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观心与动中观心(演峰法师打七开示)
实修天地
今天是我们第一个七,最后一支香。我们前年打七,讲了上坐修法,静坐观心和动中观心,它们相同的和不同的内容。结印修法,静坐观心,下座观心,相同的都是有观有离。结印修法,耳闻就是观,耳闻不是识心分别,是逆流照性啊,顺着声音的来处,反过去反闻闻自性。可是我们把反闻闻自性,先放一步,如果说个反闻闻自性,你又跑到念头前面去了,看一念未生以前。我们不看一念未生以前,并不是说不可以看一念未生以前,功夫用到一定的程度,即观一念未生以前,也是可以的。印光法师念佛三昧摸象记里边:“即念而观,即观而念”。我们现在照顾的是什么?照顾的是我们的咒语,要照顾咒语,除了照顾手印之外,耳闻主要是照顾我们的咒语。照顾咒语不被杂念、妄想所参杂,所扰乱。要知道,耳闻就是观,有声音听的清清楚楚的。没有声音,心里也是清清楚楚的,因为你有念,心就动,心动就神知。我们耳闻不是个耳识呀,这个地方是智光啊,智慧的光,所以说耳闻就是观。所说三个相同的,第一个上坐修法有观还有离,妄念一起,因为有耳闻的觉照力用,马上就会生起不随的智慧。念起不随,妄念起了也不随它,既不压念,也不随念,念兹在兹照顾我们的咒语,不被妄念,不被杂思乱想所参杂,所扰乱,这是我们结印修法要注意的。这是相同的,有观有离。不同的是什么呢?结印修法要念咒语呢,我们这个念不是说是心思动念的念,是念咒语的念。你离开念咒语这个念,去瞎打妄想去,那我不行。有观有离有念,把这三个搞清楚。心念耳闻,就是我们上坐修法,必须要做到,必须要奉行的。念咒为什么是心念呢?口念粗呀,心念细呀。我们嘴里面说话,心里边还胡乱打妄想,心口不相应。嘴上说的这个话,心里还在其它地方想着呢,我们要心口相应呢。口念的是咒语,这个咒语是从无念清静心里生出来的咒语呀,是由智慧分别心里面而起的念。当然还是分别心,不分别,就不会念了。可是这个分别是智慧分别心,我们修法这些分别心都是智慧分别心。念佛也是智慧分别心,观心也是智慧分别心,持咒也是智慧分别心。智慧分别心,分别什么呢?分别持咒、念佛、观心都是断烦恼、了生死、证解脱的微妙法门。我们智慧一分别,所以我们要这么样去做,要这么去奉行,把第一个静坐修法说了。
再说第二个静坐观心,静坐观心和修法相同的是有观有离。可是观和观,相同里边还有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我前年没有说到的地方。华严宗里边说:“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这是云门祖师说的。云门祖师是学华严的,法眼祖师是学维识的,所以古代的禅宗祖师都是通教的,我们现在不说,引到一边去了。我们说这个观和前面的观不同在什么呢?
