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张扬自我(2015--家乡情思---1)
个人日记
留在记忆中的家乡
家乡,是夕阳下一曲乡间民谣,黄昏时牧童归来的乡间小路。家乡,四季交替身上的衣裳,满坡满坡油菜花的金黄,满垅满垅禾苗的油绿,层层叠叠的枫红,山山岭岭的雪白。家乡,是收藏在记忆里的一缕晨曦,一抹晚霞,一些炊烟,一枚月光。家乡,是童年的一条溪河,一叶柳笛,家乡,是秋后站立在田野的禾垛,显露沉思的目光,温暖而深沉,全部融化在回忆里。 家乡,是梦里的一条小清河,一路激湍地流过青春的岁月。.家乡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首写不尽的长诗,每一篇写满刻骨铭心的亲情,每一段凝聚家乡,一幅江南的烟水,一桢大漠的孤烟,一曲轮台的羌笛,一弯天山的寒月。
1986年在电大期间在政府院内所照
在这长长的抒情段落写完后,我要说说这次回家乡拜泉的感受,自92年8月迁居肇东,屈指算来23年了,这23年中,只有在94年回过一次,以后的21年中始终没有回去。肇东离拜泉几百里地之遥,从肇东坐车到兰西,在由兰西上哈尔滨至拜泉的大客,经过青冈,明水后,三个小时就到了。在职时,有工作,抽不出时间,退休后,又到律所,还是忙。中间又看了四年小外孙。稀拉糊涂21年悄然而过。
21年的生活中,常常想到家乡,常常向亲属打听拜泉的情况,都告诉我家乡变化很大。脑海中不断想象家乡会变成怎样。
1977年拜泉一乡村果园
我 自1952年在拜泉民乐的一个小村出生,4岁时搬到城里,在南五道街西二道街街口的西南面的居民住宅区内一间半的老房子中生活了到结婚,结婚后还是没走出这个区域,住宅和父母一道之隔。所以拜泉的西南街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孩童时期,那时候每个住宅前都有自己的园子,我家从住房往前有20多米的园子,另外在道东还有一块大园子,那时年年的夏天吃菜是自给自足的,有时吃不了还可以到菜市去卖。
1973年拜泉武装部培训民兵报务员所照,政府盖楼前的平房前。
童年的时光是最快乐,家家住平房,外面活动,玩的空间很大,由于路上基本没有机动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辆马车,可以在大街上尽情疯跑,尽情玩耍。冬天堆雪人,在洁白的雪地上跳出麦穗那样的脚印,年前杀猪吃猪肉,粘豆包,整个一个正月的饭菜都是我爱吃的,并且正月里可凑到孩子多的家庭,去和人家玩嘎啦哈,这些嘎啦哈都是大人积攒多年,用红色颜料染红的,不到过年大人是不给拿出来玩的。春天春风一起,自己用扒开秸秆做的圆圆的秸秆小西瓜,风吹小西瓜前面跑,我在后面拼命追。在春风里天天看着树木出苞,放叶。夏天,做蝴蝶,捉蜻蜓,在家长让看好菜园子的交代中,和几个孩子钻到苞米地里玩自己画的扑克,结果别人家的鸡全部进到园子里把小白菜叨了个精光,不但经常挨骂,有时候还要挨揍。当草长莺飞的时候,要和家长去打草,然后回来晾在道上,青草散发着的那种特有清新的香味,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个长得奇形怪状的青虫子在草上爬来爬去,很吓人的。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的活来了,搂柴禾,溜土豆,捡苞米,溜窗缝一天也很累,但也很快乐,那种童年的天真稚趣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累,一粒彩色的玻璃,一片树叶,一粒石子,一张花纸片,一条花手绢都会让我们欢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兴的不的了。
在电大工作期间所照,和任老师,英华每人各自照的。
我所住的南五道街,西二道街,往南两道街,往西两道街就都是城外,那时的城外是草地,什么车轱辘菜,苦菜,苣麻菜遍地都是,夏季开满小小的黄色的花朵,草地的外边就是一望无际的柳条丛,一墩一墩的红柳,拜泉没有森林,木材很缺,所以那时居民院落之间的隔断都是用柳条夹杖子,有的柳条生命力强的,杖子夹上一段时间后就又生根长出了枝桠。柳条是编制用的好材料,农村编筐窝篓,到秋天有些柳树被阀后,冬天还可以刨柞子,做那时冬季的烧炉子取暖用。在南门外的柳条丛中,有静静地双阳河潺潺流过,一座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小桥横跨于双阳河上。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的夏天和一帮孩子钻进了柳条丛里玩,意外发现遍地都是小鹌鹑和一窝一窝的鹌鹑蛋,大家疯了一样到处捡鹌鹑蛋,抓小鹌鹑。把那一片糟蹋了乱七八糟,鹌鹑蛋碎了,小鹌鹑死了许多。当年不懂爱护生态,只要玩的高兴就好。那时的南门外经常涨水,是因为夏秋季通肯河涨水流入双阳河,双阳河水漫出河床,威胁到了在南门外居住的居民,进行了疏散,我全家在邮局(父亲的单位)住了一晚。后来南门外建起了一个一米多的土坝,可能是为了挡通肯河的水。以后渐渐地双阳河的水越来越少,几近干枯。
1985年调电大后留影
