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张扬自我(2015--家乡情思---1)

个人日记




                                                                 
                                                                            留在记忆中的家乡
                               
                 图片                                 

                                                                      

                       家乡,是夕阳下一曲乡间民谣,黄昏时牧童归来的乡间小路。家乡,四季交替身上的衣裳,满坡满坡油菜花的金黄,满垅满垅禾苗的油绿,层层叠叠的枫红,山山岭岭的白。家乡,是收藏在记忆里的一缕晨曦,一抹晚霞,一些炊烟,一枚月光。家乡,是童年的一条溪河,一叶柳笛,家乡,是秋后站立在田野的禾垛,显露沉思的目光,温暖而深沉,全部融化在回忆里。  家乡,是梦里的一条小清河,一路激湍地流过青岁月.家乡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首写不尽的长诗,每一篇写满刻骨铭心的亲情,每一段凝家乡,一幅江南的烟水,一桢大漠的孤烟,一曲轮台的羌笛,一弯天山的寒月。



                                                   图片
1986年在电大期间在政府院内所照



                             在这长长的抒情段落写完后,我要说说这次回家乡拜泉的感受,自92年8月迁居肇东,屈指算来23年了,这23年中,只有在94年回过一次,以后的21年中始终没有回去。肇东离拜泉几百里地之遥,从肇东坐车到兰西,在由兰西上哈尔滨至拜泉的大客,经过青冈,明水后,三个小时就到了。在职时,有工作,抽不出时间,退休后,又到律所,还是忙。中间又看了四年小外孙。稀拉糊涂21年悄然而过。


                            21年的生活中,常常想到家乡,常常向亲属打听拜泉的情况,都告诉我家乡变化很大。脑海中不断想象家乡会变成怎样。


                                              图片
1977年拜泉一乡村果园

                          我 自1952年在拜泉民乐的一个小村出生,4岁时搬到城里,在南五道街西二道街街口的西南面的居民住宅区内一间半的老房子中生活了到结婚,结婚后还是没走出这个区域,住宅和父母一道之隔。所以拜泉的西南街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孩童时期,那时候每个住宅前都有自己的园子,我家从住房往前有20多米的园子,另外在道东还有一块大园子,那时年年的夏天吃菜是自给自足的,有时吃不了还可以到菜市去卖。


                                  图片
                                  1973年拜泉武装部培训民兵报务员所照,政府盖楼前的平房前。

                                                                                                                                                              童年的时光是最快乐,家家住平房,外面活动,玩的空间很大,由于路上基本没有机动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辆马车,可以在大街上尽情疯跑,尽情玩耍。冬天堆雪人,在洁白的雪地上跳出麦穗那样的脚印,年前杀猪吃猪肉,粘豆包,整个一个正月的饭菜都是我爱吃的,并且正月里可凑到孩子多的家庭,去和人家玩嘎啦哈,这些嘎啦哈都是大人积攒多年,用红色颜料染红的,不到过年大人是不给拿出来玩的。春天春风一起,自己用扒开秸秆做的圆圆的秸秆小西瓜,风吹小西瓜前面跑,我在后面拼命追。在春风里天天看着树木出苞,放叶。夏天,做蝴蝶,捉蜻蜓,在家长让看好菜园子的交代中,和几个孩子钻到苞米地里玩自己画的扑克,结果别人家的鸡全部进到园子里把小白菜叨了个精光,不但经常挨骂,有时候还要挨揍。当草长莺飞的时候,要和家长去打草,然后回来晾在道上,青草散发着的那种特有清新的香味,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个长得奇形怪状的青虫子在草上爬来爬去,很吓人的。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的活来了,搂柴禾,溜土豆,捡苞米,溜窗缝一天也很累,但也很快乐,那种童年的天真稚趣不知道什么是苦和累,一粒彩色的玻璃,一片树叶,一粒石子,一张花纸片,一条花手绢都会让我们欢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兴的不的了。


                                            图片                                                                   在电大工作期间所照,和任老师,英华每人各自照的。