前面的观,在照顾念咒语的这个咒语,念咒语的这个心,不被妄想、杂念所染污,所扰乱。而静坐观心的观,是离念之观,不起一切分别,没有一个字。“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完全是凭心地的智光在做功夫。要观心,要观真心,观真心,离我们太远,观不到,观一念未生以前。观一念未生以前,又太细,我们观一念起处,或者观一念灭处。一念灭处,这个处和一念起处的这个处是一样的。你比方我们这个门,进入有别,可这门中间的空间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念头的起和灭有别,我们心念的起处和灭处,这个“处”没有差别。唐代的庞蕴庞居士,他虽然是居士,但是位大善知识啊。很多禅师跟他都很难筹对,就和维摩居士一样。他是亲近马祖,亲近石头迁禅师彻悟的大德。他说:“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重点在这个起灭处,这个“处”字,就是真如,我们看念头的起处,就是观真如,就是观真心体。不同的,和真如不同的有点什么区别呢?这个起灭处,里边有无始无明在,这个无明是相当相当细的,“凡夫二乘不知”,凡夫和二乘不知道无明,按经典上面是这样说的,权乘的菩萨,也就是三贤位的菩萨,也不知道无明,不是说是文字教像不知道,没有觉悟到无明这个地方,“登地菩萨少分知,佛陀才是究竟知”。
你看无明多深细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呢,无明还没有断尽呢。万里晴空,还有很小很小那一丝丝的青烟,还有那游丝浮云。佛是万里无云,万里晴空,一点点轻丝浮云都没有的。这么样的心境,这个是真如。你观破了,你就体悟真如,进一步证得真如。你没有观破,只是你的观境。它是真如,就在云底上看天一样,虽然是看天,可是没有见到太阳。我们现在看这个天,见得到太阳吗?(这天是阴天)。天上也是一色,也没有浓云密布,也没有风云滚卷,平平静静的,给你做个比喻,这就是无明。没有其它差别相,只有一个昏昧的这一景象,叫做无明。无明是怎么有的?“诸法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此事不知,就叫做无明”。一切法就是这么样有的,就是这么样没有,有而不有,不有而有。就是你不知道,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这就叫无明。你把有而不有,不有而有通达,就把无明给破了。这话是般若经上的话,三论宗经常的取用,来说明无明。心经上边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禅宗大德黄蘖祖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难煞天下人呀”。难呀,要破无明,说这个无无明,无明也没有尽处。这是心经的奥义、密义。你如果禅宗用功,参破了以后,你就把这个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把这个难杀天下人的事情就变成不难了。所以说我们往往有人用功,妄念歇落空寂无念,往往在这个地方就会错认消息,这是我的佛性。所以上师说:“不是一念不生是佛性,是一念断处是佛性”,要明白一念不生,只是功夫。所以禅宗里面说:“无心犹隔一层关”,就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观心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知道生灭处是真如,是我们的心体,就是真如。说它(起灭处)里面有无明,你离开这个(起灭处)还找不到真如。你悟了以后,无明的真实性就是佛性,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你迷的时候是“梦里冥冥有六趣”,你悟的时候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迷悟差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观心是观真心,为了超越我们的妄心,虚妄分别心。可是我们观心,虚妄分别心,它还起作用。你观真心,其它的念头就起来了,起来还是跟念咒对治妄念是一样的,“念起即觉,觉起不随;念起即觉,觉起即无”。
为什么分这么二层呢?念起即觉,你虽然觉了,他的力量强盛,它还继续呢!所以,叫你念起即觉,觉起了,他虽强盛,你觉了它还有二念三念的,你不随,不随它相续,断相续念头。如果你用功用得深细了以后,念起即觉,觉一起,妄念、妄知、妄见,马上烟消云散,一觉就不见了。不是老鼠已经出了洞了,它稍微露一个头,你把它一看,它就钻进去了。它是小偷,它害怕你,念起即觉,觉起即无。这里面有这一点差别,就是用功粗细的差别。
可是要点处,要在念起时能觉,这是用功的绝要处。你念起不觉,你就随着念头走了,那你用功就用不上。所以第二个(静坐)观和前面的(修法)观,相同的不同的给大家也讲了。
有离,前面的有离。我们持咒修法的有离,只离妄念,不离咒语。后边我们静坐观心,因为没有咒语。一切念,一切相,全部都要离。这个时间你生起念咒的念,生起念佛号的念也要离,生起成佛做祖的念也要离。凡所有念皆是妄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离一切念就是佛。
观心的重要地方,你们要听清楚,前面两个给你们说了,是补前年打七里面的不足。前年打七没有说得这么细。
下面就说动中观心。动中观心和静坐观心、结印修法相同处是:有观有离。不同处是:结印修法念咒语,有念咒语的正念。我们动中观心不念咒语,也不念佛号。所以没有咒语这个念,也没有佛号这个念,只有观心这个念,那是不是无念呢?还不是无念,因为还有为呢,还要做事情呢,做事情的这个念头还是有。可是我们不说念,而说有为。要做事情,就叫有为。
有观,有离,有为。观——智慧力,还是看着念头的起处,跟静坐观心的观境是一样的。还是看着念头的起处,看着念头的起处就叫作照顾话头。念头的起处就是话头,念就是话,话的前头,所以叫做话头。我们照顾话头,就是看着念头的前边,不要叫它走失。前年讲开示里面提到,我们拿个菜蓝子上街买菜,还引着自己的儿子或者是引着自己的孙子,去菜市场买东西。这小孩儿就是你照顾的对象。你不能因为买了菜把你儿子或者把你孙子丢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做事情,把我们这个照顾话头——看一念起处这个智慧觉照力丢了。你们生活中犯过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引着小孩儿买菜去了,或者到那个什么地方,经过一个热闹地方,人家那个地方敲罗打鼓、跳秧歌舞,或者在这其它什么事情,人拥来挤去的,自己好奇心,把照顾小孩忘了。这个事情结束了,不光把照顾小孩忘了,把自己买菜也忘了,二件正事儿都忘了。待热闹看过了,回过头想起还要买菜去呢!买菜去,小孩不见了。这现象是有啊,这犯大错误!这不得了,你回去怎么给你先生交代呢?如果是你引的孙子,你怎么给你儿子和媳妇交代?