出了南门外顺大道往东就是拜泉的苗圃,大路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树龄都在几十年。苗圃的树木培育大都是松树,一床一床的松树苗,培育的程序繁琐,从子到苗,从小苗到小树,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移植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雇佣工人每天1.34元工钱,都说活很累。苗圃中最好的风景就是一排排的树木,几十年的,十几年的,几年的杨树,松树,一片一片,中间都有一条条土路,夏天苗圃内的树木深浅相映,高低错落,清凉清新。冬天一场场雾凇相约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进入童话世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那时,人们没有什么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苗圃成了拜泉人一个常常光顾消遣的地方。我和苗圃的感情是深厚的,那时的我早上就有晨练的习惯,天气好的时候早上骑上自行车,到苗圃的树下,或跑跑步,或练练剑,在电大学习期间早上带上书,在树林中边走边背题,吸着新鲜的空气,手扶着一棵棵树干,在树的海洋中,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忧伤,心中只有快乐。冬天我总会带着家人去看几次雾凇,在银装素裹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世界,鬼斧神工。后期有了相机,也常常照一些照片以作纪念,但几经迁徙有些照片已找不到了。
81年冬天在果品公司院内
我自从1968年初中毕业,那时高中已经取消了,我们成了待业青年,我曾做过食品厂工人,白铁社工人,制酒厂工人,果品公司营业员,电大教师,这些单位的上下班路线有一个特点,就是沿拜泉的最热闹的南北一条街来回走,所以这南北一条街的原始格局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县委大院出来,街口西行是制酒厂,我在酒厂做了八年工人。街口南行,东侧的工会广场,那是常有篮球赛举行,看得人里三层,外三层。西侧除了住宅,还是邮局的后院,图书馆的后院。街口是第二副食品商店,街口的东面是全县文化的中心文化宫,也就是电影院。顺着街口西行,邮政局,文化馆,新华书店,和新华书店隔路相对南边是拜泉旅社,西边是第一百货商店,西南是拜泉饭店,这就是拜泉商业繁华的中心十字街,十字街往南道西边拜泉饭店,五金公司,果品商店,布鞋店,皮具店,二食堂。对过道东拜泉旅社,牙所,结核病防治所,中医院。二道街道西土产商店,医药公司,废品收购站,锦和盛药店,针织厂,副食品商店。对过道东是照相馆,二百货商店,服装厂,印刷厂。三道街往南道东侧市工商行,拜泉镇医院,东风旅店,第一食堂。三道街道西侧日杂商店,居民住户。四道街往南道东,自行车修理厂,大车店,农杂商店。道西侧百货三商店,钟表社,剃头棚,二粮店,五道街往西走向我家的方向,南是大车店,北是制油厂,往南还有编织厂,这个行走路线几乎是天天走,走了几十年。
82年在果品公司
那时拜泉最高的楼是文化宫,也就是电影院一共四层,一层,二层是观众席,三四层是大小放映室。再就是邮局的三楼,后盖的县委办公楼四层。居民全部是平房,区别在于是砖瓦,还是泥土,是三四间,还是一两间,是宽敞,还是狭窄,是洋瓦盖,还是草房,差距是有,但不是天壤之别。
电大毕业时所照
路以泥土为主,除了大街砂石,后用油渣外,雨天都必须穿雨靴,那时,家家每人一双雨靴是必备的,当时盖房子,买房子都愿意往东街卖,因东街地势高,不存水,下完雨路好走,西街相对于雨后要多泥泞几天。
在拜泉政府前白天是用强力闪光灯拍摄成夜景。
在我迁往肇东之前,只有编织厂院内和农机公司院内盖起了六层住宅楼,其余基本没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这些年对家乡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些记忆之中。这就我出生成长住了42年的过去熟悉的故乡。
在电大时,李英华老师要调日照前,我和任老师,英华合影
,
席慕容的《乡愁》中这样写道: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1983 年拜泉果品公司参加县社篮球赛女队获冠军合影在我这篇日志发了以后,接到了我的三连冠(小学,中学,电大)同学文道军的一篇回忆家乡的文章,读后心情很是激动,我们的共同故乡,共同度过的那些年年岁岁,现在成了难忘的回忆,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忘却,不可分割的历史阶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拜泉,这两个字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上,现将道君的全文转载如下:
文章评论
日照晨光
在拜泉,我们是一样的记忆。 我对西门到东门的印象最深: 家住西门里,从76年返城到棉毯厂工作(东门外),后到广电局(东门里),直到92年调到山东日照,16年如一日穿行在六里六(棉毯厂还远)两点一线间。
天命知客
家乡是儿时的记忆,家乡是童年的背景。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是南门里、南门外、柳条丛、王八坑。那一带留下过我几十年的记记。
春之韵
家乡是永远忘不掉的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故事,家乡有很多美好的回忆[em]e178[/em]
天马行空
离开家乡的人经常回忆起美好的记忆,身在家乡的人时刻关注家乡的变化,我走了很多地方,备感亲切的还是家乡,看来我是个没有出息的守家奴[em]e113[/em]
老牛津
你还在白铁社工作过!走的单位真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