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从哪里来

个人日记

  
            这页书法引录的是宋人苏轼的一首小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书法流畅,小诗妙趣横生。

    东坡先生是盖世的文化人,也会因这琴声从哪里来而困扰,何况我们这些俗人呢!长时间没有动笔了,不是慵懒,更不是没有思维,而是老糊涂了。确切的说,是被弄糊涂了,而且是越来越糊涂,面对世景实况,不知说什么好。



    看了十年的央视娱乐节目《星光大道》,昨天换主持人了。这一变故源于一段餐桌视频的流出。换主持人是小,此事毁了我的“三观”是大。心目中神圣的领袖竟成了饭后的点心,严肃的政治取向亦可拿来调侃。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舆论的分歧和当局的沉默。惊讶、纳闷不足以表达情绪,瞠目结舌也许更加贴切。这些年的言论开放,使得这一百年来的历史,迷雾重重,不禁使人想起了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二战结束70周年了,时间好快。中国的抗战话题铺天盖地:南京30万亡灵的尸骨、健在的慰安妇的血泪、中俄两国的同仇敌忾、中美两军的浴血奋战、国共两党的精诚团结、游击战……如今鬼子在美国受到的高规格接待、联合国在钓鱼岛问题的暧昧……真相在哪里?谁是抗日的主体?世界的声音怎么差异那么大呢?!

 
 
    左边一幅是昨天的,右边一幅是30多年前的。
    
想起一件小事:原有的信息披露刘少奇在文革中迫害致死,近日又传出直到刘的生命终结,都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对刘的保护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无异。而且仔细观察,他们的后代并无芥蒂,一直相安无事。就在昨天俄国的阅兵式上,他们的后人还高举着他们的头像走过红场

 
 
    时间过得好快。人民公社好还记忆犹新,改革开放就30多年了。皇朝推翻后,接下来是北洋政府、军阀割据、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该走哪条路好像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谁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呢。“为了人民的幸福”到底是口号还是目标?怎么旧中国和新中国贪腐的官员都很多?无论在哪个阶段,贫富的悬殊都是一样大呢?

 
  

   《新华字典》是我的启蒙老师,这样的事实伴了我50年。可当我翻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时,许多的词条解释变化了,前后相距仅几十年,好像在哪里被断裂开来。五四运动的风潮、文化革命的洪流、简化汉字的进步、繁体字的精髓、爱()字要不要心、亲()要不要见……也许短短几十年还不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好些事还要回归,历史往往是螺旋式前行的。 

 
 
    我是老糊涂了。可观赏了90高龄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吟诵后又让我很憧憬更老时的光景,老得优雅,老得从容。穆涛不老,当然更不糊涂,对事物的认识也独到。他的文字俏皮,只是让你很难琢磨其真实的意图。也许“道可道,非常道”?或许还是刘慈欣的文字更有价值,只谈未来,关注的是人类通往外星世界的大事情。

 
 

    想像着等我老了,就住在一个人不多的地方。房前栽花屋后种菜,没有网络,不用手机,养一条大狗,每天散步、看书、不被打扰。一茶、一饭、一菜,与一人相守。可细想全是借口!去哪呀,真正需要这些何必远足,停掉网络就是,扔掉手机便行。问题是你的心会答应嘛?即若心同你合一了,一茶、一饭、一菜容易。与一人相守,就不是你说了算的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可遇不可求”这个成语了。 

    声从哪里来?琴上没有,指头上也没有,只有琴和指头的合谋才可获得。
    
这只是我的理解,相信一定还有其它的答案。 






文章评论

宁心

想像着等我老了,就住在一个人不多的地方。房前栽花屋后种菜,没有网络,不用手机,养一条大狗,每天散步、看书、不被打扰。一茶、一饭、一菜,与一人相守。可细想全是借口!去哪呀,真正需要这些何必远足,停掉网络就是,扔掉手机便行。心之所望!

迷走的神经

等我退休了,我就想找个农村的地方,自己种菜去。

芷水潋波

声从心上生,音从指上来。O(∩_∩)O哈哈~王兄一番感慨大有刨根问底儿的意思。看惯也罢看不惯也罢,只是去坚持我们该坚持的吧!

    鱼Lily°

这就是我老了想要的生活,比这更丰富更有质量。为之而付出也是一种幸福。。愿大家都老有所为,老而不衰,老得精彩。

舟儿

我现在就在农村,每天清晨,听着鸟鸣起床,伴着日落而息,有个自己的小院,或荒着,或种点自己喜欢的菜,偶尔上上网,看看王老的文字,也挺美哈!可是,我的后代,却需要在城市发展,所以,我在城市买了房子,每月供着房贷,唉!

踏沙行

好有深度的一篇文章……[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珍惜眼前人

忧国忧民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一个人不会也不知道忧国忧民,那还有什么可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现在依然喜欢听。

老王

@{uin:1774611838,nick:大燕子,who:1} [em]e100[/em]

刺梅

好久不见您写文字了,其实不是您老糊涂了,太多的纠结和困惑,无从找寻它的根由,这更源于您的思考,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吧。

刺梅

如果真的能够找寻一处桃园圣地,我愿倾其所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我们毕竟生活在俗世里,太多的琐碎让我们无法秉持我们的信念,所以才有向往,才想有解脱(即那片桃花源)。现在很多事情越来越看不懂,想不明白,所以就有了老毕的结局,有了更多的疑虑。好在我们在读书,在思考,在前行,秉承信仰,坚定方向,依然固我。问好王兄,您的这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妙,深刻,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