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张扬自我(2015--家乡情思---3)

个人日记

 

                                                

                                                        青涩年华同窗友    两鬓如霜再见时



                                                   梦魂缭绕数十年,耿耿情怀一线牵。 常看毕业旧时照,相见时以换容颜。8月7日下午我接到初中同学秦学林的电话,让我晚回一天,他已从青岛启程,七日下午到拜泉,老同学千里回拜,要找几位同学一聚,我必须留下,自1968年毕业到现在已经47年了。毕业时青春年少,现在都已扔下六十奔七十了,相见时难了,每一次机会都要把握和珍惜。 

                             图片
 这是我的小学毕业相,能找到照片中的我吗?                         


                                                  1965年,我小学毕业后,升入第二中学,那时我14岁,是班上最小的,从农村来的同学有的已近20岁,他们在农村上学晚,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农村占了一半。当时班长是李广福,农村来的老大哥,白白净净,十分腼腆,后来的团支书是李玉兰,也是农村学生,现在记得好像眼睛有些近视。他们到初中时都十分成熟了,所以班主任田忠馥老师让他们做了班级的带头人,农村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还有苏景玉(已逝),王兴臣,陈德福,魏国安,薛凤廷(已逝),薛仁田,王少春,周玉忠,孙玉霞,周文华,谷凤琴,李玉芬,单玉环,还有一个是从大众来的徐艳春,朗读能力特别好,田老师对徐艳春很器重,但念了不久可能家搬走了,听田老师说是去了德都,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模样,很白,鼓鼓的圆脸,红红的,像个苹果。农村的女同学在校住宿,可能刚离开家,上学一段时间后,因想家会偷偷的哭,田老师十分会做学生的工作,到宿舍和她们说笑话,逗他们笑,慢慢地她们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街里的学生天天可以回家,就显得无忧无虑,街里的学生也有比我大一二岁的,那时街里有女同学许桂芝,丁玉莲(已逝),高荣香,王淑芬,孙文学(已逝),袁秀芳,孟志新,刘志敏,于云霞,男同学街里有十几个,共同组成了1965年第二中学一年二班的学生集体。


                   图片 


                        1965年8月至1966年8月,这一年的时间是我们初中真正学到文化,真正纯正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除了学习的时间,学校的文体活动也十分丰富,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很活跃,歌唱舞蹈,女声独唱演员刘玉清,于英,她们的歌唱的很好。大型团体操《民兵之歌》也有我们参加,最后获奖。体育方面滑冰我们班的陈志学曾到齐齐哈尔参加过少年赛,其他篮球,乒乓球都有开展,那时的一年初中学习生活是按毛泽东主席要求的真正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青年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时光。

                        自1966年9月到1968年6月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应上初二的时候,到学校一看,到处是大字报,首先教师队伍乱了套,王俊儒校长,张校长(名字忘了)被斗,接着毛俊祥,田忠馥被揪了出来,毛俊祥是因为说二中修的厕所向天安门被揪了出来,田忠馥是因解释自己的名字“馥”都是好吃的,是崇尚资本主义,被揪了出来,我们不上课了,也要写大字报,揭发老师,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最惨的是二年四班的班主任张凤莲老师,张老师长得很漂亮,微黑的圆脸,浓黑的眉毛,长长的睫毛,好看的眼睛,脸上一边一个大酒坑,那时她才不到三十岁,正值大好青春年华,和也是教师的很帅的孙继林老师结婚后,刚生小孩,孩子才几个月,张凤莲老师因班上学生检举有反革命言论,被关押在学校,由学生看管不让回家,孩子饿了,孙继林老师,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上学校去喂奶,对张凤莲老师是多大的精神折磨。那个场景现在想起来我心里都十分不舒服。后来事情完了几年后,张凤莲老师的身体由于这一段的摧残患了多种疾病。接着红卫兵,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相继出现,造反派,保皇派,派别大战四起,全国都是革命洪流滔天滚滚,更何况一个学校呢?


                            图片
                                         




                       68年工宣队进入学校,那时农村学生有的回校,有的回去之后再也没回来,然后又从一些农村学校转来一些学生,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改组,形成了毕业前的又一个阵容。我们班的工宣队长是从药材公司来的,叫王什么(名字忘了,此人已逝),班主任是孙玉春,也是不上课,听讲演,参加大会,搞民兵训练,记得当时说国富公社出了特务,说是老有信号弹从那发出来,我们有一天晚上住在学校教室,半夜坐大卡车去国富抓特务,每个人手拿一个大木棒,在齐腰深的国富大草甸子上深一脚,浅一脚搜特务,搜到天都要亮了也没发现什么特务,大家都累得精疲力尽。可以后总听说时常有信号弹从哪里发出来,那时真不知但是怎么回事,邪了门了。


                         
                                       图片
这张照片是我中学毕业的照片,能找到那个是我呢?


                        68年6月,我们算毕业了,一张学校用油印机油印所谓毕业证发到了我们手上,说明我们已不是二中的学生了。和我们一起出校的有我们上一年和初三的学生,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还有一中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的三届高中生一起走出校门,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家无奈的全部进入社会,高中取消,大学不招生,我们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或参军,或下乡,或待业,或分配,前途怎样,谁也说不明白,都是在听天由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十几年后,街里的同学相继都有了工作单位,从事工业,商业的都有,有很多同学去了外地,农村学生被北京铁路,大庆招走了一部分,渐渐失去了联系,1991年孙永全从武安回来,只找到了十几个同学,聚了一次。

                            
图片
1991年在拜泉东门的小学院内,左起陈志学,牛玉田,娄书雨,李德富,高全生,陆新民,刘德富,我,我后面的忘了是谁了,高荣香,孙永全,丁玉莲。

图片
我,丁玉莲  高荣香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现已向七十岁进军,常常回忆起十几岁的中学时代,和那三年的起起落落的一幕一幕,和那时的纯真无邪的,极尽欢乐的青涩的青年时光,虽然时光已逝,但记忆长存,同学的缘分,同窗之谊永存历史史册,我想在我常常想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常常想到我,因为记忆是永存的。

                             

 

                                        


图片
高全生  现在帮孩子经营幼儿园 

图片
秦学林在青岛和孩子一起生活

图片
娄书雨在拜泉一中退休

图片
孟庆福原在供销社上班,现在自己经营运输。



图片
白如敏退休后,在二中打更。



                               真是:光阴似箭奔流,转眼四十七秋。昔日寒窗学友,今日已是白头。往事依稀潮涌,同学之谊永留。 祝愿身体康健,来日再聚谢俦。





文章评论

大漠驼铃

小学毕业照前数第三排右三是胡姐;初中毕业照是前数第三排右五是胡姐。没错![em]e181[/em]

老牛津

我也找到了两张照片中的你!这么多年来基本面貌变化不大!和你的同学比,你很年轻![em]e163[/em]

日照晨光

我也是小学在进步小学,中学在二中,我们还是老校友呢。照片上我认识一个谷老师,他儿子谷长军和我同班。还有一位秦学林,我在棉毯厂时,他在供销科,模样没大变。