕发新的光彩
——校本教材《秦腔演唱与欣赏》序言
秦腔,是流行于陕西、甘肃一代最古老的地方剧种。据考证,秦腔最早诞生于秦,传承两千余年,形成了今天这种地域特征明显,唱腔粗犷、高亢,独具抒情性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区人民非常喜爱秦腔,并将其作为地方剧种。——校本教材《秦腔演唱与欣赏》序言
秦腔在流传过程中,历经劳动群众、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完善,留下了许多优秀传统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忠勇、善良、顽强、不屈的诸多优秀品质,歌颂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反对侵略、忠诚报国的精神,鞭挞了反动、邪恶、虚伪等不良思想,显示了正义战胜邪恶以及反剥削、反压迫必胜的信念。这些思想内容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成为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传统秦腔剧目,大多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某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片段。因此,欣赏秦腔的同时,便于进行历史常识的普及,在娱乐活动中,完成审美教育,引导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秦腔唱词是诗化的语言,它凝练简洁,形象生动,概括性强;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经过无数次加工、锤炼,极富文学色彩和表现力,是语文及生活学习的良好范本。秦腔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节奏明晰,带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等地鲜明的地域风格,抒情性强。秦腔历经千百年传唱,不断吸取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的舞台艺术样式。秦腔在秦陇等地,已经与当地淳朴、粗犷、豪爽的民风融为一体,浓缩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台地处秦陇交界,自古以来欣赏秦腔、传唱秦腔一直是当地百姓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秦腔在灵台这片热土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观赏秦腔,传唱秦腔,让人既能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又能汲取乡土文化的精神营养。
正因为如此,2009年以来,灵台一中党政班子,统一安排部署,决定把秦腔的演唱与欣赏,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的开发、研究、实施。
我们认为,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发掘民族文化潜在的审美功能、育人功能,既是学校思想、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开发、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秦腔以其古老的成长经历、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丰厚的地方群众基础,成为我们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首选对象。
不能不承认,秦腔独特而又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以叙述历史为主的剧情、缓慢的叙事手法,程度不同的受到了现代社会节奏快捷、感受多重的娱乐方式的冲击;现代剧作创作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实,也让秦腔逐渐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但是,秦腔作为民族文化最古老、最可宝贵的遗产,要让它的艺术生命生生不息,再现辉煌,更需要青少年一代,尤其是秦腔普及地区的青少年一代去了解、传承和发扬广大。这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现代化教育的必须。
“东方风来满眼绿”。在实施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相信,经过教育人辛勤努力的耕耘,古老的秦腔一定会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