我们观心,动中观心,就像照顾小孩儿一样。你干什么事情,还必须要干,可是把观心的这个智光独照心源的这个正念不能丢。噢,这个正念就是小孩。你失去了小孩,就犯大错误,那就罪过大了,所以是必须有观。
有离,离什么呢?我要到副食商场买东西去,或要到衣服商店去买衣服去,或者我要接一个贵重的客人去,路上所有与你不相干的人、事、物,全部都要无所住,不要生心,这就是离。你是个修道用功的人,用功用到入万人丛中,如入无人之境,不与万法为侣,没有一个跟我做伴的,常独行,常独步。解脱歌里面可能有这么样的话,要独行路,常独行,常独步,“不与万法为侣”。后面还有一句,“不与诸尘做对”。没有事事物物,没有跟他们过不去的。为什么呢?我眼睛里面就没有这些东西,谁和我做对呢?所以说“不与万法为侣”。像唐代的庞居士去参石头迁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石头迁禅师把他嘴这么一捂,不回答。这一捂就是给你回答。庞居士有省,有省就是有点悟入,可是没有悟彻。后来参马祖问: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马祖头抬起来向天一看,向地一看。我问你话,你连回答都不回答,你走神了,你看什么呢?可是庞居士有智慧呀,说:“一根无弦琴,唯师弹得妙”。一根没有弦的琴,只有师父弹得好弹得妙。我们先不说马祖看天看地,我们只说石头迁禅师把他嘴一捂,如果庞居士能悟彻,不低于马祖禅师看天看地。如果不明白,不明白去疑着去吧,去参去!
我们现在说我们的正题。我们昨天说了观心里面有观心体,有观心相,有观心用。如果智慧力猛利,攀缘挂碍心轻,就看一念起处就行,因为这是关津渡口,一夫当关,万夫没入。出入的要塞,这个地方你把关把好了,就是总摄一切。如果我们智慧力不够,定力不够,不足以观一念起处。再退而求其次,观心念,观我们起心动念,一天都起什么心呢?动什么念呢?
我们一观心,心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我们妄心的心相。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心是无常的,我们就把自己的心不看得那么样认真了。不一定我说个什么话,想个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一点点都不能违背,谁都不能伤害我。不能伤害我什么呢,哪个是我?就是执着这个虚妄分别心是我,执着这个色身是我。
我们退而求其次,也可以观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在起心动念处,能用智慧分别力,做以取舍。邪、恶、散乱、不正知,这些不好的念头,都要离开;要做的事情,必须要做事的这个念,要叫它保持住,善的念要叫它保持住,就在心念这个地方把关。心念这个地方还把不了关,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该骂人骂了,不该打人打了,后果已经造成了,这就更粗糙了。可是虽然粗糙,还有人在这地方还不醒悟,长时间的持续自己的这种行为和心念,不忏悔。伤害了别人、伤害了自己还不知道,你看多可怜呀!这个时间如果我们智慧力还能觉照:哎呀,我今天说这话说得过头了,怎么能这么样说话呢?唉呀,我今天做这件事情做得太离谱了,太不沾边了,太失自己的身份和人格了。哎呀,我怎么能做这件事情呢?后悔,后悔也是觉悟呀,觉得迟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前边念头一起就要觉。我们看一念起处细,看念头粗一点。可是不好的念头起了不觉,不觉只是不觉,妄念相续而已,如果已经付诸语言、行动,造成了极恶的后果,那就很不好了。
