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其实是一种释放 (宁昱)

心情感言

    读书会让人乐而忘忧,进入自我精神构建的超然世界。生活是一种无形的阅读,文字是有形的阅读,如能读出书中的真趣味,生活也就自然充盈了。
   古人说“眼界要阔,须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须熟读五经诸史。”清初文学家张潮所写的笔记随感小品《幽梦影》里有一句话:“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正所谓:“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漫步于一帘烟雨之中,闲观飘展如丝的柳枝,看着一树的樱花,春天就在漫烂中悠然而去了。回到家里,浸入书的世界,闻着时光的味道,寻找遗落的过往,人世烦忧不知不觉中就释放了。活着,不为世俗羁绊,听落花,品闲茶,读杂书,至于别人说什么,都一笑而过,宁馨素简的生活着,让心里渗透生命的悠远和闲适。

真的读透了书,就必然追求独立与自由。 1752年10月18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芭蕾舞剧《乡村巫师》在路易十五的离宫枫丹白露上演,大获成功。国王准备亲自宣布要赐他一份年金。那晚,卢梭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他没去觐见国王,放弃了做御用文人那份唾手可得的丰厚年金。他的理由很简单:一领了年金,我就不敢说真话,就失去了言行的自由,就不能勇敢行事了,我往后还能独立自主和远离名利吗?一接受了年金,我往后就得阿谀逢迎,或者闭上嘴巴,什么话也别说。第二天天一亮,他就离开了枫丹白露。

真的读懂了书,就一定达观与洒脱。人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受不了的罪。苏轼的学生哲宗亲政后,他却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贬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他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在苏轼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生与死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罢了。只要能够将自己的有限生命都融于无限的自然界境界当中,享受每一份属于自己生命中的月光、清风,山水、花香、鸟语,生命就得到了永恒。无尽无休的折腾苦难,没有使他厌倦人生,变得冷漠。享誉天下的高位与盛名,也没有使他自我迷失,忘乎所以。他心境恬淡,越到后来越不计较个人得失,视功名若浮云,所以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虽临困境而反而多有作为。

真实做人,能产生赤子之心;真心读书,能盛开智慧之花。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从权势、地位、名望、成就的种种欲念中解脱出来,走进书的世界里,不和别人比较、也不再拼命改变自己,唯有此,才能从社会的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心灵得到完全地释放,真正为自己活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20145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