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真实意图 可围堵中俄

个人日记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对美国展开恐怖袭击,直接摧毁纽约世贸大厦。一个月后,美国展开报复,正式进军阿富汗,本世纪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战争——阿富汗战争正式打响。

 

  阿富汗战争持续了13年之久。在此期间,本拉登被击毙,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元气大伤,如果从反恐的角度评判,美军虽然不能说取得全胜,但还是战果颇丰。

 

  但美国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十余年的战争,北约付出了近2000人的伤亡,军费开支更是达到一个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这不仅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力。而且对美国对全球的掌控构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中国,成功利用美国的无暇他顾,在这十余年间迅速崛起,成为美国在21世纪的最大对手。从这个角度说,美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国家整体战略上,却堪称惨败。


  国家战略失败也就罢了,木已成舟,后悔也来不及。但至少在阿富汗,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块胜利果实应该保住。

 

  可美国连这都不要。2012年,美国正式开始撤军计划,至2014年年底,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美军除少量部队外,全部撤出阿富汗。
 


美军阿富汗部队


 

  鉴于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缘结构又极端闭塞,美国对此地不存在任何天然地缘影响力。这也就意味着,随着美国军事力量撤出,他已基本放弃了对阿富汗的有效控制。

 

  打了十几年仗,消耗了巨大国力,甚至付出全球霸权衰落的惨重代价,到头来除了杀掉本拉登这个恐怖头子,美国竟然一点实际好处都没捞着——这恐怕是越战以外,美国历史上性价比最低的战争了!


 

阿富汗美军作战部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阿富汗战争。
 

  毫无疑问,911事件是阿富汗战争的导火索。正是本拉登的惊天一袭,引来了美国的疯狂报复。

 

  但如果仅就于此的话,是不足以让美国投入这么大本钱的。毕竟本拉登再可恶,也仅仅就是一个人,基地组织虽然恐怖,但和美国比还是完全不够看。如果只是为了报复,美国完全可以在击败塔利班,将基地根据地摧毁后,通过其他的低成本手段报仇雪恨,而绝不至于动用数以万计的军队,花费十多年时间——这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些。


 

  所以,在报仇之外,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还隐藏着着巨大的战略图谋。



 阿富汗的地缘格局——它地处亚欧大陆腹心,是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四大地缘势力的交汇之处。

 

  南亚倒也罢了,东、西、中亚,分别代表着中国、伊斯兰、俄罗斯三大世界级文明势力——而他们均和美国存在较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国实现对阿富汗的掌控,将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就中俄而言,在两国关系缓和后,中亚一直是安全的后院。一旦美国在阿富汗站住脚,那中俄的稳定大后方就将不复存在。

 

  首先,中国将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受到美国威胁,国家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阿富汗地理位置


 

  俄罗斯的中亚传统势力范围也将受到严重冲击。一旦中亚落入美系势力之手,俄罗斯的庞大而虚弱的北亚板块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而对伊朗来说也同样如此。自打伊斯兰革命后,伊美关系急剧恶化。作为中东首屈一指的地缘大国,伊朗的反目,严重影响到美国对该地区的掌控,进而对美国维系世界霸权的核心——石油美元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当然想消灭伊朗。但伊朗本身也有一定实力,又北靠里海和土库曼斯坦,能得到俄罗斯的直接支援;再加上美国本土远在东半球,与印度洋板块地缘关系十分疏离,这种种因素,决定了美国很难通过直接手段将其清除。


 

阿富汗美军炮火齐射


 

  但只要占领阿富汗,伊朗的整个西部边界就暴露在美军面前。只要阿富汗经营妥当,美国完全可以以此为基,从海陆两个方向对伊朗形成包夹。

 

  被美国包夹,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即便是中俄这样的世界级大国都难以应付,伊朗实力远不如中俄,政权覆亡是迟早的事。

 

  所以,只要美国能完全掌控阿富汗,实现有效占领,就可以以此为基,同时对中俄伊三大势力的后院构成威胁——这种巨大的诱惑,完全能让美国不计血本的投入。

 

  但诱惑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却是另一回事。毕竟阿富汗深居亚欧大陆腹心,属于各大地缘势力的极端边缘地带,自身地缘结构又极端闭塞。即便中俄这样相邻的世界级大国,与它的交通往来都十分不便,美国这个西半球国家,更是和它八竿子打不着。所以,美国要想有效掌控阿富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烧钱——依仗超强的国力,长时期不计成本的持续投入,以此弥补地缘关系上巨大缺陷。

 

  现实中,美国也正是这么做的——谁叫它确实烧得起呢?


  不过,即便美国愿意烧钱,也依然没有成功。 





         转自米尔军情网 http://www.miercn.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