                      我所住的南五道街,西二道街,往南两道街,往西两道街就都是城外,那时的城外是草地,什么车轱辘菜,苦菜,苣麻菜遍地都是,夏季开满小小的黄色的花朵,草地的外边就是一望无际的柳条丛,一墩一墩的红柳,拜泉没有森林,木材很缺,所以那时居民院落之间的隔断都是用柳条夹杖子,有的柳条生命力强的,杖子夹上一段时间后就又生根长出了枝桠。柳条是编制用的好材料,农村编筐窝篓,到秋天有些柳树被阀后,冬天还可以刨柞子,做那时冬季的烧炉子取暖用。在南门外的柳条丛中,有静静地双阳河潺潺流过,一座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小桥横跨于双阳河上。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的夏天和一帮孩子钻进了柳条丛里玩,意外发现遍地都是小鹌鹑和一窝一窝的鹌鹑蛋,大家疯了一样到处捡鹌鹑蛋,抓小鹌鹑。把那一片糟蹋了乱七八糟,鹌鹑蛋碎了,小鹌鹑死了许多。当年不懂爱护生态,只要玩的高兴就好。那时的南门外经常涨水,是因为夏秋季通肯河涨水流入双阳河,双阳河水漫出河床,威胁到了在南门外居住的居民,进行了疏散,我全家在邮局(父亲的单位)住了一晚。
后来南门外建起了一个一米多的土坝,可能是为了挡通肯河的水。以后渐渐地双阳河的水越来越少,几近干枯。



                                       图片
                                        1985年调电大后留影



                   出了南门外顺大道往东就是拜泉的苗圃,大路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树龄都在几十年。苗圃的树木培育大都是松树,一床一床的松树苗,培育的程序繁琐,从子到苗,从小苗到小树,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移植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雇佣工人每天1.34元工钱,都说活很累。苗圃中最好的风景就是一排排的树木,几十年的,十几年的,几年的杨树,松树,一片一片,中间都有一条条土路,夏天苗圃内的树木深浅相映,高低错落,清凉清新。冬天一场场雾凇相约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进入童话世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使人心旷神怡。那时,人们没有什么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苗圃成了拜泉人一个常常光顾消遣的地方。我和苗圃的感情是深厚的,那时的我早上就有晨练的习惯,天气好的时候早上骑上自行车,到苗圃的树下,或跑跑步,或练练剑,在电大学习期间早上带上书,在树林中边走边背题,吸着新鲜的空气,手扶着一棵棵树干,在树的海洋中,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忧伤,心中只有快乐。冬天我总会带着家人去看几次雾凇,在银装素裹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世界,鬼斧神工。后期有了相机,也常常照一些照片以作纪念,但几经迁徙有些照片已找不到了。

                                         图片
                                          81年冬天在果品公司院内
                        

                我自从1968年初中毕业,那时高中已经取消了,我们成了待业青年,我曾做过食品厂工人,白铁社工人,制酒厂工人,果品公司营业员,电大教师,这些单位的上下班路线有一个特点,就是沿拜泉的最热闹的南北一条街来回走,所以这南北一条街的原始格局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县委大院出来,街口西行是制酒厂,我在酒厂做了八年工人。街口南行,东侧的工会广场,那是常有篮球赛举行,看得人里三层,外三层。西侧除了住宅,还是邮局的后院,图书馆的后院。街口是第二副食品商店,街口的东面是全县文化的中心文化宫,也就是电影院。顺着街口西行,邮政局,文化馆,新华书店,和新华书店隔路相对南边是拜泉旅社,西边是第一百货商店,西南是拜泉饭店,这就是拜泉商业繁华的中心十字街,十字街往南道西边拜泉饭店,五金公司,果品商店,布鞋店,皮具店,二食堂。对过道东拜泉旅社,牙所,结核病防治所,中医院。二道街道西土产商店,医药公司,废品收购站,锦和盛药店,针织厂,副食品商店。对过道东是照相馆,二百货商店,服装厂,印刷厂。三道街往南道东侧市工商行,拜泉镇医院,东风旅店,第一食堂。三道街道西侧日杂商店,居民住户。四道街往南道东,自行车修理厂,大车店,农杂商店。道西侧百货三商店,钟表社,剃头棚,二粮店,五道街往西走向我家的方向,南是大车店,北是制油厂,往南还有编织厂,这个行走路线几乎是天天走,走了几十年。