今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哎,说话不光把人家别人说的话不拦不截,还自己不断地在里面添油加醋的,在里面还增加东西呢。没智慧呀!说了那么多废话。我们把人情照顾得太周到了,那就要费好长时间,甚至于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就要有智慧,就要把这些事情不要扯长蔓,不要说无意的那些家常事,那些不太关要的事情。你们平时接待客人是不是都是说了自己应当说的话,不得不说的话。想一想说了多少废话,攀枝引蔓的越说越多。可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你一个是拦他的话,第二个把他的话给断里打,咱现在不说这个事情,就说某某事情,把他的话变成少话,另外你跟他说话时候还要照顾你的心啊。主动要找别人,有求与别人,那话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们被动的,被动的说话要照顾自己的心呢。把自己的心照顾住,不走失。或者说话时间太长了,看看表,他一看你看表就知道你有事情,他问你有什么事情,如果是一点钟说二点钟,我还有个接待呢。有接待无接待,那是我自己的事情。世间应酬是很劳神很费心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就要在这些事情上也要观呀!还有个人的习气毛病也要观。一个是对治自己的习气毛病,第二个就是要刹车,不能随自己的习气毛病一直下去。
怎么样对治自己的习气毛病?你们看我们心密二祖的著作里边。有明确的开示。我在这个地方没时间,不能细说,你们再看怎么对治,发现自己的习气毛病,对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克已,要从自己最难克地方下手去克它,就是要和它过不去,就要把它这个东西取掉。今天去不掉,明天还要去,明天去不掉,后天还要去,总是要和它过不去,也就是反复地提醒自己。反复地犯错误,反复地忏悔,不断地这么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种习气业障的力量才会谈化,我们智慧般若种子的力量才会增强。
我昨天说,我们动中观心,微细、细、粗,有这三个差别。观心体、观一念起处是很微细的功夫。观不上,看念头,自己是什么人就起什么样的念,先正确认识自己。看念头还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还不能善做取舍、还不能纠正自己的心念,该刹车的地方还不能刹车,乃至口业冒出来,造了口业了;身业冒来了,造了身业了,这个是果啊。观因,观缘,观果,这个时候就进入到观果了。果报形成了,要观果,后边的业又形成了,要观后果呢。这个时候就进到知过能改,进入到改的阶段。所以说我们用功是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元音老人说坐下绵密观照,我在这个地方把观心开解一下,就是除了要观我们的心体,就是一念起处之外,还要观我们的虚妄心念,善恶美丑,当为不当为,当说不当说的,要善于有个取舍。如果智慧力不够,不当说的话已说,不当做的事情已做,就像经上说的,“不应当做之事今已做”,不应当说的话,今已说,不应当想的事情,可是那些念头已经反复出现了。我们先不说念头,只依经文来说,“不应做之事今已做,不能令不做”。你怎么样后悔,你怎么样后悔覆水难收啊!你怎么样后悔,也回不到原先的那个地方去了。说出的话伤害了别人,你怎么样后悔,在别人的心里已经形成某种伤害了,和你把这口能封住,不说出来,绝对不一样。所以说话到口边留三分呀!做人要厚道一点,说话不要太刻薄,做事不要太过分。我们学佛人都要这么样,不要逞英雄。一定要强过人,这是社会上人的思想,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慈悲,要同情别人、要忍辱、让步。
元音老人说:“坐下绵密观照。我今天把绵密观照的内容,给大家指出来了。绵密观照什么呢?绵密观照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我想包括我在内,也犯同样的错误。我也是近几年,才把上师书里面的要点地方才入了心了,原先体会不到这些地方。绵密观照,观照什么呢?怎么去绵密观照?把绵密观照看过去以后,也没有放在心里面去。所以千座又千座,千座又千座,不如法又不如法,接二连三的不如法。直到现在还是个漆桶。如果我们依佛言祖语去依教奉行,业障就会慢慢薄去,烦恼会越来越轻,心地会越来越慈悲,智慧会越来越清明、越增胜,立竿见影。我们只要做到依教奉行,可以说佛法的感应会是立竿见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