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贵族及中国的宗族

教育笔记

转自孩子8.30日志,原题为:《菊与刀》读后感(三)
-------------------------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就会有人认为中日文化是完全相同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日本虽然一直在虚心地向中国学习,但同时他们也把学来的东西做了一定的改动,使其更加适用于日本。因为这些改动,让日本发展出一种具有特色的文明,它和中国不同的地方,即日本文明的特色在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社会上,中日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贵族阶层。家庭上,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发展出了宗族。
  
       商周时期由于实行分封制,各地区都有诸侯,他们拥有当地的权力、财富、知识,所以世袭的诸侯成为了古代中国的贵族阶层。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种种原因限制了贵族的发展,并最终使这一阶级瓦解。
       政治上:第一,中国处于循环的王朝变更之中,贵族的延续受到很大影响。第二,科举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使下层的民众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上层社会,官僚系统开始充实,传统的贵族地位动摇。第三,皇帝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使得正在发展的贵族阶层遭到打击,如清朝初期保留了八旗会议这种贵族传统,后来因为雍正、乾隆等加强中央集权,八旗会议名存实亡。
  经济上:中央把持了盐铁经营权,这一措施不仅切断了贵族阶层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限制了城市中产阶级的产生,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出现。
  文化上:儒家传统中推崇国家利益,向帝王尽忠更为重要。
  但是日本的状况则不同。首先,他们削弱了科举制,保留了世袭的贵族,形成了地方封建主“大名”及其侍从武士。再者,日本的社会更稳定,统治者的巧妙政策让农民拥有一定的权利,使其地位较中国的高,如此一来,日本不是一个矛盾尖锐的社会,贵族阶层更有生机。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贵族和西方国家的相似,都担负这不小的社会责任和对天皇的责任。
  贵族的直接影响的是一个地区的道德规范,文化教育。贵族成了民众的道德标榜,这样一来,日本民众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贵族阶层的强化,让人们心中等级观念随之强化,如果我们看看日本近代就会发现这种等级观念使明治维新作用的范围更广,同时这种等级观念又是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动力。

  社会上的等级观念必然会影响家庭,日本人的家庭生活非常重视礼仪,礼仪便是等级观念产物。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日本家庭中的兄长就像社会上的贵族,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却绝不轻易适用,而且他们更为注重的是责任,就像贵族对社会、天皇负责一样,兄长必须对家庭的荣誉负责,对家庭的精神财富负责。
  而在中国,家庭的兄长虽然也担负相应的责任,可他们的权力和责任摆在相等的位置,有时候权力的大于责任。有些权利大的家族可以把同族人集聚到同一个地方,对该地实行实际的治理,这就是中国的宗族。为什么中国的上层会默认宗族的存在呢?其一,受用人制度的影响,帝王的官吏实际权力不大,有的比宗族的权力还小,于是在一些地区出现权力真空,而宗族则有在真空中生存的生命力。第二,在秦汉之后,民众普遍拥有了姓氏,这也为形成宗族提供了纽带。
  而在日本,上述两点条件都欠缺,并且日本的家族意识没有中国人的强,所以没有宗族。在地方行政区“藩”上,家庭是基本单位,各个藩自己的偶像就像中国的宗族长。日本这样的地区结构事实上保持了该地区的稳定,民众中不存在绝对的权力,所以接受的管理都来自上层社会,因此日本人心中的等级观念也更为深刻。
 
  有一则故事,讲的便是日本民众反抗:
  德川幕府时期,农民的赋税高达40%,民众极度贫困,于是人们决定反抗,反抗封建主和幕府当局。可是他们并非反对社会中的等级制,而是抗议赋税太高。他们成群结队地涌向封建主,但是请愿和裁决是有规矩的。所以人们写好请求减除苛税的状子,呈给藩主。有时候状子会被内臣扣下,于是民众们就在用上大街,拦截藩主的马车,直接把状子呈给他。通常这种请愿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民众的生活会有所改善,但是那些带人们上状子的头领会被处死,理由是破坏了封建等级秩序。行刑时,人们会主动聚集,但是绝不会和行刑者发生冲突。事后,人们会把被处死的人当作光荣牺牲的英雄供奉起来。在人们心中,维护封建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这个故事里,日本人的社会观念可见一斑。如果在中国一定早是刀兵相见了吧?通过中日文明的对比,可以找到中国现有问题的根源。
 

文章评论

璜清

在日本学习中国制度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排斥了科举取仕制度。导致这一选择的基本原因是日本与中国不同的社会结构。虽然也有士农工商,但其间的流动性却远逊于中国。由贵族垄断政治权力成为坚实传统,世袭地位而非个人才能成为决定因素。此亦是日本最背离儒家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