                                       图片
                                       82年在果品公司


                那时拜泉最高的楼是文化宫,也就是电影院一共四层,一层,二层是观众席,三四层是大小放映室。再就是邮局的三楼,后盖的县委办公楼四层。居民全部是平房,区别在于是砖瓦,还是泥土,是三四间,还是一两间,是宽敞,还是狭窄,是洋瓦盖,还是草房,差距是有,但不是天壤之别。


                                      图片
                                      电大毕业时所照

                路以泥土为主,除了大街砂石,后用油渣外,雨天都必须穿雨靴,那时,家家每人一双雨靴是必备的,当时盖房子,买房子都愿意往东街卖,因东街地势高,不存水,下完雨路好走,西街相对于雨后要多泥泞几天。

                                               图片
在拜泉政府前白天是用强力闪光灯拍摄成夜景。


                            在我迁往肇东之前,只有编织厂院内和农机公司院内盖起了六层住宅楼,其余基本没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这些年对家乡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些记忆之中。这就我出生成长住了42年的过去熟悉的故乡。
                 

                                                图片
                                                在电大时,李英华老师要调日照前,我和任老师,英华合影
                   
                   

 ,

                                          席慕容的《乡愁》中这样写道: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图片

                                                  1983  年拜泉果品公司参加县社篮球赛女队获冠军合影                                      


                         在我这篇日志发了以后,接到了我的三连冠(小学,中学,电大)同学文道军的一篇回忆家乡的文章,读后心情很是激动,我们的共同故乡,共同度过的那些年年岁岁,现在成了难忘的回忆,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忘却,不可分割的历史阶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拜泉,这两个字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上,现将道君的全文转载如下:


                          故土难离——我的北大荒,我的黑龙江,我的拜泉县

                                                                 文道军  (作于2011年春节)

 
                 不知怎的,最近耳边经常回响起这首儿时熟悉的歌曲。想起那时守着家里的黑白电视,看着热播的《年轮》。看着剧中的孩子们在雪地上踩出的年轮。。。

                不知你是否记得,那时的冬天很冷很冷,十月以后就会开始下雪,皑皑白雪覆盖了整个操场,我们团雪球,打雪仗,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及各位孩子排成一排,以中间的孩子为轴,两边的孩子们顺时针的跑,在平整雪地上留下一圈圈足迹。。。

               那时候的我们每天在放学的路上都到处找冰去滑,我们不叫溜冰或滑冰,我们拜泉的孩子管这叫出溜滑,比谁滑的远,比谁滑的长,从学校到家里,短短的几条街, 我们记得哪条街的那个地方有冰,那个角落的雪踩的实,总要拐过去滑一下,经常看到一群孩子排着队,等着在一段冰面上滑。。。

             那时候的冬天,谁上学的路上没摔过跟头呢,起来扒瑟扒瑟再走。。。

             那时候的寒假很长,每到下雪的时候,我们会对着窗户发呆,看着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那才是真正的鹅毛大雪,雪花结成大片大片的雪片子,从苍宇簌簌落下,显 得纷乱嘈杂,而那样的雪天却又是最宁静的时候。我们看着那从天上掉下来的雪(真的是掉下来的,因为大雪片太重了,飘不了)发呆,想着这掉下来的雪片子会不 会在平整的雪地上砸出一个坑呢?天真的盯着一片雪,掉了,掉在雪地里找不到了,没有坑哎,再盯再盯,盯到最后都眼花了。。。就这样一直傻傻的无聊着,靠着 暖气片看雪,就是不去写寒假作业。。。再幻想一下晚上大人下班了,会不会买糖葫芦回来。。。

            那时候我们盼着过年,过年的时候乐意上街,我们叫“上该”,卖对子卖炮仗的卖糖球的。。。过年了会有大鱼大肉,我们不用冰箱,院子里放一口大缸,东西放进 去可以一个正月都不化,想吃啥就拿点啥,到屋里化上。我们会买几袋子冻梨冻柿子,想吃的时候就崴瓢凉水,把冻梨“欢”上,等水结冰了,冻梨就欢好了,带着 冰碴吃,贼拉地爽。满街的对子,过节旗(就是拿根线粘好多三角旗的那个,从房顶到仓房或者障子张拉一排排的)还有红纱灯,还有三十儿半夜十二点热气腾腾的 饺子。。。

            那时候冬天没啥菜,家家一口酸菜缸,仓房里还有一坛子一坛子的糖蒜,蒜茄子,花咸菜(大头菜胡萝卜大葱香菜放一起腌 的那个)。住平房的家里一进门肯定一股酸菜水味。吃酸菜窜白肉的时候都吵吵香,开春妈妈淘酸菜缸的时候都捂着鼻子有多远跑多远。记不清季节了,不过已经有 雪的时候,胡同里串着赶马车卖大白菜的农村大叔。哪家都得买一车,然后大叔在大门口卸白菜,整不好那马就拉一堆马粪在门口。。。然后打人小孩拿手套带套袖 往院里搬白菜。还有再早一点的时候买土豆,家家一口土豆窖,几百斤土豆就用麻袋那么从院里往窖里捣腾。还有腌糖蒜腌茄子的时候,满院的大蒜味。。。

           那时候我们都睡炕,硬帮帮的烫屁股,妈拿大锅烧水做饭贴大饼子乎地瓜,灶坑一点炕就热了。孩子们总喜欢在炕上蹦啊蹦,爷爷奶奶就喊:死孩子再把炕蹦塌喽! 记得小时候有个“扒炕抹墙假”就是家家都要扒炕掏灰了,重新整点坯,一般孩子蹦塌的地方都得换上,墙在重新刷刷。不结果现在搞不清那个假是不是就是十一黄 金周了,太久远了。季节差不多。那时候就盘算着还有几天开学,然后磨磨唧唧不愿意写作业,到开学前两天就开始着急了,有时候爸妈帮着写,写不完怕老师检查 还害怕的哭。然后大人就说了:有那哭的功夫多写点儿,知道害怕早儿干啥去了。。。

          那时候每年都有县运动会,走方阵连鼓号队团体操,反正不用上课啥都行。还有每年在电影院的文艺汇演,大合唱啥的,唱不出花样就拿扇子摆花样。反正练唱歌去 演出不用上课就行。老人们说一开运动会就敲鼓,一敲鼓就下雨。还想还真的是。你想想有几次开运动会开到最后没被雨浇过,邪乎。。。
  那时候拜泉还没改造呢,十字街晚上挤挤插插的夜市儿,那个十字街口那有个卖爆米花的,中医院那有个卖烤苞米的。夜市有卖荧光棒的,能买一个当手镯项链啥的 就美地够呛。摆地摊卖鞋的,推三轮车卖玩具的,卖背心大裤衩的,啥都有,就是个热闹。还有大棚那得老年秧歌队,正宗的东北大秧歌。。。

          那时候除了十字街基本上别的地方都是土道,坑坑洼洼的,一下雨都是稀泥,上学的时候要么脚上套塑料袋,要么再拎双鞋。后来发展了,有钱家里又远的都给孩子 雇三轮儿,七八个孩子挤一三轮,叽叽喳喳的讲我们班今天谁谁咋地了。后来三轮退役了,港田出现,又被松花江夏利等“招手”给取代了。

          那时候十字街,就是正街两旁都有大柳树,多少年都不知道了,一到绿的时候可好看了。背街的地方也实行门前三包,搞绿化都整个小花圃,基本上种的都是串红猫脸啥的。

          那时候卖东西上一百二百,南边还有个三百,四百黄的比较早。买菜去南市场,买农用产品上大棚。咱们县第一家炸鸡店是在一副食开的大三元炸鸡店,后来又多一 肯德基,当然不是国外路边摊的那个肯德基,就是叫这名,卖炸鸡的。过节的时候整只炸鸡来吃,老香了。后来这几家店竞争,大三元的玻璃还经常被扔砖头~。等 炸鸡不太流行的时候西二钠地方又出个扒鸡,好像叫什么老刘脱骨扒鸡,要么就是德州脱骨扒鸡。拜泉台就总播那一只扒鸡被一白大褂拿手里抖几下就脱骨了的广 告~

          那时候吃酱油醋都是正阳河,小时候还去小铺打酱油,真的是打酱油,拿个酱油瓶子几毛钱,看着老板拿一漏斗,还有那大酱油桶。后来都改袋装的了。吃香油就是 南市场刘家香油坊的,馒头都是实验的,大果子豆浆得数东三南三街口的。大豆腐满街都有骑三轮来卖的,咱家里水好黄豆好,豆制品都是那么好吃。

          现在百货都进商贸了,一副食黄了,二副食还在,正街的那些小店都变专卖店了,炸鸡就剩一家李老头了,熟食得数丰源肉联,新华书店还在十字街坚守,多了个天 桥,还是有很多车在学校门口接小孩,大柳树都不见了,改成半死不活的小松树了,背街的路基本上都修了,以前的阳沟基本上也成管道的了。雪还是会下,不过没 有以前大了,下雪的时候也不许学生去操场上踩了。。。

          可是,无论怎样改变,这都是我们的拜泉,生养我们的拜泉,有我们童年的拜泉,有我们成长的拜泉,有我们生命的拜泉。。。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依然会记得那甘甜的豆浆;那鲜红的糖葫芦;那冬天道旁一箱箱的雪糕;那调皮时在犄角旮旯的雪地上踩的脚印;还有傍晚的时候街边的烧烤扎 啤;还有那读一中时,通往校门口那令人生畏的大上坡;那每天进入教室里,羽绒服上寒风的味道。还有每天上课上到中午,饥肠辘辘知识,推三轮车的阿姨用录音 喇叭熟悉的叫卖:苞米碴粥水饭,咸鸭蛋,大碴粥了啊~

         空调电热毯,比不上我们的暖气热炕头;热狗肯德基,比不上我们的红肠烤地瓜;香干臭豆腐,比不上我们的干豆腐腐乳;还有,哪的厨师都做不出咱们东北那猪肉炖粉条,咱们那锅包肉,咱们那地三鲜。

      见过大城市的繁华,我们的拜泉显得渺小,可是她温馨;

      听过大城市的喧嚣,我们的拜泉显得冷清,可是她宁静;

      所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所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之还。

      漂泊了很久,经历了很多,才发现,原来家是最美好的地方。

      那里没有这么多勾心斗角,没有这么多名利追逐,没有这么高的物价,没有这么涨的房价。

      如果老了,我愿意回家,在那里找一处小房,无事的时候,和老伴儿一起,用脚步,将这小城丈量。。。

     (终于写完了,有没有你的回忆呢,如果也触及了你的某些情感,分享一下吧,写

文章评论

日照晨光

在拜泉,我们是一样的记忆。 我对西门到东门的印象最深: 家住西门里,从76年返城到棉毯厂工作(东门外),后到广电局(东门里),直到92年调到山东日照,16年如一日穿行在六里六(棉毯厂还远)两点一线间。

天命知客

家乡是儿时的记忆,家乡是童年的背景。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是南门里、南门外、柳条丛、王八坑。那一带留下过我几十年的记记。

春之韵

家乡是永远忘不掉的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故事,家乡有很多美好的回忆[em]e178[/em]

天马行空

离开家乡的人经常回忆起美好的记忆,身在家乡的人时刻关注家乡的变化,我走了很多地方,备感亲切的还是家乡,看来我是个没有出息的守家奴[em]e113[/em]

老牛津

你还在白铁社工作过!走的单位真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